1
|
破坏冲动、毁灭欲望与强迫性重复——论哈尔姆斯荒诞戏剧中的死亡本能 |
高羽
|
《中国俄语教学》
CSSCI
|
2024 |
0 |
|
2
|
喜剧:荒诞戏剧在中国的生存形态 |
成慧芳
|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3
|
荒诞戏剧 妙趣无穷 |
张应湘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03 |
1
|
|
4
|
法国荒诞戏剧大师中国版话剧《且爱》登陆泉城 |
解放
|
《戏剧之家》
|
2015 |
0 |
|
5
|
略谈比拉尔塔的荒诞戏剧 |
朱景冬
|
《上海艺术家》
|
1998 |
0 |
|
6
|
从《等待戈多》解析法国荒诞戏剧的艺术特点 |
李新宇
|
《艺术科技》
|
2015 |
1
|
|
7
|
荒诞戏剧中的舞台空间与结构 |
丁先尧
|
《戏剧之家》
|
2019 |
0 |
|
8
|
荒诞派戏剧《美好的日子》主题构建与前景化特征分析 |
邱肖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9
|
离形得似的荒诞诠释:论日奈戏剧中的东方写意性——以戏剧《女仆》为例 |
李迪慧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10
|
荒诞与荒诞派戏剧的美学精神(上) |
徐良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8 |
2
|
|
11
|
点石成金的荒诞派戏剧语言 |
鞠维光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2
|
荒诞派戏剧的背叛和回归——马丁·艾思林眼中的荒诞派戏剧 |
盛雪梅
|
《电影评介》
|
2010 |
2
|
|
13
|
荒诞派戏剧与宗教的情结 |
杨亦军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1
|
|
14
|
论荒诞型探索戏剧 |
宁殿弼
|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
2003 |
1
|
|
15
|
荒诞派戏剧语言传统功能的失落和审美功能的创新 |
鞠维光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2008 |
2
|
|
16
|
传统语言的失语——略论荒诞派戏剧的语言 |
刘丽梅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2008 |
1
|
|
17
|
契诃夫多幕剧对荒诞派戏剧的影响 |
于利平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8
|
荒诞派戏剧的评价与借鉴问题 |
郭继德
|
《上海艺术家》
|
1996 |
3
|
|
19
|
由《等待戈多》看荒诞派戏剧的语言特色 |
丁大琴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20
|
荒诞与荒诞派戏剧的美学精神(下) |
徐良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