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期待视界”看“中国式大片”创作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文耀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27,共3页
"中国式大片"借鉴好莱坞大片的创作模式,在争议中艰难发展。受众对电影具有绝对的评介权利,用受众"期待视界"理论分析"中国式大片"的创作,形象化视听、颠覆式情节和概念性主题与受众"期待视界"... "中国式大片"借鉴好莱坞大片的创作模式,在争议中艰难发展。受众对电影具有绝对的评介权利,用受众"期待视界"理论分析"中国式大片"的创作,形象化视听、颠覆式情节和概念性主题与受众"期待视界"错位、偏离和冲突,是制约国产大片发展的瓶颈。本文对"中国式大片"诞生之初、集聚创作到归于理性这个系列中的代表影片做梳理分析,从受众接受角度指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探究国产大片的发展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众 期待视界 “中国式大片” 评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破题材局限 满足“期待视界”——评贵州省首部独立制作的电视剧《杀出绝地》
2
作者 林华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9年第2期83-85,共3页
贵州省首部独立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杀出绝地》在中央八套黄金时间播放,受到好评。该剧的成功秘诀在于:突破革命历史题材的局限,融合众多商业元素,满足观众的"期待视界",拓展了创作空间。
关键词 电视剧 革命历史题材 商业元素 期待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怪”到“歌舞”:中国“期待视界”中的《歌场魅影》评述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蓓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4-20,共7页
一电影《歌场魅影》(又名《歌场怪客》,英文名《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最早的原型是出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法国蓬勃兴起了各种惊险、侦探、爱情... 一电影《歌场魅影》(又名《歌场怪客》,英文名《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最早的原型是出自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Gaston Leroux)的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19世纪到20世纪初,在法国蓬勃兴起了各种惊险、侦探、爱情小说,《Le Fantom De L'opera》便是其中之一。在20世纪20年代,它成为无声电影和早期恐怖电影的宠儿。美国电影协会于2001年6月12日晚发布了《AFI100部最惊心动魄的美国电影》的名单①,这部影片就位列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待视界 中国 歌舞 神怪 法国作家 20世纪 爱情小说 恐怖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期待视界及其认同
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96-97,共2页
丁亚平在《理论建构与接受的未决状态》(《当代作家评论》91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 文艺理论工作者作为各项理论建构潜在或可能的参与、接受或批评者,在这方面是有值得深思之处的。首先,要加强现实感、时代感和历史感。这些年来,我们的文... 丁亚平在《理论建构与接受的未决状态》(《当代作家评论》91年第2期)一文中指出: 文艺理论工作者作为各项理论建构潜在或可能的参与、接受或批评者,在这方面是有值得深思之处的。首先,要加强现实感、时代感和历史感。这些年来,我们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工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待视界 未决状态 历史感 现实感 认同 追求真理 理论建构 理论与批评 世界性 作家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审美视界观照下的美丽期待--电视连续剧《大校的女儿》评析
5
作者 蔺九章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9-60,共2页
《大校的女儿》有着很强的艺术独创性和新颖性,它在唤起观众期待视界中的预定积累后,又打破了观众的期待惯性,使观众心理产生强烈的审美张力,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期待中,感受到编剧独具的匠心和该剧特有的艺术... 《大校的女儿》有着很强的艺术独创性和新颖性,它在唤起观众期待视界中的预定积累后,又打破了观众的期待惯性,使观众心理产生强烈的审美张力,在"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期待中,感受到编剧独具的匠心和该剧特有的艺术魅力。在"漫长"的审美期待中,观众所体验到的是"情感"的美丽、"真实"的美丽和"追求人生价值"的美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审美 期待视界 情感 真实 人生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理论与音乐美学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马志飞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61-65,共5页
以姚斯、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影响颇大。据此,本文论证了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欣赏者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读者的“理解”活动一方面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阐述了由表演... 以姚斯、伊塞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美学思想影响颇大。据此,本文论证了在音乐艺术活动中欣赏者的决定性作用,认为读者的“理解”活动一方面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主体性,另一方面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阐述了由表演者的特殊性质所引起的对整个音乐艺术活动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认为整个音乐艺术活动中作曲家、音乐作品、表演者和欣赏者四位一体,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理论 音乐美学 美学思想 审美经验 个人期待视界 公共期待视界 视界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看《西游·降魔篇》的影视技巧 被引量:4
7
作者 赖晓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39-41,共3页
