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7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与高位结扎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在直肠癌手术中应用效果的比较分析
1
作者 邱君裕 张秀霞 张云娴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2期19-22,共4页
目的:研究比较直肠癌手术中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高位结扎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对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入院的直肠癌患者50例,均择期手术。运用... 目的:研究比较直肠癌手术中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高位结扎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对手术效果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河源市龙川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入院的直肠癌患者50例,均择期手术。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实施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对照组实施高位结扎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统计两组手术指标、术后病理、术后并发症、胃肠功能相关指标,并将两组的各项指标评估与统计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中两组患者的失血量、手术时长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两组术后组织学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功能评估显示,术前两组胃泌素水平相当,术后第7日均出现下降,但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高位结扎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低位结扎并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更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 肠系膜下动脉高位结扎 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 手术 胃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小肠系膜多发囊肿伴囊壁骨化1例
2
作者 刘雪来 李旭 +6 位作者 叶茂 刘军廷 程毅菁 肖萍 裴培 杜静红 郑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42-845,共4页
肠系膜囊肿是儿童少见的腹部良性肿物,可发生于肠系膜的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尤其回肠系膜居多,囊肿多为孤立病灶^([1,2])。淋巴管瘤是导致肠系膜囊肿的最常见病因,因此通常在病理上表现为淋巴管畸形^([3,4])。临床上肠系膜囊肿合并囊壁... 肠系膜囊肿是儿童少见的腹部良性肿物,可发生于肠系膜的任何部位,以小肠系膜尤其回肠系膜居多,囊肿多为孤立病灶^([1,2])。淋巴管瘤是导致肠系膜囊肿的最常见病因,因此通常在病理上表现为淋巴管畸形^([3,4])。临床上肠系膜囊肿合并囊壁骨化十分罕见。2024年4月我们收治1例肠系膜囊肿患儿,术前检查、术中所见显示囊肿弥散于小肠系膜大部且有囊壁钙化,术后病理证实为肠系膜淋巴管瘤合并囊壁骨化,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 肠系膜囊肿 淋巴管瘤 良性肿物 肠系膜 常见病因 囊壁钙化 淋巴管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腹痛散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疗效及对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
3
作者 闫晓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25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分析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药腹痛散穴位贴敷治疗的疗效及对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10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常规治疗+中药腹痛散穴位贴敷,54例)和Ⅱ组(常规治疗,54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 目的分析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药腹痛散穴位贴敷治疗的疗效及对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方法108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常规治疗+中药腹痛散穴位贴敷,54例)和Ⅱ组(常规治疗,54例)。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中医症状评分及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降钙素原水平。结果Ⅰ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6.30%高于Ⅱ组的79.63%(P<0.05)。Ⅰ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Ⅱ组,但无差异(P>0.05)。治疗1周后,Ⅰ组患儿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流涕评分分别为(1.01±0.12)、(0.98±0.11)、(1.02±0.08)、(1.10±0.11)分,均低于Ⅱ组的(1.89±0.11)、(1.85±0.13)、(1.87±0.11)、(1.92±0.13)分(P<0.05)。治疗1周后,Ⅰ组患儿淋巴结大小、降钙素原分别为(3.29±1.15)mm、(0.41±0.12)μg/L,均优于Ⅱ组的(5.69±2.12)mm、(0.63±0.20)μg/L(P<0.05)。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中药腹痛散穴位贴敷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尽快改善患儿症状,确保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穴位贴敷 中药腹痛散 疗效 中医症状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总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伴膈下动脉变异一例
4
作者 魏颖洁 张学宸 李长征 《解剖学杂志》 2025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腹腔干通常在主动脉裂孔的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3个分支,而笔者在实验室解剖1具男性尸体标本时观察到其腹腔干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以及膈下动脉,同时存在肝总动脉起自于肠系膜上动脉变异。为积累... 腹腔干通常在主动脉裂孔的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的前壁,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肝总动脉3个分支,而笔者在实验室解剖1具男性尸体标本时观察到其腹腔干发出胃左动脉、脾动脉以及膈下动脉,同时存在肝总动脉起自于肠系膜上动脉变异。为积累国人体质结构调查资料以及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腹腔干于腹主动脉前壁发出,利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1 mm)测量其干外径4.5 mm,向前走行4.5 mm发出膈下动脉,随后走行14.8 mm发出胃左动脉,最后延续为脾动脉,可测得脾动脉外径为4.4 mm,胃左动脉外径为3.0 mm。左、右膈下动脉起源变异,由腹腔干发出后分为左、右膈下动脉呈107.7°分别向左上、右上斜行,左膈下动脉外径为2.6 mm,右膈下动脉外径为2.9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肝总动脉 膈下动脉 胃左动脉 尸体标本 腹腔干 主动脉裂孔 脾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ABP、CRP联合肠系膜上动脉超声检测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闫海娜 王云花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21-123,共3页
