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1篇文章
< 1 2 5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源数据的柴达木盆地降水同位素特征研究
1
作者 王涛 李其发 +2 位作者 张茜 王媛 陈建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8,共10页
为解决采用单一来源数据研究柴达木盆地降水同位素组成时空分布特征的局限性,综合利用TNIP数据、文献数据、C-Isoscape数据和GCMs数据,构建了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降水同位素组成的年内、年际变化及其温度和降水... 为解决采用单一来源数据研究柴达木盆地降水同位素组成时空分布特征的局限性,综合利用TNIP数据、文献数据、C-Isoscape数据和GCMs数据,构建了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分析了柴达木盆地区域降水同位素组成的年内、年际变化及其温度和降水量效应。结果表明:LMWL的斜率和截距低于GMWL,在空间分布上斜率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的趋势,这归因于云下二次蒸发的差异;降水δ^(18)O在年内尺度上呈现夏高冬低的季节变化特征;德令哈、小灶火、茫崖、大柴旦、乌兰站的降水δ^(18)O呈现逐年富集的变化趋势,温度是影响降水同位素年际变化的重要因素;柴达木盆地区域降水同位素温度效应显著,而降水量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特征 大气降水 多源数据 水文循环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温室西瓜生育期气象服务指标研究
2
作者 雷玉红 李春晖 +4 位作者 邓海峰 马亮 颜亮东 哈金龙 李积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240,共9页
为凝练柴达木盆地西瓜温室种植的气象服务指标,于2022—2023年在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开展了为期2 a的西瓜温室栽培试验,观测获取不同播期设施西瓜的生长周期、各阶段发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数据,利用同期温室内对应气温、空气相对... 为凝练柴达木盆地西瓜温室种植的气象服务指标,于2022—2023年在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开展了为期2 a的西瓜温室栽培试验,观测获取不同播期设施西瓜的生长周期、各阶段发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数据,利用同期温室内对应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及CO_(2)浓度等气象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期设施西瓜的生育期平均日数为80~135 d,4月中旬~6月上旬热量条件较好,西瓜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两年产量可维持于7.12~16.14 kg之间;对病虫害红蜘蛛、白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发现,5—9月的气象条件均能引起这两种病虫害的发生;将西瓜产量与不同气象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膨大~成熟期、成熟~收获期日平均气温与产量之间,抽蔓~坐果期相对湿度与产量之间,坐果~膨大期CO_(2)浓度与产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得出了西瓜各发育期气象要素适宜指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西瓜 播期 观测试验 气象服务指标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在生物气区沉积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兆辉 李江涛 +4 位作者 李剑 陈琰 杨少勇 王永生 邵泽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5-577,共13页
为解决疏松岩性含气区沉积相恢复及储层预测难题,基于中国首例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资料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建立四级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柴达木盆地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 为解决疏松岩性含气区沉积相恢复及储层预测难题,基于中国首例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资料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建立四级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柴达木盆地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利用九分量横波地震相位旋转、分频融合和地层切片技术,在卫星影像揭示沉积模式的基础上恢复主要标准层沉积相;然后,利用地震属性提取、主因子分析和随机拟合技术计算重点砂体的储层厚度和物性参数,经盲测井检验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七个泉组的优势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三原色融合切片揭示发育2个旋回,同期存在3套水下分流河道体系;其中七个泉组中下部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广、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有利储层,其渗透率还受成岩作用影响;分流河道砂体储层向涩北一号气田以西延伸范围较广,为该区勘探向西侧外围区扩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 