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美育的精神本质与人文价值 被引量:7
1
作者 聂振斌 《美育学刊》 2011年第1期1-8,共8页
美育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是否以人为目的,是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和现代民主主义教育的根本分歧点,现代美育正是针对专制主义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美育是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感性教育;要从分析美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入... 美育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是否以人为目的,是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和现代民主主义教育的根本分歧点,现代美育正是针对专制主义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美育是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感性教育;要从分析美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功能入手来论述美育的基本规律和精神本质;美育的主要形态是艺术教育及其人文价值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感性 理性 精神本质 人文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间美术的精神本质与视觉创新——对民间美术与中国现代设计的再思考 被引量:6
2
作者 明兰 《艺海》 2011年第2期51-53,共3页
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造物的文化,两者具有明显的可交叉性。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正是中国现代设计应该继承和树立中国风格的根本。本文论述了从民间美术精神内涵的继承和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将民间艺术转化为新的艺... 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都是造物的文化,两者具有明显的可交叉性。民间美术的美学观念和造物思想正是中国现代设计应该继承和树立中国风格的根本。本文论述了从民间美术精神内涵的继承和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媒介将民间艺术转化为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产品两个方面来实现民间美术的视觉创新。目的是为了实现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互通互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美术 精神本质 视觉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美术教育的精神本质和文化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文生 马云飞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145-146,共2页
在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教育领域中高校美术教育也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改革思路。确立了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希望改善一直以来重技轻理、重技能而忽... 在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下。教育领域中高校美术教育也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改革思路。确立了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全新的现代教学观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而希望改善一直以来重技轻理、重技能而忽视文化价值和文化理念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以强化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文化特性和人文精神内涵,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承载文化传承和文明进步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美术教育 文化素质 精神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的精神本质与聂绀弩的杂文创作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梦阳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3年第3期36-40,共5页
聂绀弩在弥留之际,曾准备写一篇《贾宝玉、曹雪芹、鲁迅合论》,还想分开写篇《鲁迅论》,主要论述《红楼梦》是扩大了的《狂人日记》而《狂人日记》则是简化了的《红楼梦》。因为这两部书,都是人与非人的书,是非人吃人的书。他没能完成... 聂绀弩在弥留之际,曾准备写一篇《贾宝玉、曹雪芹、鲁迅合论》,还想分开写篇《鲁迅论》,主要论述《红楼梦》是扩大了的《狂人日记》而《狂人日记》则是简化了的《红楼梦》。因为这两部书,都是人与非人的书,是非人吃人的书。他没能完成这项计划就与世长辞了,给中国思想史,或者更鲜明一些说,给中国的人学思想史留下了千古遗憾。然而,我们回首重读《聂绀弩杂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文创作 精神本质 《狂人日记》 《红楼梦》 《鲁迅论》 中国思想史 聂绀弩 曹雪芹 人学思想 贾宝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舞的精神本质与中国现代舞市场的培育
5
作者 王笑茹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94-96,共3页
现代舞,以其形式多样、题材广泛、表演自由、贴近观众的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追求自由是其精神本质,开发市场是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 现代舞 精神本质 中国现代舞 市场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戏曲精神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延续
6
作者 海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5-26,共2页
中国古典戏曲的精神(或者说本质)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文学艺术是一条流动的河流,而不是一座静止的山峰。
关键词 中国古典戏曲 影视作品 抒情性 传奇性 矛盾冲突 写意性 非情节性 散文化 精神本质 非情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游戏精神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7
