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具核梭杆菌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作用与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曲别芳芳 江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9-384,共6页
口腔黏膜癌变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其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因素。近年来,具核梭杆菌作为口腔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被视为在多种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感染性因素之一。本综述旨在全面探讨具核梭杆菌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作用和机制。通过分... 口腔黏膜癌变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其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因素。近年来,具核梭杆菌作为口腔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被视为在多种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感染性因素之一。本综述旨在全面探讨具核梭杆菌在口腔黏膜癌变中的作用和机制。通过分析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具核梭杆菌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具体来说,该菌种可以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以及激活免疫检查点。此外,具核梭杆菌还可能作为口腔癌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目标。然而,该领域的研究仍面临样本数量不足、患者特异性强以及多学科交叉合作的挑战。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并探索其在口腔癌预防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核梭杆菌 口腔黏膜癌变 肿瘤免疫微环境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免疫检查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MS结合网络药理学探讨参白解毒方抗结直肠腺瘤癌变成分及作用机制
2
作者 刘丽 闫秋莹 +6 位作者 范晓萱 范旻旻 李柳 陶李蕙苹 常澍晨 程海波 孙东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71-784,共14页
目的解析治疗结直肠腺瘤(CRA)的临床验方参白解毒方(SBJDD)化学成分并探究其防治CRA癌变的潜在机制。方法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检测方法,分析SBJDD水煎液及口服该方大鼠的血浆样品中化学成分;基于网络... 目的解析治疗结直肠腺瘤(CRA)的临床验方参白解毒方(SBJDD)化学成分并探究其防治CRA癌变的潜在机制。方法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检测方法,分析SBJDD水煎液及口服该方大鼠的血浆样品中化学成分;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SBJDD在CRA癌变不同阶段的潜在活性成分,探究其抗CRA癌变作用机制;开展体外实验验证SBJDD抗CRC作用机制。结果在SBJDD水煎液和大鼠口服该方后的血浆样品中分别鉴定出152和41种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在结直肠上皮炎症(CREI)阶段,SBJDD中潜在活性成分Epiberberine和Kushenol H等可能通过作用于PIK3CA、MAPK3和PIK3CB等靶点,影响PI3K-AKT和Ras等信号通路,调控与蛋白质磷酸化和信号转导等相关的生物过程;在CRA阶段,该方中活性成分3,7-Dihydroxycoumarin、Palmatine和Kushenol A等可能通过靶向AKT和EGFR等靶点,影响HIF-1、Rap1等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在CRA癌变阶段,3,7-Dihydroxycoumarin等潜在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作用于TP53等靶点,影响PI3K-AKT和甲状腺激素等信号通路,调控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和细胞凋亡等生物过程;在CRC阶段,p-Coumaric acid等潜在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PRKCB等靶点,影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和信号转导等生物过程。体外研究表明,SBJDD显著抑制HT29细胞增殖,并抑制EG-FR和PKC蛋白的表达。结论SBJDD中化学成分主要由生物碱、有机酸和黄酮类成分组成,方中成分在CRA癌变的不同阶段中与不同的靶点结合,调节相关的信号通路,产生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白解毒方 结直肠腺瘤癌变 UPLC-Q-TOF-MS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腺瘤癌变13例临床分析
3
作者 宋洪亮 贺亚东 金肖丹 《浙江临床医学》 2008年第1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胆囊息肉样病变 临床分析 腺瘤癌变 早期胆囊癌 胆囊腺瘤 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强 龙顺华 +5 位作者 胡薇潇 舒徐 廖旺娣 朱萱 吕农华 陈幼祥 《中国内镜杂志》 2018年第5期42-49,共8页
