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竟陵派“活物”诗论及其影响
1
作者 郑凯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竟陵派秉持“活物”诗观,体现在文章、书信、《古诗归》《唐诗归》及相关讨论中,最终由钟惺在评《诗经》后提出“《诗》,活物也”。竟陵派“活物”诗论受当时政坛环境、文坛风气及前代诗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与钟... 以钟惺和谭元春为代表,竟陵派秉持“活物”诗观,体现在文章、书信、《古诗归》《唐诗归》及相关讨论中,最终由钟惺在评《诗经》后提出“《诗》,活物也”。竟陵派“活物”诗论受当时政坛环境、文坛风气及前代诗学等多种因素影响,也与钟惺、谭元春的个性和际遇相关,涉及诗歌创作、文本、鉴赏多个方面,主张诗歌创作灵动新异、诗歌文本涵义隽永、解读灵变,归旨于“隐秀”,在明清之际引起强烈反响,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评价,成为中国文论史上的经典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诗为活物 《诗经》 《诗归》 隐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竟陵派“性情”说与“真诗精神”观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永贤 周道河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1-99,共9页
明代诗人对“真诗”的追求多强调主体“性情”之真,他们因对于“性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相异的诗学主张。钟惺、谭元春论“真诗精神”,分别从德性与才性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情”提出要求:一、主体德性之正,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能违... 明代诗人对“真诗”的追求多强调主体“性情”之真,他们因对于“性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相异的诗学主张。钟惺、谭元春论“真诗精神”,分别从德性与才性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情”提出要求:一、主体德性之正,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能违反儒家伦理之道,是对“风雅”精神的继承;二、主体才性之奇,强调诗歌应展现出文采之奇秀与语言之简练,是对道家自然观的阐发。为了获取“真诗精神”,他们认为需要用“养气”的方式涵养主体“性情”,进而通过虚静内心和饱读诗书的路径加以修炼。“养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主体之“性情”与古人相合,德性与才性相融并呈现出“厚”的状态,便构成了“真诗精神”的外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性情 真诗精神 养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派以庄禅说诗的理论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曾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7-70,85,共5页
钟惺、谭元春选评《诗归》,显示出独特的诗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深受道家与佛禅思想的影响,并承继了严羽"以禅喻诗"的一些观点与方法。竟陵诗学的"冥悟",是指一种主体精神高度集中,处于一种如参禅悟道般的虚静状态;竟... 钟惺、谭元春选评《诗归》,显示出独特的诗学理论与批评方法,深受道家与佛禅思想的影响,并承继了严羽"以禅喻诗"的一些观点与方法。竟陵诗学的"冥悟",是指一种主体精神高度集中,处于一种如参禅悟道般的虚静状态;竟陵派的"入神",是指诗歌技法或诗歌境界到达出神入化的地步;竟陵派的"别趣",是指人物特有的精神气质与诗歌陌生化的审美效果;竟陵派对言意关系与阐释理论的认识与实践,是"言不尽意"思想的发挥,所谓"不可解",重在强调作品传达的丰富意旨,强调诗歌给读者一种幽渺、惝怳、迷离的审美体验;竟陵派以老庄、佛禅思想论诗,有意识地选录数量众多的仙佛诗,评点中揭示出诗歌与佛道思想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严羽 庄禅说诗 诗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竟陵派诗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的离合 被引量:1
4
作者 曾肖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28,共4页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提出了一条学古与性灵相结合的道路,通过《诗归》的选评,宣扬"求古人之精神"、"灵与厚"等主张;竟陵派的诗学理论表现出重静重灵、求奇求奥的倾向,这与竟陵诗歌"清新而有痕"的...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提出了一条学古与性灵相结合的道路,通过《诗归》的选评,宣扬"求古人之精神"、"灵与厚"等主张;竟陵派的诗学理论表现出重静重灵、求奇求奥的倾向,这与竟陵诗歌"清新而有痕"的风格特点相一致;以"深幽孤峭"为特色的"竟陵体",与竟陵派"灵与厚"结合的主张并不完全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幽深孤峭 灵与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毒清流以殄宗社——试析王夫之对竟陵派诗学思想的批评
5
作者 邓新跃 黄细梅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00-102,共3页
王夫之对竟陵派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对他们几乎是全面否定。批判他们直承七子派的王、李,而不是公安派;标举性灵,而实际上根本不是性灵;批评竟陵派的诗学主张"幽情单绪",并认为他们的诗是"亡国之音"。王夫之厉批、... 王夫之对竟陵派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对他们几乎是全面否定。批判他们直承七子派的王、李,而不是公安派;标举性灵,而实际上根本不是性灵;批评竟陵派的诗学主张"幽情单绪",并认为他们的诗是"亡国之音"。王夫之厉批、痛诋竟陵派与其宣泄亡国耻辱和力挽大雅的诗学传统取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竟陵派 批评 性灵 幽情单绪 亡国之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俚俗与幽深,同归于真情——公安派与竟陵派比较
6
作者 张啸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0,共5页
