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荷载-氯盐侵蚀耦合作用下矿渣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
1
作者 任凯 张祖华 +2 位作者 邓毓琳 胡捷 史才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19,共7页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因绿色低碳、高耐腐蚀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以矿渣为主要原材料,掺合粉煤灰和陶瓷粉制备了强度等级为C60的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梁,分析其在荷载和氯盐侵蚀作用下的受弯性能。通过改变持荷大小和侵蚀时间,研究挠度、裂缝、...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因绿色低碳、高耐腐蚀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以矿渣为主要原材料,掺合粉煤灰和陶瓷粉制备了强度等级为C60的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梁,分析其在荷载和氯盐侵蚀作用下的受弯性能。通过改变持荷大小和侵蚀时间,研究挠度、裂缝、应变以及氯离子渗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耦合作用下,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力学性能变化曲线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规律具有高相似性,且抗弯和抗腐蚀性能高于同强度的普通硅酸盐混凝土。试验结果为地质聚合物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荷载 氯盐侵蚀 耦合作用 挠度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偏高岭土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文涛 王彩萍 +4 位作者 曹红红 渠永平 焦纬洲 孙学良 李亚敏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为了解决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早期强度较弱,后期强度增长缓慢的问题,本文以偏高岭土与粉煤灰为主要原料设计制备了固废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水玻璃模数、碱含量、粉煤灰与偏高岭土的比例、减水剂掺量等4个因... 为了解决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早期强度较弱,后期强度增长缓慢的问题,本文以偏高岭土与粉煤灰为主要原料设计制备了固废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水玻璃模数、碱含量、粉煤灰与偏高岭土的比例、减水剂掺量等4个因素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配比为硅酸钠占比为45%,粉煤灰与偏高岭土的比为1∶1,水胶比为0.55,砂率为0.5、,水玻璃模数为1.4,萘系减水剂掺量为1.2%。该配比下的混凝土相较于粉煤灰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早期强度高,后期强度增长率大,28 d强度增长率达106%。偏高岭土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增长,是因为偏高岭土中的石英和莫来石与水玻璃溶液发生地聚反应,生成了无定型网状结构的钠沸石(Na_(2)[Al_(2)Si_(3)O_(10)]·_(2)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偏高岭土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和化学侵蚀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的疲劳寿命和耐久性影响分析
3
作者 武云龙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25年第2期36-41,共6页
研究分析了钢纤维掺量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疲劳寿命的影响,并分析了在硫酸钠、氯化钠和氯化钙三种不同化学溶液中的干湿循环对其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地聚合物混凝土的疲劳寿命,钢纤维的饱和效应... 研究分析了钢纤维掺量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疲劳寿命的影响,并分析了在硫酸钠、氯化钠和氯化钙三种不同化学溶液中的干湿循环对其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地聚合物混凝土的疲劳寿命,钢纤维的饱和效应导致超过该掺量后疲劳寿命提升效果有限;氯化钙溶液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最为严重,相较于氯化钠和硫酸钠,其引起的抗压强度下降和质量损失更为显著;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地聚物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显著下降。本研究结果为地聚合物混凝土在恶劣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混凝土 疲劳寿命 化学侵蚀 干湿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纤维掺量对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早期抗裂和收缩性能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杉 周郑州 +2 位作者 卢亦焱 王喆 安俊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1,共8页
研究了聚乙烯醇(PVA)纤维掺量对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开裂、干燥收缩和自生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聚合物混凝土相比,掺PVA纤维的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开裂性能和抗收缩性能显著提高,PVA纤维体积掺量为2%的地聚合物混... 研究了聚乙烯醇(PVA)纤维掺量对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开裂、干燥收缩和自生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聚合物混凝土相比,掺PVA纤维的高延性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开裂性能和抗收缩性能显著提高,PVA纤维体积掺量为2%的地聚合物混凝土抗开裂和抗收缩性能最好.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收缩预测模型,该模型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地聚合物混凝土早期收缩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混凝土 高延性 塑性收缩开裂 干燥收缩 自生收缩 收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岩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志航 白二雷 +2 位作者 周俊鹏 黄河 任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34-144,共11页