目的 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C反应蛋白(CRP)联合肠系膜上动脉(SMA)超声检测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80例疑似NEC(Bell分期I期)患儿,以及同期72例确诊NEC(Bell分期II期)和40... 目的 探讨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C反应蛋白(CRP)联合肠系膜上动脉(SMA)超声检测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80例疑似NEC(Bell分期I期)患儿,以及同期72例确诊NEC(Bell分期II期)和40例无胃肠疾病的新生儿(对照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SM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数(RI),同时检测血清I-FABP、CRP水平。结果 三组首检SMA超声PSV、EDV、RI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疑似组PSV明显降低(P<0.05),RI明显增高(P<0.05),而EDV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确诊组比较,疑似组RI明显减小(P<0.05),而PSV、EDV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血清I-FABP、CRP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疑似组血清I-FABP、CRP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确诊组比较,疑似组I-FABP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CR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MA超声+I-FABP+CRP联合诊断早期NEC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1%、85.9%,AUC为0.834(95%CI:0.712~0.926),均高于单一诊断。结论 I-FABP、CRP及SMA超声检查对NEC具有诊断价值,三者联合对NEC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C反应蛋白 肠系膜上动脉 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评价
6
作者 王雷鸣 叶松 孙学思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6期77-80,84,共5页
目的 分析比较3D腹腔镜下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开腹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沭阳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式分为3D腹腔镜组(34例)与开腹组(2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 目的 分析比较3D腹腔镜下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开腹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沭阳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式分为3D腹腔镜组(34例)与开腹组(29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手术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变化,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D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的CD4^(+)和CD4^(+)/CD8^(+)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降低,开腹组术后7 d的CD8^(+)较术前1 d明显升高,3D腹腔镜组术后7 d的T细胞亚群水平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开腹组TNF-α、CRP水平较术前1 d明显升高,3D腹腔镜组CRP较术前1 d明显升高,3D腹腔镜组TNF-α、CRP水平明显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CEA、CA-199水平较术前1 d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CEA、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两组均未见复发病例,两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治疗右半结肠癌相比,3D腹腔镜CME造成的创伤较小,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较轻,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腹腔镜 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右半结肠癌 开腹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生殖术后并发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一例
7
作者 杜静 王猛彪 +2 位作者 常瑞亚 张宗翠 王玲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2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术后的血栓多发生在上肢静脉、颈内静脉等上腔静脉以上的血管内,其主要原因与ART术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形成有关。报告1例冻融胚胎移植术... 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术后的血栓多发生在上肢静脉、颈内静脉等上腔静脉以上的血管内,其主要原因与ART术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形成有关。报告1例冻融胚胎移植术(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后3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剑突下持续性疼痛不适,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等相关检查后,考虑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积极予以吸宫术终止妊娠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好转出院,持续抗凝治疗半年复查未见血栓存在。该患者无OHSS形成,且血栓形成部位少见,对该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ART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技术 辅助 静脉血栓形成 门静脉血栓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 被引量:9
8
作者 杨硕菲 吴性江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940-944,共5页