地震沉积学 生物气 沉积相 储层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更新统七个泉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层系优势岩相及其控储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洪 冯有良 +9 位作者 刘畅 杨智 伍坤宇 龙国徽 姚健欢 孟博文 邢浩婷 蒋文琦 王小妮 魏琪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05-1320,共16页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判识了岩相类型,系统研究了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差异,提出了优势岩相和控储主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有块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70%)、层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50%~70%)、纹层状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和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4种岩相。块状灰云岩和层状灰云岩孔隙以晶间孔为主,储集空间大且连通性好,孔隙中含油指数高,为优势岩相;纹层状混积岩基质孔隙发育较差,纹层密集发育的混积岩渗透性较好;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孔、缝不发育,储集性较差。优势岩相成储过程受3方面因素控制:①碳酸盐矿物组构决定宏孔发育程度;②陆源长英质细粒沉积物和黏土矿物含量控制比表面吸附性;③纹层发育程度最终改善储层渗透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岩相 控储因素 储层特征 页岩油 下干柴沟组上段 古近系 干柴沟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微观致密区成因
5
作者 阮壮 徐睿 +5 位作者 王杰 常秋红 王大华 王建东 周广清 于炳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2-1045,共14页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的油气勘探已经取得发现,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认识不清是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揭示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综合运用岩石薄片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压汞测试等... 柴达木盆地北缘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的油气勘探已经取得发现,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认识不清是影响油气勘探与开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揭示马海东地区古近系砂岩储层微观特征,综合运用岩石薄片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分析和压汞测试等试验技术,开展了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及各储层非均质性对比研究,用变异系数定量表征了储层非均质强弱程度。研究结果表明:①古近系砂岩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方解石。②路乐河组Ⅰ砂组储层孔隙度较大,下干柴沟组Ⅱ砂组储层孔隙度中等,路乐河组Ⅱ砂组储层孔隙度最小。③储层岩石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成岩作用,路乐河组Ⅱ砂组储层非均质性最强,路乐河组Ⅰ砂组储层非均质性最弱,下干柴沟组Ⅱ砂组储层非均质性介于两者之间。④富塑性岩屑纹层或富杂基的低渗砂岩为致密储层,方解石胶结和塑性黏土质岩屑变形是致密储层形成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微观孔隙结构 低渗透砂岩储层 古近系 马海东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国勇 薛建勤 +6 位作者 吴松涛 伍坤宇 张博策 邢浩婷 张娜 庞鹏 朱超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07-1017,共11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 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石油资源丰富,常规石油与页岩油分别占全盆地常规石油资源的82.4%和非常规页岩油资源的100%。通过研究沉积储层与石油地质特征,剖析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和油气成藏特征,提出了油气环带状分布模式。研究认为:①柴西坳陷古近系-新近系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外环带为三角洲与滩坝相,以碎屑岩沉积为主,碳酸盐岩沉积较少,发育砾岩、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储层。中环带以滨浅湖灰云坪、灰泥坪相沉积为主,发育细砂岩、粉砂岩、灰云岩及藻灰岩,藻灰岩是中环带最具特色且孔隙度最高的岩相类型。内环带以半深湖-深湖相细粒混积岩沉积为主,发育深灰、暗灰色细粒沉积岩,是古近系-新近系最主要的烃源岩发育区。②不同沉积相环带内油藏类型不同。外环带距离生烃灶较远,油气经断层输导在砾岩、粗砂岩等碎屑岩中聚集,形成构造油气藏。中环带紧邻主力生烃灶,油气经断层输导在藻灰岩等碳酸盐岩储层中储集,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内环带油气短距离运移或原位滞留在细粒混积岩中源-储一体,形成页岩油。柴西坳陷从源外到源内,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纵向上相互叠置,平面上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与页岩油呈环带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聚集 环带状分布 全油气系统 英雄岭页岩油 柴西坳陷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勘探突破及启示
