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自适应功率与电压指令的构网型变流器故障穿越策略
1
作者 卜鸣 郑涛 +1 位作者 杨畅 陈治铃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7-159,共13页
为了解决构网型变流器在电网电压跌落情况下出现的过电流以及暂态失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与电压指令自适应调整的故障穿越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以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为基础的构网型变流器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电网电压跌落时构网... 为了解决构网型变流器在电网电压跌落情况下出现的过电流以及暂态失稳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与电压指令自适应调整的故障穿越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以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为基础的构网型变流器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电网电压跌落时构网型变流器的暂态失稳机理以及过电流产生原因。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电压指令自适应调整的控制策略,通过动态调整有功功率参考值和电压参考值来提高功角稳定性,同时限制故障期间电流稳态分量。此外,引入动态虚拟阻抗限制故障开始和清除期间的暂态冲击电流。最后,通过仿真对所提故障穿越控制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不受电压跌落程度和故障持续时间的影响,能够将故障期间电流幅值限制在1.5倍额定值以下,将故障电流稳态分量幅值限制在额定值的1.2倍,同时保持系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变流器 电流幅值限制 功角稳定性 虚拟阻抗 故障穿越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瞪羚算法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光储构网型逆变器优化控制技术
2
作者 庞秀岚 李晓峰 +3 位作者 杨祺 李宪 李雪红 靳文星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7-695,共9页
随着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构网型控制技术在处理缺乏同步性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如何自适应控制构网型光储逆变器参数,使得电网阻抗发生变化时电压仍然保持稳定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随着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构网型控制技术在处理缺乏同步性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电压稳定问题时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如何自适应控制构网型光储逆变器参数,使得电网阻抗发生变化时电压仍然保持稳定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瞪羚算法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光储构网型逆变器优化控制方法。首先,搭建构网型逆变器控制模型,对输出电压稳定性进行分析;其次,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建立逆变器参数控制模型,利用瞪羚优化算法寻优能力强、搜索速度快的特点优化卷积神经网络超参数,提升模型特征学习能力,输出逆变器控制参数;最后,选取某光储发电地区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构网型光储逆变器控制方法能够根据电网阻抗实时变化自适应优化控制参数,实现电压稳定输出,具有较强的实际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洁能源 构网型控制 光储逆变器 瞪羚算法 卷积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MOPSO算法的构网型储能接入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优化配置
3
作者 刘默斯 孙志媛 +2 位作者 李今昭 郑琨 陈立春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构网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参与电力系统调频和惯量控制等。然而,构网型储能的调节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其容量和位置是否正确配置。为解决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优化配置问题,本工作研究了构网型储能参与高比例... 构网型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比如参与电力系统调频和惯量控制等。然而,构网型储能的调节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取决于其容量和位置是否正确配置。为解决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优化配置问题,本工作研究了构网型储能参与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调频的定容选址优化配置方法。首先,研究了高比例新能源下构网型储能参与调频的控制策略,包括构网型储能有功-频率下垂控制策略和构网型储能虚拟同步机控制策略,提出将两种控制策略进行协同使用的综合调频方法。然后,以调频效果指标、电网脆弱性指标和储能经济性为多目标进行优化,采用交叉变异多目标粒子群算法(CMMOPSO),结合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从解集中根据信息熵法权重,最终得到构网型储能电站选址定容的优化方案。最后,在某区域电网实际算例中进行验证和优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储能 定容选址 高比例新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储能系统在海上油田群电网黑启动中的运用
4
作者 高传连 劳新力 +2 位作者 张家健 尉言磊 林振中 《石化技术》 2025年第5期121-123,共3页