作者 顾兰芳 《教师》 2014年第31期115-116,共2页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精神是以一种精神的特质来理解游戏,把游戏看作儿童生命的一种存在。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行为习惯是指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建立密切关系的,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精神是以一种精神的特质来理解游戏,把游戏看作儿童生命的一种存在。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行为习惯是指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建立密切关系的,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人成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习惯养成重在主体性的发挥,只有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也就是具有游戏精神的培养方式,有意识地让幼儿作为主角,才能发挥其自律性的作用,使幼儿自觉地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好行为习惯 游戏精神 幼儿 精神本质 生活态度 条件反射 活动模式 反应倾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8
作者 刘炜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147-149,共3页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与反映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的体系性,科学活动的创造性,科学活动主体的演进性,"科学"内涵的统一性。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养成的一种思想品质,其基本内涵主要体...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与反映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本质特征主要体现为科学知识的体系性,科学活动的创造性,科学活动主体的演进性,"科学"内涵的统一性。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养成的一种思想品质,其基本内涵主要体现为求真务实精神、开拓创新精神,也包括奉献、敬业、协作等方面带有普遍价值的人类精神。弘扬科学精神,进而与反科学、伪科学作斗争,用科学战胜迷信和愚昧,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科学精神 精神本质 青少年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的荒诞镜像和精神批判--王朝刚的油画艺术评析
9
作者 黄剑武 《南腔北调》 2021年第1期62-67,共6页
细品王朝刚的油画作品,会发现画面慢慢地呈现出了可以言说的空间。与其说,王朝刚的油画作品是绘画作品,不如说是一部部现实的人生舞台剧,这些剧情既陌生又熟悉,呈现在观者面前,留下诸多的思考空间。现实生活是烟熏火燎的,是真实的,真实... 细品王朝刚的油画作品,会发现画面慢慢地呈现出了可以言说的空间。与其说,王朝刚的油画作品是绘画作品,不如说是一部部现实的人生舞台剧,这些剧情既陌生又熟悉,呈现在观者面前,留下诸多的思考空间。现实生活是烟熏火燎的,是真实的,真实中带着荒诞,带着无奈。作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才会探寻到精神本质,唯此方能触及到艺术的本真,甚至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现实而荒诞,热烈中反思的矛盾纠缠,是王朝刚作品的特色,也是他赋予作品的精神象征。他的一幅幅油画戏剧景观,既体现了他热爱自然生命的可贵的一面,也体现了他关注现实生活却不满足于现实生活,充满批判现实的深刻的向上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生活 思考空间 精神本质 直面现实 精神批判 舞台剧 思想境界 绘画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戏剧的艺术特征——以《赵氏孤儿》与《天窗》为例
10
作者 程冉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7期9-11,共3页
现实主义戏剧是戏剧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戏剧舞台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音乐剧《赵氏孤儿》和话剧《天窗》这两部作品,探索了现实主义戏剧题材的精神本质、人物塑造和舞美设计等艺术特征。
关键词 现实主义戏剧 精神本质 人物塑造 舞美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林语堂《京华烟云》的文化意蕴 被引量:21
11
作者 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96-103,共8页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 林语堂的长篇代表作《京华烟云》不仅是以大时代为背景框架描写大家庭命运变幻的史诗性作品,而且是一部蕴含丰厚的文化小说。它的文化意蕴表现在人类从对命运的神秘不测到超然彻悟,再到宽怀、同情、献身的境地这样一个不断渐进的精神升华的历程。在探寻人类精神本质方面,最终都归于一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化境地,这既是林语堂及其主要代表作的思想文化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语堂 《京华烟云》 文化意蕴 精神本质 理想境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嘉莹词学研究的“兴发感动”说 被引量:3
12
作者 邓乔彬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1期64-69,共6页
在《迦陵论词丛稿》及叶嘉莹其他词学著作中,贯穿其中的重要理论是“兴发感动”说。因古代的文学批评受政教中心论影响,近代的词学又向诗学批评移位,新中国只行之以“人民性”、“现实主义”标准,所以此说的意义是使文学回到了原人意识... 在《迦陵论词丛稿》及叶嘉莹其他词学著作中,贯穿其中的重要理论是“兴发感动”说。因古代的文学批评受政教中心论影响,近代的词学又向诗学批评移位,新中国只行之以“人民性”、“现实主义”标准,所以此说的意义是使文学回到了原人意识和人学本位。“兴发感动”的具体论说本自刘勰、钟嵘,叶氏的独到之处是在实践此说时出之以认真和诚实。重视“感发之生命”在传达之际所形成的社会伦理价值,是此说的另一重要内容,叶氏认为伦理不应局限在客观评判上,要超越外表,应以纯属于精神本质上的伦理价值存在相衡,这是以真为善之基础,很有现实的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嘉莹 感动 词学研究 “现实主义” 伦理价值 文学批评 诗学批评 精神本质 中心论 人民性 新中国 著作 政教 刘勰 钟嵘 传达 局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助P-BIM标准实现建筑业“互联网+”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强 《工程建设标准化》 2016年第7期12-15,共4页