7
作者 陈琰 张永庶 +4 位作者 徐兆辉 姜营海 朱超 张静 张彩燕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8-1031,共14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历经60余年勘探未获重大油气发现。2019年以来,通过强化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和深化高原咸化湖相混积型碳酸盐岩成储、成藏研究,油气勘探终获突破,发现了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构造油气藏,同时英雄岭页岩油和湖... 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地区历经60余年勘探未获重大油气发现。2019年以来,通过强化山地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和深化高原咸化湖相混积型碳酸盐岩成储、成藏研究,油气勘探终获突破,发现了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构造油气藏,同时英雄岭页岩油和湖相碳酸盐岩岩性油气藏勘探也展现出良好前景。研究成果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①高品质三维地震资料揭示干柴沟地下构造形态,发现东翼发育断背斜,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圈闭条件;②大面积咸化湖相混积碳酸盐岩具备储集能力,碎屑岩、湖相碳酸盐岩和膏盐岩层在纵、横向上均呈有序分布,构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③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认为研究区常规油气(源外)和非常规油气(源内)立体成藏。剖析干柴沟地区油气勘探历程发现:①地震勘探技术进步是干柴沟复杂构造区地下构造圈闭得以落实和油气地质特征得以揭示的基础;②干旱咸化湖盆发育的大面积混积碳酸盐岩不仅是烃源岩而且具备储集能力,这一认识拓展了勘探领域,是勘探取得突破的关键;③全油气系统理论的引入,推动油气勘探向源内拓展,揭示了英雄岭页岩油的良好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基础地质 全油气系统 非常规油气 干柴沟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富钾卤水测井识别模型
8
作者 罗少成 张程恩 +4 位作者 程亮 李娜 赵盼 边会媛 周军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1-318,共8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央凹陷区中深层卤水钾含量高,但岩性复杂,孔隙类型多样,为寻找富钾卤水层,进行钾元素测井响应规律研究,利用地层水电阻率谱与体积模型对卤水层钾离子含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数据得到的地层水电阻...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央凹陷区中深层卤水钾含量高,但岩性复杂,孔隙类型多样,为寻找富钾卤水层,进行钾元素测井响应规律研究,利用地层水电阻率谱与体积模型对卤水层钾离子含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数据得到的地层水电阻率谱,通过提取均值和几何均值可有效识别水层,水层的地层水电阻率谱分布窄,谱峰靠前,平均值和几何均值较小;利用钾元素计算体积模型得到储层孔隙度、骨架及泥质含量,结合洗盐前后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可以定量评价卤水层钾离子含量;ICP-OES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可以对卤水层总钾含量进行标定,结合多元线性回归能够建立卤水层元素评价方法。用体积模型计算的卤水钾含量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研究结果能够快速、有效的判别卤水钾含量,提高卤水储层的识别能力,为预测研究区卤水空间展布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卤水层 钾元素 测井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化湖盆混积岩岩相类型、沉积旋回及相模式——以柴达木盆地风西地区新近系为例
9
作者 宋光永 刘占国 +7 位作者 王艳清 龙国徽 朱超 李森明 田明智 施奇 夏志远 宫清顺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4-1316,共13页
