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参汤对脓毒性心肌病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1
作者 饶明月 陈志鹏 +5 位作者 张军 李旭成 周芳 喻灿 范彦博 罗卫东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五参汤对脓毒性心肌病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五参汤组,每组2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均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诱导脓毒性心肌病模型,建模前5 d及建模后7 d各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或五参汤灌胃处... 目的探讨五参汤对脓毒性心肌病小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五参汤组,每组2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均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诱导脓毒性心肌病模型,建模前5 d及建模后7 d各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或五参汤灌胃处理(1次/d)。检测3组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8、IL-1β、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肌酸激酶(CK-MB)和肌钙蛋白(cTn I)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3组心肌组织病理特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3组心肌组织中消皮素D的N端(GSDMD-N)阳性细胞数;蛋白质印迹法检测3组心肌组织中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GSDMD-N、IL-18和IL-1β蛋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模型+五参汤组小鼠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中TNF-α、IL-18、IL-1β、ROS、MDA、cTnI、CK-MB水平和心肌组织GSDMD-N阳性细胞数及NLRP3、Caspase-1、GSDMD-N、IL-18、IL-1β蛋白升高,血清中GSH-Px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五参汤组相对应指标变化趋势与上述相反(P<0.05)。结论五参汤可抑制脓毒性心肌病小鼠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心肌细胞焦亡及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参汤 脓毒性心肌病 炎症 氧化应激 细胞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替代治疗在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中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廉文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1期98-101,共4页
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激素替代治疗的效果。方法67例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以多阶段抽样法分为试验组(35例)与参照组(32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激素替代... 目的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应用激素替代治疗的效果。方法67例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以多阶段抽样法分为试验组(35例)与参照组(32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激素替代治疗。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外周血免疫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平均动脉压(114.52±9.63)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参照组的(97.46±7.85)mm Hg,心率(85.17±5.33)次/min、血乳酸(2.74±0.43)mmol/L均低于参照组的(96.43±6.81)次/min、(3.22±0.67)mmol/L,数据经验证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外周CD4^(+)、CD8^(+)及CD4^(+)/CD8^(+)组间对比,数据经验证均不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外周血CD4^(+)、CD4^(+)/CD8^(+)均高于治疗前,CD8^(+)均低于治疗前,数据经验证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白细胞介素-6(IL-6)(39.21±2.64)pg/m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2.47±3.19)mg/L、降钙素原(PCT)(0.83±0.19)ng/ml均低于参照组的(63.54±5.25)pg/ml、(38.62±5.24)mg/L、(1.37±0.28)ng/ml,数据经验证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14%高于参照组的81.25%,数据经验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CU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激素替代治疗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调节心率及血压,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提升治疗效果,对其机体免疫功能并未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替代治疗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 严重毒症 脓毒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进展研究
3
作者 谢作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9期169-171,共3页
脓毒性休克临床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主要引发原因为病毒、细菌等感染导致患者出现循环衰竭或者细胞代谢异常。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加强监测并实施液体复苏对于保持循环稳定有重要意义,能够使血管内容量不足得到有效纠正,既有助于保... 脓毒性休克临床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主要引发原因为病毒、细菌等感染导致患者出现循环衰竭或者细胞代谢异常。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加强监测并实施液体复苏对于保持循环稳定有重要意义,能够使血管内容量不足得到有效纠正,既有助于保证组织灌注,还可使心输出量(CO)增加,避免发生器官功能衰竭现象,降低患者病死风险,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脓毒性休克患者实际诊疗过程中同一患者不同疾病时期以及不同患者感染因素、病理生理特征、宿主遗传学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在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液体复苏治疗时,必须对患者疾病情况以及容量反应性加强监测,根据监测结果以及患者所处病情阶段制定个体化、针对性的液体复苏方案,最终使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风险有效降低,有效促进其预后改善,帮助患者生存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血流动力学监测 液体复苏 血容量不足 生存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脊髓炎并发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急救护理
4
作者 王嘉妮 章毅 潘丽丽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116,共3页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是由罕见的双态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一种侵袭性真菌病[1],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由于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可伴随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TSM多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osis marneffei,TSM)是由罕见的双态真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引起的一种侵袭性真菌病[1],多见于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者。由于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误诊率高,可伴随脓毒性休克等并发症。TSM多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阳性患者,HIV阴性儿童TSM很少报道,感染后引发脑脊髓炎合并脓毒性休克者更少,临床罕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儿童 脑脊髓炎 脓毒性休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超声指导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分析
