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上层对中共的态度--以《王世杰日记》为中心的再考察 被引量:7
1
作者 左双文 何健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8-76,共9页
1941年初至1943年秋,是抗战时期国共关系最为风险浪急的一个时期,发生了皖南事变这一严重的军事冲突,国民党上层间围绕皖南事变善后、对中共宣传方略、对中共应以武力解决还是政治解决等问题,经过了若干反反复复的争议,由于国际国内各... 1941年初至1943年秋,是抗战时期国共关系最为风险浪急的一个时期,发生了皖南事变这一严重的军事冲突,国民党上层间围绕皖南事变善后、对中共宣传方略、对中共应以武力解决还是政治解决等问题,经过了若干反反复复的争议,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牵制,及王世杰、张治中、贺耀祖等的斡旋,最终采取了较为折衷偏缓的处理办法,国共关系继续维持在合作抗日的大格局之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善后 抗战时期国共关系 王世杰 蒋介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与居里会谈述析 被引量:6
2
作者 贾钦涵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126,共6页
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这一事件不仅影响到国共关系,而且还引起了美、英、苏等国政府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其中,美国的反应尤为积极,该国政府高层透过此次事变对中国国内形势进行重新评估,直接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的... 1941年1月6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爆发,这一事件不仅影响到国共关系,而且还引起了美、英、苏等国政府和舆论的高度关注。其中,美国的反应尤为积极,该国政府高层透过此次事变对中国国内形势进行重新评估,直接影响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决策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周恩来 美国对华政策 居里 国共关系 国内形势 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新桂系与中共的合作与冲突看皖南事变的发生 被引量:5
3
作者 黄昊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20,共8页
皖南事变的最终发生,实际上是新桂系、中共、三战区三方博弈的结果。新桂系安徽省府与中共的关系从抗战初期的密切合作,逐步发展到皖南事变前夕的势若水火,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皖南新四军对北移路线的选择,最终导致了皖南事变的发生。
关键词 新桂系 中国共产党 皖南事变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皖南事变前后看国共合作的困境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大禹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3-41,共9页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政府对中共采取从"编共"到"容共"再到"限共"的政策转变,两党矛盾逐渐积累。在国外因素的推波助澜之下,蒋介石对形势产生误判,最终发生了烈度很大的皖南事... 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国民党政府对中共采取从"编共"到"容共"再到"限共"的政策转变,两党矛盾逐渐积累。在国外因素的推波助澜之下,蒋介石对形势产生误判,最终发生了烈度很大的皖南事变。因国共合作的抗日基础犹存,在国际抗日局势的影响下,事变暂时平息。由此可以观察国共合作的困境,反思为推进政党合作,寻求共同国家利益、建立长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国际势力介入等化解政党冲突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国共合作 冲突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国际、苏联和皖南事变 被引量:4
5
作者 刘以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40-44,共5页
皖南事变发生前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态度如何?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对此作些探讨。一在皖南事变前夕,苏德关系因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宣告成立而日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从本国民族利益和外交政策的需要出... 皖南事变发生前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态度如何?迄今为止,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文章尚不多见,本文对此作些探讨。一在皖南事变前夕,苏德关系因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宣告成立而日趋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从本国民族利益和外交政策的需要出发,为了确保东部边界的安全,以全力对付德国,决定加强中苏关系,大力支持和援助国民党蒋介石抗日,以借重蒋介石的力量去减轻日本对苏联的军事威胁。这一方面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国际 皖南事变 蒋介石 国民党政府 苏联政府 中国共产党 中共中央 斯大林 第二次反共高潮 抗日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发生 被引量:4
6
作者 曾凡云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7-133,共7页
全面抗战期间,身为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爆发究竟有什么关系?蒋介石是否有解决皖南新四军的预案?至今,学术界在研究皖南事变时,仍然存在分歧。详细考察蒋介石的档案资料可知,抗战进入1939年后,蒋介石对... 全面抗战期间,身为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与皖南事变的爆发究竟有什么关系?蒋介石是否有解决皖南新四军的预案?至今,学术界在研究皖南事变时,仍然存在分歧。详细考察蒋介石的档案资料可知,抗战进入1939年后,蒋介石对国内事务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处置中共问题。由于中共拒不接受蒋介石提出的"溶共"方针,武力解决中共及其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其必然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蒋介石又把制裁新四军问题作为其抗战成败的关键。史实表明,从1939年初到皖南事变爆发前,随着蒋介石对中共态度的日趋恶化,加上苏俄的对华援助被其利用,蒋介石国民党便逐渐制定并实施了限制、局部"剿灭"新四军与全歼皖南新四军军部的周密预案。皖南事变这样就发生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皖南事变 新四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事变前中共中央与项英的战略分歧——从新发现的白艾笔记说起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双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113,共9页
