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8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形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曾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4年第1期185-189,共5页
文中以选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研究对象,通过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能试验,考察其处于粉末状与颗粒状两种不同形态并以不同含量、不同方式掺入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不适用于PET塑料对沥青混合料的改... 文中以选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研究对象,通过高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及抗疲劳性能试验,考察其处于粉末状与颗粒状两种不同形态并以不同含量、不同方式掺入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不适用于PET塑料对沥青混合料的改性,建议将PET以干法掺入沥青混合料中且推荐掺量区间为3%~6%;颗粒状与粉末状PET对沥青混合料的高、低温性能具有明显改善效果且提升幅度相似,但其均会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产生劣化影响,控制掺量在6%以内可满足规范水稳定性技术要求;同一掺量下,颗粒状PET对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提升优于粉末状PET.综合而言,推荐使用PET颗粒进行沥青混合料干法改性且最佳推荐掺量为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聚对二甲酸(pet)塑料 形态 沥青混合料 路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低聚物组成的双检测器色谱法分析
2
作者 李丽娜 高峰 +2 位作者 王勇军 陈文兴 吕汪洋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4,共7页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中的低聚物会显著影响其加工性能和终端产品的品质。为探究PET中低聚物的组成,通过一步沉淀法提取PET中的低聚物,借助超高效聚合物色谱(APC)、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和示差折光检测器(RID)对自制的低...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中的低聚物会显著影响其加工性能和终端产品的品质。为探究PET中低聚物的组成,通过一步沉淀法提取PET中的低聚物,借助超高效聚合物色谱(APC)、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和示差折光检测器(RID)对自制的低聚物混合标准溶液进行标定,由外标法拟合各组分的标准曲线,建立定量检测低聚物组成的方法。结果表明:在240 nm吸收波长下,可获得分离度高且重复性好的低聚物色谱图;在测定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相对标准偏差RSD<2.00%,方法的线性关系及重复性良好。对未知浓度的试样进行检测可知,PET纤维中的低聚物包括环状二聚体、含一个二甘醇的环状二聚体、环状三聚体、环状四聚体,其中以环状三聚体和环状四聚体为主;所测试样品中,物理法再生PET中低聚物总含量最多,原生PET次之,化学法再生PET中低聚物含量最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pet) 超高效合物色谱 光电极管阵列检测器 示差检测器 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勇 吴春红 +3 位作者 冯增国 刘凤香 张爱英 王连才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6-381,共6页
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co-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 ) -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 ( PBCG) ,用 NMR,GPC,DSC,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表征了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GPC分析显示 ,共聚物分子量均具有较为对称的单峰... 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聚 (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co-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 ) -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 ( PBCG) ,用 NMR,GPC,DSC,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表征了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GPC分析显示 ,共聚物分子量均具有较为对称的单峰分布 ,多分散性指数低于 1 .70 .1 3C NMR谱结果表明 ,随 PCT摩尔分数 ( x PCT)从 1 0 %增至 60 % ,PBT平均序列长度由 4.0 2降到 1 .41 ;而 PCT平均序列长度则由 1 .1 7升至 2 .5 0 ,二者呈无规分布 .受硬段平均序列长度及结晶能力影响 ,硬段熔点及结晶度在 x PCT为 2 0 %~ 3 0 %处均达到最小值 ,可能是硬段间形成共晶所致 .TGA分析显示 ,引入芳香族聚酯组分 PCT确可提高材料的热稳定性 .力学性能测试说明 ,降低结晶度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断裂延伸率 ,相反 ,则有助于增强弹性模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酸-co-对苯二甲酸环己烷甲醇)-b- 嵌段共 合成 结构表征 熔融缩 力学性能 热分析 序列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融静电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宏 徐阳 +2 位作者 王肖娜 杜远之 李莘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2-127,共6页
