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7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宁波传统技艺传承为例
1
作者 李方园 包辉煌 《天工》 2025年第8期86-88,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以宁波传统技艺传承为例,针对宁波传统技艺传承进行调研,分析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宁波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的可行性方案,探索宁波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的路径,进一步助推宁波传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以宁波传统技艺传承为例,针对宁波传统技艺传承进行调研,分析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宁波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的可行性方案,探索宁波传统技艺数字化传承的路径,进一步助推宁波传统技艺传承更有效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数字化保护 非遗传承 传统技艺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物皆媒、跨界融合:秦安小曲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
作者 郑向阳 何霞蓉 《戏剧之家》 2025年第2期51-53,共3页
秦安小曲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流传的一种古老戏曲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多重价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秦安小曲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秦安小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处于新的机遇与挑战之中。在非遗视角下,数... 秦安小曲是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流传的一种古老戏曲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多重价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秦安小曲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秦安小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正处于新的机遇与挑战之中。在非遗视角下,数字化在秦安小曲的保护与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可能性。针对秦安小曲艺术传播面临的现状,本文建议将数字化保护作为有效手段和途径,采用多种新兴媒介的传播形式和有效方法,加强对秦安小曲的保护、宣传和推广,推动并实现非遗时尚化、经典流行化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安小曲 万物皆媒 跨界融合 非遗视角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流域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设计转化
3
作者 周莉 《中国军转民》 2025年第3期156-157,共2页
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延续红色文化记忆,亦能通过设计转化方式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本文以红色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现实层面总结了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设计转化的内涵;针对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难点,从不同方面总... 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延续红色文化记忆,亦能通过设计转化方式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本文以红色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与现实层面总结了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设计转化的内涵;针对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难点,从不同方面总结了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与设计转化方式,旨在为红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提供参考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流域 红色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设计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帝陵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设计研究
4
作者 韦华 王文中 《丝网印刷》 2025年第3期127-129,共3页
数字化科技保护与创新传播非遗文化成为当下焦点。聚焦黄帝陵文化遗产融合数字技术构建保护蓝图。基于此,探索数字化设计在保护与传播中的应用,旨在提升公众体验,引领创新与活化利用,为可持续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 黄帝陵 数字化保护 创新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皇洞石窟摩崖造像的美学价值及数字化保护设计
5
作者 赵嗣发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5年第4期76-78,共3页
玉皇洞作为众多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石窑之一,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与传承价值,但由于所处位置偏僻,管理工作不到位,摩崖造像保护成效不如人意。步入新时代后,各种先进技术层出不穷,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展玉皇洞石窟摩崖造像的保护工作是有必... 玉皇洞作为众多石窟中保存最完整的石窑之一,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与传承价值,但由于所处位置偏僻,管理工作不到位,摩崖造像保护成效不如人意。步入新时代后,各种先进技术层出不穷,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展玉皇洞石窟摩崖造像的保护工作是有必然性的。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玉皇洞石窟摩崖造像的美学价值进行探究,指出玉皇洞石窟摩崖造像数字化保护设计的意义,提出玉皇洞石窟摩崖造像的数字化保护设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皇洞 石窟 摩崖 造像 美学价值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技术在潮州木雕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及教学探索
6
作者 张国军 闵光培 《天工》 2025年第6期98-100,共3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虚构的全息世界、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应用领域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这些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与便捷的体验,不仅...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虚构的全息世界、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应用领域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这些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与便捷的体验,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也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交融。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的紧密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新兴领域的诞生,数字化文化保护便是其中之一。以潮州木雕为例,对MR技术在其数字化保护及教学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技术 潮州木雕 数字化保护 潮汕地区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州软木画传统技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研究
7
作者 杨程容 《天工》 2025年第1期82-84,共3页
福州软木画作为一种具有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雕刻与绘画的艺术精髓,其核心的技艺特点在于雕画结合、步骤精细、空间立体,展现出木质材料的独特魅力。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软木画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可能。... 福州软木画作为一种具有百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了雕刻与绘画的艺术精髓,其核心的技艺特点在于雕画结合、步骤精细、空间立体,展现出木质材料的独特魅力。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软木画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可能。主要针对软木画作品《流转》的传统技艺特征进行解读,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福州软木画的数字化保护方法,以及福州软木画的数字化传承创新路径,旨在推动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软木画 数字化保护 传承创新 艺术特征 现代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原真:文化基因视角下龙胜红瑶服饰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性发展
8
作者 刘忠禹 陆李彬 覃茜茜 《染整技术》 2025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独特表达,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同质和变异的双重挑战。在数字化背景下,有必要结合文化基因理论,对龙胜红瑶服饰文化基因进行显性与隐性基因解构分析和图谱构建,并从建设数字基因库、数字IP打... 少数民族服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独特表达,在现代社会面临着同质和变异的双重挑战。在数字化背景下,有必要结合文化基因理论,对龙胜红瑶服饰文化基因进行显性与隐性基因解构分析和图谱构建,并从建设数字基因库、数字IP打造和数字化传播等角度提出具体路径,以此激活龙胜红瑶服饰文化基因,在保有原真性的基础上实现差异性发展和大众化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基因 龙胜红瑶 数字化保护 创新性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数字化保护探析
9
作者 黄斌 《天工》 2025年第2期10-12,共3页
南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然而如今,这些建筑装饰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问题。首先概述了南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然后详细分析了其保护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 南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然而如今,这些建筑装饰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保护问题。首先概述了南昌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然后详细分析了其保护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重点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建筑装饰保护中的应用。通过对具体的数字化保护措施的研究,提出了利用现代技术实现文化遗产长效保护和传承的策略与建议,旨在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新的视角与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传统民居 建筑装饰 数字化保护 文化遗产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鼓楼艺术特征数字化保护与可视化传承路径探索
