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8
1
作者 喻芒清 郝翔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8-70,共3页
关键词 道德发展理论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学校道德教育 当代西方 心理学家 教育运动 六十年代 教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兼论道德认知理论的哲学问题 被引量:8
2
作者 刘李伟 《伦理学研究》 2004年第4期56-60,共5页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是富有创新性的心理学理论 ,它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道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 ,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认知理论与现代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相一致 ,并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但其理论在哲学世... 从皮亚杰到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是富有创新性的心理学理论 ,它以实证的方法研究了道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 ,对道德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道德认知理论与现代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相一致 ,并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但其理论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 ,存在一些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有助于道德科学研究和伦理哲学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亚杰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理论 哲学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建模的杜威和柯尔伯格道德教育方法探析 被引量:1
3
作者 代德伟 赵达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2年第5期129-132,共4页
以建模的方法对杜威和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探析。通过研究形式的创新,对他们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了结构化、过程化、特征化的详细描述,并从中得出可供我国当前德育借鉴的经验启示。
关键词 建模 杜威 柯尔伯格 道德教育方法 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尔伯格德育方法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国来 《保定师专学报》 2000年第1期92-94,共3页
柯尔伯格以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导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学校德育的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两种主要方法。对提高学生道德判断水平和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
关键词 柯尔伯格 德育方法 评价 道德讨论法 公正团体法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借鉴 被引量:7
5
作者 邹绍清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6-78,共3页
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以道德认知、道德发展和公正原则为基础建构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新苏格拉底法和新柏拉图法;这对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在积极发挥教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 美国著名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以道德认知、道德发展和公正原则为基础建构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新苏格拉底法和新柏拉图法;这对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在积极发挥教师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和谐发展等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思想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型对我国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启示
6
作者 陆秋野 何沙 杨红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9期49-50,86,共3页
当代我国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是在"大德育观"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在某些时期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多元价值导向所对应的单一模式德育教学体系已经逐渐显现出弊端,人们对本末倒置、缺乏生气的德育... 当代我国的道德和法制教育是在"大德育观"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教学体系,在某些时期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多元价值导向所对应的单一模式德育教学体系已经逐渐显现出弊端,人们对本末倒置、缺乏生气的德育教学问题的认识和批判也越来越深刻。鉴于此,我们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教育模型中提炼经典,结合我国道德和法制教育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法制教育 柯尔伯格认知发展模型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参与策略——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的启示 被引量:2
7
作者 冯善斌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2年第8期31-32,共2页
在丰富的道德教育理论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揭示了儿童道德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从服从外在权威到服从内在标准或从纪律道德到合作道德的过程.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主体参与策略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理论 中小学教育 道德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尔伯格的公正道德教育观
8
作者 田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6-49,共4页
在西方道德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先将公正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于是公正问题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话题,而柯尔伯格则将公正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提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公正是道德教育的总纲和最终目标,并贯穿于道德发展过程的始终;在道德... 在西方道德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最先将公正引入道德教育领域,于是公正问题逐渐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话题,而柯尔伯格则将公正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提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公正是道德教育的总纲和最终目标,并贯穿于道德发展过程的始终;在道德教育理念上,公正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柯尔伯格的一大创新;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新苏格拉底法和新柏拉图法是柯尔伯格公正观念在实践中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伯格 公正 道德教育 传统品格教育 价值澄清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 被引量:3
9
作者 魏欣羽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86-88,共3页
分析评价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研究并汲取二者理论的精华,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我国学校德育的效果,从而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
关键词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 学校德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被引量:3
10
作者 屈正良 夏金星 彭希林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4期62-64,共3页
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德育特别是道德认识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本文简要阐释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当前学校德育改革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一理论进行分析。
关键词 道德认知发展 阶段理论 德育 皮亚杰 柯尔伯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发展阶段论”与我国儿童道德认识发展规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录生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57-60,共4页