采用熔融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超细纤维膜,应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纺丝主要工艺参数对熔融电纺PET超细纤维直径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装置条件下可实现熔融电纺工艺的有效调控,纤维直径随着纺丝电压的升高呈现下降... 采用熔融静电纺丝法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超细纤维膜,应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纺丝主要工艺参数对熔融电纺PET超细纤维直径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装置条件下可实现熔融电纺工艺的有效调控,纤维直径随着纺丝电压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纤维随接收距离的增加和熔体温度的上升均表现为先变细后变粗;喂料气压的增加会增大纤维直径;提高纺丝环境温度至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纤维平均直径明显下降。在最佳纺丝工艺条件下(纺丝电压27 kV,接收距离7 cm,熔体温度255℃,环境温度70℃,依靠聚合物自重喂给)制备的PET超细纤维均直径小于1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融静电纺 聚对二甲酸超细纤维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容剂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乙烯-辛烯共混物结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勇军 郭卫红 +2 位作者 苏志忠 李滨耀 吴驰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2-65,共4页
以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mPOE)为增容剂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物进行增容改性。用HAAKE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分别研究了不同mPOE含量对r-PET/POE... 以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mPOE)为增容剂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物进行增容改性。用HAAKE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分别研究了不同mPOE含量对r-PET/POE共混物的扭矩变化和接枝共聚物对PET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物的扭矩随着mPOE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即mPOE与r-PET生成的接枝共聚物POE-g-PET含量增大。DSC和WAXD结果表明,POE对PET有异相成核作用,而POE-g-PET共聚物对PET结晶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聚对二甲酸 烯-辛烯共 接枝共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介孔分子筛原位缩聚复合材料的热分解动力学 被引量:4
6
作者 闰明涛 张大余 +1 位作者 吴丝竹 吴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7,72,共5页
研究了惰性气氛下PET/MM S原位缩聚复合物的非等温和等温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热分解过程为一级反应。介孔分子筛的引入提高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介孔孔道内的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要高于基体的热稳定性。PET/MM S复合材料比纯PET具有... 研究了惰性气氛下PET/MM S原位缩聚复合物的非等温和等温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发现热分解过程为一级反应。介孔分子筛的引入提高了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介孔孔道内的聚合物的热稳定性要高于基体的热稳定性。PET/MM S复合材料比纯PET具有较高的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介孔分子筛使聚合物分解后残留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 介孔分子筛 原位缩 热分解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醇解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反应特性 被引量:8
7
作者 王兴原 陈纪忠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67-873,917,共8页
分别选择几种常用的一元醇和二元醇为介质,基于在线红外仪监测不同醇解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反应过程,研究PET解聚反应特性,比较不同醇解聚PET的反应活性.在线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醇解体系,在解聚过程中C—O、C=O基团... 分别选择几种常用的一元醇和二元醇为介质,基于在线红外仪监测不同醇解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反应过程,研究PET解聚反应特性,比较不同醇解聚PET的反应活性.在线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醇解体系,在解聚过程中C—O、C=O基团的红外吸光强度均随反应时间不断增强,在解聚完成后吸光强度趋于定值,根据反应体系内C—O或C=O基团吸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可表征PET解聚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一元醇解聚PET的反应活性顺序为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二元醇解聚PET的活性顺序为1,2-丙二醇﹥乙二醇﹥1,4-丁二醇.这是因为醇解聚PET是亲核取代反应,在解聚过程中醇的反应活性与分子结构有关,醇的羟基氧原子亲核活性越大、空间位阻越小,解聚速率越快.关于二元醇醇解PET体系,研究反应温度对PET解聚过程的影响,升高温度可以大大缩短二元醇解反应需要的时间,198℃下以PET质量分数1%的醋酸锌为催化剂,1,2-丙二醇完全解聚PET需要4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pet) 一元醇 元醇 在线红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氧等离子体预处理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吡咯导电复合薄膜的界面粘附性 被引量:2