目的该研究目的是认识直径≥1.0 cm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内镜下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分析。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经内镜下切除的直径≥1.0 cm大肠息肉741例患者,共884枚息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该研究目的是认识直径≥1.0 cm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内镜下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分析。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经内镜下切除的直径≥1.0 cm大肠息肉741例患者,共884枚息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息肉切除出血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结果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性别(P=0.017)、息肉部位(P=0.011)、息肉大小(P=0.004)、表面是否分叶(P=0.010)、内镜手术方式(P=0.029)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息肉为观察单位,对患者临床资料和内镜下特点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时,发现性别(P=0.012,OR=2.671,95%CI=1.246~5.728)为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部位为乙状结肠相对于直肠来讲为保护因素(P=0.011,OR=0.348,95%CI=0.154~0.786),息肉大小≥3.0 cm相对于息肉大小为1.0~1.9 cm来讲为危险因素(P=0.049,OR=2.530,95%CI=1.005~6.374)。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特征单因素分析时,发现表面是否分叶(P=0.001)、是否光滑(P=0.017)、山田分型(P=0.008)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时,得出表面分叶(P=0.001,OR=6.556,95%CI=2.326~18.475)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以息肉为观察单位,性别为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直径越大,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越大;表面分叶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提示癌变的可能性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内镜 出血 癌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7例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特点及诊治 被引量:26
5
作者 欧希龙 孙为豪 +4 位作者 曹大中 俞谦 俞婷 张有珍 吴志英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04-806,809,共4页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内镜下大肠癌变息肉分布,病理类型及诊治。结果27例,共31个大肠息肉癌变,其中2例2次息肉癌变,1例3次息肉癌变,该组息肉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共24例,占77.4%...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肠镜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内镜下大肠癌变息肉分布,病理类型及诊治。结果27例,共31个大肠息肉癌变,其中2例2次息肉癌变,1例3次息肉癌变,该组息肉癌变率为5.1%,癌变息肉主要分布在直肠及乙状结肠,共24例,占77.4%,癌变息肉的分布与息肉分布成正相关,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占22.9%,绒毛管状腺瘤12.9%,管状腺瘤最少见,为2.9%,1例息肉癌变是炎性息肉,≥2.0cm癌变息肉占整个癌变息肉71.0%,息肉癌变以无蒂息肉最高,其次是亚蒂,有蒂最低。活检诊断率为61.9%(13/21),内镜下切除诊断率为100%(16/16)。内镜切除16例,其中9例追加手术,15例直接手术。结论对息肉,尤其是腺瘤应定期复查,甚至应终生定期复查,可明显提高早期癌发现率,减少活检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癌变 病理组织学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伤口癌变筛查结果分析及干预方法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4
6
作者 蒋琪霞 王建东 +6 位作者 周济宏 彭青 黄秀玲 周昕 王海 李晓华 李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53-1056,共4页
目的慢性伤口长期反复感染增加处理难度和癌变风险。文中旨在探讨慢性伤口癌变筛查方法、临床特征及干预方法,为临床及早发现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初诊为慢性伤口患者共358例,分为手... 目的慢性伤口长期反复感染增加处理难度和癌变风险。文中旨在探讨慢性伤口癌变筛查方法、临床特征及干预方法,为临床及早发现和有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初诊为慢性伤口患者共358例,分为手术治疗组(n=78)和非手术治疗组(n=280),2组均包扎伤口使用银敷料抗感染,全身采用口入营养食谱、心理调适等整体干预方案,前者实施病灶切除和转皮瓣手术,2组干预观察期均为从伤口处理开始至第9周。观察指标包括癌变检出率、致病菌阳性率、癌变伤口愈合率等。结果 358例患者癌变检出率为6.70%,癌变伤口患者的持续时间中位数为352.50 d,癌变伤口类型构成比分别为不典型伤口(58.33%)、切口难愈(25%)、压疮(8.33%)、静脉性溃疡(4.17%)、外伤溃疡(4.17%)。致病菌阳性率67.32%,2组患者干预期内无死亡,伤口总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但手术治疗组癌变伤口愈合率高于非手术治疗组(75.00%vs 37.50%,P=0.040)。结论长期感染是诱发慢性伤口癌变的可能原因,手术治疗是癌变伤口和引流不畅深部伤口的有效干预手段,非手术治疗是癌变伤口姑息治疗的可选方法和大部分未癌变伤口的有效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伤口 感染 癌变伤口 活检 细菌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息肉癌变的临床和结肠镜诊疗特点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楚强 王连源 +1 位作者 朱兆华 陈为宪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6期33-34,共2页
