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CV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转归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肖青 刘晨伟 +4 位作者 李玲娜 唐光宝 董明霞 李冬育 刘芳 《国际眼科杂志》 2025年第2期274-280,共7页
目的: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转归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06/2024-01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CV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129例129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早期(24 mo内)... 目的:分析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转归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21-06/2024-01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CV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129例129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早期(24 mo内)视力转归分为提高组71眼、非提高组58眼。另选不同期30例30眼PCV合并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术作为外部验证数据,评价预测模型对内部、外部人群术后视力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非提高组年龄≥60岁、糖尿病、术中椭圆体带(EZ)连续性异常、出血累及黄斑中心凹、术后视网膜瘢痕形成占比高于提高组,是术后视力转归的影响因素(均P<0.05);预测模型预测内部、外部人群术后视力转归的AUC分别为0.824(95%CI:0.750-0.898)、0.809(95%CI:0.723-0.865)。结论:年龄≥60岁、糖尿病、术中EZ连续性异常、出血累及黄斑中心凹、术后视网膜瘢痕形成是PCV合并玻璃体积血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转归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该模型对术后视力转归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玻璃体积血 玻璃体切割术 视力转归 LASSO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后C_(3)F_(8)与硅油填充的疗效比较
2
作者 温晓英 杨娜 +3 位作者 张月玲 马伟娜 付燕 耿任飞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805-809,共5页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后玻璃体腔内分别行硅油或C_(3)F_(8)填充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01/2022-08就诊于我院的45例45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硅油... 目的:比较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HRD)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后玻璃体腔内分别行硅油或C_(3)F_(8)填充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01/2022-08就诊于我院的45例45眼高度近视MHRD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硅油组(23例)及C_(3)F_(8)组(22例),两组患者均常规三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内界膜剥离后行内界膜填塞、自体血覆盖,硅油填充组行硅油填充,C_(3)F_(8)组行15%C_(3)F_(8)气体填充。两组患者分别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裂孔的闭合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C_(3)F_(8)组、硅油组患者裂孔闭合率为77%、83%(P>0.05),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95%、96%(P>0.05)。C_(3)F_(8)组、硅油组术后视力分别为0.99±0.34、1.22±0.37,C_(3)F_(8)组视力优于硅油组(t=-2.156,P=0.037),两组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术后12 mo,两组患者mfERG一阶函数1环(C_(3)F_(8)组114.27±26.37 nV/deg2,硅油组98.08±24.36 nV/deg2)及2环(C_(3)F_(8)组80.45±14.94 nV/deg2,硅油组67.73±15.33 nV/deg2)P1波反应密度较术前(1环P1波反应密度:C_(3)F_(8)组58.13±13.96 nV/deg2、硅油组55.30±10.48 nV/deg2;2环P1波反应密度:C_(3)F_(8)组51.18±8.19 nV/deg2、硅油组47.43±11.97 nV/deg2)明显增加(均P<0.05),C_(3)F_(8)组较硅油组增加明显(P<0.05)。硅油组与C_(3)F_(8)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无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后玻璃体腔内分别行硅油或C_(3)F_(8)填充均可促进高度近视MHRD患者视网膜复位及黄斑裂孔闭合,而且在视功能恢复C_(3)F_(8)填充优于硅油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 玻璃体切割术 硅油填充 C_(3)F_(8)填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巩膜扣带手术与玻璃体切割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3
作者 吴华 姚磊 +1 位作者 杨雅媛 杨晨曦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7期1291-1294,共4页
目的比较改良巩膜扣带手术(RSB)与玻璃体切割术(PPV)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 目的比较改良巩膜扣带手术(RSB)与玻璃体切割术(PPV)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在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3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RSB治疗,47例)和对照组(PPV治疗,46例)。两组患者均完成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初次手术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6,P=0.693)。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BCVA均较术前逐渐降低,且观察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BCVA比对照组低,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B与PPV均可有效复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视网膜,促进患者视力改善。但与PPV相比,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RSB术后早期视力恢复较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改良巩膜扣带 玻璃体切割术 最佳矫正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新宝 陈佳玉 +7 位作者 魏嘉洪 夏静 杨爱萍 陈春峰 李明芳 冯成 赵永旺 张敬法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9-453,共5页
