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浊毒蕴肠”理论指导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探析
1
作者 王萌 于永铎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5年第2期86-88,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为主要症状,且并发症较多,易复发。基于“浊毒理论”是从本源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而仲景所创的白头翁汤运用四味清热解毒止痢药来达到化浊解毒的目的,贯...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为主要症状,且并发症较多,易复发。基于“浊毒理论”是从本源来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而仲景所创的白头翁汤运用四味清热解毒止痢药来达到化浊解毒的目的,贯穿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始终,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通过结合中医文献理论和现代科学研究,探讨浊毒蕴肠理论与溃疡性结肠炎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浊毒理论 白头翁汤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沙拉嗪联合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
作者 张玉龙 周联菲 王艳辉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4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白头翁汤灌肠疗法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4年3月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白头翁汤灌肠+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联合白头翁汤灌肠疗法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4年3月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白头翁汤灌肠+美沙拉嗪治疗,对照组单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肠黏膜征象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研究组分值更低(P<0.05)。研究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66.67%,研究组疗效更佳(P<0.05)。结论: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美沙拉嗪联合白头翁汤灌肠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与肠黏膜征象评分,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美沙拉嗪 白头翁汤 灌肠治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探讨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建生 王雯 +6 位作者 杨雪亮 许凌云 张欣颖 苏红波 张永丽 蔺淑梅 孙林梅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7期106-112,共7页
目的基于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探讨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头翁汤组、英夫利西单抗组和联合组(白头翁汤+英夫利西单抗),每组6只。采用3.5%葡聚... 目的基于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探讨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3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白头翁汤组、英夫利西单抗组和联合组(白头翁汤+英夫利西单抗),每组6只。采用3.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自由饮用7 d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结束后,白头翁汤组每日予8 g/kg白头翁汤药液灌胃,英夫利西单抗组予5 mg/kg英夫利西单抗腹腔注射,联合组同步灌胃和腹腔注射,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 d。每日记录小鼠体质量,观察粪便性状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干预结束后测量结肠长度,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形态,RT-qPCR检测结肠组织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RIPK)1、RIPK3、混合系激酶区域样蛋白(MLKL)mRNA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肠组织RIPK1、RIPK3、MLKL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降低(P<0.01),DAI评分升高(P<0.01),结肠长度缩短(P<0.01),血清IL-6、TNF-α含量升高(P<0.01);结肠黏膜破坏,隐窝及腺体结构消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结肠组织病理评分升高(P<0.01);结肠组织RIPK1、RIPK3、MLKL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体质量增加(P<0.01),DAI评分降低(P<0.01),结肠长度增加(P<0.01),血清IL-6、TNF-α含量降低(P<0.05,P<0.01);结肠黏膜屏障破坏减轻,结肠组织病理评分降低(P<0.05);结肠组织RIPK1、RIPK3、MLKL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白头翁汤能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黏膜损伤、缓解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白头翁汤 肠上皮细胞 RIPK1/RIPK3/MLKL信号通路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秦肆辉 王媛 +2 位作者 李慧 马金鸽 梁国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86-190,共5页