针对咸化湖相混积岩岩性复杂、沉积机制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井、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多种资料,采用岩心与测井、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交叉结合研究手段,对柴达木盆地风西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 针对咸化湖相混积岩岩性复杂、沉积机制不明确等问题,综合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测井、碳氧同位素组成等多种资料,采用岩心与测井、岩石学与地球化学交叉结合研究手段,对柴达木盆地风西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至下油砂山组(N1—N21)混积岩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风西地区混积岩包括陆源碎屑岩和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于远离物源的浅湖环境,偶尔出现半深湖环境,发育5种典型岩相及6种微相类型。稳定碳氧同位素组成揭示,沉积旋回的形成是受气候驱动的补偿-欠补偿循环机制所控制。提出一种干旱咸化背景下的混积岩沉积旋回模式:补偿期湖平面急剧上升,发育泥坪、砂泥坪、滩等微相,沉积机制以物理沉降为主;欠补偿期湖平面缓慢下降,发育灰泥坪、灰云坪、藻丘/席微相,以化学-生物沉积机制为主导。在咸化湖盆混积体系中,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形成于湖退期;相变并非根据传统认为的可容纳空间来解释,而是受控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湖水化学性质短期波动。研究结果为咸化湖盆混积岩高分辨率层序模式及成因提供了新解释,对指导咸化湖相非常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风西地区 混积岩 岩相 旋回 相模式 咸化湖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英东地区铀矿物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擎 陈云杰 +3 位作者 陈斌 邵恒博 张胜龙 李强 《矿产勘查》 2024年第5期745-755,共11页
英东铀矿点位于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的英东地区,是近年来铀矿“新区、新类型、新层系”三新找矿中新发现的一个砂岩型铀矿点。铀矿化赋存于上新统上油砂山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受“层间氧化渗入+油气还原渗出”界... 英东铀矿点位于柴达木盆地柴西坳陷的英东地区,是近年来铀矿“新区、新类型、新层系”三新找矿中新发现的一个砂岩型铀矿点。铀矿化赋存于上新统上油砂山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受“层间氧化渗入+油气还原渗出”界面控制;矿石偏铀,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和钒钾铀矿,分布在石英、长石、角闪石、钛铁矿、黄铁矿、有机质及黏土矿物的边部和裂隙中;铀矿物中U^(6+)/U^(4+)比值为0.91,U^(4+)含量稍微偏高,表明其成矿环境偏还原;铀石是沥青铀矿经过后期油气还原蚀变作用形成的,钒钾铀矿是由早期形成的铀石被现代水氧化形成的,表明其成矿作用持续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矿物 成因分析 英东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铀矿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分析
11
作者 赵如意 张熊 +8 位作者 陈擎 李凯旋 陈云杰 冷成彪 邵恒博 陈斌 石煜 龚奇福 李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8-245,共18页
铀是中国的关键性能源金属和战略矿产资源之一。柴达木盆地与周缘虽然取得了一些铀矿找矿成果,但与之广袤的面积相比仍显不足。在简要介绍柴达木盆地区域铀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整理并分析了该区典型铀矿床(点)特征和主要中酸性岩浆岩的T... 铀是中国的关键性能源金属和战略矿产资源之一。柴达木盆地与周缘虽然取得了一些铀矿找矿成果,但与之广袤的面积相比仍显不足。在简要介绍柴达木盆地区域铀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整理并分析了该区典型铀矿床(点)特征和主要中酸性岩浆岩的Th、U含量及锆石U Pb年龄数据等资料。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与周缘铀矿化类型多样、种类齐全,主要为碱性岩(脉)型、花岗伟晶岩型、花岗岩(内带、外带、碱交代)型、火山岩型、层间氧化砂岩型、层间氧化油气还原砂岩型等。柴达木盆地与周缘“全位”铀成矿模式涵盖了该区可能存在的16种铀矿化类型。铀成矿时代从加里东晚期(436~401 Ma)直至现代。柴达木盆地北缘、南阿尔金和东昆仑构造带在区域地质演化和铀成矿作用的时间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是由于构造带的抬升剥蚀差异,柴北缘富铀岩浆岩和铀矿化保存最好,其次为南阿尔金,最差的是东昆仑构造带。结合盆缘成矿物质(源)、成矿流体场(运)、山前成矿空间(储)、盆内还原障(保)等成矿条件分析,指出柴达木盆地北部以侏罗系为目标层位的层间氧化砂岩型铀矿远景区有5个,南部和西部以新近系与更新统为目标层位的层间氧化油气还原砂岩型铀矿远景区有6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成矿作用 成矿规律 砂岩型铀矿 找矿方向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成因机制及控藏模式
12
作者 唐丽 王文卓 +4 位作者 高明 龙国徽 唐相路 侯栗丽 郑洪扬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期86-93,共8页