目的 :探讨大肠癌变息肉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和内镜诊疗特点。方法 :将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按有无癌变分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肠息肉癌变组年龄较大、便血发生率较高 ;息肉体积越大、呈分叶或... 目的 :探讨大肠癌变息肉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和内镜诊疗特点。方法 :将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按有无癌变分组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大肠息肉癌变组年龄较大、便血发生率较高 ;息肉体积越大、呈分叶或菜花形、多发性息肉者易发生癌变 ;息肉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 ,含绒毛成份越多 ,越易发生癌变。结论 :大肠息肉癌变与体积大小、形态、绒毛成份含量等因素相关 ;早期息肉癌变者 ,可在内镜摘除癌变息肉后密切追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癌变 结肠镜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带白斑黏膜剥脱术复发及癌变的预后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汪文斌 王琦 +4 位作者 徐霖 王华林 应正标 林志宏 范国康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1-136,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声带白斑黏膜剥脱术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3年12月416例因声带白斑行黏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后1、3、5年复发率和癌变率,并用COX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吸烟、酗酒、白斑范围、组织病理与... 目的探讨影响声带白斑黏膜剥脱术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3年12月416例因声带白斑行黏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计算术后1、3、5年复发率和癌变率,并用COX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吸烟、酗酒、白斑范围、组织病理与声带白斑术后复发、癌变的关系,筛选与复发、癌变相关的变量,进入多元COX回归分析模型。结果 416例黏膜剥脱术后声带白斑复发107例,癌变43例,其中1、3、5年复发率分别为9.4%、20.8%、26.0%,癌变率分别为1.9%、6.7%、10.2%。年龄、白斑范围、组织病理均被选入复发及癌变多元COX回归分析模型。多元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白斑范围、组织病理是影响声带白斑术后复发的预后因素;组织病理是影响声带白斑术后癌变的预后因素。结论声带白斑黏膜剥脱术后复发与白斑范围、组织病理相关,癌变与组织病理相关;组织病理为中度异型增生和重度异型增生的声带白斑为术后高风险复发、癌变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白斑 复发 癌变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息肉癌变7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李修岭 杨玉秀 +1 位作者 张延瑞 李怀斌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0年第1期63-63,65,共2页
关键词 大肠息肉 癌变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8
10
作者 何国杰 姚礼庆 +3 位作者 高卫东 周平红 徐美东 梁正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14-15,共2页
目的 :探讨肠镜下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腺瘤癌变的关系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选择80 4例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瘤或腺瘤癌变的病例 ,分析大肠腺瘤大小、位点、基蒂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对腺瘤癌变的影响。结果 :发现 80 4例共 1... 目的 :探讨肠镜下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腺瘤癌变的关系及其诊治方法。方法 :选择80 4例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瘤或腺瘤癌变的病例 ,分析大肠腺瘤大小、位点、基蒂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对腺瘤癌变的影响。结果 :发现 80 4例共 112 6枚大肠腺瘤 ,腺瘤癌变 46例 (4 6枚 ) ,癌变发生率 4.1%。直肠、乙状结肠腺瘤 897枚 ,占腺瘤总数的 79.7% ,其中癌变腺瘤 39枚 ,占癌变腺瘤总数的 84.8%。直径大于 2 .0cm的腺瘤癌变率 17.2 % (2 6 / 15 1) ,1.0~ 2 .0cm腺瘤癌变率为 5 .5 % (15 / 2 71)。广基腺瘤癌变率为 11.5 % (2 6 / 2 2 6 ) ,短蒂或亚蒂者为 3.1% (18/ 5 74)。绒毛状腺瘤癌变率 2 2 .1% (2 1/ 95 ) ,管状绒毛状腺瘤 9.4% (15 / 15 9) ,管状腺瘤 1.1% (10 / 872 )。结论 :直肠、乙状结肠是大肠腺瘤及腺瘤癌变的好发部位 ,直径大于 2 .0cm腺瘤、广基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有较高的癌变危险性。积极治疗大肠腺瘤是防治大肠癌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腺瘤 腺瘤癌变 结肠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变细胞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伟 冯瑞珍 柳士军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3期20-22,共3页