白头翁汤为热毒痢疾常用经典方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临床研究发现,白头翁汤原方或加味、联合其他中药或其他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肠镜下病变活动评分,促进肠黏膜组织愈合,同时还可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 白头翁汤为热毒痢疾常用经典方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临床研究发现,白头翁汤原方或加味、联合其他中药或其他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肠镜下病变活动评分,促进肠黏膜组织愈合,同时还可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降低复发率。药理研究表明,白头翁汤可能通过调控相关炎症因子及信号通路表达、调节免疫功能、修复肠黏膜屏障、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本文梳理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和基础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溃疡性结肠炎 信号通路 炎症反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沙拉嗪结合白头翁汤灌肠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庄绪军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结合白头翁汤灌肠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单双号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选择美沙拉嗪结合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比...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结合白头翁汤灌肠用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试验对象,根据单双号随机化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选择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选择美沙拉嗪结合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肠黏膜征象评分,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β(IL-1β)]水平,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及肛门坠胀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0.56±0.24)、(0.81±0.29)、(1.14±0.19)、(0.94±0.13)、(0.71±0.2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7±0.54)、(2.04±0.39)、(2.89±0.42)、(2.57±0.40)、(2.85±0.50)分,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观察组黏膜充血、黏膜水肿、黏膜溃烂、黏膜溃疡、炎性增生肠黏膜征象评分分别为(1.44±0.36)、(1.51±0.43)、(1.24±0.33)、(1.22±0.29)、(1.12±0.19)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1.13)、(3.92±0.61)、(3.79±0.51)、(3.04±0.59)、(3.25±0.76)分,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观察组TNF-α、IL-17、IL-1β水平分别为(25.19±3.53)pg/ml、(7.35±1.19)ng/L、(2.08±0.20)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28±4.64)pg/ml、(12.28±1.54)ng/L、(4.68±0.41)pg/ml,数据比较有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57例、占比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50例,占比83.33%),数据比较有意义(χ2=4.227,P=0.040<0.05)。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美沙拉嗪结合白头翁汤灌肠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沙拉嗪 白头翁汤 溃疡性结肠炎 灌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调控PI3K/AKT-HIF-1α通路治疗VVC小鼠的研究
6
作者 陆松侠 段强军 +3 位作者 王瑞麟 郭希 高敏 黄茸茸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04-811,共8页
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通路探究白头翁汤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小鼠... 目的基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通路探究白头翁汤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雌性SPF级昆明种小鼠采用苯甲酸雌二醇皮下注射联合白色念珠菌混悬液阴道接种建立VVC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白头翁汤高、中、低剂量组(23.4、11.7、5.85 g·kg^(-1)),氟康唑组(0.02 g·kg^(-1)),每组20只。另取20只小鼠只注射苯甲酸雌二醇作为空白组。模型成功后次日给药,连续14 d。末次给药2 h后,巴氏染色法观测阴道灌洗液内中性粒细胞数量;HE染色法观察阴道组织形态;ELISA法测定阴道组织中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2(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oxidase 2,NOX2)、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及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qPCR检测阴道组织PI3K、AKT、HIF-1α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阴道组织p-PI3K、PI3K、p-AKT、AKT、HIF-1α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阴道灌洗液含有大量中性粒细胞(P<0.001);阴道黏膜层脱落严重,大量炎细胞浸润;阴道组织ROS、MDA水平升高(P<0.001),NOX2活性提高(P<0.001),SOD活性降低(P<0.001),PI3K、AKT、HIF-1αmRNA表达降低(P<0.001),p-PI3K/PI3K和p-AKT/AKT的比值、HIF-1α蛋白表达降低(P<0.001)。与模型组小鼠相比,白头翁汤高、中剂量组阴道灌洗液内中性粒细胞数量降低明显(P<0.01,P<0.001);阴道组织黏膜状况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善;阴道组织ROS、MDA水平有所降低(P<0.05,P<0.01,P<0.001),NOX2活性降低(P<0.01,P<0.001),SOD活性升高(P<0.01,P<0.001);白头翁汤高剂量组阴道组织PI3K、AKT、HIF-1αmRNA表达升高(P<0.001),p-PI3K/PI3K和p-AKT/AKT的比值、HIF-1α蛋白表达升高(P<0.001)。结论白头翁汤可通过调控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发挥对VVC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PI3K/AKT-HIF-1α信号通路 R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分析白头翁汤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