8
作者 王闻宇 李诺 +3 位作者 金欣 刘亚敏 肖长发 林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3-38,48,共7页
首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进行氧等离子体预处理,然后通过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使得吡咯单体在PET薄膜表面沉积聚合,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吡咯(PET-PPy)复合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ζ电位测试对... 首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进行氧等离子体预处理,然后通过原位化学氧化聚合法使得吡咯单体在PET薄膜表面沉积聚合,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吡咯(PET-PPy)复合膜。通过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ζ电位测试对经不同时长的氧等离子体预处理的PET薄膜进行表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耐磨性实验和表面电阻测试对PET-PPy复合膜磨损前后的表面形貌和电阻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氧等离子体预处理显著增强了PET-PPy复合膜界面粘附性。氧等离子体预处理使PET薄膜表面粗糙度增大、电负性显著增强。特别地,当预处理时间为120s时,薄膜表面电负性明显增强,此时PET-PPy复合膜磨损后的电阻值变化最小,表明PET薄膜与PPy功能层界面粘附强度得到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pet)薄膜 吡咯 氧等离子体 界面粘附 电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分析法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波水解解聚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晓非 刘立新 +2 位作者 舒静 毕立娜 张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7-9,共3页
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微波作用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水解解聚为单体对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的反应。从残留PET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间接体现了解聚反应的程度。采用加热/冷却/再加热的DSC分析过程,证明... 用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微波作用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水解解聚为单体对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的反应。从残留PET的结晶度和热稳定性间接体现了解聚反应的程度。采用加热/冷却/再加热的DSC分析过程,证明随解聚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程度增大,残留PET分子量减小,热稳定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pet) 微波 水解解 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环氧乙烷多嵌段共聚物的结晶行为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云 罗筱烈 马德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6-99,共4页
用两步法合成了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环氧乙烷 (EOET)多嵌段共聚物 ,并研究了软硬链段的结晶特性。 DSC研究表明软链段 PEO分子量不低于 4 0 0 0 ,在室温下方可结晶 ,并且软链段的结晶特性受硬链段含量和硬链段结晶度的影响 ;偏光显微镜... 用两步法合成了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环氧乙烷 (EOET)多嵌段共聚物 ,并研究了软硬链段的结晶特性。 DSC研究表明软链段 PEO分子量不低于 4 0 0 0 ,在室温下方可结晶 ,并且软链段的结晶特性受硬链段含量和硬链段结晶度的影响 ;偏光显微镜观察硬链段易形成微晶 ,在软链段熔融温度以上起到物理交联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酸 环氧 多嵌段共 结晶行为 软链段 硬链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环己二甲醇改性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被引量:1
11