在晚明特殊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性主义高涨的人文环境下,公安派和竟陵派是其中影响很大的两个文学流派。公安派和竟陵派都反对拟古,主张“性灵”,虽然公安派流于俚俗,竟陵派走向幽深,在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以及文学追... 在晚明特殊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个性主义高涨的人文环境下,公安派和竟陵派是其中影响很大的两个文学流派。公安派和竟陵派都反对拟古,主张“性灵”,虽然公安派流于俚俗,竟陵派走向幽深,在艺术手法、语言风格以及文学追求上看似南辕北辙,两派对于“性灵”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抛开这些“形式”的不同,其本质都是追求真“性灵”,追求抒发作家的真情实感,做“真人”,写“真神”,从这个意义上可谓是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俚俗 幽深 真情 公安 竟陵派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竟陵派后期与复社结合的深层原因
7
作者 曾肖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30,共3页
谭元春率领竟陵派加入复社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考察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治上的共同倾向,对东林党的同情与支持,对时事与民瘼的关心;二是两者都追求淳朴的人伦关系,重忠孝情义;三是两者都主张学古,推崇汉魏唐文学,认为诗文应是忠孝... 谭元春率领竟陵派加入复社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考察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政治上的共同倾向,对东林党的同情与支持,对时事与民瘼的关心;二是两者都追求淳朴的人伦关系,重忠孝情义;三是两者都主张学古,推崇汉魏唐文学,认为诗文应是忠孝人真性情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元春 竟陵派 复社 复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与复社诸子的交游
8
作者 曾肖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57-560,共4页
崇祯年间,谭元春率竟陵派许多成员加入复社,耐人寻味。谭元春在启祯间与复社人士交游主要在四个区域:湖广,除公安派后继者外,友人多身兼竟陵派与复社两种身份;江西,为期两个月的胜游,与复社诸子谈诗论道,结下了深刻友谊;吴越,两度出游,... 崇祯年间,谭元春率竟陵派许多成员加入复社,耐人寻味。谭元春在启祯间与复社人士交游主要在四个区域:湖广,除公安派后继者外,友人多身兼竟陵派与复社两种身份;江西,为期两个月的胜游,与复社诸子谈诗论道,结下了深刻友谊;吴越,两度出游,友人皆为谈文之人;京师,四次上京,曾与吴地的复社魁首有过匆匆接触,无深交。梳理谭元春与复社成员的交游情况,有助于了解竟陵派在启祯时的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元春 竟陵派 复社 交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竟陵派的诗学审美理想
9
作者 李桂芹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16-120,156,共6页
竟陵派以“厚”作为诗学审美理想。文章讨论了“厚”的审美内涵,以及“厚”和“灵”、“学”之间的关系,并且认为“厚”是竟陵派用来医治公安末流和自己诗病的药方。
关键词 竟陵派 审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竟陵派“幽深孤峭”的创作宗旨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建模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74-77,共4页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流派竞相兴起,晚明的竟陵派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在反对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同时,为了补正公安派末流“作品内容较为贫乏,风格流于轻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931页)的... 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流派竞相兴起,晚明的竟陵派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在反对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同时,为了补正公安派末流“作品内容较为贫乏,风格流于轻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931页)的偏向,独辟蹊径,提出了从“精神”上取古人的创作宗旨:幽深孤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幽深孤峭 创作宗旨 钟惺 复古 谭元春 前后七子 钱谦益 公安 袁中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派的诗经学──兼谈对钟惺的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村山吉广 傅丽英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4-59,共6页
竟陵派的诗经学──兼谈对钟惺的评价[日]村山吉广著傅丽英译王欣校译明代的《诗经》研究明代的《诗经》研究有四个学派,其一是承元代的旧习墨守朱传的一派,此派最典型的代表作大概要首推胡广等奉诏修撰的《诗经大全》。该书是明永... 竟陵派的诗经学──兼谈对钟惺的评价[日]村山吉广著傅丽英译王欣校译明代的《诗经》研究明代的《诗经》研究有四个学派,其一是承元代的旧习墨守朱传的一派,此派最典型的代表作大概要首推胡广等奉诏修撰的《诗经大全》。该书是明永乐年间所作的《五经大全》之一,《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诗经学 钟惺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派芳千古 性灵照古今”——谈竟陵派在文学史上的贡献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业茂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1期71-73,共3页
一 竟陵派的兴起较晚于公安派,它受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影响,但是对于公安三袁的诗歌创作和文学主张的某些缺点和流弊也起了一定的弥补和纠正的作用。因为他们反对复古、主张创新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历来人们都把公安派和竟陵派相... 一 竟陵派的兴起较晚于公安派,它受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影响,但是对于公安三袁的诗歌创作和文学主张的某些缺点和流弊也起了一定的弥补和纠正的作用。因为他们反对复古、主张创新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历来人们都把公安派和竟陵派相提并论。 竟陵派的文学活动主要是在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期。他们所评选的《古诗归》十五卷和《唐诗归》三十六卷曾经盛行半个多世纪。清初的三大诗人之一——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说钟、谭“所撰《古今诗归》盛行于世,承学之士,家置一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派 文学史 公安 公安三袁 复古主义 选评 钱谦益 三大诗人 十六世纪 整理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派诗论及其源头初探