某海上油田群储能电站由两组2.5 MW/5 MWh的储能单元并联组成,具备黑启动控制器,能够在电网失电情况下,重启燃气发电机,快速恢复供电。通过实际测试,储能系统在黑启动过程中实现了“零启升压”,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涌流冲击问题。此... 某海上油田群储能电站由两组2.5 MW/5 MWh的储能单元并联组成,具备黑启动控制器,能够在电网失电情况下,重启燃气发电机,快速恢复供电。通过实际测试,储能系统在黑启动过程中实现了“零启升压”,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涌流冲击问题。此次试验验证了储能系统具备同时冲击两台变压器的能力、构网能力以及正常离网和并网功能,这一系统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海上油田群电网黑启动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群电 构网型储能 黑启动 零启升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稳定性优化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严文博 黄云辉 +2 位作者 王栋 唐金锐 周克亮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2-1541,共10页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作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关键设备在强电网下存在稳定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本工作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稳定性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状态空间小信号模型,利用特征根分析法... 构网型储能变流器作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电网的关键设备在强电网下存在稳定性问题。针对此问题,本工作提出一种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稳定性优化方法。首先,建立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状态空间小信号模型,利用特征根分析法得出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强电网下稳定性变差甚至振荡失稳的结论。然后,提出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稳定性优化方法,通过改变有功功率环跟踪电网电压相位的位置等效提高电网阻抗,从而提高强电网下构网型储能变流器系统并网的稳定性。接着,分析不同工况下加入虚拟母线电压控制前后系统的特征根变化趋势和稳定性提升效果,同时也分析了虚拟母线电压控制参数中补偿系数k和时间常数t对稳定性的影响并给出一般参数设计范围。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并网模型进行时域验证,进一步搭建硬件在环实验平台进行半实物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虚拟母线电压控制的构网型储能变流器在强电网下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储能 小信号稳定性 虚拟母线电压控制 稳定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变流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旭 张国驹 +3 位作者 裴玮 朱恩泽 张学 赵军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111,共11页
随着新能源和电力电子的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典型的“双高”特征,但同时也带来低惯性、弱稳定性等问题。构网型(GFM)控制技术可实现变流器自主地建立频率和控制电压,改善对外部电压源的依赖性,提高系统稳定性。对构网型变流器的现状... 随着新能源和电力电子的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呈现典型的“双高”特征,但同时也带来低惯性、弱稳定性等问题。构网型(GFM)控制技术可实现变流器自主地建立频率和控制电压,改善对外部电压源的依赖性,提高系统稳定性。对构网型变流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综述。首先,对跟网型(GFL)控制技术与构网型控制技术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构网型控制技术是解决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有效途径;然后介绍现有的构网型控制技术,分析构网型控制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最后指出构网型控制技术应用于变流器时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电力电子 控制系统 变流器 构网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频率和电压动态分析的构网型新能源场站聚合建模 被引量:1
7
作者 葛琛琛 陈俊儒 +3 位作者 徐森 常喜强 毛善祥 朱荣伍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44-1553,共10页
构网型新能源场站可模拟传统火力发电厂相关特性,具有主动支撑电网频率和电压的功能.提出一种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稳定性分析的构网型新能源场站聚合模型,并分析场站整体运行特性,提出聚合模型参数识别与选取方法.所提聚合模... 构网型新能源场站可模拟传统火力发电厂相关特性,具有主动支撑电网频率和电压的功能.提出一种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稳定性分析的构网型新能源场站聚合模型,并分析场站整体运行特性,提出聚合模型参数识别与选取方法.所提聚合模型能够准确反映新能源场站与电网交互下的动态过程,并保障了较快的仿真速率.与MATLAB/Simulink中构网型新能源场站电磁暂态全拓扑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聚合模型的有效性.基于IEEE 39母线系统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所提聚合模型在电力系统频率和电压稳定性仿真分析中的准确性和快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变流器 新能源场站 聚合模 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船舶光伏系统构网型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
8
作者 潘鹏程 段栋凯 赵春华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4-112,共9页
[目的]旨在解决现有太阳能船舶光伏发电系统采用跟网型控制策略并网,而导致的船舶电力系统整体稳定性下降问题。[方法]结合船舶电力系统特点和运行特性,以跟网型恒功率控制和构网型下垂控制为研究基础,另外选取构网型虚拟同步发电机控... [目的]旨在解决现有太阳能船舶光伏发电系统采用跟网型控制策略并网,而导致的船舶电力系统整体稳定性下降问题。[方法]结合船舶电力系统特点和运行特性,以跟网型恒功率控制和构网型下垂控制为研究基础,另外选取构网型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和构网型虚拟振荡器控制,共4种逆变器控制方法,分别构建太阳能船舶电力系统光伏并网控制策略。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建立太阳能船舶电力系统仿真模型,验证构网型控制理念和思路的有效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与跟网型控制相比,在负荷投切工况下,采用构网型控制策略可使频率波动极值平均减小26.86%、电压调节时间平均减小37.85%。在光伏输出功率切换工况下,频率波动极值平均减小39.95%。[结论]采用构网型控制策略能有效抑制光伏系统并网后所导致的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下降的问题。能够使光伏系统在完成供能的同时,主动维持船舶电力系统电力参数稳定,显著提高船舶电力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船舶 构网型逆变器 光伏并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构网型储能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特征量化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文海 梁佳斌 +2 位作者 武建鑫 郝赛 王艳阳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1期198-204,共7页