5
作者 马盼盼 丁磊 +1 位作者 魏伟 孔令贵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9期42-44,共3页
目的:分析床旁超声指导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1月滨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 目的:分析床旁超声指导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1月滨州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目标导向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给予床旁超声指导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液体复苏量少于对照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序贯器官衰竭评估法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床旁超声指导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效果较好,可减少液体复苏量,减轻炎性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器官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超声指导 早期液体复苏 脓毒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心衰竭对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影响
6
作者 雷铃 杨春蕾 +1 位作者 吴朝文 陈万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5期47-49,共3页
目的研究右心衰竭对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影响。方法1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右心衰竭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脓毒性休克不合并右心衰竭组(7例)和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9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进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 目的研究右心衰竭对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的影响。方法1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右心衰竭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脓毒性休克不合并右心衰竭组(7例)和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9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并进行中心静脉压(CVP)测定、重症心脏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估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左室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舒张末面积(RVEDA)、左心室舒张末面积(LVEDA)、RVEDA/LVEDA、补液前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补液后VTI、ΔVTI。结果两组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LVEF、LVEDA、补液前VTI、补液后VT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脓毒性休克不合并右心衰竭组的RVEDA(2.00±0.35)cm2小于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的(2.42±0.35)cm2,RVEDA/LVEDA(0.47±0.03)低于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的(0.62±0.02),ΔVTI(20.83±8.35)%高于脓毒性休克合并右心衰竭组的(11.40±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衰竭对脓毒性休克容量反应性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衰竭 脓毒性休克 容量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7
作者 郑秋萍 王奇 +1 位作者 刘欢欢 张泓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8期80-84,共5页
目的:量化脓毒性休克成人患者早期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估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对患者28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74例脓毒性休克成人患者,根据患... 目的:量化脓毒性休克成人患者早期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评估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对患者28天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174例脓毒性休克成人患者,根据患者28天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并计算VIS,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28天死亡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第1个24小时最大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_(max)24h)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174例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存活组114例,死亡组60例。VIS_(max)24h是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VIS_(max)24h预测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28 d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838,95%置信区间(CI)为0.771~0.906。结论:VIS_(max)24h是成人脓毒性休克患者28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能够较准确地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的28天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活性药物评分 脓毒性休克 28天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败血症一例
8
作者 吴丽华 叶挺华 +2 位作者 潘新灵 洪俐 施云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一例82岁男性患者因“发热1 d”就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迟钝,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急诊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收入病房后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期间血培养发现脑膜脓毒性... 一例82岁男性患者因“发热1 d”就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应迟钝,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急诊予头孢曲松静脉滴注抗感染等治疗,效果不佳。收入病房后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治疗,期间血培养发现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经16S rRNA测序结果确认为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患者住院期间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压为80 mmH2O(1 mmH_(2)O=0.0098 kPa),脑脊液生化检查结果均正常。治疗11 d后血培养阴性,且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予以出院。出院后使用左氧氟沙星片继续口服治疗14 d,随访3个月,患者体温正常,无感染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丽莎白菌属 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金菌 败血症 基因测序 头孢哌酮舒巴坦 左氧氟沙星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左心衰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护理