1939年3月,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参加了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主持召开的军部负责人会议,讨论新四军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关内容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1978年,白艾协助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记录整理了粟裕口述的皖南事变回忆资料,标题为《... 1939年3月,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参加了周恩来在云岭新四军军部主持召开的军部负责人会议,讨论新四军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关内容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1978年,白艾协助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记录整理了粟裕口述的皖南事变回忆资料,标题为《皖南事变前,周恩来和项英、叶挺、陈毅、袁国平的对话》。对话详细生动,是就新四军发展战略展开争论的"现场"再现,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核心内容是周恩来、陈毅、叶挺主张新四军应该东进、北上,并尽快地大发展,批评项英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株守皖南的错误想法。结合党中央与项英的来往电文可知,项英即使没有明确的"三山计划",也未能完全执行党中央东进、北上的战略方针,没有认识到扩大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意义,贻误了新四军军部向敌后转移发展的良机,应为皖南事变的发生承担一定的责任。不过,项英虽然有错,但与张国焘和王明不同,不应定性为路线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周恩来 项英 皖南事变 白艾笔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发展 被引量:2
8
作者 房列曙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3-38,共6页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开辟了苏南、皖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苏中、苏北、豫鄂边9块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新四军的兵力增长了12倍;武器装备增长了11倍。八路军自诞生到1940年,兵力增长了8倍,武器装备增长了4倍... 皖南事变前,新四军开辟了苏南、皖南、皖中、皖东、皖东北、豫皖苏、苏中、苏北、豫鄂边9块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新四军的兵力增长了12倍;武器装备增长了11倍。八路军自诞生到1940年,兵力增长了8倍,武器装备增长了4倍。可见,在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发展速度不比八路军慢。那种认为新四军发展比八路军发展慢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新四军的发展是党中央、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新四军执行了党中央正确方针的结果,也是新四军与敌伪顽斗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新四军 抗日根据地 发展 党中央 中央军委 敌伪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皖南事变研究和《皖南事变》小说
9
作者 何理 张星星 《中共党史研究》 1988年第6期86-91,共6页
近年来,随着历史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和亲历者回忆材料的日益增多,皖南事变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显著成果。1987年10月,解放军和上海两家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了黎汝清的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这部近60万言的宏篇巨著,以其较为... 近年来,随着历史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和亲历者回忆材料的日益增多,皖南事变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并取得了显著成果。1987年10月,解放军和上海两家文艺出版社同时出版了黎汝清的长篇小说《皖南事变》。这部近60万言的宏篇巨著,以其较为丰富的历史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新四军 国民党 项英 历史研究 史学工作者 长篇小说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共中央 历史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反击反共逆流策略的转变
10
作者 李良志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3-59,共7页
1941年1月,国民党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几天之内,围歼皖南英勇抗日的新四军共9000余人,这是抗战以来中共遭致的最大损失。延安,中国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一时沉浸在悲痛与激愤之中。毛泽东曾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 1941年1月,国民党蓄意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几天之内,围歼皖南英勇抗日的新四军共9000余人,这是抗战以来中共遭致的最大损失。延安,中国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一时沉浸在悲痛与激愤之中。毛泽东曾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现在蒋介石大开杀戒,自毁长城,制造如此天下奇冤,中国共产党该如何反击呢?这是事变后中共中央日夜商议,而又难以决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蒋介石 皖南事变 中共中央 国民党 周恩来 刘少奇 国共关系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新四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事变与苏联对华政策