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basalt fiber reinforced geopolymer concrete,BFRGC)进行了动态压缩试验,研究了玄武岩纤维掺量(0.1%、0.2%、0.3%)和龄期(3 d、7 d、28 d)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玄武岩纤维... 对玄武岩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basalt fiber reinforced geopolymer concrete,BFRGC)进行了动态压缩试验,研究了玄武岩纤维掺量(0.1%、0.2%、0.3%)和龄期(3 d、7 d、28 d)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强韧化效应。此外,对比分析了玄武岩纤维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增强增韧效果。结果表明:BFRGC的动态抗压强度(f_(cd))和比能量吸收(U)随应变率近似线性增加。随着龄期的增大,BFRGC的f_(cd)和U不断增大,且f_(cd)和U的应变率敏感性不断增强。随着玄武岩纤维掺量的增大,BFRGC的f_(cd)和U先增大后减小,且f_(cd)和U的应变率敏感性也先增强后减弱。玄武岩纤维的最佳掺量为0.2%。玄武岩纤维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均具有增强增韧作用。玄武岩纤维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强韧化效果优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玄武岩纤维 龄期 强韧化效应 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建筑材料的最新应用和城市循环经济潜力——以地聚合物混凝土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杜云峰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6期113-115,共3页
地聚合物因其环保、卓越的力学特性以及利用大量废物作为前驱体的能力而被逐渐关注。虽然对地聚合物的研究较多,但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的研究较少,在低碳减排、资源节约背景下,文章探讨了地聚合物混凝土在公路基础设施、地聚合物再生骨料... 地聚合物因其环保、卓越的力学特性以及利用大量废物作为前驱体的能力而被逐渐关注。虽然对地聚合物的研究较多,但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的研究较少,在低碳减排、资源节约背景下,文章探讨了地聚合物混凝土在公路基础设施、地聚合物再生骨料混凝土、高冲击强度材料、喷射纤维增强聚合物混凝土、结构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涂料等方面的最新应用,及其对循环经济的贡献。结论认为地聚合物混凝土具有替代传统混凝土和其他建筑材料的潜力;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材质可以从工业、城市和农业的废弃物中开发,具有生态友好、可持续、结构合理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混凝土 循环经济 绿色建筑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慢冻法的地聚合物混凝土抗盐冻性能研究
7
作者 孙海涛 刘东显 于秋平 《新材料·新装饰》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地聚合物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材料,但在高盐度环境下,其抗冻性能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慢冻法的地聚合物混凝土抗盐冻性能。采用慢冻法对地聚合物混凝土进行抗盐冻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盐浓度下,地... 地聚合物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材料,但在高盐度环境下,其抗冻性能会受到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慢冻法的地聚合物混凝土抗盐冻性能。采用慢冻法对地聚合物混凝土进行抗盐冻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盐浓度下,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发现加入适量的改性剂可以提高地聚合物混凝土的抗盐冻性能。文章基于慢冻法的地聚合物混凝土抗盐冻性能研究,揭示了地聚合物混凝土在高盐度环境下的损伤机制,并提出了一些改善地聚合物混凝土抗盐冻性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混凝土 慢冻法 抗盐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动态力学性能 被引量:22
8
作者 许金余 李为民 +1 位作者 杨进勇 白二雷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7-132,共6页
采用Φ100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装置,研究玄武岩纤维与碳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ic concrete,GC)在10~102s-1范围内的动态力学性能,并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 采用Φ100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装置,研究玄武岩纤维与碳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ic concrete,GC)在10~102s-1范围内的动态力学性能,并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属于应变率敏感材料,其动态抗压强度与能量吸收特性均表现出显著的应变率相关性;作为GC的增强材料,玄武岩纤维与碳纤维各有优势,但就改善GC的强度与能量吸收特性的效果而言,碳纤维总体上优于玄武岩纤维,尤其当碳纤维体积率为0.2%时,改善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纤维 碳纤维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Φ100mmSHPB装置 动态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冲击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3