9
作者 雷志萍 植鸾 +1 位作者 刘建华 范文卓 《护士进修杂志》 2024年第23期2563-2567,共5页
总结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1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左心衰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积极落实护理措施,有效控制感染;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并发症;落实各类管道护理,确保管... 总结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1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急性左心衰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积极落实护理措施,有效控制感染;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呼吸机相关并发症;落实各类管道护理,确保管路安全;静脉血栓的预防;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护理;实施母婴分离下的母乳喂养;强化出院健康指导。经过专业、规范的精细化救治与护理,患者于术后15 d康复出院。出院15 d电话随访,产后42 d门诊复查恢复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子痫前期 急性左心衰 脓毒性休克 产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测GLS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价值分析
10
作者 尹然 吕楠 郁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8期37-40,共4页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 STI)检测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11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10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检查GL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 目的 探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 STI)检测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评价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价值。方法 选取117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观察组、10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检查GL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分析脓毒性休克患者GLS与LVEF、cTnI、NT-proBNP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LS对心肌损伤的评价价值。结果 观察组GLS绝对值、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nI、NT-proBN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性休克患者GLS绝对值与LVEF呈正相关(P<0.05),与血清cTnI、NT-proBNP水平呈负相关(P<0.05);心肌损伤患者GLS绝对值[(16.26±2.69)%]低于非心肌损伤患者[(21.78±1.45)%](P<0.001);GLS值诊断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最佳截断点为-20.259,灵敏度为84.15%,特异度为80.00%,曲线下面积为0.815。结论 2D STI技术中的GLS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肌损伤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 脓毒性休克 心肌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室量化分析系统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可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11
作者 张懿瑶 牛凯旋 +1 位作者 吕宏安 赵士兵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1155-1162,共8页
目的应用右室量化分析系统(RVQAS)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00例,根据患者28 d后的预后结果,分为生存组(n=76)和死亡... 目的应用右室量化分析系统(RVQAS)联合心肌损伤标志物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100例,根据患者28 d后的预后结果,分为生存组(n=76)和死亡组(n=24),使用床边超声通过RVQAS记录患者右室的定量医学参数。同时采集患者入院当天血清中相关心肌损伤标志物浓度,将上述结果纳入统计分析。结果死亡组中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高于生存组,死亡组中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右心室心输出量、右心室心指数、右心室每搏输出量、右心室每搏输出量指数低于生存组(P<0.05)。死亡组血清中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高于生存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死亡与RVEDV、RVEDVI、RVESV、RVESVI、CK和cTnI呈正相关,与RVEF呈负相关(P<0.05)。以脓毒性休克死亡者为阳性样本,存活者为阴性样本,ROC曲线显示单个指标RVESVI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48,联合诊断中RVESVI联合CK诊断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99,对死亡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通过RVQAS测定患者右室功能可以为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其中RVESVI联合CK对患者死亡预测价值最高,应更早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早期诊疗带来较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量化分析系统 心肌标志物 脓毒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和降钙素原检测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预测中的应用
12
作者 陆小蒟 苏焕正 邢巧睿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3期43-46,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降钙素原(PCT)检测应用于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预测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江门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6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死亡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40...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降钙素原(PCT)检测应用于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预测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江门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6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患者死亡情况将其分为存活组(n=40)和死亡组(n=21)。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统计NAR、PCT检测预测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患者中男性患者、接受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患者的占比、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的评分、NAR、PCT、乳酸的水平高于存活组患者(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CRRT、APACHEⅡ、SOFA的评分较高、NAR较高、PCT、乳酸的水平较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AR联合PCT检测预测患者死亡的AUC为0.826(P<0.05)。结论:NAR、PCT检测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进行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其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 降钙素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立克次体相关性脓毒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