心理学研究说明,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正是在头脑中“内隐”的道德认识的作用下,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并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正象列宁同志所说:“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 心理学研究说明,道德认识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人正是在头脑中“内隐”的道德认识的作用下,表现出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并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正象列宁同志所说:“只有用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①本文,想从西方“道德发展阶段论”以及人们对它的评论和研究中,探讨中国儿童道德认识形成的一些规律性趋势,以便为道德教育提供一点心理学依据。“道德发展阶段论”本世纪三十年代就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在欧洲腹地日内瓦提出。可惜,反映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在当时并未引起任何反响,直到五十年代后期,人们才回过头来对皮亚杰的早期研究给予极大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认识 道德发展阶段论 中国儿童 皮亚杰 道德行为 柯尔伯格 道德品质 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定向 道德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两难问题设置情境 提高心理课教学效果
12
作者 鞠瑞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8年第3期40-41,共2页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爱惜生命,一直是我想在心理课上实施的内容。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一堆遵守规则、爱惜生命的大道理,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因为这些道理学生们早已听得很多了。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学效果更好...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学生遵守规则、爱惜生命,一直是我想在心理课上实施的内容。但如果只是一味地给学生讲一堆遵守规则、爱惜生命的大道理,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因为这些道理学生们早已听得很多了。那么,如何才能让教学效果更好一些呢?受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的启发,我发现运用两难问题设置教学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效果 问题设置 教学情境 心理课 两难 生命教育 遵守规则 柯尔伯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何以知而不行?——论以本真与团结责任为基础的德行教育理念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远泽 《哲学分析》 2010年第2期103-119,共17页
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的事实,使得道德自律的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的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的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的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 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的事实,使得道德自律的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的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的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的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 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的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的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行教育 知行问题 责任判断 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难问题道德教育法的特点及简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红梅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3年第5期55-57,共3页
有一次,初中二年级的一个男生很苦恼地问我,他的一个朋友早恋了,要他帮助传纸条,他应不应该帮他?他该怎么做?这个男孩遇到了典型的生活中的两难选择问题。一方面是朋友的友情。
关键词 两难问题道德教育法 柯尔伯格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教师 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海飞 《校园心理》 2019年第5期401-403,共3页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交的场合中,个体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和允许的有利于他人和集体的行为,与所有攻击性行为对立[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多少在一定层面上属于道德发展的问题,有关道德发展问题,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如何发展以及... 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交的场合中,个体表现出符合社会期望和允许的有利于他人和集体的行为,与所有攻击性行为对立[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多少在一定层面上属于道德发展的问题,有关道德发展问题,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对儿童的道德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顺序和时间都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其中在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中提到个体的道德发展具体可以划分为3个水平和6个阶段[2]。小学生3~6年级,大概9~12岁,属于柯尔伯格理论中的第2个水平———习俗水平,这一水平包括2个阶段:“好孩子”(得到他人的赞美)和“好公民”(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定向阶段,这2个阶段的儿童都会表现出更多的符合他人要求和社会期望的行为,出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2鄄3]。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在小学阶段出现了外化的问题行为,这一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上对外化问题行为的发生进行了分析[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伯格 攻击性行为 定向阶段 亲社会行为 社会期望 小学生 情绪调节策略 道德发展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大学的价值观教育
16
作者 张晓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992年第6期46-48,共3页
美国素有“民族熔炉”之称,多样化和自由化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同时美国又是一个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上的不同,因而在价值观上与中国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当代... 美国素有“民族熔炉”之称,多样化和自由化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点。同时美国又是一个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上的不同,因而在价值观上与中国有着根本的不同。但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和当代发展的全貌看,学校的道德教育传递和发展了一套适合现代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社会政治制度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并基奉保证了它们的稳定性。因此美国社会从来没有因为其核心价值观的丧失,而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制度的瓦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社会政治制度 现代资本主义 隐形课程 价值教育 卡内基基金会 观念教育 柯尔伯格 道德能力 校园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学生道德评价力的培养
17
作者 杨元伦 《四川教育》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9,共1页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判断的道德思维过程。它既是道德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道德评价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人们...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判断的道德思维过程。它既是道德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道德评价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正确分辨而表现出来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评价 道德判断 道德概念 道德认识 道德思维 个人道德 柯尔伯格 德育教学 生活过程 道德两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师德考试:谁来当主考官?
18
作者 朱海燕 《江苏教育》 2008年第7期49-50,共2页
师德约束的对象是教育行为,受益主体是与教育行为相关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评价一位教师讲不讲师德,学生应最具有发言权。他们与教师朝夕相处,天天受教师耳提面命,天天观察着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学生给老师评价几句应是不难的。... 师德约束的对象是教育行为,受益主体是与教育行为相关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评价一位教师讲不讲师德,学生应最具有发言权。他们与教师朝夕相处,天天受教师耳提面命,天天观察着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学生给老师评价几句应是不难的。但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正确的道德是非感(后习俗水平)是要到一定年龄阶段才能形成(一般要到高中阶段)。易言之,让一个道德判断力还未成熟的孩子来对教师进行师德评价是较为偏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评价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主考官 学生家长 考试 教育行为 道德判断力 柯尔伯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