目的观察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接受PPV治疗的患者76例(86眼),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 目的观察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眼科确诊为PDR并接受PPV治疗的患者76例(86眼),分为观察组40例(46眼)和对照组36例(40眼)。观察组采取个性化PPV,对照组采用传统PPV。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巩膜外加压比例,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术后12个月视网膜复位率以及玻璃体内再积血(PVH)、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等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均比对照组低(均为P<0.05)。2组患者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视网膜下重水残留发生率和行巩膜外加压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患者BCVA均提高(均为P<0.05);对照组术后1 d、1周BCVA提高均不明显(均为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BCVA均提高(均为P<0.05)。2组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2组患者视网膜复位率以及PVH、DME和NVG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个性化PPV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重水、硅油使用率,提高手术效率,快速提升PDR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玻璃体切割术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时间 最佳矫正视力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G和20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血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王雨晴 张招德 +1 位作者 林凌莉 林淑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24期170-174,共5页
目的 比较20G和25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血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眼科收治的巨大黄斑裂孔(600~2712μm)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以术式差异划分为观察组与... 目的 比较20G和25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血清治疗巨大黄斑裂孔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1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眼科收治的巨大黄斑裂孔(600~2712μm)患者32例(32眼)的临床资料。以术式差异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4例(14只眼),采用25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治疗方式,并且使用自体血清辅助治疗。对照组18例(18只眼),采用20G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的治疗方式,同样使用自体血清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裂孔闭合情况以及术后的舒适度状况,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其中观察组视力得到提高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为72.22%,高于对照组的5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对照组中有10只眼出现黄斑裂孔完全闭合的情况,占比为71.43%;观察组中有14只眼出现黄斑裂孔完全闭合的情况,占比为77.78%,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在各个不同的时间点上观察组眼压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患者均出现诸如异物感、疼痛之类的眼部不适症状,且有10只眼存在结膜充血、水肿的情况,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症状得到缓解。观察组中有11只眼出现轻度的结膜充血水肿现象,3只眼在切口处有点状出血状况,2只眼有低眼压,对此并未采取特殊的处理措施,术后7d相关症状可自行消失。结论 25G和20G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自体血清都能够有效治疗巨大黄斑裂孔,但25G玻璃体切割术在术后视力、眼压、手术时间、术后的舒适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G玻璃体切割术 20G玻璃体切割术 巨大黄斑裂孔 自体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Leptin、Apelin水平与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视力残疾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嘉丽 封月娟 刘钊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3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爱帕琳肽(Apelin)水平与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术(PPV)后视力残疾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PPV治疗的PDR患者198例(198眼),术后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视力残疾将患者分为视力残疾组48例、...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Leptin)、爱帕琳肽(Apelin)水平与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术(PPV)后视力残疾的关系。方法选取接受PPV治疗的PDR患者198例(198眼),术后随访1年,根据是否发生视力残疾将患者分为视力残疾组48例、视力良好组150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术前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Leptin、Apelin,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Leptin、Apelin水平对PDR患者PPV后视力残疾的影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Leptin、Apelin水平对PDR患者PPV后视力残疾的预测价值。结果与视力良好组比较,视力残疾组年龄大,PDR程度、术前虹膜新生血管比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血清Leptin、Apelin水平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度PDR、术前虹膜新生血管、Leptin升高、Apelin升高为PDR患者PPV后视力残疾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eptin、Apelin联合预测PDR患者PPV后视力残疾的曲线下面积为0.921,大于二者单独预测的曲线下面积(P均<0.05)。结论血清Leptin、Apelin水平升高是PDR患者PPV后视力残疾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PDR患者PPV后视力残疾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瘦素 爱帕琳肽 玻璃体切割术 视力残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及术后玻璃体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朱文魁 徐培珊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625-1629,共5页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术(MIV)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分析MIV术后玻璃体再出血(PVH)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诊治的286例P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资料。按MIV术后是...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术(MIV)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分析MIV术后玻璃体再出血(PVH)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平煤神马集团总医院诊治的286例PDR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资料。