构网型储能能够替代同步发电机实现对电网的主动支撑,在未来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考虑规模化构网型储能并网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特征量化分析方法。首先,分析构网型储能参与调频下的有功—频率耦合关系,... 构网型储能能够替代同步发电机实现对电网的主动支撑,在未来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考虑规模化构网型储能并网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特征量化分析方法。首先,分析构网型储能参与调频下的有功—频率耦合关系,建立含构网型储能频率响应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然后,基于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对系统稳态频率误差、初始频率变化率和最大频率偏差这些频率特征进行求解和量化分析;最后,采用IEEE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所提方法可有效定量分析规模化构网型储能并网下的电力系统频率特征。研究为新能源电力系统背景下的频率安全稳定运行与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储能 有功—频率耦合 频率响应模 频率特征量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灰狼算法的构网型储能分层优化配置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政凯 孙谊媊 +4 位作者 杨桂兴 亢朋朋 赵洪峰 印欣 樊国伟 《现代电子技术》 2023年第14期120-126,共7页
在电力系统的“双高”背景下,针对配电网的电压支撑需求与经济运行需求,提出一种构网型储能的多目标双层优化模型。在上层选址定容模型中,以构网型储能的位置和容量为决策变量,考虑构网型储能的运行成本、向上级电网的购电成本、网损成... 在电力系统的“双高”背景下,针对配电网的电压支撑需求与经济运行需求,提出一种构网型储能的多目标双层优化模型。在上层选址定容模型中,以构网型储能的位置和容量为决策变量,考虑构网型储能的运行成本、向上级电网的购电成本、网损成本及碳排放成本,提高经济性;在下层优化运行模型中,以构网型储能的充放电状态为决策变量,考虑最小电压稳定指数、电压偏移、系统网损,提升配电网电压稳定性;利用电压稳定指数识别系统中电压稳定性薄弱的节点作为预选址节点,提高求解效率。最后,通过修改的IEEE33节点配电网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对构网型储能进行优化配置,可以提高配电网电压稳定性,降低运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储能 分层优化 灰狼算法 配电 决策变量 优化运行 预选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相角与幅值跳变的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特性及其计算模型
11
作者 邵尹池 巩宇 +3 位作者 牛萌 杨若奂 刘雅婷 丁然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5年第6期2451-2461,共11页
构网型储能是提升弱电网工况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关于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短路电流模型相关研究尚不充分。现有文献通常基于构网型储能的机电暂态模型分析构网型储能的短路电流,难以反映线路感性、容性元件导致的短路电... 构网型储能是提升弱电网工况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关于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短路电流模型相关研究尚不充分。现有文献通常基于构网型储能的机电暂态模型分析构网型储能的短路电流,难以反映线路感性、容性元件导致的短路电流瞬态变化,导致继电保护参数整定、控制参数优化困难。本工作在电磁暂态时间尺度构建了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等效模型,根据电网故障下电压幅值和相角的阶跃特性建立了构网型储能内电势相角变化量和幅值变换量在时域下动态响应模型,定量分析了构网型储能控制参数与构网型储能内电势相角和幅值响应速度、超调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构网型储能不同控制参数下的阻尼特性,系统性分析了计及相角突变和幅值突变的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经仿真验证,所提方法在对称与不对称故障工况下均适用,偏差校核结果表明本工作所提出的计算模型可较为精确地量化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水平,可为电网运营商及调度人员评估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储能 动态特性 短路电流 控制参数 计算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MC的构网型储能系统暂态性能优化控制
12
作者 李建林 丁子洋 +1 位作者 游洪灏 刘海涛 《太阳能学报》 2025年第6期152-162,共11页
以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构网型储能系统作为主体研究对象,针对传统的构网型储能系统在电压跌落时易发生过流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电流限幅的暂态性能优化控制。在低电压工况时,将无功功率设定值切换为实时计算值从而抑制过流现... 以基于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的构网型储能系统作为主体研究对象,针对传统的构网型储能系统在电压跌落时易发生过流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电流限幅的暂态性能优化控制。在低电压工况时,将无功功率设定值切换为实时计算值从而抑制过流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变励磁惯性系数控制方案,通过在电压跌落故障工况下实时调整励磁惯性系数从而提升无功功率的快速响应能力。最后,利用仿真验证此优化控制策略可有效提升基于MMC的构网型储能系统面对电压跌落时的暂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 构网型储能 暂态特性 电流限幅 功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下基于多尺度的构网型储能配置优化研究
13