13
作者 陈世平 杨宇 +1 位作者 代荣 龚磊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1期23-26,共4页
目的:分析1例立克次体相关性脓毒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立克次体所致严重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发热和干咳,1 d前又出现呼吸困难,入院检查显示降钙素原(3.23 ng/mL... 目的:分析1例立克次体相关性脓毒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立克次体所致严重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发热和干咳,1 d前又出现呼吸困难,入院检查显示降钙素原(3.23 ng/mL)和C反应蛋白(120.4 mg/L)明显升高,遂临床医生予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第2天,患者表现出脓毒性休克症状,临床药师会诊后建议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美罗培南和阿奇霉素;第4日,患者血标本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结果显示日本立克次体呈阳性,而痰标本的mNGS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缓症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热带假丝酵母呈阳性,临床药师认为日本立克次体为病原菌,而其他则为定植菌,故建议将抗感染治疗方案改为多西环素,但临床医生出于稳妥起见加用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感染指标和相关症状亦明显改善,并在不久后出院。结论:立克次体引起脓毒性休克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因而临床相对容易忽视,临床药师在开展药学监护时应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用药史,协助临床医生尽快确定感染的病原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抗感染治疗,以保证患者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克次体 脓毒性休克 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灌注指数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指导作用
14
作者 徐延永 张斯怡 黄飞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4期81-84,共4页
目的分析外周灌注指数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指导作用。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在金昌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常规集束化治疗,观察... 目的分析外周灌注指数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行液体复苏指导作用。方法将2020年5月至2021年8月在金昌市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常规集束化治疗,观察组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期间应用外周灌注指数指导,对比分析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6 h前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中心静脉压改善水平和重症监护室死亡率和4周内死亡率、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24 h尿量、重症监护室时间、24 h输液量、机械通气时间、器官衰竭评分。结果液体复苏前,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血乳酸、中心静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6h后,观察组心率、血乳酸水平略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略高于对照组,但两组脓毒性休克患者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开始液体负平衡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重症监护室死亡率和4周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4 h尿量高于对照组,24 h输液量、器官衰竭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重症监护室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集束化治疗过程中采用外周灌注指数指导更有利改善患者生命体征,降低死亡率,缩短患者恢复时间,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外周灌注指数 液体复苏 指导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西孟旦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余杏锋 《抗感染药学》 2024年第6期555-558,共4页
脓毒性休克是指侵入血液循环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从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进一步作用于机体各个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性休克是指侵入血液循环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激活宿主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从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进一步作用于机体各个器官、系统,造成组织细胞破坏、代谢紊乱、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以休克为突出表现的危重综合征。左西孟旦作为一种钙离子增敏剂,不仅能提高心肌收缩力且不增加细胞氧耗,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全身血管,从而改善血流动力学。该文主要从脓毒性休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机制、左西孟旦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左西孟旦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和潜在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左西孟旦的临床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脓毒性休克 临床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外周灌注指数、乳酸、降钙素原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文静 孙雷焕 +2 位作者 郭波 刘昌 谭文君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外周灌注指数(PI)、乳酸及降钙素原(PC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ICU住院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根据患者住院第28天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48例和死亡组3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入住ICU当天(D0)和经过标准治疗1... 目的探讨早期外周灌注指数(PI)、乳酸及降钙素原(PC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ICU住院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根据患者住院第28天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48例和死亡组32例。回顾性收集患者入住ICU当天(D0)和经过标准治疗1 d(D1)的PI、乳酸及PCT等资料,绘制D1时PI、乳酸及PCT单独及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单独预测时的Cut-off值。结果D0时两组PI、乳酸及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1时死亡组PI低于生存组,乳酸及PCT水平均高于生存组(P均<0.05)。D1时PI、乳酸及PCT单独预测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906(95%CI:0.8424~0.9688)、0.795(95%CI:0.6953~0.8946)、0.809(95%CI:0.6974~0.9205),敏感度分别为87.5%、72.9%、89.6%,特异度分别为81.2%、78.1%、71.9%,Cut-off值分别为0.27、4.30、3.73。PI、乳酸及PCT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AUC为0.932(95%CI:0.879~0.985),均高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的AUC。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经过标准治疗1 d后PI低于0.27、乳酸高于4.30 mmol/L、PCT高于3.73 ng/mL均提示预后不良,PI与乳酸、PCT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更好地预测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外周灌注指数 乳酸 降钙素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抬腿试验联合PiCCO预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9