按MIV术后是否发生PVH分为PVH组和非PVH组,分析MIV术后PVH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28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66.36±12.74)min,电凝止血次数为(1.26±0.21)次,术中无出血情况,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最佳校正视力(BCVA)、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PVH、前房积血、并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为11.54%、0.67%、2.8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DM)病程、合并高血压及玻璃体内填充消毒空气是PDR患者MIV术后发生PVH的危险因素,年龄、术毕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MIV治疗PDR的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降低眼压,且术后并发症少;年龄、DM病程、合并高血压、玻璃体内填充消毒空气和术毕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是PDR患者MIV术后PVH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应重视并及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再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其视力的影响
8
作者 李文贞 李淑玲 莫晓文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22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其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2月东莞光明眼科医院收治的8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为对象,以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对照... 目的:探究精细化护理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其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2月东莞光明眼科医院收治的84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为对象,以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将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接受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视力、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护理前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视力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虹膜红变、高眼压)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应用精细化护理可以调节其心理状态,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视力 玻璃体切割术 心理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泽华 徐晖 +3 位作者 莫小花 李迎芬 李海连 王燕群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对比23G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11/2016-05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128例195眼PD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5G+组64例97眼,23G组64... 目的:对比23G和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对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11/2016-05于我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128例195眼PDR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5G+组64例97眼,23G组64例98眼。25G+组应用25G+玻璃体切割术,23G组应用23G玻璃体切割术。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1d,1 wk,1mo。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及医源性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5G+组手术时间短于23G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的视力分布均显著优于本组术前的视力分布(P<0.01);两组同期的视力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5G+组术前的眼压分别与手术1d,1 wk,1 mo的眼压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G组亦然。两组同期的眼压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25G+组的医源性损伤率为4.1%,显著低于23G组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G+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显著低于23G组的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3G和25G+玻璃体切割术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PDR,但是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医源性损伤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显示出更好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5G+玻璃体切割术 23G玻璃体切割术 视力分布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前药物性散瞳受限的风险预测
10
作者 杨洁 李傲梅 +2 位作者 丁颖 苏婷 常静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6期506-510,共5页
目的研究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前药物性散瞳受限风险预测。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本院眼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计280例(280只眼),按照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40例(140只眼)。两组患... 目的研究旨在分析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前药物性散瞳受限风险预测。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本院眼科确诊为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共计280例(280只眼),按照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40例(140只眼)。两组患者均进行人口学特征调查、糖尿病并发症、散瞳受限原因分析等,研究组进行深入眼底评估以及风险因素调查。根据糖尿病风险分析情况,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相关临床数据和患者特征,筛选与玻璃体切割术前药物性散瞳受限风险相关的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经过回归分析筛选,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身体质量指数等与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前药物性散瞳受限存在相关性。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加强眼底检查与相关风险因素研究,模型预测效果更准确。结论通过相关风险因素的分析与构建,检验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根据预测结果进行有效护理,能提升患者治疗效果。研究技术为临床医生及护士提供决策依据,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眼部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风险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辅助23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42