目的导管溶栓治疗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实现早期血管再通的重要手段,主要有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或经颈静脉门体分流道直接溶栓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溶栓3种途径。文中评估了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 目的导管溶栓治疗是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实现早期血管再通的重要手段,主要有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或经颈静脉门体分流道直接溶栓及经肠系膜上动脉间接溶栓3种途径。文中评估了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应用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疗法治疗8名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患者。对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病因、危险因素、影像资料、治疗过程、并发症及随访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的相关经验。结果 8名患者成功完成溶栓导管置入后分别经肠系膜上动、静脉持续给予磺达肝葵钠注射液局部抗凝及尿激酶溶栓,其中动脉注射平均(6.13±0.83)d、静脉注射平均(12.00±2.51)d。8名患者溶栓后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4名患者溶栓后行二次探查手术并给予损伤控制性外科处理,平均切除肠袢(1.63±0.48)m,术后进入重症监护给予液体复苏及器官功能支持后恢复良好。出院前门静脉造影及增强CT扫描证实血栓完全溶解,平均住院时间(19.25±4.89)d。治疗过程中2例出现脓毒症、2例发生穿刺点轻微出血。所有患者在出院后平均(12.13±0.99)个月的随访中,无血栓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急性肠系膜上静脉广泛血栓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可以加快症状缓解及血栓溶解,促进侧支血管形成,积极扭转缺血肠袢,有效避免广泛肠切除引起短肠综合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有效提高整体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急性肠系膜缺血 肠系膜血管再通 肠系膜 静脉联合导管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定量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前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灌注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凤菊 濮欣 黄连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3-77,共5页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前后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灌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首次采用TEVAR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的105例患者,TEVAR前3日内及术后1、3、6... 目的 探讨超声定量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前后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灌注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首次采用TEVAR治疗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的105例患者,TEVAR前3日内及术后1、3、6个月完成主动脉血管造影(CTA)检查,TEVAR前后24 h内完成主动脉超声检查,记录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依据SMA受累形式分组:动力型缺血:SMA开口于小真腔组。静力型缺血:A组:SMA开口于假腔,开口水平未见再破口;B组:SMA开口于假腔,开口水平可见再破口;C组:SMA开口于假腔,骑跨真假腔;D组:SMA开口于假腔,夹层形成,真腔供血为主;E组:SMA开口于假腔,夹层形成,假腔供血为主。术前术后血流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小真腔组、D组术后收缩期峰值(PSV)、血流量(VolFlow)增加,B组术后平均舒张流速(MDV)减少、VolFlow增加,E组术后VolFlow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检查能够监测主动脉夹层所致肠系膜缺血的血流动力学演变进程,为关口前移防治肠系膜灌注不良综合征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脏器灌注不良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夜间血压与结肠癌患者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关系
10
作者 马剑锋 黑涛 +1 位作者 赵正国 杨伟龙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4期45-51,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夜间血压和结肠癌患者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23年3月于该院行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174例结肠癌患者。将术前夜间血压下降率≥0%的患者作为下降组,例数为92例;将术前... 目的探讨术前夜间血压和结肠癌患者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23年3月于该院行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174例结肠癌患者。将术前夜间血压下降率≥0%的患者作为下降组,例数为92例;将术前夜间血压下降率<0%的患者作为上升组,例数为82例。分别收集患者在入室时、手术开始即刻、手术开始至30 min后、手术开始至60 min后、手术开始至120 min后和手术完成时的平均动脉压(MAP)。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下降组糖尿病发生率与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低于上升组(P<0.05);术前24 h动态血压参数中,两组患者术前夜间舒张压与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MAP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后各时间点MAP明显低于入室时(P<0.05);下降组术后住院时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为10.87%,明显低于升高组的31.7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夜间血压上升为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夜间血压上升为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血压 结肠癌 腹腔镜微创全结肠系膜切除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 Ultra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在早期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疾病中应用效果的多中心研究
11
作者 王国华 张华 +4 位作者 陈保星 李会朋 化召辉 崔文军 陆信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3073-3076,共4页
