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由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关系再审视看二里头文化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良高 《中原文化研究》 2020年第5期5-12,共8页
在历史学研究中传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之间除了互补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解读模式与解读对象的关系,即文献记载提供了解读考古发现的时代、性质和历史意义的模式。从解读模式与解读对象的关系上讲,作为传统“证经补史”思维方式和近... 在历史学研究中传统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之间除了互补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一种解读模式与解读对象的关系,即文献记载提供了解读考古发现的时代、性质和历史意义的模式。从解读模式与解读对象的关系上讲,作为传统“证经补史”思维方式和近代实证主义史学观念产物的“二重证据法”和“三重证据法”等提法是值得推敲的,因为“二重证据法”“三重证据法”使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之间陷入循环论证之中。实际上,文献史料、人类学知识等都不过是提供了解读相关考古发现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构建古史叙述的模式。模式是多元的,对考古发现的解读和对历史叙述的建构也应该是多元的。以这种视角来审视学术界有关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关系的研究,其中的问题一目了然。二里头文化下一步的研究应该更加开放、多元,除了来自传统文献的夏商周王朝体系,还应该有多视角、多层面的解读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记载 考古学 解读与建构 模式 二重证据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文献记载 被引量:1
2
作者 申伟 张永臣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3期357-358,共2页
热证禁灸被多数医家所认可,但笔者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热证亦可用灸。灸法是分补泻的,不仅可以助阳,亦可宣散毒火。其作用机理为"火郁发之"和"以热行热",临床运用可涉... 热证禁灸被多数医家所认可,但笔者通过对清代及清以前"热证可灸"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热证亦可用灸。灸法是分补泻的,不仅可以助阳,亦可宣散毒火。其作用机理为"火郁发之"和"以热行热",临床运用可涉及内科的表热证、里热证,外科的疮疡、痈疽、妇科的赤白带下、产后虚热,儿科的高热不退,五官科的目赤肿痛、舌齿腐烂、聤耳等疾患。热证用灸是毋庸置疑的,但临床时应辨证施治,方能收到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及清以前文献 热证可灸 文献记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记载的元代以前棉花在我国的利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曹秋玲 王琳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15年第4期15-19,共5页
对国内元代以前有关棉花及棉纺织品的文献记载进行梳理和分析,探寻亚洲棉和草棉在我国的利用。南方最早种植的是从印度传入的多年生亚洲棉——"吉贝"。吉贝在战国以前传至东南亚,在汉晋南北朝传到我国西南大陆和闽广地区,宋... 对国内元代以前有关棉花及棉纺织品的文献记载进行梳理和分析,探寻亚洲棉和草棉在我国的利用。南方最早种植的是从印度传入的多年生亚洲棉——"吉贝"。吉贝在战国以前传至东南亚,在汉晋南北朝传到我国西南大陆和闽广地区,宋时多年生亚洲棉种传入长江流域,转变为一年生亚洲棉,奠定了元初亚洲棉在中国大发展的基础。我国古代西域称棉花为"白叠",为草棉种质。在汉代白叠从巴基斯坦经克什米尔东传至新疆,新疆本地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发展于晋唐时期,唐时吐鲁番的棉纺织已有较高水平。草棉的种植传播缓慢,元代以前止于河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记载 中国 亚洲棉 草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浯溪题跋的文献记载梳理 被引量:2
4
作者 邹志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88-188,共1页
浯溪,在唐永州祁阳县(县治在今湖南省祁阳县东南)南五里,因元结(719-772)而得名.元结<浯溪铭>序云:'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
关键词 文献记载 题跋 祁阳县 湖南省 元结 名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隆神话:文献记载与民间口头传承之流变 被引量:2
5
作者 杨薇 李子贤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5-72,共18页