11
作者 王真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85,共10页
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骤然激化,苏联对此采取了基本正确的政策,这就是正确判断事变对中国政局走向的影响,把握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的同时,主张中共运用政治手段解决冲突,从而促成国共两党之间矛盾缓解,维系... 皖南事变使国共关系骤然激化,苏联对此采取了基本正确的政策,这就是正确判断事变对中国政局走向的影响,把握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在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的同时,主张中共运用政治手段解决冲突,从而促成国共两党之间矛盾缓解,维系了中国抗战的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 苏联对华政策 国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共和日伪报刊关于皖南事变的报道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26,共13页
报刊是研究皖南事变的一类重要史料,但在以往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使事变后的舆论形势难以见知、部分结论有失客观全面。通过对报刊史料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到,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和日伪从各自立场出发,围绕事变的起因、过... 报刊是研究皖南事变的一类重要史料,但在以往研究中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使事变后的舆论形势难以见知、部分结论有失客观全面。通过对报刊史料的梳理、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到,皖南事变爆发后,国共和日伪从各自立场出发,围绕事变的起因、过程和评价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报道宣传。大体看来,国民党官报对事变作何解释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舆论的基调,受到高压管制的大量民间报刊主动或被动地服从官方宣传口径。中共主办的报刊争取舆论回击,努力为新四军正名,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伪报刊玩弄"和平"与"反共"的政治阴谋,对新四军进行攻击。总之,这些报道深刻体现了国共和日伪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反映出中共一面抵抗日寇、一面击退反共高潮的艰难不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四军 皖南事变 报刊史料 反共高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 被引量:1
13
作者 房列曙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皖南事变前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威震敌胆。其抗日战绩 ,在当时的第三战区和第五战区名列前茅 ,得到国民党当局数十次嘉奖 ,并获得中共中央的肯定和多次表彰 ,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 ,有力... 皖南事变前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威震敌胆。其抗日战绩 ,在当时的第三战区和第五战区名列前茅 ,得到国民党当局数十次嘉奖 ,并获得中共中央的肯定和多次表彰 ,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新四军的抗日游击战争 ,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战斗 ,创建了 9块抗日根据地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新四军 抗日游击战争
全文增补中
皖南事变研究十年 被引量:2
14
作者 童志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88-92,共5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皖南事变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课题。本文旨在介绍10年来国内研究的基本概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一、基本概况 10年来,皖南事变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 (一)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81年前后 1981年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皖南事变研究一直是史学界的热门课题。本文旨在介绍10年来国内研究的基本概况、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一、基本概况 10年来,皖南事变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 (一)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81年前后 1981年5月,时值皖南事变40周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在芜湖召开首届年会。全国9省2市280多名史学工作者和92名新四军老同志与会,提交学术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新四军 史学工作者 国民党军 项英 史学界 华中抗日根据地 回忆录 老同志 中央档案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凤琴 张冬华 《北方论丛》 CSSCI 1996年第6期57-59,共3页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吴凤琴张冬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 皖南事变的原因探析吴凤琴张冬华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主力共9000余人由皖南北移,途经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预谋部置的8万余人的包围袭击,除2000多人突出重围外,约7000名新四军将士惨死在蒋介石的屠刀下,这就是震惊中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新四军 原因探析 蒋介石 红军游击队 中共党史 国民党顽固派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项英 部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桥战役与皖南事变历史反差之探因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复龙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8-41,共4页
