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体切应力下SIVA-1凋亡诱导因子促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双向调节作用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成俊 夏亚一 +3 位作者 王常德 汪静 韵向东 汉华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8期741-746,共6页
目的探讨流体切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对KM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细胞凋亡诱导因子(SIVA-1)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传至3代成骨细胞分为应力刺激组(试验组)和非应力刺激组(对照组)。5个试验组分别给予1.2PaFSS作用0.25,0.5,1,2,... 目的探讨流体切应力(fluid shear stress,FSS)对KM小鼠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相关细胞凋亡诱导因子(SIVA-1)的调节作用。方法将传至3代成骨细胞分为应力刺激组(试验组)和非应力刺激组(对照组)。5个试验组分别给予1.2PaFSS作用0.25,0.5,1,2,4h;对照组为0h。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半定量RT-PCR测定凋亡诱导因子SIVA-1的表达水平。结果FSS促增殖作用在短期(0.25,0.5h)明显,且细胞生长曲线前移;但在1,2,4h却有明显抑制增殖作用。FSS同样增加了ALP活性,尤其在应力作用0.5h时显著(ALP含量为2.4320±0.205金氏单位/100ml,相对对照达158%)(P<0.05);而应力作用1,2,4h后减低了ALP的表达。应力初期SIVA-1mRNA表达量明显下降,尤其在FSS作用0.5h后SIVA-1/GAPDH相对表达量为0.099±0.002,相对对照明显下调了71.3%(P<0.01),此效应在作用1h后减退,SIVA-1mRNA表达开始升高,4h后升高明显。结论1.2PaFSS在短时间刺激下可刺激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尤其在0.5h后效应明显。早期促细胞增殖和ALP水平升高主要与SIVA-1mRNA表达下调有关,而后期抑制作用可能与SIVA-1mRNA表达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切应力 成骨细胞 增殖分化 SIVA-1凋亡诱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械敏感性阳离子通道Piezo1的黄芪丹参药物血清对低流体切应力诱导的人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蒙 龚觉晓 +3 位作者 毛晨晗 高昕 张丞波 王新东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68-73,共6页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药物血清调控机械敏感性阳离子通道Piezo1对低流体切应力(FS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紊乱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iezo1激活剂组和芪参血清组,采用FSS加载分析设备... 目的观察黄芪丹参药物血清调控机械敏感性阳离子通道Piezo1对低流体切应力(FS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紊乱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空白组、模型组、Piezo1激活剂组和芪参血清组,采用FSS加载分析设备加载低FSS建立细胞损伤模型,Piezo1激活剂组和芪参血清组分别给予Piezo1激活剂Yoda-1和黄芪丹参药物血清干预,空白组和模型组加入空白血清培养。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硝酸还原酶法检测细胞灌流液一氧化氮(NO)含量,均相竞争法检测内皮素-1(ET-1)含量,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RT-PCR检测细胞内Piezo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iezo1、eNOS、pro-IL-1β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细胞灌流液NO含量显著减少,ET-1、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增加(P<0.01),细胞Piezo1、e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ro-IL-1β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芪参血清组细胞活力显著升高(P<0.01),Piezo1激活剂组和芪参血清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P<0.01),细胞灌流液中NO含量显著增加(P<0.01),ET-1、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减少(P<0.01),细胞Piezo1、eNOS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pro-IL-1β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黄芪丹参药物血清对低FSS诱导的HUVEC炎症和功能紊乱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调控机械敏感性阳离子通道Piezo1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丹参 机械敏感性阳离子通道Piezo1 流体切应力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促进组织工程骨成骨和血管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孙仰白 孙洪邈 +1 位作者 李建军(审校) 吕厚山(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09年第1期76-80,共5页
流体切应力在组织工程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模拟流体切应力作用于骨组织后对感应细胞(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刺激,达到骨量增多和快速血管化的目的。通过阐述流体切应力对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为促进组... 流体切应力在组织工程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通过模拟流体切应力作用于骨组织后对感应细胞(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刺激,达到骨量增多和快速血管化的目的。通过阐述流体切应力对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为促进组织工程骨的成骨和血管化提供思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切应力 组织工程 成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对中性粒细胞内Ca^(2+)的影响
4
作者 田卫 陈槐卿 +3 位作者 黄勋 乔小蓉 韩君 陈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8-143,共6页