9
作者 许金余 李为民 +1 位作者 范飞林 白二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6-50,共5页
以矿渣与粉煤灰为原材料,制备地质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ic concrete,GC)。采用Φ10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装置研究了不同强度等级的GC的冲击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变形及能量吸收特性的应变... 以矿渣与粉煤灰为原材料,制备地质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ic concrete,GC)。采用Φ100 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装置研究了不同强度等级的GC的冲击力学性能,包括抗压强度、变形及能量吸收特性的应变率效应问题。结果表明:GC的冲击力学性能呈现出显著的应变率相关性,强度的应变率敏感值为42.7 s—1;随着强度等级的提高,GC的变形能力反而降低。GC属于准脆性材料,相对于单一的强度或变形特性,GC的能量吸收特性更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 冲击力学性能 应变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基丁苯聚合物混凝土小变形阻尼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振富 柯国军 +4 位作者 胡绍全 石建军 郭长青 孙德纶 陈俊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41-44,共4页
材料的阻尼是衡量材料本身成振性能的主要指标。本文采用自由振动法测试得到了一批羧基丁苯混凝土小变形阻尼比的基础性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阻尼比测试方法和试验过程是可靠的;对同类型的混凝土,混凝土的阻尼比随丁苯胶掺量的... 材料的阻尼是衡量材料本身成振性能的主要指标。本文采用自由振动法测试得到了一批羧基丁苯混凝土小变形阻尼比的基础性数据。试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阻尼比测试方法和试验过程是可靠的;对同类型的混凝土,混凝土的阻尼比随丁苯胶掺量的增加而增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丁苯胶掺量的增加而降低;丁苯胶掺量在10%~15%时,可获得阻尼比、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均较高的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丁苯聚合物混凝土 阻尼比 自由振动法 小变形 弹性模量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结构减振的聚合物混凝土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晖 陈兴华 +1 位作者 华建民 胡芝茂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8-191,共4页
对于目前工程中新出现的桥梁-建筑合一的大型结构,如何减小运行荷载产生的振动是颇受关注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高分子聚合物以提高其阻尼性能达到减振的目的。采用矩形截面简支梁和以实际大跨复杂箱梁为原型的1/6缩尺模型,... 对于目前工程中新出现的桥梁-建筑合一的大型结构,如何减小运行荷载产生的振动是颇受关注的问题。该研究通过在混凝土中掺入高分子聚合物以提高其阻尼性能达到减振的目的。采用矩形截面简支梁和以实际大跨复杂箱梁为原型的1/6缩尺模型,分别进行振动测试、静载试验和疲劳试验,对比普通混凝土和聚合物混凝土的阻尼性能、静力性能和疲劳性能。同时测试基准混凝土和各聚灰比的聚合物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试验结果表明,随聚灰比的增大混凝土梁的阻尼比大幅增大,试块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略有下降,但满足规范的要求。聚合物混凝土梁的静力性能比普通混凝土梁更好,疲劳性能与之相当。聚合物混凝土的施工性能指标如塌落度和扩展度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减振 聚合物混凝土 静力性能 疲劳性能 施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响应面法的无机聚合物混凝土性能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永根 张泽垚 +1 位作者 刘庆涛 李文哲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2-98,共7页
利用矿粉与固体激发剂,制备了适用于机场道面的快硬早强无机聚合物混凝土。基于响应面分析法,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研究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砂率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无机聚合物混凝土坍落度、初凝时间、7... 利用矿粉与固体激发剂,制备了适用于机场道面的快硬早强无机聚合物混凝土。基于响应面分析法,使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模型拟合,研究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砂率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无机聚合物混凝土坍落度、初凝时间、7d抗折强度影响的显著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坍落度影响方面,胶凝材料用量>水胶比>砂率;初凝时间方面,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砂率;7d抗折强度影响方面,水胶比>砂率>胶凝材料用量;双因素交互作用的显著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水胶比和胶凝材料用量对坍落度的交互作用最显著,胶凝材料用量和砂率对7d抗折强度的交互作用最显著,三因素两两之间对初凝时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聚合物混凝土 坍落度 初凝时间 抗折强度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下地聚合物混凝土损伤演化及动态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志坤 许金余 +2 位作者 任韦波 白二雷 董宗戈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0-115,共6页