黄桥战役与皖南事变,同是新四军反顽自卫斗争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其成败结局却反差强烈。究其反差之成因:在发展方略上,前者开辟苏北,争取主动;而后者则固执株守皖南,陷入被动。在统战策略上,前者制定“击敌、联李、孤韩”策略,争取中间派... 黄桥战役与皖南事变,同是新四军反顽自卫斗争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其成败结局却反差强烈。究其反差之成因:在发展方略上,前者开辟苏北,争取主动;而后者则固执株守皖南,陷入被动。在统战策略上,前者制定“击敌、联李、孤韩”策略,争取中间派;而后者则寄希望于言和及顽军撒围上,渐入绝境。在军事谋略上,前者充分把握“有理、有利、有节”原则,扭转战局;而后者因军事措置连连失当,酿成败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黄桥战役 皖南事变 反差探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筹帷幄 力挽狂澜——毛泽东与皖南事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童志强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7-32,89,共7页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是中国现代史上惨烈的一页痛史。作为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在皖南事变发生前,就提醒全党对黑暗局面的到来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事变过程中,他和中共中央尽了最大的努力... 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是中国现代史上惨烈的一页痛史。作为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在皖南事变发生前,就提醒全党对黑暗局面的到来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事变过程中,他和中共中央尽了最大的努力加以挽救;事变发生后,又带领全党胜利地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毛泽东在此期间的杰出活动,不仅使中国抗日战争克服了一次最严重的危机,而且也维护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从而为中国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在第二次反共高潮到来之际,毛泽东集中党内智慧,制订对策,以应付最黑暗的局面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结成法西斯同盟,其霸占全球的侵略野心已昭然若揭。全世界为之战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皖南事变 新四军 第二次反共高潮 蒋介石 国民党 周恩来 中共中央书记处 中国抗日战争 第二次国共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一氓谈皖南事变与项英 被引量:6
18
作者 南北 董之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4-8,共5页
李一氓在皖南时期任新四军秘书长,也是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的秘书长,是皖南事变的见证人之一。南北、董之曦二位同志于1982至1990年期间多次访问李一氓,根据他的几次谈话内容,以及他的两次书面答复,整理成这篇文章。现将此文发表,供党史... 李一氓在皖南时期任新四军秘书长,也是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的秘书长,是皖南事变的见证人之一。南北、董之曦二位同志于1982至1990年期间多次访问李一氓,根据他的几次谈话内容,以及他的两次书面答复,整理成这篇文章。现将此文发表,供党史工作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四军 皖南事变 国民党军队 项英 北移 李一氓 部队 中共中央 叶挺 军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的对苏策略 被引量:3
19
作者 何飞彪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7-87,共11页
皖南事变发生后,如何应对苏联关切、避免中苏关系受国共关系牵连是蒋介石面临的重要课题。作出强硬处置的决策前,面对苏方询问,蒋介石推诿搪塞。决定撤销新四军番号后,他反复向苏方作出解释,试图淡化事变的政治意义。事变告一段落后,他... 皖南事变发生后,如何应对苏联关切、避免中苏关系受国共关系牵连是蒋介石面临的重要课题。作出强硬处置的决策前,面对苏方询问,蒋介石推诿搪塞。决定撤销新四军番号后,他反复向苏方作出解释,试图淡化事变的政治意义。事变告一段落后,他继续通过多种途径向苏联示好,希望缓和双方关系。皖南事变后蒋介石的对苏策略显明地体现了抗战时期中苏关系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内政与外交的关联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事变 蒋介石 苏联 中苏关系 国共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事变后的皖南游击战争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瑾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65-67,共3页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度漫天抗日烽火的皖南,顿时沉浸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然而,中共皖南党组织和皖南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转入地下,在黑暗重重的皖南山区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直到大军渡江... 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度漫天抗日烽火的皖南,顿时沉浸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然而,中共皖南党组织和皖南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转入地下,在黑暗重重的皖南山区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直到大军渡江全国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击战争 皖南地区 游击队 皖南事变 皖南山区 国民党 党组织 黄山 新四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