九隆神话作为云南较为古老的神话之一,被擢升为哀牢国神话,之后又被采借为南诏、大理国开国神话,表现了九隆神话与哀牢文化、龙文化、王权、南诏、大理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融整合,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九隆神话起到了文化过渡... 九隆神话作为云南较为古老的神话之一,被擢升为哀牢国神话,之后又被采借为南诏、大理国开国神话,表现了九隆神话与哀牢文化、龙文化、王权、南诏、大理文化、佛教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融整合,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九隆神话起到了文化过渡与衔接的作用,成为立体、多维之文化整合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各种文化力量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以九隆神话为主轴,粘合了民间信仰、社会形态、政治话语等多种文化要素为一体的九隆文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隆神话 文献记载 民间口承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历史上的太伯渎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上)——剖析太伯渎为何不见于北宋前的文献记载 被引量:1
6
作者 嵇果煌 《交通与运输》 2012年第2期76-77,共2页
太伯渎是太伯出奔荆蛮定居于今江苏无锡后,开凿的一条东通苏州蠡湖、西通无锡的运河,距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废而复存、潭而复闻的历史变迁,经唐代重开和后来箨代的不断治理,至今尚存,
关键词 历史变迁 文献记载 无锡 运河 北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历史上的太伯渎是中国最早的运河(下)——剖析太伯渎为何不见于北宋前的文献记载
7
作者 嵇果煌 《交通与运输》 2012年第3期72-73,共2页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文献记载固然是鉴别历史真伪的重要依据,但是也得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应该唯文献记载是从。就以太伯开凿太伯渎一事来说,因为在商殷朝后期,虽然已经使用甲骨文进行记事,但甲骨文是用铜刀刻在畜骨或龟甲...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文献记载固然是鉴别历史真伪的重要依据,但是也得结合历史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应该唯文献记载是从。就以太伯开凿太伯渎一事来说,因为在商殷朝后期,虽然已经使用甲骨文进行记事,但甲骨文是用铜刀刻在畜骨或龟甲上的原始文字,镌刻过程十分困难,因此所记载的内容多为国家军、政和宫廷大事占卜凶吉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记载 历史 北宋 运河 中国 无锡 甲骨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的贵州茶区及其特征探析——基于明清以降的文献记载
8
作者 赵馨语 代新龙 肖正广 《中国茶叶》 2022年第6期69-75,共7页
贵州作为茶树的源产地和核心地带之一,产茶历史悠久。从唐朝至元朝,关于贵州茶的产地已有零星的记载。明清以降,贵州茶区逐步扩大。明代贵州建省置茶仓,产地由北至南逐步扩大,黔北、黔中、黔南产茶县数增加,黔东南次之;清代,产茶地域跨... 贵州作为茶树的源产地和核心地带之一,产茶历史悠久。从唐朝至元朝,关于贵州茶的产地已有零星的记载。明清以降,贵州茶区逐步扩大。明代贵州建省置茶仓,产地由北至南逐步扩大,黔北、黔中、黔南产茶县数增加,黔东南次之;清代,产茶地域跨越贵州全省各州、府、厅、县、乡,茶叶种植区域不断扩大,产量迅速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产区之一。文章通过对贵州茶史资料的梳理,按区域划分对明清以降贵州各地州茶叶产地分布及其特征进行探析,以期为贵州茶史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明清以降 茶历史 茶产地 分布 特征 文献记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汉陇上著名道医封君达有关文献及里籍考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应存 《西部中医药》 2014年第1期46-49,共4页
从历代有关封君达文献记载,有关封君达的名、字、号以及封君达里籍浅论3方面探讨近期评出的甘肃古代十大名医封君达为东汉至三国时期陇上著名道医,其资料在有关史书、医书、道书、地方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因封君达活动范围主要在今之武... 从历代有关封君达文献记载,有关封君达的名、字、号以及封君达里籍浅论3方面探讨近期评出的甘肃古代十大名医封君达为东汉至三国时期陇上著名道医,其资料在有关史书、医书、道书、地方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因封君达活动范围主要在今之武山、陇西、渭源一带,且曾与曹操谈论过养生之道,其行踪到达过中原等地,因此认为封君达是武山人或陇西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君达 封衡 东汉医家 文献记载 里籍探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图书馆如何做好地方文献工作
10
作者 何瑞杰 董广林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年第12期56-56,共1页
地方文献记载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是本地教学、科研、生产活动的丰富的情报源。它是文献资源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遗产... 地方文献记载反映了本地区和相关地区过去与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地理、重要人物事件、风土人情、民间习俗等,是本地教学、科研、生产活动的丰富的情报源。它是文献资源的~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献收藏和传播中心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收集、整理和利用地方文献是其重要职责之一。本文拟就地方文献工作的有关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地方文献 文化遗产 文献记载 风土人情 民间习俗 生产活动 组成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好档案文献保护工作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博 《兰台内外》 2011年第6期10-10,共1页