目的探讨AngioJet Ultra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院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9例AMI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急诊行AngioJet Ultra系统实施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清除... 目的探讨AngioJet Ultra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治疗早期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A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家医院2017年3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49例AMI患者资料。患者入院后明确诊断,急诊行AngioJet Ultra系统实施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清除,术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安全性及6、12、24、36、48个月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栓清除术治疗,技术成功率100.0%,残余狭窄11例,给予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8例,其中2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遂置入2枚支架,余36例术后复查造影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清除满意。46例术后腹痛均缓解,2例腹痛加重,并行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后恢复可,1例术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9例出现血红蛋白尿,24 h后均恢复正常。术后6~48个月随访,1例失访,2例死亡,1例术后16个月停用华法林钠片复发,1例术后36个月出现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行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结论AngioJet Ultra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治疗AMI方法临床效果满意,微创、安全性良好,可作为早期AMI的腔内介入治疗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机械性血栓清除系统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产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见性护理
12
作者 王敏 马丽娟 +2 位作者 王芳 张志文 李明娥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9期90-92,共3页
总结了1例产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见性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静脉血栓的护理,腹痛的护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联合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干预,管路护理、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等,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治... 总结了1例产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见性护理体会,护理要点包括静脉血栓的护理,腹痛的护理,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联合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干预,管路护理、心理护理及出院指导等,通过精心治疗与护理,治疗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 营养不良 管路安全 预见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炭用于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13
作者 朱郭婷 周旋 朱开梅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探究纳米炭在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给予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与对照组,每组48例。术后记录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检测其中的... 目的:探究纳米炭在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行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术前给予纳米炭混悬注射液)与对照组,每组48例。术后记录清扫的淋巴结数目,检测其中的黑染淋巴结数目,并行病理检测明确各淋巴结发生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检获淋巴结平均数目(18.46±3.52 vs 10.63±1.95)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出淋巴结发生转移率(12.19%)高于对照组(9.41%)(P>0.05)。黑染类淋巴结发生转移率(88/611,14.40%)明显高于未黑染(20/275,6.18%)与对照组(48/510,9.41%)(χ^(2)=9.007、6.495,P=0.003、0.011)。结论:术前应用纳米活性炭混悬注射液,能够提高行单孔腹腔镜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淋巴结检获数目以及转移淋巴结检出率,可确保病理分期的准确性,在直肠癌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直肠癌 纳米炭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血管栓塞的CT诊断价值(文献复习并附1例报告)
14
作者 吕京光 周存升 +2 位作者 张风霞 徐卓东 李振家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2年第2期85-86,117,共3页
肠系膜血管栓塞所致绞窄性肠梗阻较为少见,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因早期诊断困难,病死率甚高。既往本病主要依靠临床及 X 线检查诊断,而有关 CT 扫描的表现文献上报道甚少。作者复习文献,对该病的病因、病理及 CT
关键词 肠系膜血管栓塞 CT诊断价值 绞窄性肠梗阻 肠系膜动脉 病主 肠系膜血管阻塞 气液平面 早期诊断 肠系膜上动脉 高密度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检查对儿童不同大小横结肠肠系膜囊肿的诊断价值分析
15
作者 袁理想 赵滨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156-158,共3页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儿童不同大小横结肠肠系膜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4例横结肠肠系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超声及CT检查资料。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2例左上腹无回声肿块,其中1例考虑为胃肠道重复畸形,1例考虑淋巴管瘤,来自小网... 目的 探讨CT检查对儿童不同大小横结肠肠系膜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4例横结肠肠系膜囊肿患儿的临床、超声及CT检查资料。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2例左上腹无回声肿块,其中1例考虑为胃肠道重复畸形,1例考虑淋巴管瘤,来自小网膜。2例巨大无回声肿块均紧贴前腹壁,考虑为淋巴管瘤,但因超出测量范围而无法测量大小。CT检查显示4例病变囊内均呈低密度,边界清。2例左上腹较小囊性病变考虑为肠系膜囊肿,增强CT显示1例病变局部囊壁与脾静脉关系密切。2例巨大囊性病变从上腹部延伸至盆腔,考虑为大网膜囊肿,胰腺及邻近肠管受压后移,内部及周围无血管穿行或包绕。结论 术前CT检查可直观地全面显示儿童不同大小的横结肠肠系膜囊肿的特征,对可疑横结肠肠系膜囊肿患儿推荐行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结肠肠系膜囊肿 大网膜囊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32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2