流体切应力是中性粒细胞的重要功能环境 ,但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力学作用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我们利用旋转粘度仪提供的流体切应力作用于分离的中性粒细胞 ,采用Fura 2 /AM与细胞内游离Ca2 + 结合 ,检测其荧光强度 ,研究不同力学条件下... 流体切应力是中性粒细胞的重要功能环境 ,但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力学作用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我们利用旋转粘度仪提供的流体切应力作用于分离的中性粒细胞 ,采用Fura 2 /AM与细胞内游离Ca2 + 结合 ,检测其荧光强度 ,研究不同力学条件下细胞内游离Ca2 + 浓度的变化情况 ;另外 ,分别以f MLP和TNF两种刺激因子作用中性粒细胞 ,使之激活 ,与此同时考察流体力学作用对中性粒细胞激活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 :定常剪切流 ,切变率由低变高时 ,中性粒细胞内的游离Ca2 + 水平先是显著下降 ,切变率达到一定程度后 ,[Ca2 + ]i逐渐回升 ,并且会超过静止时的水平 ;两种刺激因子在静态下激活中性粒细胞均可使游离Ca2 + 大幅度上升 ,同时给予定常流作用 ,在较低切变率作用下 ,这一上升被明显抑制 ,当切变率升高到一定程度后 ,[Ca2 + ]i回复到静态激活水平甚至更高。正弦振荡剪切作用于中性粒细胞 ,[Ca2 + ]i随最大切变率增大而升高 ,当激活剂和剪切流同时作用时 ,[Ca2 + ]i随最大切变率升高而下降 ,逐渐接近最大切变率相同时的单纯振荡切应力作用的水平。由此我们认为 :体内不同血流环境将影响中性粒细胞的 [Ca2 + ]i,在不同循环部位的血管血流中 ,流体切应力对中性粒细胞的 [Ca2 + ]i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切应力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晓杰 李玉泉 《安徽医学》 2001年第6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流体切应力 F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探流体切应力在肝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
6
作者 刘子逸 戴征伟 +2 位作者 王利娟 闫志平 徐彬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78-182,共5页
目的:探讨流体切应力在肝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对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施加1.4dyn·(cm2)-1稳定层流切应力,作用2h、4h、8h等不同时间后,采用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的变化,同时以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骨架F-actin... 目的:探讨流体切应力在肝癌细胞迁移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对培养的肝癌HepG2细胞施加1.4dyn·(cm2)-1稳定层流切应力,作用2h、4h、8h等不同时间后,采用划痕法观察细胞迁移的变化,同时以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骨架F-actin变化,采用Westernblot测定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在流体切应力作用下,肝癌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和间充质标志物(N-Cadherin、Vimentin、Twist等)的表达和分布,及其对细胞紧密连接的影响。结果:流体切应力可促进HepG2细胞迁移,且呈时间依赖性(P<0.05);随着流体切应力加载时间的延长,肝癌HepG2细胞E-Cadherin表达下调,而N-Cadherin、Vimentin、Twist表达上调(P<0.05)。同时,HepG2细胞间紧密连接被打开;当撤除流体切应力,上述诱导作用则发生不同程度的逆转(P<0.05)。结论:流体切应力通过诱导肝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引起细胞间紧密连接降低,进而促进细胞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切应力 肝癌细胞 上皮-间充质转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骨小管中液体流动产生的流量及切应力模型 被引量:4
7
作者 武晓刚 于纬伦 +4 位作者 王兆伟 王宁宁 岑海鹏 王艳芹 陈维毅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08-1216,共9页
骨组织受力变形后其内部液体就会流动,同时在其微观结构——骨单元壁中扩散,并进一步产生一系列与骨液流动相关的物理效应,如流体剪切应力、流动电位等,这些物理效应被细胞感知并做出破骨或成骨等反应,来使骨适应外部载荷环境.鉴于骨组... 骨组织受力变形后其内部液体就会流动,同时在其微观结构——骨单元壁中扩散,并进一步产生一系列与骨液流动相关的物理效应,如流体剪切应力、流动电位等,这些物理效应被细胞感知并做出破骨或成骨等反应,来使骨适应外部载荷环境.鉴于骨组织产生的内部液体流动很难实验测定,理论模拟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手段.基于骨单元的多孔弹性性质建立了骨小管内部液体的流动模型,该模型将骨单元所受的外部载荷与骨小管内部液体的压力、流速、流量和切应力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可以研究其力传导与力电传导机制.骨小管模型的建立分别基于中空和考虑哈弗液体的骨单元模型,并考虑了骨单元外壁的弹性约束和刚性位移约束两种边界条件.最终得到骨单元在外部轴向载荷作用下,骨小管内部液体的流量及流体切应力的解析解.结果表明:骨小管中的液体流量与流体切应力都正比于应变载荷幅值和频率,并由载荷的应变率决定.因此应变率可以作为控制流量和流体切应力的一种生理载荷因素.流量随着骨小管半径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而流体切应力则随着骨小管半径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此外,在相同的载荷下,含哈弗液体的骨单元的模型中,骨小管中液体的流量和切应力均大于中空骨单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小管 流量 流体切应力 多孔弹性 骨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力–电协同驱动的细胞微流控培养腔理论模型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兆伟 武晓刚 +6 位作者 陈魁俊 薛雅楠 王宁宁 赵腾 于纬伦 王艳芹 陈维毅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4-137,共14页