档案文献记载着许多文化现象,帮助人们观察和了解文化的价值功能,.使价值观的内核通过各种档案文献的资源利用,得到较为全面的认知。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播迁,许多都是以各种文献为渠道的。因此,档案文献真实、完整地长久保存和无... 档案文献记载着许多文化现象,帮助人们观察和了解文化的价值功能,.使价值观的内核通过各种档案文献的资源利用,得到较为全面的认知。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播迁,许多都是以各种文献为渠道的。因此,档案文献真实、完整地长久保存和无障碍地传承,对于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文献 保护工作 文化现象 文献记载 价值功能 资源利用 长久保存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澄入唐、回日本及带回茶籽播种均有确切记载--《中国茶叶的传入与日本茶道的确立》的商榷
12
作者 竺济法 《中国茶叶》 2017年第1期36-38,共3页
据唐代《明州牒》等多种牒文、《唐文续拾》《全唐文补编》、日本《传教大师全集》《邻交征书》《日吉社神道秘密记》等中日文献记载,日僧最澄(767~822)入唐、回日本及带回茶籽播种均有确切记载。他于唐贞元廿年(804)八月到达明... 据唐代《明州牒》等多种牒文、《唐文续拾》《全唐文补编》、日本《传教大师全集》《邻交征书》《日吉社神道秘密记》等中日文献记载,日僧最澄(767~822)入唐、回日本及带回茶籽播种均有确切记载。他于唐贞元廿年(804)八月到达明州(今宁波),翌年五月回日本,是目前确认的中国茶种传播海外第一人,是海上茶路的开创者。2013年4月23日。由海内外专家、学者在宁波通过的《海上茶路·甬为茶港研讨会共识》,对此作了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茶道 中国茶叶 播种 茶籽 文献记载 宁波 海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婺城古书记载的种茶史
13
作者 胡贡堂 《中国茶叶》 2015年第5期39-39,共1页
浙江金华产茶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有1600余年,但历史上记载种茶的科技资料却不多。不久前,笔者在整理本族先祖资料时发现《汤溪县志》青阳胡氏家谱中有记载胡炜著有《治家略》一书,后几经周折购到由童一中(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57... 浙江金华产茶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有1600余年,但历史上记载种茶的科技资料却不多。不久前,笔者在整理本族先祖资料时发现《汤溪县志》青阳胡氏家谱中有记载胡炜著有《治家略》一书,后几经周折购到由童一中(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10月节录《胡氏治家略》农事篇一书(中华书局出版,1958年6月第一版)。在该书中发现“树植”一节,“茶,宜斜坡走水处,二月下种,每坎数粒,复土一寸,粪水常浇,或蚕沙垅之,但可种成,不可移栽,三年后採之”(P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史 华东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文献记载 科技资料 历史 粪水 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时代——人类步入的第三个能源时代(下)
14
作者 吕林素(文/图)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4年第4期52-63,共12页
发表在本刊2024年第3期的《油气时代——人类步入的第三个能源时代(上)》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中对人类利用油气有了初步认知,本篇继续从文献记载中了解人类探索油气的历程。
关键词 神话传说 考古发掘 能源时代 油气 文献记载 步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服饰艺术遗迹——评《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研究》
15
作者 彭静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I0003-I0004,共2页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经多年发展逐渐成熟,各类服装通史及服装相关研究初具规模。现今不断考古出土的各类遗迹又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服饰文化研究添砖加瓦。由甄娜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23年2月出版的《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经多年发展逐渐成熟,各类服装通史及服装相关研究初具规模。现今不断考古出土的各类遗迹又源源不断地为中国服饰文化研究添砖加瓦。由甄娜著,中国纺织出版社于2023年2月出版的《华服史迹:考古视域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以下简称《华服史迹》)以考古发掘历史遗存和传世实物为主,以历史文献记载为辅,对我国历代服饰现象遗存进行服装学的描述和说明。该书分为10个章节,梳理了从远古到明清中国服饰艺术发展脉络和流变,阐述各朝服饰文化现象以及折射出的当时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和审美、礼仪等精神追求,也为当今服饰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提供滋养与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发掘 中国纺织出版社 服饰艺术 历史文献记载 华服 中国服饰文化 服装学 历史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刻在石头上的“课本”——曹魏正始石经
16
作者 王萍 《书法教育》 2024年第9期58-59,共2页