提出了一种测定宫颈细胞发生早期癌变的新方法,利用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正常细胞和千余名宫颈癌患者的细胞进行了对比研究,还就妇女普检中的50例样品与中国肿瘤研究院病理结果做了对照。初步得出该研究能在分子水平上揭... 提出了一种测定宫颈细胞发生早期癌变的新方法,利用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正常细胞和千余名宫颈癌患者的细胞进行了对比研究,还就妇女普检中的50例样品与中国肿瘤研究院病理结果做了对照。初步得出该研究能在分子水平上揭示出癌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的明显差别,并且通过谱图解析,可直接阐明引起谱图变化的主要原因、细胞癌变的可能机理,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变细胞 宫颈癌 正常细胞 肿瘤 早期癌变 傅里叶红外光谱 宫颈细胞 FTIR 谱图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及其定期随访对肝硬化结节癌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伟文 杨宏远 纪建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12期1953-1955,共3页
目的探讨MR及定期随访在肝硬化结节癌变诊断中的价值,旨在早期发现肝硬化结节癌变。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48例肝硬化结节恶变患者的T1WI、T2WI、增强扫描、DWI表现及随访资料,分析肝硬化结节恶变MR表现、信号变化。结果 48例... 目的探讨MR及定期随访在肝硬化结节癌变诊断中的价值,旨在早期发现肝硬化结节癌变。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手术证实48例肝硬化结节恶变患者的T1WI、T2WI、增强扫描、DWI表现及随访资料,分析肝硬化结节恶变MR表现、信号变化。结果 48例患者共66个病灶,T1WI呈等、低信号,偶有高信号;T2WI多为稍高信号,亦可见等信号;三期增强扫描"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持续性强化"都可出现,典型"快进快出"为主;DWI呈高信号多见。部分病灶首次MR检查并未发现癌变,随访过程中T2WI信号增高,强化方式改变或进行性增大等改变,后经证实已癌变。结论磁共振常规技术及DWI能对大多数肝硬化结节癌变做出明确诊断,定期随访能早期发现结节恶变,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成像 肝硬化结节 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总管囊肿癌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冯继峰 陈文有 +3 位作者 陈达丰 李冉冉 周松 刘静 《肝胆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癌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对我院自1988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74例胆总管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囊肿类型、大小、临床表现、总胆红素(STB)、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癌变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方法对我院自1988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74例胆总管囊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囊肿类型、大小、临床表现、总胆红素(STB)、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淀粉酶(AMS)、影像学诊断(B超、CT、磁共振)、手术方式以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4例胆总管囊肿中合并癌变9例,癌变率为12.16%。除1例原发性癌外,其余8例均为内引流术后癌变。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男女间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P=0.878),但癌变与年龄密切相关(r=0.897,P=0.039),且随着年龄增长癌变率急剧增加,各年龄段癌变率分别为:1~15岁为0%,16~30岁为4.5%,31~45岁为8.7%,46~60岁为15.4%,60~75岁为44.4%。癌变年龄(51.6±16.4)与未癌变年龄(35.9±14.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4)。囊肿类型(P=0.822)、大小(P=0.207)对于囊肿有无癌变没有显著性差异。黄疸(P=0.004)、STB(P=0.000)、ALP(P=0.015)、AMS(P=0.006)对于诊断囊肿有无癌变具有显著性差异。术后生存3~66个月,中位生存期19.1±18.6月。结论胆总管囊肿是一种癌前病变,癌变与年龄密切相关,随年龄增长癌变率急剧增加。胆总管囊肿癌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预后不佳。黄疸、STB、ALP、AMS对诊断囊肿有无癌变具有显著性差异。对确诊为胆总管囊肿的病人,应尽早行囊肿切除,肝管空肠吻合术,纠正胆胰管汇合异常,以预防癌变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囊肿 癌变 预后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志明 李德川 +1 位作者 鞠海星 陈贵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3期278-278,共1页
关键词 直肠绒毛状腺瘤癌变 外科治疗 组织学类型 文献报告 结直肠 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加拉红染色检查在实验性动物白斑样损害和癌变过程中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汉正 陈作良 +2 位作者 徐学义 苏倩倩 陈新明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0年第3期152-155,共4页