7
作者 吕智豪 刘华熙 莫德龙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2期1562-1574,共13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探讨白头翁汤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中寻找与白头翁、黄连、黄柏、...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实验验证探讨白头翁汤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中寻找与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相关的活性分子及靶点。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搜索结直肠癌相关靶点。将白头翁汤有效成分的靶点与结直肠癌靶点取交集获得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采用蛋白质互作数据库(search tool for recurring instances of neighbouring genes,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网络的构建与分析。同时分别利用DAVID数据库(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和Bioconductor中的R包clusterProfiler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噻唑蓝溴化四唑(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T)实验检测白头翁汤处理过的人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情况,同时在细胞水平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对网络药理学预测出的核心靶点及通路进行初步验证。结果从白头翁汤中筛选得到53个活性成分,作用于结直肠癌的交集靶点157个。网络药理学分析显示白头翁汤中的槲皮素、β-谷甾醇等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关键靶点原癌基因JUN(Jun proto-oncogene,JUN)、蛋白激酶B1(protein kinase B1,Akt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等以及调控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治疗结直肠癌。细胞实验证实白头翁汤能够有效抑制SW480细胞增殖、下调靶点蛋白p-Akt和p-p38 MAPK的表达、抑制IL-17、TNF-α、HIF-1α的mRNA水平。结论白头翁汤能够通过调控AKT1、MAPK1等靶点以及调控IL-17、TNF、HIF-1等信号通路,从而治疗结直肠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白头翁汤 结直肠癌 作用机制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黏膜愈合的影响及部分机制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谭朝晖 刘荣火 +2 位作者 邹立华 曹平 胡红松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7期30-34,共5页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探讨白头翁汤治疗UC的临床疗效、对结肠黏膜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白头翁汤内服联合灌肠及口服...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探讨白头翁汤治疗UC的临床疗效、对结肠黏膜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66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白头翁汤内服联合灌肠及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疗程4周。采用Mayo评分系统及Baron内镜评分法评定UC活动度及临床疗效,采用ELISA检测血清TNF-α、IL-10水平,并与2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内镜缓解率为51.4%(19/35),高于对照组的25.8%(8/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缓解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4.2%和88.6%,对照组分别为45.1%和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织学缓解率和有效率分别为25.7%和54.3%,对照组分别为16.1%和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NF-α水平与Mayo评分、Baron评分及组织学评分均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836、0.735、0.527,P<0.01),血清IL-10水平与Mayo评分、Baron评分及组织学评分均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为-0.704、-0.695、-0.509,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血清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白头翁汤内服联合灌肠治疗活动性UC安全有效,其作用可能与改善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失衡、促进肠黏膜愈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白头翁汤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9
作者 孙俊颖 彭新宇 +1 位作者 魏光伟 唐兴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3,共2页
近年来,白头翁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对白头翁汤药理作用的系统研究,发现其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对近年来白头翁汤药理作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重点综述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关系及相关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进一步... 近年来,白头翁汤临床应用非常广泛,随着对白头翁汤药理作用的系统研究,发现其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对近年来白头翁汤药理作用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整理,重点综述其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的关系及相关临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及其主要成分对LPS诱导内皮细胞分泌NO、E-selectin和IL-8的影响 被引量:19