滩坝是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水下古隆起构造上的滩坝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尚待进一步揭示。通过岩心分析、镜下观察、井震解释等手段,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的古沉... 滩坝是重要的油气藏储集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水下古隆起构造上的滩坝形成机制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尚待进一步揭示。通过岩心分析、镜下观察、井震解释等手段,重建了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水下古隆起滩坝的古沉积环境,明确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沉积岩石特征,揭示了滩坝的形成机制,建立了滩坝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尕斯地区上干柴沟组(N1)水下古隆起构造主要发育滨浅湖相沉积体系,地层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和细砂岩。(2)研究区古地貌西北高、东南低,滩坝主要接受来自砂西-红柳泉的阿拉尔物源沉积,同时受到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发育大面积的滩砂体。(3)尕斯古隆起发育于新生代之前,且产生了大量断层,其滩坝砂体在平面上分布较广,砂体厚度小;在垂向上为旋回叠置分布,呈弯曲的“条带状”。(4)尕斯地区油气藏为古隆起、断层、滩坝砂体共同控制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隆起 滩坝 成因机制 控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分析及找矿方向预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梅 魏学斌 +2 位作者 赵为永 王铎 雷涛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6期76-81,87,共7页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的铀源条件、构造特征、岩性岩相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氧化还原条件和已发现的铀矿化信息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该区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基本条件,切6区块构造主体断层附近和北部近昆北断裂附近的下油砂山组滩坝...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昆北地区的铀源条件、构造特征、岩性岩相特征、水文地质特征、氧化还原条件和已发现的铀矿化信息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该区具备砂岩型铀矿成矿的基本条件,切6区块构造主体断层附近和北部近昆北断裂附近的下油砂山组滩坝砂发育部位是目前找矿的重点方向。南缘的昆仑山造山带为该区提供了丰富的铀源,斜坡构造有利于蚀源区铀离子随含氧水向盆地迁移,发育的断裂和不整合面为深部油气向上运移形成有利于铀离子沉淀的氧化—还原过渡环境提供了良好通道,深部油气的轻烃分子是该区还原剂的主要来源,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泥砂互层和滩坝砂,地下水“补—径—排”体系完善。自然伽马异常筛查、土壤氡测试和相位激电测试结果均表明,昆北地区的铀运聚明显受构造、断裂、不整合面和优势储层控制,潜在铀矿点均位于大斜坡上的局部构造高点,集中分布于断层附近、沿断裂带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成矿条件 找矿方向 昆北地区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上干柴沟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意义
14
作者 夏洋 曲江秀 丁修建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5期55-63,共9页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咸化湖相烃源岩,针对研究目的层(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烃源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热演化程度...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古近系—新近系烃源岩是我国西部典型的咸化湖相烃源岩,针对研究目的层(柴达木盆地西北部新近系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烃源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分析了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及热演化程度的地质意义。结果表明:(1)研究目的层烃源岩正构烷烃轻重比■较低,萜烷化合物参数(C_(24)TeT/C_(26)TT)比值较高,规则甾烷以C_(27)和C_(29)含量较高,呈不对称的“V”字形分布,结合相应判识图版显示,烃源岩有机质来源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混合输入。(2)环境判识参数,姥植比(Pr/Ph)较低,伽马蜡烷指数(Ga/C_(30)H)和β胡萝卜烷相关参数(β胡萝卜烷/C_(max))均较高,芳香烃数据显示在三芴系列中以硫芴含量相对较高,DBT/Phen比值较低,结合相应判识图版认为,烃源岩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环境。(3)正构烷烃无明显碳优势和奇偶优势,三降藿烷参数(Ts/Tm)比值较高,甾烷成熟度参数C_(29)-ααα20S/(20S+20R)和C_(29)-αββ/(αββ+ααα)的平均值分别为0.46和0.52,反映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基本达到成熟阶段。结论认为,本次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结果,探讨了部分常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及其意义,为进一步的烃源岩发育等研究提供参考,为柴达木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干柴沟组 生物标志化合物 烃源岩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柴达木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15