课本,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因为它是伴随我们走过漫长学生时代的一个“亲密伙伴”。那1700多年前的课本是什么样子?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中陈列的一件石刻作品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这件石刻作品是曹魏时期的“正... 课本,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因为它是伴随我们走过漫长学生时代的一个“亲密伙伴”。那1700多年前的课本是什么样子?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中陈列的一件石刻作品或许可以为我们提供答案。这件石刻作品是曹魏时期的“正始石经”残件。它通高75.4厘米、宽50厘米,是我国现存曹魏正始石经残石中体型最大的一块。石经,是古时由国家出资刻在石块上的经典论述,古代文献记载刊刻石经的主要目的是“以弘儒训,以重儒教”,和现在学生所使用的课本作用一样,是中国古代社会保存并流传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献记载 正始石经 曹魏时期 石刻作品 经典论述 珍宝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漏刻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
17
作者 关瑜桢 《质量与标准化》 2024年第9期35-38,共4页
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运转都需要精确的计时。在古代的精确计时仪器中,漏刻占据了重要地位。漏刻计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均匀水流来表示时间的均匀流逝。在我国古代,漏刻计时经历了从粗到精的演变过程。本文以文献记载为依据,... 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运转都需要精确的计时。在古代的精确计时仪器中,漏刻占据了重要地位。漏刻计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均匀水流来表示时间的均匀流逝。在我国古代,漏刻计时经历了从粗到精的演变过程。本文以文献记载为依据,通过出土文物,探讨这一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刻 计时 出土文物 演变过程 科学的发展 文献记载 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阳凤画视觉符号的解析
18
作者 李欢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16期83-85,共3页
凤阳凤画,是具有安徽凤阳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也是安徽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渊源深远,可以追溯至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凤阳县志》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凤画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艺人... 凤阳凤画,是具有安徽凤阳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也是安徽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渊源深远,可以追溯至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凤阳县志》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凤画与明太祖朱元璋有着密切的关系。民间艺人基于传说中凤凰的多样形象,创作出独特的凤阳凤画,历经世代的演变与完善,发展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绘画规范。视觉符号是一种以线条、色彩、形式等要素构建的媒介载体,能精确且直观地传递各类信息,增强视觉传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献记载 民间艺人 明太祖朱元璋 视觉传播 凤阳凤画 安徽凤阳 媒介载体 民间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庆玲 许缘巧 +2 位作者 章琼蕾 叶美娟 王翰华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第11期62-63,共2页
目的:研究综述葛叶的研究进展,为扩大葛的药用部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葛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有一定的研究和发展,但仍相当匮乏。葛叶目前主要用于畜牧养殖。结论:葛叶具有一定的实... 目的:研究综述葛叶的研究进展,为扩大葛的药用部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葛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有一定的研究和发展,但仍相当匮乏。葛叶目前主要用于畜牧养殖。结论:葛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葛叶的应用范围将会更加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叶 文献记载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鸽肽的研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彦钢 贾建萍 李朝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9-91,共3页
关键词 乳鸽 研制 营养成分含量 功能性食品 文献记载 生长期 鸽肉 滋补 食疗 食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