作为一个有着"喜剧之王"之称的天才演员兼导演,周星驰在《西游·降魔篇》中除沿续了其一贯的搞笑风格外又融入了许多其他的电影元素,通过借鉴恐怖片和惊悚片的一些表现手法实现了对传统《西游记》的彻底颠覆,在给众多的... 作为一个有着"喜剧之王"之称的天才演员兼导演,周星驰在《西游·降魔篇》中除沿续了其一贯的搞笑风格外又融入了许多其他的电影元素,通过借鉴恐怖片和惊悚片的一些表现手法实现了对传统《西游记》的彻底颠覆,在给众多的影迷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的同时也在众人心中重构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西游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降魔篇》 审美接受 期待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受众接受角度看清史剧 被引量:1
8
作者 韩红梅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50-51,共2页
随着荧屏上众多清史题材电视剧的热播,诟病的声音也多了起来,然而观众对之却热情不减。本文采用实证数据,结合接受美学理论,从受众的“期待视界”出发深刻分析清史剧受欢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 清史剧 接受美学 期待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姆的午夜花园》马爱农译本的接受美学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冯霞 《海外英语》 2021年第7期194-195,201,共3页
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和期待视界的观点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有重要指导作用。该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马爱农《汤姆的午夜花园》汉译本。该译本通过叠词的使用和增译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对于超出儿童一般文化视野的内容进行注释,帮... 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和期待视界的观点对儿童文学的翻译有重要指导作用。该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马爱农《汤姆的午夜花园》汉译本。该译本通过叠词的使用和增译体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思想;对于超出儿童一般文化视野的内容进行注释,帮助扩大读者的文化视野,使作品与读者的期待视界相融合。文章同时提出了该译本的商榷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期待视界 《汤姆的午夜花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萧红《呼兰河传》研究述评——从文学批评与接受的角度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念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19-122,共4页
《呼兰河传》所受到的不同待遇的原因,除了有特定历史的文学观念的因素,还有 对于萧红的创作起点的误解。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学接受 期待视界 萧红 《呼兰河传》 中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艺术鉴赏的社会性——关于接受美学的一点思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立元 《文艺理论研究》 1986年第3期43-48,共6页
一众所周知,艺术鉴赏是一种个体性的活动。这是因为,艺术鉴赏的实质是鉴赏主体对特定的艺术作品产生独特心理效应的过程,所以鉴赏活动只能发生在一个个有独特的文化一心理结构的个体身上.有时候,鉴赏活动虽然采取社会群体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 艺术鉴赏 艺术作品 期待视界 艺术家 接受美学 鉴赏主体 观众 艺术欣赏 社会性 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到灯塔去》──以接受理论试析《到灯塔去》的审美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望 《外国语文》 1996年第4期29-33,共5页
英国作家弗·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是20世纪初一部突破传统小说审美标准的创新之作,读者对其接受的过程就是建构新的审美情趣的过程。笔者以接受理论就作品的情节、人物和叙事三方面首先分析其超前审美价值,进而指出该作品... 英国作家弗·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是20世纪初一部突破传统小说审美标准的创新之作,读者对其接受的过程就是建构新的审美情趣的过程。笔者以接受理论就作品的情节、人物和叙事三方面首先分析其超前审美价值,进而指出该作品在“否定”初读者原始的审美习惯的同时,起到了建构新审美价值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期待视界 审美距离 视界变化 空白 空缺 游移视点的视野 否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研究与接受美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耀农 《艺术广角》 1999年第2期10-12,共3页
(一)电影是电影创作者用摄影机拍摄的一系列连续运动的有意义的画面,其中渗透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包括认识、情感、评价等等。而观众欣赏电影,则要经历一个从直觉的形象感知到较为深入的理性认识的深化过程。接受美学对电影研究起... (一)电影是电影创作者用摄影机拍摄的一系列连续运动的有意义的画面,其中渗透着电影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包括认识、情感、评价等等。而观众欣赏电影,则要经历一个从直觉的形象感知到较为深入的理性认识的深化过程。接受美学对电影研究起促进作用。西方的接受美学,起源于60年代中期的联邦德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电影研究 电影接受 电影作品 文学作品 读者阅读 电影艺术 电影创作 期待视界 读者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剧审美的美感迷失与审美复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蕾蕾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25-27,共3页
一部歌剧作品的意义是难以被穷尽的,但在欣赏、聆听和演绎的过程中,却会经常出现美感迷失的问题,这就需要从深化音乐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多角度综合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体察作品,领其要旨,品味内涵,陶其情怀,蕲以获得美感建构和审美复验。
关键词 歌剧审美 心理定势 期待视界 审美复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作为小词接受者的苏轼
15
作者 蒋安全 《中国韵文学刊》 1995年第1期65-69,共5页
关键词 苏轼 接受者 家族文化 苏武 审美期待视界 地域文化 文学思想 东坡词 垂虹亭 长短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纪录电影《无用》的留白艺术研究
16
作者 张泉水 《艺术科技》 2022年第18期71-73,共3页