10
作者 胡屹屹 穆祥 胡元亮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5-151,共7页
拟探讨白头翁汤及其主要成分对细菌内毒素(LPS)导致的机体炎症等病理损伤的治疗作用。培养内皮细胞至单层融合状态,加入内毒素刺激,3h后加入高、中、低3种浓度的8种药物,继续培养21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方法测定NO、E-selectin和I... 拟探讨白头翁汤及其主要成分对细菌内毒素(LPS)导致的机体炎症等病理损伤的治疗作用。培养内皮细胞至单层融合状态,加入内毒素刺激,3h后加入高、中、低3种浓度的8种药物,继续培养21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方法测定NO、E-selectin和IL-8的含量。结果显示,白头翁汤高剂量组、白头翁素高剂量组和小檗碱高剂量组的NO含量极显著低于LPS对照组(P<0.01),白头翁汤中剂量组、白头翁素中剂量组、小檗碱中剂量组和秦皮乙素高剂量组显著低于LPS对照组(P<0.05);白头翁汤高剂量组和药根碱高剂量组的E-selectin含量极显著低于LPS对照组(P<0.01),白头翁皂苷B4高剂量组、小檗碱高剂量组和药根碱中剂量组显著低于LPS对照组(P<0.05);秦皮乙素高剂量组的IL-8含量极显著低于LPS对照组(P<0.01),白头翁汤高剂量组、秦皮甲素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秦皮乙素中剂量组显著低于LPS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白头翁汤及其主要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细菌内毒素作用,可在由NO、E-selectin和IL-8介导的机体炎症等病理损伤过程中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内毒素 一氧化氮 E-选择素 白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及PMNs迁移杀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明明 杨舒 +1 位作者 董虹 穆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36-843,共8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白头翁汤(PD)对脂多糖(LPS)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而揭示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分别采用水溶性四氮唑(WST^(-1))、乳酸脱氢酶(LDH)、苏木素伊红(HE)和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PD和LPS对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 本研究旨在研究白头翁汤(PD)对脂多糖(LPS)诱导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而揭示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分别采用水溶性四氮唑(WST^(-1))、乳酸脱氢酶(LDH)、苏木素伊红(HE)和Hoechst33342染色法检测PD和LPS对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VECs)增殖、细胞毒性、细胞连接和细胞核变化的影响;建立中性粒细胞(PMNs)跨RIMVECs迁移的Transwel模型,检测PD对LPS损伤的RIMVECs后PMNs细胞内和细胞外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显示,LPS(1μg·mL^(-1))致RIMVECs细胞核萎缩、细胞膜损坏,细胞毒性百分比达53.2%;细胞连接破坏导致细胞脱落,脱落率为39.6%。PD(20μg·mL^(-1))对上述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20μg·mL^(-1)PD作用下,LPS诱导的跨内皮迁移的PMNs细胞内外细菌的存活明显减少(P<0.01)。结果揭示PD可以有效保护LPS损伤的RIMVECs从而增强PMNs的杀菌能力,为临床治疗动物细菌性疾病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脂多糖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对大鼠跨内皮迁移的中性粒细胞溶菌酶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晓晔 张涛 +3 位作者 董虹 段慧琴 胡格 穆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2-146,共5页
为研究白头翁汤(PD)的抗菌机制,利用Transwell体系建立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白细胞迁移模型,在20μg·mL^-1PD作用下,采用琼脂糖火箭电泳和荧光测定的方法,对穿过和不穿过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ECs)的中性粒细胞(PMNs)溶菌... 为研究白头翁汤(PD)的抗菌机制,利用Transwell体系建立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白细胞迁移模型,在20μg·mL^-1PD作用下,采用琼脂糖火箭电泳和荧光测定的方法,对穿过和不穿过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ECs)的中性粒细胞(PMNs)溶菌酶浓度和活性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跨内皮迁移的PMNs中,PD+L,PS组与对照组、LPS组和PD组相比溶菌酶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其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不跨内皮迁移的PMNs各组溶菌酶浓度和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白头翁汤治疗动物细菌性疾病机理之一是与其保护RIMECs不受LPS损伤和激活跨内皮PMNs溶菌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细菌脂多糖 微血管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溶菌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白头翁汤中白头翁皂苷B4的含量 被引量:13
13