细胞培养液在微流控生物反应器中受到外界物理场(如压力梯度或者电场)作用流动而产生流体剪应力,并进一步刺激种子细胞调控其内部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分化和生长,这个过程在自然生命组织内的微管中亦是如此.考虑到细胞培养微腔隙... 细胞培养液在微流控生物反应器中受到外界物理场(如压力梯度或者电场)作用流动而产生流体剪应力,并进一步刺激种子细胞调控其内部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的分化和生长,这个过程在自然生命组织内的微管中亦是如此.考虑到细胞培养微腔隙中液体流动行为很难实验量化测定,理论建模分析是目前可行的研究手段.因此建立了矩形截面的细胞微流控培养腔理论模型,将外部的物理驱动场(压力梯度与电场)与培养腔内液体的流速、切应力和流率联系起来,分别得到了压力梯度驱动(pressure gradient driven,PGD)、电场驱动(electric field driven,EFD)及力–电协同驱动(pressure-electricity synergic driven,P-ESD)三种驱动方式下的液体流动理论模型.结果表明该理论模型与现有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即力–电协同作用下的解答为压力梯度驱动和电场驱动结果的叠加.细胞培养腔内的流体流速、剪应力及流率幅值均正比于外部物理场强幅值,但随着压力梯度驱动载荷频率的增大而减小,随着电场驱动频率的变化不明显.在压力梯度驱动作用下,细胞贴壁处的切应力随着腔高的增大而线性增大,流率则随着腔高的增大而非线性增大,而电场驱动下的结果不受腔高的影响.生理范围内的温度场变化对压力和电场驱动的结果影响不大.另外,在引起细胞响应的流体切应力水平,电场驱动能提供较大的切应力幅值而压力梯度驱动则能提供较大的流率幅值.该理论模型的建立为细胞微流控生物反应器实验系统的设计及参数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力–电刺激细胞生长、分化机理的研究的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微流控 压力梯度 电场 流体切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Bulbous Bow on Cross-Flow Vortex Structures Around a Streamlined Submersible Body at Intermediate Pitch Maneuver: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被引量:1
9
作者 Saeed Abedi Ali Akbar Dehghan +1 位作者 Ali Saeidinezhad Mojtaba Dehghan Manshadi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6年第1期8-15,共8页
A flow field around a streamlined body at an intermediate angle of incidence is dominated by cross-flow separation and vortical flow fields. The separated flow leads to a pair of vortices on the leeside of the body; t... A flow field around a streamlined body at an intermediate angle of incidence is dominated by cross-flow separation and vortical flow fields. The separated flow leads to a pair of vortices on the leeside of the body;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o accurately determine this pair and estimate its size and location.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element-based finite volume method based on RANS equations to compute a 3D axisymmetric flow around a SUBOFF bare submarined hull. Cross-flow vortex structures are then numerically simulated and compared for a submarine with SUBOFF and DRDC STR bows. Computed results of pressure and shear stress distribution on the hull surface and the strength and locations of the vortex structures are presented at an intermediate incidence angle of 20°. A wind tunnel experiment is also conducted to experimentally visualize the vortex structures and measure their core locations. Thes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numerical data, and a good agreement is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MARINE intermediate angle cross-flow separation vortex structure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wind tunnel exper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ssible effect of fluid shear stress on osteoclastogenesis 被引量:1
10
作者 Tong Xiaoyu Xia Yayi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10年第2期103-109,共7页
Bone remodeling is performed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osteoblasts and osteoclasts. Since the effect of osteoclasts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on bone and joint diseases, targeted researches toward osteoclasts have... Bone remodeling is performed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osteoblasts and osteoclasts. Since the effect of osteoclasts has been gradually recognized on bone and joint diseases, targeted researches toward osteoclasts have become a hot research fiel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evant medical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possible effects of the fluid shear stress (FSS) on the osteoclastogenesis chiefly from the aspects of RANKL-RANK-OPG system, the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M-CSF), and calcitonin receptor (CTR). On the basis of the changes of the expression of osteoclastic activit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FSS is a potent, important regulator of bone metabo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shear stress (FSS) OSTEOCLASTOGENESIS RANKL M-CS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