11
作者 章晖 叶波 +3 位作者 邱新文 兰丽霞 任旋 刘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75-977,共3页
目的探讨23 G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难度的改善、手术并发症及疗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4例(176眼)23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 目的探讨23 G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Lucentis)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难度的改善、手术并发症及疗效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74例(176眼)23 G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其中2012年1月至12月92例(92眼)患者术前未进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作为非注射组(A组)、2013年1月至12月82例(84眼)患者术前先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05 mL作为注射组(B组)。比较2组患者所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视力。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为(116.22±17.46)min,B组为(80.49±18.11)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A组较大量出血20眼,占21.7%,B组较大量出血4眼,占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3,P〈0.05);A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4眼(26.1%),B组医源性视网膜裂孔4眼(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04,P〈0.05)。术后随访期内,A组再出血8眼,其中4眼出现再增殖合并局限性牵拉性视网膜脱离需要再手术,B组未见再出血及再增殖的病例,视网膜均平伏。术后视力:A组为手动~0.3,B组为手动~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前、术后视力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23 G玻璃体切割术前注射雷珠单抗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手术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术中出血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并且术后没有明显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3 G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6
12
作者 冯希敏 祁颖 +2 位作者 张凤妍 赵庆新 秦云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79-1081,共3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PDR患者共45例(57眼)。根据手术...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PDR患者共45例(57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单纯行玻璃体切割术者为对照组,共24例31眼,年龄(51.27±17.15)岁;玻璃体切割术术前3~5d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者为观察组,共21例26眼,年龄(50.34±13.94)岁。随访时间为3~6个月。主要比较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前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11,P〉0.05),两组术后BCVA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34,P〈0.05)。两组术后BCVA与术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提升,x^2值分别为10.927、18.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d观察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较对照组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4P〈0.05),术后3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1,P〉0.05)。两组术后3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与7d时比较均明显变薄(t值分别为8.706、5.4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2.75±8.90)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1.58±14.7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5,P〈0.05)。两组术中发生医源性裂孔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4,P〉0.05)。对照组术中应用电凝止血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097,P〈0.05);对照组术中填充硅油的眼数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48,P〈0.05);两组术后出血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57,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术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可以提升术后BCVA、加快黄斑水肿消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雷珠单抗 玻璃体内注射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及术中2次应用康柏西普辅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7
13
作者 梁泽玉 陈松 +3 位作者 何广辉 王俊华 高翔 武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62-167,共6页
目的对比并分析术前1次、术前及术中2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injection conbercept,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术中及术... 目的对比并分析术前1次、术前及术中2次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intravitreal injection conbercept,IVC)辅助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术中及术后临床指标的不同。方法回顾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确定为严重PDR患者并需行PPV治疗的158例162眼纳入研究。依据IVC次数分为3组:A组为单纯PPV组48例50眼,B组为术前1次IVC组61例63眼,C组为术前及术中2次IVC组49例49眼。3组患眼临床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所有患眼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统计并分析3组患眼的PPV手术时间、术中严重出血率、术后玻璃体内积血(postoperative vitreous cavity haemorrhage,POVCH)发生率、术后不同时间POVCH发生率、术后不同程度POVCH发生率、术后1个月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术后1个月与3个月BCVA提高率。结果 B组、C组的PPV手术时间[(87. 85±12. 37) min、(88. 45±13. 66)min]及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12. 70%、12. 24%)均低于A组[(91. 02±17. 90) min、34. 00%](F=24. 709,P <0. 05;χ~2=11. 330,P <0. 05); C组术后3个月内POVCH发生率及严重出血程度均低于A组、B组(均为P <0. 05); C组术后POVCH出血程度均轻于A组、B组,C组术后1个月BCVA均高于A组、B组,C组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BCVA提高率分别高于A组及B组(χ~2=14. 038,P <0. 05;χ~2=11. 076,P <0. 05)。结论 PPV术前及术中2次IVC可有效降低PDR患者术后短期(1个月)内POVCH的发生率,减轻POVCH出血程度,改善PDR患者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康柏西普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内积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9