作者 边家瑜 周专 +3 位作者 于志勇 王新刚 吴高磊 谢群 《可再生能源》 2025年第6期839-845,共7页
文章针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存在的电压稳定性以及安全运行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构网型储能系统配置双层优化模型。首先,建立双层优化模型,外层以整个系统的最小运行成本以及系统稳定为目标,初步确定构网型储能设备的位置与容量;... 文章针对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电力系统存在的电压稳定性以及安全运行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构网型储能系统配置双层优化模型。首先,建立双层优化模型,外层以整个系统的最小运行成本以及系统稳定为目标,初步确定构网型储能设备的位置与容量;内层结合外层优化结果,以减小系统网损、抑制电网电压波动并保证系统暂态稳定性为目标,计算多时段配电网最优潮流,实现构网型储能的充放电优化。然后,结合遗传算法与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对上述双层模型进行求解,实现内、外双层模型的联合优化与构网型储能的高效率利用。最后,通过IEEE33节点配电网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所设计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储能 选址定容 遗传算法 最优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能型MMC-RPC的弱牵引网电压越限抑制方案
14
作者 李腾 侯凤娟 +2 位作者 马永刚 梁泽镕 吴命利 《电气化铁道》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针对弱电网条件下牵引网压越限导致机车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采用一种储能型模块化多电平的铁路功率调节器,即ES-MMC-RPC,以抑制网压越限。较传统的RPC,ES-MMC-RPC谐波含量少、抗电压波动能力强,子模块内的蓄电池和超级电容的混合储能兼... 针对弱电网条件下牵引网压越限导致机车不能正常运行的问题,采用一种储能型模块化多电平的铁路功率调节器,即ES-MMC-RPC,以抑制网压越限。较传统的RPC,ES-MMC-RPC谐波含量少、抗电压波动能力强,子模块内的蓄电池和超级电容的混合储能兼顾了电压支撑和再生制动能量回收功能。经仿真对比,较系统扩容、电容器组的无功补偿方案,分区所加装ES-MMC-RPC装置,通过将跟网型有功平衡与构网型或三维度支撑控制相结合的策略,抑制电压越限的效果更好,成本适中且可实现制动能量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电 电压越限 储能MMC-RPC 构网型控制 三维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构网变换器并网系统的同步视角交互稳定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宗皓翔 张琛 +2 位作者 鲍颜红 吴峰 蔡旭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4,共14页
针对跟网型与构网型并网变换器系统的小扰动同步失稳问题,提出一种兼顾机理分析直观性和多机判稳准确性的同步视角频域建模与分析方法.建立考虑跟网型、构网型变换器和传输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基于频域模态法评估系统的失稳特性,在振荡... 针对跟网型与构网型并网变换器系统的小扰动同步失稳问题,提出一种兼顾机理分析直观性和多机判稳准确性的同步视角频域建模与分析方法.建立考虑跟网型、构网型变换器和传输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基于频域模态法评估系统的失稳特性,在振荡源处划分同步前向和反馈通路,形成计及各变换器和传输网络动态的同步视角稳定分析模型.最后,基于典型两机异构系统验证所提方法的正确性,解决由反馈通路聚合引起的判稳失效问题,直观揭示跟网、构网异构同步动态的交互失稳机理和多参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稳定 变换器 控制 构网型控制 频域模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覆盖性能均质优化的多波束卫星波束组构型设计
16
作者 赵旭 王磊 +1 位作者 张新军 郝利云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2-877,共6页
在当前多波束通信卫星的波束设计中,波束一般按照频率和极化关系构成波束组(网元)进行管理,而在当前网元的构型设计当中,网元波束之间往往存在地理耦合性强的特点,即在每一个网元之中,波束地理聚集性强、重叠度高,因而影响了区域服务保... 在当前多波束通信卫星的波束设计中,波束一般按照频率和极化关系构成波束组(网元)进行管理,而在当前网元的构型设计当中,网元波束之间往往存在地理耦合性强的特点,即在每一个网元之中,波束地理聚集性强、重叠度高,因而影响了区域服务保障的可靠性并且导致单网元工作下的波束覆盖面积有较多重叠,进而制约了多波束卫星系统的整体覆盖效能。针对该问题,构建了以单网元波束覆盖性能均质优化为思路的组合优化问题以重构网元波束构型方案,并设计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优化方法进行最优方案求解。在该方法中,针对多波束重叠覆盖区面积计算复杂度高的难点,设计了基于重要性采样的蒙特卡罗方法进行估算。通过以天通卫星为例进行算法性能验证,新型网元波束构型方案下,单个网元的波束分布具有地理分散均匀的特点,波束之间的重叠度明显减小,最差波束覆盖面积提升37%,平均波束覆盖面积提升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波束卫星 波束组 元波束 均质优化 模拟退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容量高压级联储能系统分型融合控制方法 被引量:3
17
作者 谢小荣 刘树 +3 位作者 郑通 梅红明 于华龙 王一 《新型电力系统》 2024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储能的规模化应用为可再生能源高占比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支撑。高压级联储能系统将电池布置于级联H桥模块直流侧,是提高储能设备单机容量的有效手段。储能变流器控制方式包括跟网型控制和构网型控制两类,其中跟网型控制功率响应快速... 储能的规模化应用为可再生能源高占比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支撑。高压级联储能系统将电池布置于级联H桥模块直流侧,是提高储能设备单机容量的有效手段。储能变流器控制方式包括跟网型控制和构网型控制两类,其中跟网型控制功率响应快速,但在弱网中易振荡失稳;构网型控制具有主动支撑能力,但存在强网适应性问题。该文提出了分型融合控制方法,实现了跟网特性与构网特性的柔性融合和灵活调节,提高了高压级联储能系统的电网强度适应性。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高压级联储能 控制 构网型控制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新能源并网控制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伟胜 李光辉 +2 位作者 何国庆 郭梓暄 黄越辉 《新型电力系统》 2023年第2期145-160,共16页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途径。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推进,局部地区将形成少同步电源甚至无同步电源并网场景,对新能源并网控制提出新的技术需求。