作者 邹小玉 白蓉 +2 位作者 孙武 郑凯 蔡其刚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气候的多变,柴达木盆地植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研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柴达木盆地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17年的数据,利用Miami模型模拟了气候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然后通过下载Modis...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气候的多变,柴达木盆地植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研究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柴达木盆地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本文基于2000—2017年的数据,利用Miami模型模拟了气候影响净初级生产力(NPP),然后通过下载Modis数据获得柴达木盆地实际NPP,并与气候影响NPP相结合,最后计算出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及其时空变化。结果发现,柴达木盆地整体的植被生产力增加了28.5 g/m^(2)/ya,盆地东部及南部地区增加较多;降水的增加促进了植被生产力的增加,但是存在东高西低的现象;人类活动在盆地东部促进了植被生产力的增加,而在西部减少了植被生产力。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增加了盆地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植被生产力,而降水增加较少和人类的破坏是盆地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植被生产力增加不显著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柴达木盆地 植被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中地区下干柴沟组盐间复杂断裂识别
16
作者 丁博钊 杨静 +3 位作者 万学娟 马宁 秦川 滕越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55-1164,共10页
柴达木盆地英中地区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基于常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难以准确刻画下干柴沟组盐间断裂系统。基于多方位网格层析速度优化后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能够对下干柴沟组盐间复杂断裂进行准确识别,结合分方位倾角扫描属性分析,... 柴达木盆地英中地区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基于常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难以准确刻画下干柴沟组盐间断裂系统。基于多方位网格层析速度优化后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能够对下干柴沟组盐间复杂断裂进行准确识别,结合分方位倾角扫描属性分析,厘清断裂体系的平面展布特征,为英中地区有利区带划分和优选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①基于多方位网格层析速度优化后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较好地解决了英中地区下干柴沟组地层产状成像不准、断裂成像不清的问题,通过对新处理地震资料重新解释,发现在XI号断裂和IV号断裂相交形成的“夹角区”内,下干柴沟组盐间地层存在多个小型滑脱断层,与盐下地层发育的叠瓦冲断断裂分属不同断裂体系;②基于新的叠前深度偏移资料提取分方位倾角扫描属性,揭示盐间小型滑脱断层在平面上呈反“S”形展布,与北北东向的区域挤压构造应力背景吻合,发育时期为上新世晚期—第四纪强烈挤压定型阶段;③下干柴沟组盐间断裂对局部构造控制作用明显,目前在“夹角区”内识别了六个有利圈闭,部分井已获得高产,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盐间断裂系统 滑脱构造 多方位网格层析成像技术 分方位倾角扫描 柴达木盆地 英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咸化湖盆深层优质滩坝砂储集特征与主要控制因素——以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例
17
作者 伍劲 刘占国 +1 位作者 朱超 宫清顺 《中国石油勘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54,共13页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在4500m以深咸化湖盆中仍发育优质碎屑岩储层且高产工业油流,但相似埋深的储层物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明确咸化湖盆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有效储层厚度下限,以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在4500m以深咸化湖盆中仍发育优质碎屑岩储层且高产工业油流,但相似埋深的储层物性存在明显差异。为明确咸化湖盆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有效储层厚度下限,以扎哈泉地区上干柴沟组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岩石物性测试、压汞测试等分析方法,开展不同沉积微相砂体储集性能对比分析。