作者 喻爱芳 蒋瑜 +1 位作者 李文刚 黄象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11期27-31,共5页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是由对苯二甲酸 (TPA) (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DMT) )与乙二醇 (EG)缩聚而成的。如果在PET的生产中用 1,4环己二甲醇 (CHDM )部分取代EG ,经共缩聚所得聚酯即为CHDM改性PET的ET/CT共聚酯。本文概述了ET/CT共聚...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是由对苯二甲酸 (TPA) (或对苯二甲酸二甲酯 (DMT) )与乙二醇 (EG)缩聚而成的。如果在PET的生产中用 1,4环己二甲醇 (CHDM )部分取代EG ,经共缩聚所得聚酯即为CHDM改性PET的ET/CT共聚酯。本文概述了ET/CT共聚酯的研发现状、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DM 聚对二甲酸 改性 甲醇 pet EG CT 生产中 T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预取向丝收缩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进玉 王华平 张玉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9-131,135,共4页
采用 SS- 1型收缩 -声速取向联合测试仪和 DSC(差式扫描量热 )对涤纶预取向丝 (POY)纤维的升温热收缩过程进行了研究。探索涤纶 POY纤维的收缩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POY纤维的热收缩可以分为 5个转变温度区间 ,在不同的温度区间以不同的... 采用 SS- 1型收缩 -声速取向联合测试仪和 DSC(差式扫描量热 )对涤纶预取向丝 (POY)纤维的升温热收缩过程进行了研究。探索涤纶 POY纤维的收缩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POY纤维的热收缩可以分为 5个转变温度区间 ,在不同的温度区间以不同的收缩机理为主 ,低温时是非晶区大分子链的解取向作用 ,在冷结晶温度附近 ,纤维中发生的结晶过程和晶区的结构重排作用 ,限制了纤维的收缩。外应力对纤维收缩过程中的解取向和结晶行为有—定的影响 ,外应力的增加有利于纤维冷结晶过程的进行 ,纤维的收缩率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 预取向丝 收缩机理 研究 涤纶 PO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非等温结晶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董知之 张志英 +1 位作者 陈莉 王曙光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6,共4页
采用DSC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非等温结晶过程。发现用改进的微分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的活化能与计算机模拟的理论值拟合误差为0.048,得到的成核参数拟合误差为0.033,二者误差均在1%之内,表明... 采用DSC实验和计算机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非等温结晶过程。发现用改进的微分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的活化能与计算机模拟的理论值拟合误差为0.048,得到的成核参数拟合误差为0.033,二者误差均在1%之内,表明可以用计算机实验的方法获得PET的活化能和成核参数等结晶性能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 非等温结晶 改进的微分方程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轧制及加热过程中的织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冷 毛卫民 +1 位作者 D.Raabe 陈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73-477,共5页
用X射线面探测器研究了半结晶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在轧制和随后的加热过程中的织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PET的初始取向接近随机分布状态,轧制形变后的织构包括{100}<001>组分和不完全纤维织构(<001>//轧制方向),并且... 用X射线面探测器研究了半结晶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在轧制和随后的加热过程中的织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PET的初始取向接近随机分布状态,轧制形变后的织构包括{100}<001>组分和不完全纤维织构(<001>//轧制方向),并且形变量愈大,织构愈强;对轧制形变后的PET进行加热处理,发现上述织构组分增强,并且随加热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延长进一步增强。X射线平均衍射强度法计算PET结晶度的结果表明,结晶度在轧制形变后大幅下降,然后随加热温度升高和加热时间延长逐渐上升。分析认为,PET在轧制形变后的织构演化符合(100)[001]分子链滑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 织构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溶胀聚合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罗新 陈枫 +3 位作者 吴大诚 黄隆康 马宗莹 项树文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7-80,共4页
以联苯 /联苯醚混合物 (2 6 :74v/v)为溶胀剂 ,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预聚体颗粒的溶胀聚合 ,探讨了影响PET溶胀的因素以及温度、催化剂 (Sb2 O3 )、试样结晶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并对PET的固相聚合与溶胀聚合进行了比较。... 以联苯 /联苯醚混合物 (2 6 :74v/v)为溶胀剂 ,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预聚体颗粒的溶胀聚合 ,探讨了影响PET溶胀的因素以及温度、催化剂 (Sb2 O3 )、试样结晶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并对PET的固相聚合与溶胀聚合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 ,PET溶胀后 ,分子链的自由体积增大 ,链端活动范围扩大 ,缩聚副产物扩散加快 ,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 pet 溶胀 固相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桶用于血液透析浓缩液包装的适用性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正根 周彤 +3 位作者 余波光 张小明 邓娟 陈校园 《中国血液净化》 2013年第10期570-575,共6页
