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丰搏 胡鹏 +3 位作者 闫龙 唐家璇 闫肖瑶 王玉莲 《水资源保护》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1,共7页
为评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2年7月(汛期)和11月(非汛期)开展监测采样工作。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作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参数,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 为评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上线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环境驱动因子,于2022年7月(汛期)和11月(非汛期)开展监测采样工作。采用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作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参数,分析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水源区的结构,并对其进行多元排序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采集45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于4门5纲10目32科44属,其中优势种8种,所有优势物种出现频率均大于50%,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一致性较高;水源区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4.01、1.68、0.61;多数采样区域大型底栖动物的ABC曲线呈纠缠态势,其丰度和生物量累积百分比的差值面积在0附近波动,群落以小个头物种为主;优势种以耐污值低的敏感种类为主,说明河流几乎不受污染,水体清洁;pH值是影响水源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 生物多样性指数 ABC曲线 环境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级开发下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 被引量:15
2
作者 屈霄 郭传波 +3 位作者 熊芳园 辛未 陈宇顺 苏巍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56,共11页
通过分析处于不同水电开发程度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探究在梯级水电开发下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为金沙江下游相关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和管理建议提供理论支撑。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至向家坝... 通过分析处于不同水电开发程度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探究在梯级水电开发下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为金沙江下游相关水电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和管理建议提供理论支撑。2017年春季和秋季在金沙江下游乌东德水电站至向家坝水电站坝下江段,应用多网目复合刺网进行鱼类群落定量研究,分析鱼类多样性特征以及鱼类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鱼类调查结果表明,乌东德、白鹤滩江段与溪洛渡、向家坝江段鱼类群落有明显差异:保持峡谷激流型生境的乌东德和白鹤滩江段鱼类组成以土著特有鱼类为主,优势种为喜流水的圆口铜鱼(C.guichenoti)、泉水鱼(P.procheilus)、犁头鳅(L.fimbriata);已成库区生境的溪洛渡和向家坝江段鱼类组成多为长江中下游常见种类,优势种为喜静水缓流的歺又鱼(H.leucisculus)、飘鱼(P.sinensis)、似鱎(T.wwinhonis)。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金沙江下游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包括水深、总固体悬浮物、电导率、pH和水温等。溪洛渡、向家坝江段与乌东德、白鹤滩江段生境差异显著,表现为溪洛渡、向家坝江段平均流速显著低于乌东德、白鹤滩江段,而平均水深则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 梯级电站 鱼类群落 环境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水型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分布特征及环境驱动因子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萌卓 夏继红 +3 位作者 蔡旺炜 杨陆波 朱星学 李朝达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7-44,共8页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既可以反映水源水环境质量,也能指示水源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浙江温州珊溪水库为例,探究丰水期到枯水期水文情势变化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基于功能群分类体系确定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应用Pe...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既可以反映水源水环境质量,也能指示水源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浙江温州珊溪水库为例,探究丰水期到枯水期水文情势变化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基于功能群分类体系确定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法研究水库不同生态区中浮游植物功能群、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生态健康指数(Q)的分布特征,采用冗余分析识别不同水文情势期下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探讨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演替、生长策略模式及其与驱动因子的互指示关系。结果表明:(1)珊溪水库浮游植物可分为19个功能群,功能群个数在丰水期最高,枯水期最低,其中M、MP、C、P为4个优势功能群;(2)珊溪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的演替特征为MP→M→C;(3)Q指数为2.66~3.26,水体整体情况为中营养,其中丰水期和平水期的Q指数较枯水期更低,表明此时珊溪水库营养化问题更为严重,与功能群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一致;(4)氧化还原电位、高锰酸盐指数和水温为影响珊溪水库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和相关生物指标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5)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与关键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依据优势功能群适宜生境特点及生长策略可以相互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功能群 环境驱动因子 生长策略 珊溪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与Godron群落稳定性关系及其环境驱动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雷石龙 廖李容 +4 位作者 王杰 张路 叶振城 刘国彬 张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共12页
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发挥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湿地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480个野外样方调查及实验分析,运用显著性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究不... 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稳定性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发挥至关重要。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湿地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480个野外样方调查及实验分析,运用显著性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探究不同草地类型植物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草原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草地类型;高寒草甸群落稳定性最高。高寒草地中,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指标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不同,4种草地类型均匀度与群落稳定性显著负相关;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草原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显著负相关,在高寒湿地草甸和高寒草原中丰富度与稳定性显著正相关。降水量是影响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土壤有机碳、pH以及铵态氮含量也能通过影响植物多样性进而影响群落稳定性。综上,在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过程中,需充分考虑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变化,根据草地类型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植物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环境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based on Google Earth Engine
5
作者 WEI Xi YANG Dazhi +2 位作者 CAI Xiangwen SHAO Ya TANG Xiangling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92-1608,共17页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cosystems an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cological changes.Using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For regional ecological management,it is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ecosystems and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ecological changes.Using the Google Earth Engine(GEE)platform,the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was calculated for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or 1991,2001,2011,and 2021.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Furthermore,geographic detectors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 effects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The results verified that:1)From 1991 to 2021,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The area with good and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proportion increased by 19.69%(3406.57 km^(2)),while the area with fair and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proportion decreased by 10.76%(1860.36 km^(2)).2)Spatially,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exhibited a pattern of low quality in the central region and high quality in the periphery.Specifically,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racterized the Guilin urban area,Pingle County,and Lingchuan County.3)From 1991 to 2021,a significant positive spatial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Lijiang River Basin.Areas with high-high agglomeration were predominantly forests and grasslands,indicating goo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whereas areas with low-low agglomeration were dominated by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indicating po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4)Annual averag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exerted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basin,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factors had the great influence.This study aimed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ijiang River Basin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nd provide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related to ecology in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Driving factor Google Earth Engine Lijiang Rive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