17
作者 展思东 庄志辉 +2 位作者 蔡雪 乐胜 江霞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期66-70,共5页
目的分析被动抬腿试验(PLRT)联合PiCCO预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设计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ICU的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21例,所有患者进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 目的分析被动抬腿试验(PLRT)联合PiCCO预测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设计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5年9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ICU的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21例,所有患者进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及APACHE-Ⅱ评分,采用PLRT和补液试验(10 min内输注250 mL生理盐水),结合PiCCO技术,测定PLRT前后和补液前后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动脉收缩压(SAP)、平均动脉压(MAP)、脉压(PP)、脉搏指示心指数(PCCI)、每搏量(SV)等参数变化,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评价PLRT预测容量反应性价值。结果 21例患者共进行67次PLRT和补液测试,其中26例次患者补液试验有反应。经PLRT,容量有反应组患者PLRT后PCCI[(4.6±1.1)L/(min·m^2)]、SV[(80±7)mL]较PLRT前[(4.1±0.6)L/(min·m^2)、(66±7)mL]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RT试验前后患者HR、CVP、SAP、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RT-ASV(PLRT诱导的每搏量变化率)与补液试验后ASV(补液试验诱导的每搏量变化率)呈正相关(r=0.91,P<0.05);PLRT-△PP与△SV呈正相关(r=0.84,P<0.05)。PLRT-△SV预测容量反应性最佳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4.5%、92.3%、87.8%,PLRT-△PP预测容量反应性最佳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2.0%、84.6%、85.4%。结论 PLRT联合PiCCO可用来评估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PLRT-△SV可作为指导容量复苏的可靠指标。PLRT-△PP可作为PLRT-△SV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容量反应性 被动抬腿试验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感染部位及血培养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熊瑛霞 王真 宁永忠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86-87,共2页
目的分析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感染部位及血培养的结果。方法采用脓毒症数据库(SS-Cdatabase)标准收集2008年6月-2009年6月于急诊就诊时符合严重脓毒症和(或)脓毒性休克诊断的患者80例,研究其感染部位及来院24 h内送检血培... 目的分析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感染部位及血培养的结果。方法采用脓毒症数据库(SS-Cdatabase)标准收集2008年6月-2009年6月于急诊就诊时符合严重脓毒症和(或)脓毒性休克诊断的患者80例,研究其感染部位及来院24 h内送检血培养的结果,讨论影响血培养阳性率的可能原因。结果肺部感染最常见,占67.5%(54/80),其次为腹腔感染、泌尿系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等。总的血培养阳性33.8%(27/80)。最多见的致病菌是大肠埃希菌,占40.7%(11/27);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2.2%(6/27)。结论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以肺部感染为主,阳性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症 脓毒性休克 细菌感染 血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O在脓毒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林凤 唐忠平 +1 位作者 管亚慧 杨翼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43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0)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于PiCC0技术指导下行EGDT,对照组常规参照中心静脉压(CVP)进行... 目的探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0)技术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将4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于PiCC0技术指导下行EGDT,对照组常规参照中心静脉压(CVP)进行EGDT。记录两组治疗达标时间,达标时的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参数,6、24 h复苏液体量及多巴胺用量,30 d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组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达标时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MAP、CVP、PaO2/FiO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6、24 h复苏液体量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均<0.01),多巴胺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30d内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在PiCCO技术指导下进行EGDT,可更快纠正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异常,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脉波指示剂 连续心排血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谭小丽 李峥 +5 位作者 刘丽秀 甑小博 赖秋凤 徐东珍 唐红 钟文娥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2期172-175,共4页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脓毒性休克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入住ICU治疗的符合脓毒性休克患者69例,由患者或家属自愿选择监测方式,分为观察组(PiCCO2监测组)33例...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在脓毒性休克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入住ICU治疗的符合脓毒性休克患者69例,由患者或家属自愿选择监测方式,分为观察组(PiCCO2监测组)33例和对照组(传统监测组)36例,记录两组患者入ICU治疗6h、3d后液体总人量、APACHEⅡ评分及人ICU时与治疗3d后血浆氨基酸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中心静脉压(CVP)前后差值水平及两组患者呼吸机支持时间、住ICU天数、28d病死率等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3d后APACHE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ICU天数短于对照组,入ICU3d前后NT—pro—BNP变化差值(ANT—pro-BNP)大于对照组、入ICU 3d前后CVP变化差值(ACVP)的变化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ICU6h和3d总液体入量及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iC—CO2监测结合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可有效指导容量复苏和后续治疗,缩短感染性休克患者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ICU时间,有利于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危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O2监测 脓毒性休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