活检是目前诊断白斑癌变的主要手段,但在什么时候、仆么地方取活检最能反映整个病损的组织变化和最具有诊断价值呢?本文用盂加拉红染料对实验性动物白斑样损害和癌变过程进行了动态定量染色观察,发现染色值的变化与组织学的改变有明显关... 活检是目前诊断白斑癌变的主要手段,但在什么时候、仆么地方取活检最能反映整个病损的组织变化和最具有诊断价值呢?本文用盂加拉红染料对实验性动物白斑样损害和癌变过程进行了动态定量染色观察,发现染色值的变化与组织学的改变有明显关系,组织学上表现为单纯增生性白斑样损害的染色值在0.28左右,一旦发生癌变,其染色值明显升高,预计这一结果将成为我们指导手术活检和非手术监测口腔白斑癌变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加拉红 白斑样损害 癌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息肉癌变52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洪流 于皆平 +2 位作者 沈志祥 罗和生 彭善友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5年第1期14-16,共3页
本文对1978年10月~1994年12月间的52例大肠息肉癌变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的分析,癌变率4,27%,50岁以上组最多见,占65.3%,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瘤癌变率较... 本文对1978年10月~1994年12月间的52例大肠息肉癌变进行了回顾性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的分析,癌变率4,27%,50岁以上组最多见,占65.3%,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增加。其中以绒毛状腺瘤、混合腺瘤癌变率较高,二者间无差异(p>0.05),管状腺瘤较低,与前二者差异明显(P<0.01),并发现1例炎性息肉癌变。直径>2.0cm,息肉癌变率明显高于2.0cm以下者(p<0.01),息肉基底愈宽愈短,癌变率愈高,广基息肉癌变率最高。大部分癌变息肉均有形态学改变。探讨了大肠癌的组织发生、息肉癌变因素及息肉癌变的早期诊断、早期防治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腺瘤 癌变 大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癌变 被引量:10
17
作者 邓建伟 师天雄 陈彩红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67-668,共2页
关键词 甲状腺肿 结节性 甲状腺肿瘤 结节性甲状腺肿 癌变 弥漫性甲状腺肿 文献报道 良性病变 甲状腺癌 发病率 碘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结肠镜治疗大肠腺瘤癌变的体会 被引量:2
18
作者 高卫东 姚礼庆 +1 位作者 周平红 顾赛花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42-43,45,共3页
经结肠镜摘除的腺瘤已发生癌变,是否需要作肠切除或淋巴结清扫,该文收集了334例共475枚大肠腺瘤,其中22例(22枚)腺瘤癌变。9例经肠镜电切后未作进一步治疗,随访6月~5年,其中8例无复发,1例广基腺瘤电切后2月复... 经结肠镜摘除的腺瘤已发生癌变,是否需要作肠切除或淋巴结清扫,该文收集了334例共475枚大肠腺瘤,其中22例(22枚)腺瘤癌变。9例经肠镜电切后未作进一步治疗,随访6月~5年,其中8例无复发,1例广基腺瘤电切后2月复查发现局部复发。8例电切后再行肠切除,发现4例残留,因其病变为广基,所以切除不全。5例因为腺瘤癌变为广基,不适于经肠镜电切而直接手术。大多数有蒂的腺瘤癌变可经肠镜摘除,而广基者宜手术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瘤癌变 肠镜 息肉切除术 大肠肿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息肉肠镜下表现及其癌变与TG、NLR的关系 被引量:3
19
作者 施媛 杨倩 +1 位作者 张仪 王亚雷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82-386,共5页
本研究探讨大肠息肉肠镜表现及病理,以及与甘油三酯(TG)、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选取422例大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肠镜下表现、病理分布特点,同时分析息肉癌变和非息肉癌变患者TG、NLR等指标差异。共检出息... 本研究探讨大肠息肉肠镜表现及病理,以及与甘油三酯(TG)、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的相关性。选取422例大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肠镜下表现、病理分布特点,同时分析息肉癌变和非息肉癌变患者TG、NLR等指标差异。共检出息肉1084枚,息肉以无蒂息肉为主;病理显示腺瘤性息肉较多;息肉癌变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非息肉癌变组患者(P<0.05);息肉癌变组总胆固醇(TC)、TG、血尿酸(SUA)和NLR明显高于非息肉癌变组(P<0.05),而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非息肉癌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G、NLR是息肉癌变的影响因素(P<0.05)。大肠息肉主要为无蒂息肉,病理主要为腺瘤性息肉;息肉癌变受患者年龄、TG、NLR水平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肠镜 病理 癌变 甘油三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息肉癌变因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路亮 许建明 韦俊超 《安徽医学》 2008年第1期29-30,36,共3页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总结高危性腺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38例、...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总结高危性腺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癌变21例,直径1.1-2.0cm及〉2.0cm的腺瘤癌变率高于直径≤1.0cm的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混合性腺瘤(P〈0.05)及管状腺瘤(P〈0.05),颗数≥3的腺瘤癌变率高于1颗及2颗的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cm的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颗数≥3的腺瘤为高危性腺瘤,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直径≤1.0cm腺瘤、管状腺瘤、1颗及2颗的腺瘤为低危性腺瘤,可根据肠镜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息肉 癌变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