目的探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桶用于血液透析浓缩液包装的适用性。方法按照《口服液体药用聚酯瓶》和相关标准评价PET桶用于血液透析浓缩液包装的适用性。结果 PET桶的理化性能测试和血液透析浓缩... 目的探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桶用于血液透析浓缩液包装的适用性。方法按照《口服液体药用聚酯瓶》和相关标准评价PET桶用于血液透析浓缩液包装的适用性。结果 PET桶的理化性能测试和血液透析浓缩液浸提后的溶出物试验表明,PET桶的理化性能和溶出物符合标准要求。以醋酸溶液(pH=2)浸提液后的锑浓度为0.093μg/ml,折算为5L A浓缩液中迁移出来的锑为47.7μg。按正常透析(稀释35倍,透析5h,用量4.28L)计算,单次透析时透析液中锑含量为40.8μg,远低于按WHO规定的6μg/kg日耐受摄入量计算的60kg成人日耐受量(360μg/日)。生物学评价结果显示,PET桶材料无体外细胞毒性,皮肤致敏反应为阴性,且无皮内反应。堆码模拟过程中没有出现PET桶或外包装纸箱变形,破裂和倒塌的现象。结论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结果均满足相应标准或应用要求,PET可用于血液透析浓缩液的包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pet) 浓缩液 包装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微波水解反应方式分析及机理研究
17
作者 赵晓非 刘立新 +2 位作者 李杰 毕立娜 张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10-12,共3页
研究了微波作用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水解解聚为单体对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的反应。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时未完全解聚的残留PET的形貌观察和对反应过程的分析,证明此反应的反应方式是水解解聚在PET原料颗粒的内外部同... 研究了微波作用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水解解聚为单体对苯二甲酸(TPA)和乙二醇(EG)的反应。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时未完全解聚的残留PET的形貌观察和对反应过程的分析,证明此反应的反应方式是水解解聚在PET原料颗粒的内外部同时进行,聚酯链的断裂方式为无规裂解和解聚相结合,且解聚反应略胜于无规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pet) 微波 水解解 反应方式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的电致发光研究
18
作者 林家齐 钟志白 +1 位作者 李彩霞 雷清泉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09-1011,共3页
采用自制电致发光测量装置测试了高直流电场作用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薄膜的光强和光谱.实验表明:PET的发光光强随所加电场而增大,在4.0 MV/cm附近发生预击穿,预击穿信号出现后,在450 nm和680 nm附近出现光谱带.
关键词 聚对二甲酸 电致发光 电老化 预击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熔体静电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纤维膜分层结构的形成分析
19
作者 王宏 徐阳 +2 位作者 宋明玉 杜泽静 魏取福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4-118,共5页
熔体静电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膜具有明显的分层行为。利用高速摄影观察纺丝过程中PET熔体射流末梢沉积位置的变化,测量各圆形分层薄膜的半径、质量及纤维分布,借助扫描电镜探讨各层纤维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纤... 熔体静电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纤维膜具有明显的分层行为。利用高速摄影观察纺丝过程中PET熔体射流末梢沉积位置的变化,测量各圆形分层薄膜的半径、质量及纤维分布,借助扫描电镜探讨各层纤维薄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纤维膜中电荷的积累,PET射流间隔性地在纤维膜中心与边缘往返沉积,在纤维膜间形成具有分离作用的"束缚层"纤维,从而纤维膜形成分层结构;90min所纺纤维膜由内及外可自由分成13层同心圆薄膜,各纤维薄膜层半径线性增加,而质量波动性分段增加,且外层纤维膜表现为"中心薄、边缘厚";各层薄膜内纤维平均直径约为2μm且分布均匀,由内及外各层薄膜纤维平均直径因电势差减小而略有增加,内层薄膜中纤维因面积较小且较厚,散热时间短而形成粘连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体静电纺 聚对二甲酸纤维膜 束缚层 分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微流控芯片的制备和表面改性
20
作者 孔泳 朱小荧 +1 位作者 陈恒武 吕小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63-,共1页
  高聚物微流控芯片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可批量生产等突出优点而有望成为一次性器件,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同行们的兴趣.但是,高聚物表面的憎水性、对有机分子的强吸附性、电渗流的不稳定性等又成为高聚物芯片在微流控分析领域得...   高聚物微流控芯片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可批量生产等突出优点而有望成为一次性器件,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同行们的兴趣.但是,高聚物表面的憎水性、对有机分子的强吸附性、电渗流的不稳定性等又成为高聚物芯片在微流控分析领域得以广泛应用的障碍.表面改性是改善高聚物芯片分析特性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芯片 聚对二甲酸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