14
作者 赵新荣 杨炜 +3 位作者 邱明磊 张奕霞 蔡新雨 罗远湘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64-1066,共3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确诊为严重PDR的患者52例72眼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是否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将患... 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严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临床确诊为严重PDR的患者52例72眼纳入本研究。依据术前是否行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42眼、对照组22例30眼。治疗组术前3 d玻璃体内注射10 g·L-1雷珠单抗0.05 mL(0.5 mg),然后行玻璃体切割术,对照组直接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3~12(6.5±1.3)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视力、眼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手术后视力分别为0.090±0.068、0.060±0.029,均较术前提高,2组治疗前、治疗后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05、-3.237,均为P〈0.05)。两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4,P〈0.05)。治疗组、对照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13.8±27.3)μm、(325.6±14.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P〈0.05)。术后2周、1个月、3个月,治疗组玻璃体积血发生率分别为12%、2%、2%,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27%、20%、3%;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发生率比较,术后2周及1个月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42、3.21,均为P〈0.05),术后3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严重PDR能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术后玻璃体积血发生率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被引量:21
15
作者 龙婷 陈佳 +1 位作者 杜磊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16例(1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手术...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并行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16例(1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6个月,对比观察手术前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虹膜新生血管、房角开闭情况等,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患眼眼压为(42.54±16.52)mmH g(1 kP a=7.5 mmH g)。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后1 d眼压为(38.78±11.38)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切割术后1周眼压(45.30±12.20)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27.56±19.38)mmH g、(20.49±18.66)mmH g、(19.79±16.53)mmH g,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随访结束时,10眼(62.5%)虹膜新生血管完全消退,6眼(37.5%)虹膜新生血管明显减少。结论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有效降低眼压,轻度提高视力,术后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雷珠单抗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晓鹏 焦军杰 +2 位作者 王爽 李彦 刘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4-376,共3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56例(75眼),术后随访6~6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ediabeticretinopathy,PDR)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住院并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的PDR患者56例(75眼),术后随访6~60(28.24±5.47)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视力提高者70眼(93.33%),视力不变者3眼(4.00%),视力下降者2眼(2.67%)。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眼压分别为(20.3±9.2)mmHg(1kPa=7.5mmHg)、(17.1±7.3)mmHg、(19.2±8.5)mmHg,与术前的(12.7±6.1)mmH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后囊膜混浊8眼,角膜轻度水肿5眼,前房渗出5眼,玻璃体再出血2眼,视网膜脱离2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PDR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提高较明显,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白内障超声乳化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柏西普预处理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5
17
作者 尹妮 赵帅 朱红娜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70-772,共3页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 目的探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中和术后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至12月于我科确诊PDR伴有玻璃体出血(vitreous hemorrhage,VH)和(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actional retinal detachment,TRD)的123例149眼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康柏西普组64例78眼,对照组59例71眼。康柏西普组于PPV术前3 d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0.50 mg(0.05 mL),对照组无处理。无明显并发症后2组行标准23G微创巩膜三通道玻璃体切割术,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眼内电凝使用、是否硅油填充等,对术前及术后1个月视力及黄斑厚度进行对比,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VH≥Ⅲ级眼数(56/78、45/71),术前TRD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康柏西普预处理可明显降低PPV术中出血(43/78、49/71)、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概率(11/78、21/71),减少眼内电凝使用(57/78、62/71)及硅油填充(43/78、51/71),进而缩短手术时间(58.63±21.66)s、(72.69±22.48)s,且其可明显改善术后视力(0.23±0.15,0.16±0.11)及黄斑水肿厚度(260.95±27.44)μm、(330.81±36.62)μm,同时降低二次积血发生率(3/78、10/71)。结论康柏西普预处理联合PPV是治疗PDR患者一项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柏西普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割术 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8