13
作者 王晓顺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2-66,共5页
竟陵派是性灵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其问世以来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本文一方面试从性灵文学发展之轨迹来探讨竟陵派的理论主张 。
关键词 竟陵派 钟惺 幽深孤峭 公安 诗歌 性灵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雪沉冤三百年 敢为“竟陵”作郑笺──评《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选集》“谭集部分”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申 《高校教育管理》 1994年第1期16-21,共6页
关键词 谭元春 竟陵派 注者 钟惺 文学思想 识鉴水平 创作风格 汤显祖 文学研究会 郑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为“活物”─—竟陵派文学鉴赏理论探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红祥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90-92,共3页
诗为“活物”─—竟陵派文学鉴赏理论探析曹红祥明代文坛,流派纷呈。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湖北竟陵人)在明末独树一帜。钟惺首次提出诗为“活物”的全新命题,大大推进了古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发展。诗为活物的观点本是针对《... 诗为“活物”─—竟陵派文学鉴赏理论探析曹红祥明代文坛,流派纷呈。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湖北竟陵人)在明末独树一帜。钟惺首次提出诗为“活物”的全新命题,大大推进了古代文学鉴赏理论的发展。诗为活物的观点本是针对《诗经》而言的,是钟惺在对《诗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文学鉴赏 《诗经》 理论探析 竟陵派 钟惺 文学作品 阐释差异 接受美学 欣赏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派文学研究会成立并举行钟惺诞生410周年纪念会
16
作者 毕敏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5期74-74,共1页
为了对竟陵派的文学遗产进行整理研究,繁荣当代文学创作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竟陵派文学研究会最近在钟惺的故乡——湖北天门成立.八月下旬,在天门县竟陵镇举行钟惺诞生410周年纪念会.
关键词 竟陵派 钟惺 纪念会 文学研究会 10周年 湖北天门 文学遗产 当代文学创作 整理研究 新诗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竟陵诗派与清代诗坛 被引量:2
17
作者 宁夏江 魏中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2-85,共4页
竟陵诗派在清代诗坛被指责为亡国诗妖、不学之诗。少数独具慧眼的诗人学者曾对竟陵诗派做出过公正评价,但在批判竟陵诗派的强势舆论中细若游丝。喜爱竟陵诗风的诗人只能暗取其艺术精髓而另换门庭,几乎没有谁愿声称与竟陵诗派有渊源联系... 竟陵诗派在清代诗坛被指责为亡国诗妖、不学之诗。少数独具慧眼的诗人学者曾对竟陵诗派做出过公正评价,但在批判竟陵诗派的强势舆论中细若游丝。喜爱竟陵诗风的诗人只能暗取其艺术精髓而另换门庭,几乎没有谁愿声称与竟陵诗派有渊源联系,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了从没有过的文化恐怖。这种文化恐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随后乾嘉诗坛的虚肥啴缓之气;对竟陵诗派"不根"、"不学"的诋责,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清诗根柢于学,清代诗坛折入学人之诗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竟陵 亡国诗妖 文化恐怖 空疏浅薄 学人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钟、谭“幽”“寒”心境与“竟陵体”之形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德重 魏宏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4-69,共6页
对“竟陵体”形成的原因,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一种是“救弊”说,一种是“得名”说。以上两说都有弊端。从“知人论世”之角度,通过对钟惺、谭元春成长环境、自身遭遇造成其“幽”“寒”心境的分析,探讨“竟陵体”形成的更深层的内在... 对“竟陵体”形成的原因,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一种是“救弊”说,一种是“得名”说。以上两说都有弊端。从“知人论世”之角度,通过对钟惺、谭元春成长环境、自身遭遇造成其“幽”“寒”心境的分析,探讨“竟陵体”形成的更深层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惺 谭元春 竟陵 竟陵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安派骤衰原因试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裴世俊 《江汉论坛》 1987年第11期53-56,共4页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书中用大量例证说明'后世论明诗,每以公安、竟陵与前后七子鼎立骖靳,秉浏览明清之交诗家,则竟陵派与七子体两大争雄,公安无足比数',并举出三四十条证据,而后断定说:'七子,钟、谭两派中分诗坛,对垒...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一书中用大量例证说明'后世论明诗,每以公安、竟陵与前后七子鼎立骖靳,秉浏览明清之交诗家,则竟陵派与七子体两大争雄,公安无足比数',并举出三四十条证据,而后断定说:'七子,钟、谭两派中分诗坛,对垒树帜,当时作者如不归杨则归墨然,公安家言尚不足拟于郑之小国处两大间,直曹郐之陋不成邦而已'.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俗目骇所未见','王、李云雾一扫',造成极大声势的公安派,热潮一过,骤然衰落,消声匿迹?三袁外,其余人多不记其名字,连继承公安理论的钱谦益在明诗选集《列朝诗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谈艺录 公安 明清 生活情趣 禅宗 反映现实 钱谦益 竟陵派 境界 明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貌似神乖的诗派──论性灵派与神韵派之差异
20
作者 王小舒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58-64,共7页
关键词 性灵 神韵 袁枚 竟陵派 袁宏道 钟惺 公安 格调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