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确实变了,管理的未来已经彻底变成一个存在不确定性的未来。在极端不确定性之中,你需要的是识别这种时刻在变化的瞬变,在"互联网+"颠覆性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在种种极度的不确定性中,思考和远望、需求科技与... 今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确实变了,管理的未来已经彻底变成一个存在不确定性的未来。在极端不确定性之中,你需要的是识别这种时刻在变化的瞬变,在"互联网+"颠覆性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在种种极度的不确定性中,思考和远望、需求科技与人性的平衡。我们必须学习用不确定性的方式来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这就产生了难度,而所有的难度都产生在两端都不确定的"连接"组合当中。互联网的精神本质是"开放"与"平等",这两者构成"去中心化",互联网的基本方法是"开源"与"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IM 去中心化 瞬变 软件功能 数据交换 这个世界 互操作性 精神本质 信息革命 物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杂文中的显命题:“苦”
14
作者 吴艳华 《沧州师专学报》 2003年第1期14-15,71,共3页
鲁迅杂文中有一个显在的命题——“苦”:“生”之苦与“战”之苦。这正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个性与精神本质的具体写照。对“苦”的逼视、剖析,“苦”中的挣扎、搏击,使鲁迅在虚妄与绝望中杀出... 鲁迅杂文中有一个显在的命题——“苦”:“生”之苦与“战”之苦。这正是鲁迅先生执着一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思想个性与精神本质的具体写照。对“苦”的逼视、剖析,“苦”中的挣扎、搏击,使鲁迅在虚妄与绝望中杀出一条“血”路,从而获得“过客式”的悲壮动人的精神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命题 思想个性 精神本质 现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服饰美学的表意与审美寓意 被引量:1
15
作者 美文 《长江文艺评论》 2021年第2期54-61,共8页
中华历代服饰美学研究有一个庞大的相关史料系统,纵横历史经纬。民族文化具有共性的思维与审美态势,相应的服饰传统呈现出强烈的表意和社会功用目的,沉淀其中的是渊源流长的审美寓意,在历史的源头就诞生出中华民族创造美的精神本质,“... 中华历代服饰美学研究有一个庞大的相关史料系统,纵横历史经纬。民族文化具有共性的思维与审美态势,相应的服饰传统呈现出强烈的表意和社会功用目的,沉淀其中的是渊源流长的审美寓意,在历史的源头就诞生出中华民族创造美的精神本质,“劳动创造了美”,传统美学历经思索,审美寓意的力量亘古未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美学 精神本质 社会功用 审美态势 渊源流长 传统美学 表意 中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表现主义舞台美术 被引量:2
16
作者 萧亚波 《艺海》 2008年第5期78-78,共1页
表现主义渴望以主观视象来描绘外部世界,反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用照相式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表现主义代表了人类的心灵的眼睛,要对世界作出全新的完全独特的解释。表现主义艺术家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改造外部现实,直... 表现主义渴望以主观视象来描绘外部世界,反对写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那样用照相式的眼睛将焦点聚于外部细节上。表现主义代表了人类的心灵的眼睛,要对世界作出全新的完全独特的解释。表现主义艺术家要求从主观愿望出发去改造外部现实,直至将其改变到与人的精神本质相一致,此时,这个世界对人类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由于表现主义者认为“真实”主要存在于主观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主义 舞台美术 外部世界 主观愿望 自然主义 写实主义 精神本质 “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迁想”之“妙得”——浅谈顾恺之“迁想妙得”论
17
作者 徐娜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3年第3期65-66,共2页
“迂想妙得”是指经过丰富的想象而获得最终的灵感,它作为一个独特的创作理念出现在了中国绘画历史上。“迁想妙得”中的“迁”字,也可以理解为“遐”的意思。包括长远的思念或超时空的遐想、奇思幻想,物体形象的内在的精神本质.不... “迂想妙得”是指经过丰富的想象而获得最终的灵感,它作为一个独特的创作理念出现在了中国绘画历史上。“迁想妙得”中的“迁”字,也可以理解为“遐”的意思。包括长远的思念或超时空的遐想、奇思幻想,物体形象的内在的精神本质.不仅包含于整个形象特征当中,而且常常在其所产生的微妙变化中.只有紧紧捉住这种变化才能“妙得”。“迁想妙得”实际上就是绘画创作的慧根问题,和画家们的知识涵养是紧紧相连的,知识涵养越好,领悟的就越多,那就越容易领悟“迁想”而有所“妙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想妙得 顾恺之 形象特征 中国绘画 创作理念 精神本质 绘画创作 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中国山水画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
18
作者 姜美 《书画艺术》 2006年第5期37-37,共1页
从意境角度分析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看出空白艺术在构成意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意与境两方面是如何结合以形成不同的空白类型的。所谓境,它是客观生活外在形貌,特征和内在精神本质的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艺术家的主观情... 从意境角度分析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看出空白艺术在构成意境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意与境两方面是如何结合以形成不同的空白类型的。所谓境,它是客观生活外在形貌,特征和内在精神本质的反映,是形与神的统一;意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白艺术 中国 山水画 精神本质 主观情感 形与神 艺术家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之有神”到“物之有神”
19
作者 黄有为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09年第11期54-56,共3页
"传神"这一重要范畴,自顾恺之提出以来就成为中国绘画的核心精神,"传神"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是对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做出的理论总结。花鸟画、山水画等新画科的创立和发展,表明了画家的视野发生了转变。
关键词 山水画创作 重要范畴 人物画 中国绘画 文化背景 花鸟画 历史背景 艺术实践 精神本质 理论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者的质量
2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80-80,共1页
关键词 城市垃圾问题 生态系统 典型人物 上海文学 艺术处理 精神本质 精神层次 李国文 女强人 技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