采用高温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试验系统对高温下地质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ic Concrete,GC)损伤演化规律及本构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下GC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呈显著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及温度弱化效应;利用波阻抗... 采用高温SHPB(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试验系统对高温下地质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ic Concrete,GC)损伤演化规律及本构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下GC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呈显著的应变率强化效应及温度弱化效应;利用波阻抗衡量GC的高温损伤可行、有效,所得损伤演化规律能较好表征GC损伤实际情况;以静力本构模型为基础,通过引入应变率强化因子及温度弱化因子构建GC动态损伤本构模型,通过试验结果标定参数,可获得较准确的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动态损伤本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高温 应变率 损伤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聚合物混凝土-钢筋拉拔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晓辉 卢哲安 +1 位作者 任志刚 张传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5,共7页
通过制作强度等级为IPC40的3个无机聚合物混凝土(IPC)-钢筋拉拔试件,钢筋类型为光圆钢,锚固深度分别为100mm、120mm和150mm,对其进行拔出试验,获得拉拔荷载位移曲线,并通过试验获得IPC的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弹... 通过制作强度等级为IPC40的3个无机聚合物混凝土(IPC)-钢筋拉拔试件,钢筋类型为光圆钢,锚固深度分别为100mm、120mm和150mm,对其进行拔出试验,获得拉拔荷载位移曲线,并通过试验获得IPC的弹性模量及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弹簧单元模拟粘结滑移关系建立钢筋与混凝土分离模型,对整个拉拔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荷载位移曲线试验数据和模型数据上升段吻合良好,下降段存在一定差距,但总体变化趋势一致;模型分析最大极限拉拔荷载值与试验值误差为1.2%,极限位移误差为0.8%;有限元计算钢筋应力与实测值吻合良好.结果表明:采用弹簧单元能够真实有效的模拟无极聚合物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滑移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聚合物混凝土 拔出试验 弹簧单元 粘结滑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吸水聚合物混凝土抗渗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孙庆合 魏永起 +1 位作者 孟云芳 马强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1,共4页
利用超吸水聚合体与混凝土结合,采用宏观物理力学和微观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通过正交试验进行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能的研究,并与基准混凝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掺合料超吸水聚合物混凝土28 d以后强度提高较快;超吸水聚合物混凝土抗渗... 利用超吸水聚合体与混凝土结合,采用宏观物理力学和微观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手段,通过正交试验进行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能的研究,并与基准混凝土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掺合料超吸水聚合物混凝土28 d以后强度提高较快;超吸水聚合物混凝土抗渗性能较基准混凝土提高83.8%,抗渗效果显著;超吸水聚合物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冻、抗渗性能,能显著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吸水聚合物 聚合物混凝土 抗渗性 抗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流态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高应变率动态压缩变形特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罗鑫 许金余 +2 位作者 苏灏扬 李为民 白二雷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6-222,共7页
以矿渣、粉煤灰为原材料,以NaOH、Na2CO3为碱激发剂,制备了强度等级为C30的高流态地质聚合物混凝土(highly-fluidized geopolymer concrete,HFGC),运用波形整形技术改进了Ф100mm SHPB实验装置,通过参数控制保证应力均匀和恒应... 以矿渣、粉煤灰为原材料,以NaOH、Na2CO3为碱激发剂,制备了强度等级为C30的高流态地质聚合物混凝土(highly-fluidized geopolymer concrete,HFGC),运用波形整形技术改进了Ф100mm SHPB实验装置,通过参数控制保证应力均匀和恒应变率加载,对HFGC开展了动态压缩实验,分析了HFGC在冲击压缩荷载下的变形特性。HFGC属于应变率敏感材料和脆性材料,高应变率作用下,HFGC的典型应力应变曲线包括压实挤密阶段、弹性阶段和软化、屈服阶段。在10~100s^-1的应变率范围内,HFGC的峰值应变εc随应变率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冲击韧化效应,εc随应变率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满足二次函数关系εc=-1.2×10^-6ε^2·-+1.6×10^-4ε^·-+0.0017,变形特性变化的临界应变率为66.7s^-1。HFGC的动态弹性模量均低于其在准静态下的弹性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变形特性 动态压缩实验 高流态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波形整形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冲击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叶建峰 刘宪成 +2 位作者 颜桂云 黄冠骅 庄金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共11页