该文首先回顾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并网控制面临的技术问题,分别...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途径。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推进,局部地区将形成少同步电源甚至无同步电源并网场景,对新能源并网控制提出新的技术需求。该文首先回顾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并网控制面临的技术问题,分别概述跟网型/构网型新能源并网控制方法;其次,分别简述跟网型/构网型并网控制技术标准与工程实践发展历程;然后,展望新型电力系统对于新能源并网控制的未来技术需求,分析跟网型/构网型并网控制面临的技术挑战;最后,从技术攻关、标准与实证、工程应用出发,对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并网控制技术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新能源并控制 构网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rvice-Oriented Network Virtualization Architecture for Internet of Things 被引量:4
19
作者 Yongan Guo Hongbo Zhu Longxiang Yang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6年第9期163-172,共10页
As a key technology to realize smart services of Internet of Things(IoT), network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can support the network diversification and ubiquity,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etwork resources... As a key technology to realize smart services of Internet of Things(IoT), network virtualization technology can support the network diversification and ubiquity,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etwork resourc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ervice-ori- ented network virtualization architecture for loT services. Firstly the semantic description method for loT services is proposed, then the resource representation model 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 in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virtualization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above models, the service-oriented virtual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loT is established. Finally, a smart campus system is designed and deployed based on the service-oriented virtual network architecture. Moreover, the proposed architecture and models are verified in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et of Things network virtualization virtual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virtual network embed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wards Incremental Deployment of Diverse Network Architectures on the Internet
20
作者 Ming Chen Ke Ding +3 位作者 Changyou Xing Honghua Zhao Qinghua Wu Gaogang Xie 《China Communications》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149-161,共13页
In the past decades, many cleanslate future network architectures have gained limited deployment in current Internet, due to the stability and rigidity of TCP/IP, the narrow waist of the Internet. We first propose thr... In the past decades, many cleanslate future network architectures have gained limited deployment in current Internet, due to the stability and rigidity of TCP/IP, the narrow waist of the Internet. We first propose three principles that the future Internet architecture should obey to be well-defined network architecture, i.e. supporting service innovation and enabling evolvability. By abstracting different modes from TCP/IP network and SDN technology, we argue that the centric-distributed-centric(CDC) mode has great potential for the well-defined future network architecture in which diverse network architectures could be incrementally deployed and coexist with each other. Prototype system regulated by CDC mode was developed.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CDC can support diverse architectures to coexist in the current Internet and thus enables the Internet to evol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work architecture IP networking SDN openflow management and control mechani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