作者 彭娇玲 朱小华 +1 位作者 谭钢 邵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33-537,共5页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前、术后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变化特征,评估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时机。方法收... 目的观察并分析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玻璃体切割术前、术后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视力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变化特征,评估手术疗效,并探讨手术时机。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行标准三通道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不伴视网膜脱离患者38例(44眼),并将其分成两组,即黄斑劈裂组(24眼)和黄斑裂孔组(20眼),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眼术前及术后视力、OCT及mfERG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均为P<0.05),黄斑劈裂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幅度大于黄斑裂孔组(P<0.05)。视力进步者黄斑劈裂组为91.7%,黄斑裂孔组为50.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示黄斑劈裂组24眼中22眼(91.7%)黄斑区完全愈合,2眼(8.3%)好转;黄斑裂孔组20眼中8眼(40.0%)完全愈合,6眼(30.0%)好转,6眼(30.0%)未愈合;两组黄斑区完全愈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fERG示术后6个月时,黄斑劈裂组1环P1波潜伏期为(37.50±3.62)ms,与术前的(44.23±4.35)ms相比明显缩短(P<0.05),而黄斑裂孔组为(38.54±4.75)ms,与术前的(40.31±2.80)m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1波振幅密度在术后2个月、3个月、6个月时均逐渐提高,但仍略低于术前(均为P<0.05)。术前mfERG的三维地形图表现为中央峰缺如或低平,旁中心凹区域有多处不规则低反应区。术后愈合患者mfERG的三维地形图的中央峰逐渐恢复,旁中心凹区域不规则反应区减少或消失。两组术中未见医源性裂孔形成,术后无眼内出血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是治疗高度近视性黄斑劈裂及黄斑裂孔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在高度近视黄斑劈裂形成伴有视力受损之后、裂孔形成之前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可有效保存视功能,提高患者的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黄斑劈裂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割术 多焦视网膜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1
19
作者 刘建伟 李聪伶 于海群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5-267,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行经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行PPV的PDR患者,分为PPV术前7d行玻璃体... 目的探讨术前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对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行经平坦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行PPV的PDR患者,分为PPV术前7d行玻璃体内雷珠单抗注射组(A组)及未注射组(B组)。观察并比较两组PPV术中医源性裂孔的发生、填充物应用和术后玻璃体再出血、高眼压及最佳矫正视力情况。结果 A组患者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占5.61%,术中填充物应用者占38.21%,术后玻璃体再出血者占15.73%,术后高眼压者占43.82%,治疗稳定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占53.93%;B组患者术中医源性裂孔发生占14.86%,术中填充物应用者占55.41%,术后玻璃体再出血者占33.78%,术后高眼压者占59.45%,治疗稳定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占21.62%,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2、0.00、0.04、0.00)。结论 PDR患者PPV术前行玻璃体内雷珠单抗注射能减少术中医源性裂孔的发生及玻璃体腔填充物的应用,降低术后玻璃体腔再出血及高眼压发生的几率,并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术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雷珠单抗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离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 被引量:15
20
作者 林静娜 辜智强 +1 位作者 周悦 卢燕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508-510,共3页
目的:探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12/2015-12期间... 目的:探究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患者应用玻璃体切割术(pars plana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剥离术(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ILMP)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12/2015-12期间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MHRD患者78例83眼。根据患者是否应用PPV联合ILMP治疗,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40眼)和对照组(39例43眼),对照组应用PPV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随访6mo后,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以及手术前和手术后3、6mo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并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视网膜复位率为92%(37/40),具有统计学差异(χ~2=6.882,P=0.009);视力改善情况:试验组的视力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16,P<0.001);术后BCVA:试验组术后3、6mo的BCVA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19,P<0.001;t=10.573,P<0.001);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发生眼内压增高和视野缺损的情况较少,具有统计学差异(χ~2=11.323,P=0.001;χ~2=8.573,P=0.003);晶状体混浊发生率无明显改变,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P=0.176)。结论:MHRD患者应用PPV联合ILMP术后恢复情况好,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更好地提高患者视网膜复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落 玻璃体切割术 内界膜剥离 视网膜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