作者 曲龙妹 赵春杰 +2 位作者 李丹 郑啸 赵国涛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建立白头翁汤中白头翁皂苷B4含量测定的RP-HPLC法。方法采用Hyper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体积比28:7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205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白头翁皂苷B... 目的建立白头翁汤中白头翁皂苷B4含量测定的RP-HPLC法。方法采用Hypersil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乙腈-水(体积比28:72)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205nm,柱温30℃,进样量10μL。结果白头翁皂苷B4质量浓度在0.1—1.5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3.1%,RSD为1.2%(n=9);重复性RSD为1.6%(n=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为白头翁汤及其新剂型改进提供了一种质量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白头翁汤 白头翁皂苷B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白头翁汤中黄连和黄柏共煎生物碱的煎出量 被引量:4
14
作者 魏培海 陈立仁 +3 位作者 魏英勤 袁久荣 马继平 陈令新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54-556,共3页
建立了利用毛细管电泳简便、准确地测定白头翁汤中黄连和黄柏共煎生物碱煎出量的方法。采用自组装毛细管电泳装置,采用75μmi.d.×50cm弹性石英毛细管,以0 05mol/LNa2B4O7 CH3OH(体积比为85∶15)溶液作缓冲液,运行电压为14kV,检测... 建立了利用毛细管电泳简便、准确地测定白头翁汤中黄连和黄柏共煎生物碱煎出量的方法。采用自组装毛细管电泳装置,采用75μmi.d.×50cm弹性石英毛细管,以0 05mol/LNa2B4O7 CH3OH(体积比为85∶15)溶液作缓冲液,运行电压为14kV,检测波长为232nm。另外,通过实验优化了提取溶剂中乙醇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以小檗碱、巴马汀提取量为指标,30%(体积分数)的乙醇水溶液是提取白头翁汤中黄连和黄柏共煎生物碱的最佳溶剂。小檗碱和巴马汀的质量浓度分别在15 0mg/L~65 0mg/L、12 5mg/L~50 0mg/L时与其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小檗碱的平均回收率不低于95%,巴马汀的平均回收率不低于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定 黄连 黄柏 煎出量 毛细管电泳法 白头翁汤 巴马汀 小檗碱 中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对内毒素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胡屹屹 穆祥 胡元亮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75-1684,共10页
拟探讨中药白头翁汤方剂(PD)对细菌内毒素(LPS)损伤的治疗作用。将内皮细胞培养至单层融合状态,加入LPS和白头翁汤作用12h后,提取3个处理组的总RNA。采用Affymetrix Rat Genome 230 2.0Array芯片检测,读取各组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 拟探讨中药白头翁汤方剂(PD)对细菌内毒素(LPS)损伤的治疗作用。将内皮细胞培养至单层融合状态,加入LPS和白头翁汤作用12h后,提取3个处理组的总RNA。采用Affymetrix Rat Genome 230 2.0Array芯片检测,读取各组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并进行生物学分析。选取5个与炎症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采用嵌合荧光法进行Real-time RT-PCR反应。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LPS组产生6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36个,下调基因33个;与LPS组相比,LPS-PD组产生57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566个,下调基因12个;与空白组相比,LPS-PD组产生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3个,下调基因29个。5个目标基因Il1α、Il6、Edn1、Tnfsf11和Ptges的Real-time RT-PCR检测结果依次为9.78、1.76、1.43、2.98和2.12,对应的基因芯片检测结果分别是10.57、1.53、1.59、3.16和1.71,两者变化趋势相符。白头翁汤抗内毒素的药理机制可能在于减少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抑制凋亡基因的启动,阻碍内毒素信号传导与受体激活,增加机体能量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内毒素 基因芯片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白头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史佳 吕翔宇 +3 位作者 熊玥 陈选青 卢嘉微 陈玉根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5-540,共6页
目的研究白头翁汤给予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前后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探讨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SS复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 目的研究白头翁汤给予溃疡性结肠炎小鼠前后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寻找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探讨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SS复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借助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清样本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 DA)来筛选差异性代谢物。结果经分析,对照组、模型组和白头翁汤治疗组血清样本能够得到很好的区分,共鉴定出6种潜在生物标志物,白头翁汤给药后溃结小鼠的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回调。结论白头翁汤可以使DSS诱导的溃结小鼠的异常代谢有所恢复,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机体内6个代谢物及3条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代谢组学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 差异代谢物 白头翁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吕颜枝 陈永亮 王善辉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16,共4页