研究认为:扎哈泉地区滨浅湖滩坝砂主要为坝主体砂、坝缘砂和滩砂3种沉积砂体,储集空间以原生孔为主,储集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坝主体砂、坝缘砂和滩砂。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孔隙损失的主要成岩作用,相同微相储层压实程度相当,胶结作用强度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厚度滩坝砂储层物性差异和单一滩坝砂储层内部物性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原始沉积水动力条件、早期胶结作用、较早的油气充注和早缓晚快的埋藏史共同控制深层优质滩坝砂储层的形成。在明确常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8%的基础上,预测粉粒至细粒滩坝砂储层有效厚度下限为1m,中细粒至中粒滩坝砂储层有效厚度下限为0.5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咸化湖 上干柴沟组 滩坝砂 储集特征 成岩作用 控制因素 有效厚度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伴生水特征及来源分析
18
作者 赵为永 杨梅 +7 位作者 雷涛 王铎 赵子博 赵志猛 申玉山 李叶平 李丽 郭笑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3期98-104,114,共8页
柴达木盆地在南翼山a、b、c等井发现高产富锂钾硼卤水。为了推进油田伴生水勘查评价及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整理地震、测井、测试、分析化验等资料,掌握了南翼山伴生水水质、分布层位、储层特征,利用卤水特征系数、元素相关性、同位素特征... 柴达木盆地在南翼山a、b、c等井发现高产富锂钾硼卤水。为了推进油田伴生水勘查评价及综合开发利用,通过整理地震、测井、测试、分析化验等资料,掌握了南翼山伴生水水质、分布层位、储层特征,利用卤水特征系数、元素相关性、同位素特征等方法,对南翼山油田伴生水元素成因及来源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该区背斜核部的古近系地层埋藏深、封闭条件好,构造圈闭及地应力条件有利于卤水富集,明确该区油田伴生水为深层封闭环境下的沉积变质成因。卤水的元素特征系数、分布规律及微量离子组成揭示,南翼山油田伴生卤水是大气降水后,淋滤溶解盆地周围岩浆岩、火成岩,经火山热泉补给,汇至古、新近系湖盆中,经蒸发浓缩,封存于地层中的沉积变质卤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南翼山 油田伴生水 元素特征 来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61
19
作者 魏国齐 刘德来 +3 位作者 张英 李本亮 胡国艺 李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4-89,共6页
从生物气成烃条件、运移方式和封盖机理等方面,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原始有机质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原始有机质生物转化率可以高达85%以上。虽然第四系烃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低,平均有机碳含量为0.... 从生物气成烃条件、运移方式和封盖机理等方面,研究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原始有机质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原始有机质生物转化率可以高达85%以上。虽然第四系烃源岩残余有机质丰度低,平均有机碳含量为0.3%,但低丰度烃源岩仍然可以形成大型生物气田。柴达木盆地中东部三湖地区生物气主要以水溶相运移为主,即在盆地南侧和深部生成的生物气溶解在地层水中,由南向北侧向运移,当到达北侧时,埋藏变浅,地层水矿化度变高,天然气从地层水中析出,以游离相形式垂向运移成藏。在柴达木盆地北斜坡地区,同时存在物性封闭、饱和盐水封闭和动态封闭3种机理。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条件良好,三湖地区北斜坡仍然是今后生物气的勘探重点地区,东部察尔汗地区和北斜坡深层是生物气勘探的有前景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四系 生物气 生气机理 运聚模式 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新近系优质烃源岩特征 被引量:35
20
作者 王力 金强 +2 位作者 林腊梅 刘永昌 张博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26,共4页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E)—新近系(N)盐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偏低,而且非均质性严重,利用有限的岩心岩屑实验室分析资料很难对其作出客观评价。为此综合有机地球化学和测井信息,建立了一套测井评价方法,得到了海量的烃源岩评价参数。分...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E)—新近系(N)盐湖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偏低,而且非均质性严重,利用有限的岩心岩屑实验室分析资料很难对其作出客观评价。为此综合有机地球化学和测井信息,建立了一套测井评价方法,得到了海量的烃源岩评价参数。分析这些数据后发现:与膏盐或芒硝互层的泥页岩和含膏盐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1.0%)、类型好,是该区的优质烃源岩;还分析了不同层系优质烃源岩分布规律:其中,E32优质烃源岩是主力生烃灶,其次是E31,而N11和N12中优质烃源岩则不太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古近纪-新近纪 烃源岩特征 地球化学 测井 信息 评价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