通过控制粉煤灰、矿渣用量制备基准强度分别为C50、C60和C70的普通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试件,再掺入不同体积量(0.3%, 0.6%, 0.9%和1.2%)的钢纤维制备出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试件。采用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 通过控制粉煤灰、矿渣用量制备基准强度分别为C50、C60和C70的普通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试件,再掺入不同体积量(0.3%, 0.6%, 0.9%和1.2%)的钢纤维制备出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试件。采用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 SHPB)对试件在不同冲击气压(对应不同应变率)下的抗冲击性能进行研究,探讨钢纤维掺量、应变率及混凝土基准强度对试件动态抗压强度和韧性指数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模拟与试验结果加以分析和验证;建立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动态应力-应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各组试件的动态抗压强度随着应变率、混凝土基准强度地提高逐渐增大,而钢纤维掺量仅对强度较低地质聚合物混凝土产生较大影响;应变率的提高使试件完整性逐渐变差,而随着钢纤维掺量与混凝土基准强度的提高,试件完整性逐渐变好,冲击耗能与韧性逐渐增加;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动态应力-应变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整体吻合较好,可用于预测冲击荷载下钢纤维地质聚合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 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动态抗压强度 韧性指数 有限元分析 应力-应变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抗压本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平 胡晓军 于英华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2-265,共4页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是由聚合物混凝土基体和钢纤维共同组成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它的力学行为不仅依赖于聚合物混凝土基体的行为 ,而且与钢纤维的掺量、分散特征以及钢纤维的几何尺寸有关 。
关键词 钢纤维聚合物混凝土 纤维掺量 损伤力学 本构模型 损伤本构理论 热力学 抗压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早期冲击力学性能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罗鑫 许金余 李为民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63-168,共6页
为对比研究玄武岩纤维和碳纤维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ic concrete,GC)早期冲击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首先以矿渣与粉煤灰作为原材料,并采用液体硅酸钠与NaOH作为碱激发剂,配制了纤维体积掺量分别为0、0.1%、0.2%、0.3%的玄武岩纤... 为对比研究玄武岩纤维和碳纤维对地质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ic concrete,GC)早期冲击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首先以矿渣与粉煤灰作为原材料,并采用液体硅酸钠与NaOH作为碱激发剂,配制了纤维体积掺量分别为0、0.1%、0.2%、0.3%的玄武岩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basalt fiber reinforced geopolymeric concrete,BFRGC)和碳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carbon fiber reinforced geopolymeric concrete,CFRGC),再采用Φ100 mm霍普金森压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SHPB)试验装置测试了两种材料3d、7d的冲击力学性能,并对试验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fiber reinforced geopolymeric concretes,FRGCs)早期冲击力学性能具有显著的应变率相关性;BFRGC的早期动态强度特性优于CFRGC;BFRGC在10—102s-1范围内的能量吸收能力与CFRGC的相当,但BFRGC相对于CFRGC在吸收冲击能上的优势,将会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越发明显。对比可知:BFRGC较CFRGC而言,具有更加优越的早期冲击力学性能,主要体现在动态强度和能量吸收能力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混凝土 玄武岩纤维 碳纤维 早期冲击力学性能 霍普金森压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粘结强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克亮 马毅 +3 位作者 陈爱玖 汪志昊 马军涛 龚勃旭 《新型建筑材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9-142,共4页
试验研究了水胶比、矿渣粉与粉煤灰质量比、水玻璃模数、Na2O含量、骨料种类等5个因素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TZ)粘结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粘结强度劣化程度。研究表明:随着水胶比、矿渣粉与粉煤灰质量比、水... 试验研究了水胶比、矿渣粉与粉煤灰质量比、水玻璃模数、Na2O含量、骨料种类等5个因素对地聚合物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TZ)粘结强度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的粘结强度劣化程度。研究表明:随着水胶比、矿渣粉与粉煤灰质量比、水玻璃模数、Na2O含量的增加,ITZ粘结强度先逐渐提高至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当使用大理石作为骨料时,所有龄期的ITZ粘结强度均高于使用花岗岩作为骨料时的粘结强度;以自来水为介质的干湿循环试验中,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ITZ粘结强度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粘结强度 干湿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