文章旨在研究白头翁汤(PD)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试验在测定白头翁汤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鸡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量(LD_(50))的基础上做人工感染及治疗试验,通过观察感染鸡只临床表现和剖解病变,对其治愈率、有效率和死亡率等结果... 文章旨在研究白头翁汤(PD)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试验在测定白头翁汤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鸡大肠杆菌的半数致死量(LD_(50))的基础上做人工感染及治疗试验,通过观察感染鸡只临床表现和剖解病变,对其治愈率、有效率和死亡率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LD_(50)为0.3 mL/只、PD的MIC值为0.187 g/mL,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攻毒成功,治疗试验发现,高剂量明显优于中、低剂量的治疗效果,且差异显著(P<0.05);阳性对照与3种剂量药物治疗组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PD能有效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鸡大肠杆菌病 人工感染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对鸡实验性禽巴氏杆菌的抗感染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雪贞 姚红艳 +2 位作者 马卫红 刘济丹 欧德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66,共5页
为确定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范围的致病力及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的抗感染作用,综合应用分光光度法和平板计数法绘出禽巴氏杆菌生长曲线,确定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的菌液OD600nm值范围。序贯法测定禽巴氏杆菌半数致死量(LD_(50)),急性... 为确定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范围的致病力及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的抗感染作用,综合应用分光光度法和平板计数法绘出禽巴氏杆菌生长曲线,确定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的菌液OD600nm值范围。序贯法测定禽巴氏杆菌半数致死量(LD_(50)),急性毒试验检测白头翁汤中药方剂安全性,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的抑菌作用。研究发现菌液OD600nm值与活菌数存在的相关性不高,仅在稳定期以前存在增长趋势的正相关。试验筛选出禽巴氏杆菌活菌数较高的OD600nm值范围是0.30~0.55。序贯法测出禽巴氏杆菌的LD_(50)值为5.0×10~7CFU/mL。急性毒试验发现白头翁汤中药方剂LD_(50)大于5 000 mg/kg,说明该中药方剂无毒。白头翁汤对禽巴氏杆菌体外最小抑菌浓度为3.91 mg/mL,表明禽巴氏杆菌对白头翁汤中药方剂高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巴氏杆菌 白头翁汤 半数致死量 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和黄连解毒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吕颜枝 李华坤 +2 位作者 康永刚 陈永亮 朱广琴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65-67,共3页
研究中药经方白头翁汤和黄连解毒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采用体外抗菌和人工感染防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2个经方对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这2个... 研究中药经方白头翁汤和黄连解毒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作用。采用体外抗菌和人工感染防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2个经方对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多重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这2个经方体外对大肠杆菌均有抑菌效果,黄连解毒汤对试验菌株的MIC平均值为0.250 g/mL,而白头翁汤对试验菌株的MIC平均值为0.187 g/mL,效果较优;人工感染防治试验结果显示黄连解毒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白头翁汤,尤其是高剂量组防治效果最好,保护率和有效率均达90%,治愈率达85%。说明2个经方在体内外抗菌试验中均有效果,但是体内、外抗菌效果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黄连解毒 大肠杆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白头翁汤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鲁改儒 弓素梅 刘荣欣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1,共5页
将120只1日龄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Ⅰ组和Ⅱ组分别按中(正常采食量的0.75%)和高(正常采食量的1%)剂量给予加味白头翁汤煎剂,Ⅲ组饮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次2 000单位/只,2次/d,连续6 d,Ⅳ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于用药后0、36、d采血... 将120只1日龄肉仔鸡,随机分为4组,Ⅰ组和Ⅱ组分别按中(正常采食量的0.75%)和高(正常采食量的1%)剂量给予加味白头翁汤煎剂,Ⅲ组饮用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每次2 000单位/只,2次/d,连续6 d,Ⅳ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于用药后0、36、d采血,测定鸡外周血T、B细胞活化情况、红细胞C3b受体(E-C3bRR)花环形成率、Ea玫瑰花环形成率。结果表明,中剂量组白头翁汤能显著提高T细胞的转化率(P<0.01)、Ea玫瑰花环形成率(P<0.01)和C3b受体花环形成率(P<0.01)。高剂量白头翁汤在各时间点均低于中剂量。提示加味白头翁汤能有效提高肉仔鸡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白头翁汤 肉仔鸡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