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契诃夫出发——斯坦尼体系的基石和灵魂 |
吕双燕
|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
2013 |
1
|
|
2
|
论斯坦尼体系与著作中的“最高任务” |
陈世雄(译)
|
《福建艺术》
|
2022 |
0 |
|
3
|
艺术完整性与程式——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与戏曲导演制 |
周夏奏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5 |
3
|
|
4
|
舞蹈表演实践中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运用研究 |
陈旋
陈曦
|
《戏剧之家》
|
2023 |
1
|
|
5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视角下的翻译身心学 |
李成明
王洋
|
《海外英语》
|
2021 |
0 |
|
6
|
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概念“情绪记忆”(下) |
陈世雄(译)
|
《福建艺术》
|
2022 |
2
|
|
7
|
关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概念“情绪记忆”(上) |
陈世雄(译)
|
《福建艺术》
|
2022 |
1
|
|
8
|
展现“鲜明而深刻的最高任务”——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看李雪健影视形象塑造 |
杨塔娜
郝凤彩
|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
2018 |
1
|
|
9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下的歌剧表演探究 |
高雅
|
《当代音乐》
|
2020 |
1
|
|
10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下的歌剧舞台表演研究 |
于希水
|
《艺术评鉴》
|
2023 |
2
|
|
11
|
演员的诞生——浅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生”与“熟”的辩证关系 |
马营
|
《艺术评鉴》
|
2018 |
0 |
|
12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9卷本与8卷本对比 |
刘雨馨
|
《福建艺术》
|
2023 |
0 |
|
13
|
斯坦尼,那个熟悉的陌生人 从话剧《万尼亚舅舅》谈起 |
晓溪
|
《上海戏剧》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14
|
评П.В.西蒙诺夫的书《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方法和情绪生理学》(二) |
陈世雄(译)
|
《福建艺术》
|
2022 |
0 |
|
15
|
斯氏体系表演艺术基础原则是演员践行方向——以陈道明表演为例 |
王曲浩然
|
《戏剧之家》
|
2024 |
0 |
|
16
|
斯氏体系中的符号化建制——析“单位与任务”中的动作观点 |
杨竣淇
|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7
|
我国艺术界关于斯氏体系问题的几次论争及探讨 |
郑雪来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8
|
苏联援华戏剧专家与中国话剧导表演人才培养体系 |
李贤年
|
《美育学刊》
|
2023 |
0 |
|
19
|
论斯氏体系在当代中国话剧中的发展——以赖声川话剧为例 |
谭银
|
《戏剧之家》
|
2015 |
0 |
|
20
|
由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引出对“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思考 |
王建树
|
《戏剧之家》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