16
作者 邵敬池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1期90-91,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 诊治经验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 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 外科急腹症 少见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上动脉置泵局部抗凝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7例治疗体会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峰 杨道贵 +1 位作者 李蕊 隋永领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0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动脉置泵 肠系膜 抗凝治疗 肠系膜血管阻塞性疾病 特异性临床表现 局部 延误诊断 动脉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结肠系膜副脾1例
18
作者 牛玉兰 王彦龙 +2 位作者 朱大林 徐生芳 钱吉芳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9-479,485,共2页
1病例简介女,42岁,主诉:体检发现右上腹肿块10 d。既往因外伤行脾脏切除术。专科查体:左上腹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MRI平扫(图1A~C)、CT增强(图1D~F)均诊断为胃肠间质瘤。行腹腔镜下腹腔肿物切除术,术中于横结肠系膜... 1病例简介女,42岁,主诉:体检发现右上腹肿块10 d。既往因外伤行脾脏切除术。专科查体:左上腹见陈旧性手术瘢痕。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MRI平扫(图1A~C)、CT增强(图1D~F)均诊断为胃肠间质瘤。行腹腔镜下腹腔肿物切除术,术中于横结肠系膜见大小约4 cm×4 cm的实性肿块,暗红色,表面见大量滋养血管,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病理(图1G)诊断为副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结肠系膜 副脾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腾腾 刘浩 +2 位作者 王凯 付海啸 符炜 《山东医药》 CAS 2019年第12期56-58,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aTME)用于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低位直肠癌患者11例,肿瘤下缘距齿线距离(2. 9±0. 8) cm,均接受La-TaTME,观察手术结果并随访。结果 11例患者均完成La-TaTME,并成...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La-TaTME)用于治疗低位直肠癌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低位直肠癌患者11例,肿瘤下缘距齿线距离(2. 9±0. 8) cm,均接受La-TaTME,观察手术结果并随访。结果 11例患者均完成La-TaTME,并成功保肛。11例患者中,2例行回肠预防性造瘘,无患者行永久性乙状结肠单腔造瘘。3例由于肿瘤位置较低,行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同时结肠肛管手工吻合重建消化道; 3例行结肠拖出式手术重建消化道。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经保守治疗后漏口愈合; 2例术后出现尿潴留,予以延长保留导尿时间、间断夹闭尿管等方法成功拔除尿管,排尿功能恢复; 1例术后出现腹腔感染症状,予以彩超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并辅以抗生素治疗,感染症状得到控制; 1例术后出现肠梗阻,予以胃肠减压及静脉营养等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病理检查示肠管远端切缘距肿瘤下缘(2. 1±0. 3) cm,环周切缘未见肿瘤细胞; 10例切除系膜完整,1例切除系膜近完整。随访期间11例患者均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La-TaTME治疗低位直肠癌可行且安全,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腹腔镜辅助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直肠肿瘤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神经为导向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章峥 王一波 +2 位作者 叶年源 丁蔚 奚诚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3期50-53,共4页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采用以神经为导向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以神经为导向的TME治疗,对照组采用TME治疗。对比两组国际勃...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采用以神经为导向的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对患者术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男性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以神经为导向的TME治疗,对照组采用TME治疗。对比两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表-5(IIEF-5)评分,射精功能及勃起功能分级,排尿功能分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IIEF-5评分分别为(23.35±1.43)、(20.25±2.39)、(18.42±2.31)分,对照组分别为(23.42±1.62)、(17.50±2.75)、(15.53±2.82)分;术后3、6个月,两组IIEF-5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前,但观察组IIEF-5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勃起功能Ⅰ、Ⅱ、Ⅲ级分别为35例(85.37%)、5例(12.20%)、1例(2.44%),对照组分别为26例(63.41%)、12例(29.27%)、3例(7.32%);观察组射精功能Ⅰ、Ⅱ、Ⅲ级分别为28例(68.29%)、11例(26.83%)、2例(4.88%),对照组分别为14例(34.15%)、16例(39.02%)、11例(26.83%);观察组勃起功能以及射精功能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尿功能Ⅰ、Ⅱ、Ⅲ、Ⅳ级分别为29例(70.73%)、7例(17.07%)、4例(9.76%)、1例(2.44%),对照组分别为16例(39.02%)、15例(36.59%)、7例(17.07%)、3例(7.32%);观察组排尿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8%(2/41)及术后复发率2.44%(1/41)与对照组的9.76%(4/41)、7.32%(3/4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采用以神经为导向的TME治疗的效果较好,对患者泌尿生殖功能影响较小,且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自主神经保留术 性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