观众观赏电影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通过视觉心理和深层心理的共同作用,构成观众对影视艺术的接受心理。纪录电影为了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避免过多的看图说话,会运用留白技巧来营造陌生化效果,以契合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文章以... 观众观赏电影往往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通过视觉心理和深层心理的共同作用,构成观众对影视艺术的接受心理。纪录电影为了在追求真实的基础上避免过多的看图说话,会运用留白技巧来营造陌生化效果,以契合接受主体的期待视界。文章以贾樟柯的纪录电影《无用》为例,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纪录电影中的留白给观众带来的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期待视界 《无用》 留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角下动画电影《夏日友晴天》的字幕翻译研究
17
作者 胡翩翩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年第6期24-27,共4页
电影作为一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文化传播形式,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这种特殊的文化交流需借助电影字幕的力量来实现。因此,优秀的电影字幕不仅要让观众明白电影的内容,还需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本... 电影作为一种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文化传播形式,在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这种特殊的文化交流需借助电影字幕的力量来实现。因此,优秀的电影字幕不仅要让观众明白电影的内容,还需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本文选取2021年上映的英文动画电影《夏日友晴天》为研究对象,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对其英文字幕的翻译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具体实例展示译者如何运用音译、意译、增译等翻译策略将原字幕中的人名、称谓以及词句进行合理翻译,使其更符合儿童观众的期待视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动画电影 字幕翻译 期待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索耐特14号椅”
18
作者 贾恒阳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2年第6期131-133,共3页
接受美学提倡接受主体积极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与作者产生良性互动。每一件作品都应依赖接受主体的介入,受接受主体的影响。接受主体能够赋予作品生命力,根据接受主体不同的经验,情感,审美和创造性思维,作品被赋予不同的理解。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提倡接受主体积极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与作者产生良性互动。每一件作品都应依赖接受主体的介入,受接受主体的影响。接受主体能够赋予作品生命力,根据接受主体不同的经验,情感,审美和创造性思维,作品被赋予不同的理解。接受美学可以是一种新的创作模式,接受主体的感知被提升到至关重要的地位。索奈特14号椅由迈克尔·索奈特于1859年设计生产,又被称为“消费者椅”,满足了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能够与接受主体产生情感共鸣。索耐特14号椅激起了人们创造性理解的火花,促使当时的人们对其技术、生产、外观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耐特14号椅 接受美学 期待视界 独特阐释 历史生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美学背景下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教学方法探析
19
作者 李颖 《教师》 2023年第5期33-35,共3页
文章作者针对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进行研究,从接受美学与期待视界概述、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接受美学背景下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方法三方面展开分析。实践表明: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教学对立德树人、传承... 文章作者针对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进行研究,从接受美学与期待视界概述、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接受美学背景下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方法三方面展开分析。实践表明:小学语文红色经典课文教学对立德树人、传承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基于接受美学理论开展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感悟,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红色经典 接受美学 期待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观《诗经》爱情诗英译本文学性接受效度
20
作者 梅龙 王金安 《英语教师》 2022年第1期13-17,26,共6页
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与视界融合理论的同构性,选取《诗经》爱情诗英译作为研究对象,以亚瑟·韦利和汪榕培英译本作为参照向度,整合例证分析与数据统计,对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文学性传递效果和读者接受效度进行分析,探... 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与视界融合理论的同构性,选取《诗经》爱情诗英译作为研究对象,以亚瑟·韦利和汪榕培英译本作为参照向度,整合例证分析与数据统计,对译本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的文学性传递效果和读者接受效度进行分析,探寻保留和复现《诗经》诗学与艺术价值的英译路径,以丰富和发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诗学创作视域。研究发现:在语言维度的时态创化填补上,亚瑟·韦利译本耽于过度诠释与强行比附而使接受效度不如汪榕培译本;在文化维度,接受效度因译者对于三类文化意象所采取的不同译介策略而有所变化;在交际维度,汪榕培综合"我者"与"他者"思维传递逻辑关联,相较于亚瑟·韦利过度倾向译语生态的译介策略,读者的文学性接受效度更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适应选择论 《诗经》 文学性 接受效度 译作视界 读者期待视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