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60.60±6.98)岁。夹脊针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1.48±9.55)岁。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的Roland Morris残疾问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行走距离、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生活质量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功能障碍、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8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5(3.62±0.5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各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MDQ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腰部与腿部VAS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腰部VAS均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腿部VAS在治疗后2、1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SF-36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更为显著(P<0.05)。在治疗后2周,两组的行走距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行走距离提升更为显著(P<0.05)。结论:刺骨针法能一定程度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功能障碍、疼痛与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夹脊针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大承气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分子机制。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年7月10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目的探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大承气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分子机制。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年7月10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获取大承气汤相关的化学成分及基因信息。对于TCMSP中未涵盖的中药或缺乏靶点基因信息的化合物,使用PubChem数据库获取相关化合物的分子式,并通过SwissADME数据库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化学物质通过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标预测,并使用UniProt数据库规范基因名称。检索建库至2024年7月10日GenCards、OMIM及DrugBank数据库获取DLSS相关疾病基因信息,并将其与药物靶点进行映射。将共有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Proteins,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 3.10.2软件绘制“药物-化学成分-靶标”网络图,并使用Net workAnalyzer工具对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结果筛选获得了芦丁(Rutin)、5,7,4'-三甲基芹菜素(5,7,4'-Trimethylapigenin)、桉叶油素(Eucalyptol)等10个主要活性成分,以及环氧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热休克蛋白β(Heat Shock Proteinβ,HSPCB)等10个主要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大承气汤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神经退行性病变途径、细胞活动等多个生物过程改善DLSS患者的主观症状。结论大承气汤不仅能够改善DLSS患者的便秘及便秘相关性症状加重,还可通过其相关化学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对DLSS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细胞组织修复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评估刺骨针法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与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并与常规夹脊针法进行对比。方法: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80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骨针组与夹脊针组。骨针组40例,男15例,女25例;年龄(60.60±6.98)岁。夹脊针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1.48±9.55)岁。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12周的Roland Morris残疾问卷(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行走距离、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生活质量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功能障碍、疼痛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8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3~5(3.62±0.5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各评分在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RMDQ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腰部与腿部VAS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腰部VAS均较夹脊针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两组腿部VAS在治疗后2、12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4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两组的SF-36评分在治疗后2、4、12周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在治疗后各时间点,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更为显著(P<0.05)。在治疗后2周,两组的行走距离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12周骨针组较夹脊针组的行走距离提升更为显著(P<0.05)。结论:刺骨针法能一定程度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功能障碍、疼痛与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常规夹脊针治疗。
文摘目的探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大承气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DLSS)的分子机制。方法检索建库至2024年7月10日,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获取大承气汤相关的化学成分及基因信息。对于TCMSP中未涵盖的中药或缺乏靶点基因信息的化合物,使用PubChem数据库获取相关化合物的分子式,并通过SwissADME数据库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化学物质通过Swiss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进行靶标预测,并使用UniProt数据库规范基因名称。检索建库至2024年7月10日GenCards、OMIM及DrugBank数据库获取DLSS相关疾病基因信息,并将其与药物靶点进行映射。将共有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acting Genes/Proteins,STRING)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导入Metascape数据库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 3.10.2软件绘制“药物-化学成分-靶标”网络图,并使用Net workAnalyzer工具对主要活性成分及靶点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结果筛选获得了芦丁(Rutin)、5,7,4'-三甲基芹菜素(5,7,4'-Trimethylapigenin)、桉叶油素(Eucalyptol)等10个主要活性成分,以及环氧合酶2(Prostaglandin-Endoperoxide Synthase 2,PTGS2)、热休克蛋白β(Heat Shock Proteinβ,HSPCB)等10个主要靶点。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大承气汤可能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神经退行性病变途径、细胞活动等多个生物过程改善DLSS患者的主观症状。结论大承气汤不仅能够改善DLSS患者的便秘及便秘相关性症状加重,还可通过其相关化学成分、靶点及信号通路,对DLSS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神经细胞组织修复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