10
作者 袁国凯 《大众标准化》 2025年第1期85-87,共3页
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鼓楼为研究对象,从侗族鼓楼艺术特征解析、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和可视化文化传承路径角度进行研究,旨在构建侗族鼓楼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可视化视角分析侗族鼓楼的... 文章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鼓楼为研究对象,从侗族鼓楼艺术特征解析、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和可视化文化传承路径角度进行研究,旨在构建侗族鼓楼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可视化视角分析侗族鼓楼的艺术特征有高度艺术价值,数字化建模精准记录与虚拟重建了鼓楼特征,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拓宽了文化传播深度与活态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鼓楼 可视化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古建筑史迹数字化保护设计 被引量:2
11
作者 彭玉元 高小涵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13期111-115,119,共6页
该文从乡村古建筑史迹数字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选取桂林全州县屏山渡红军古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到的图像和数据,构建出三维数字场景,再现当地建筑环境,达到对乡村古建筑史迹数字化保护的目的。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吸引更多... 该文从乡村古建筑史迹数字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出发,选取桂林全州县屏山渡红军古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到的图像和数据,构建出三维数字场景,再现当地建筑环境,达到对乡村古建筑史迹数字化保护的目的。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乡村保护,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也对于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和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数字化保护 古建筑史迹 数字技术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态传承视域下永州传统村落文化的数字化保护
12
作者 周旭婷 龙超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9期122-124,共3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及其中的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威胁。对此,以湖南永州为研究对象,以活态传承为研究主线,探究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旨在通过高清扫描、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的数字化采集技术,以及虚拟展示技...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及其中的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威胁。对此,以湖南永州为研究对象,以活态传承为研究主线,探究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旨在通过高清扫描、三维激光扫描等先进的数字化采集技术,以及虚拟展示技术和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和传播力度,助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态传承 永州 传统村落 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传统戏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策略探析
13
作者 谭皓中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39-41,共3页
传统戏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教化、引导与规范等多重功能。它对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戏剧目前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面临着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的困境。因此,迫切需要深化多媒体... 传统戏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教化、引导与规范等多重功能。它对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戏剧目前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面临着数字化保护和传播的困境。因此,迫切需要深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强传统戏剧的数字化采集、保存、修复、展示和传播,重塑传统戏剧的文化生态,促进传统戏剧的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戏剧 数字化保护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形态溯源与数字化保护
14
作者 姜丹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6期20-22,共3页
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在历史演化进程中,存在着某些较为稳定并具有规律性、代表性及限定作用的构成要素,被称为“形态基因”。引入生物学基因的概念,探索基于历史时间线索的建筑形态文化基因谱系,依据演化脉络,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开展交... 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在历史演化进程中,存在着某些较为稳定并具有规律性、代表性及限定作用的构成要素,被称为“形态基因”。引入生物学基因的概念,探索基于历史时间线索的建筑形态文化基因谱系,依据演化脉络,结合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开展交叉学科综合研究,以期在新疆传统民居建筑及人居文化溯源、保护、保存方法等研究领域实现创新与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传统民居建筑 文化形态 谱系溯源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运河徐州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15
作者 孟倩 《美与时代(城市)》 2024年第9期116-118,共3页
大运河徐州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推动大运河徐州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分析和研究大运河徐州段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 大运河徐州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推动大运河徐州段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分析和研究大运河徐州段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意义,并针对该项工作当前面临的发展挑战提出对策,既有助于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效果和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数字化赋能,从而使文化遗产拥有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河徐州段 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鄂川黔苏区红色记忆资源数字化保护研究
16
作者 董坚峰 杨妤婧 冯歆娅 《传媒论坛》 2024年第10期20-23,共4页
湘鄂川黔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块南方红色根据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记忆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是实现红色记忆活化的必经之举。在分析湘鄂川黔苏区红色记忆资源分类的基础上,从完善保护制度、加大资金投放、... 湘鄂川黔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块南方红色根据地,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记忆资源,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是实现红色记忆活化的必经之举。在分析湘鄂川黔苏区红色记忆资源分类的基础上,从完善保护制度、加大资金投放、规范信息采集、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阐述了红色记忆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方法和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红色文化数字化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鄂川黔苏区 红色记忆资源 数字化保护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M技术的渝东南木构建筑数字化保护
17
作者 邓延伟 罗明金 《湖南包装》 2024年第4期180-183,共4页
渝东南木构建筑保护在现代化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面临诸多挑战,随着数字化中国建设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木构建筑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以建筑工程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而衍生为建筑信息模型的集成管... 渝东南木构建筑保护在现代化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面临诸多挑战,随着数字化中国建设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木构建筑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是以建筑工程相关信息数据为基础,进而衍生为建筑信息模型的集成管理技术,贯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文章通过将BIM技术特性与渝东南木构建筑保护相结合,以期为渝东南木构建筑保护探寻数字化应用的保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信息模型 渝东南 木构建筑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18
作者 左钰桐 张辉 《艺术科技》 2024年第9期99-101,111,共4页
目的:陕西省土质疏松,易散易蚀,许多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革命旧址的安全埋下隐患。另外,馆藏的可移动革命文物虽然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纸质资料、影像带等存在老化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亟须寻... 目的:陕西省土质疏松,易散易蚀,许多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给革命旧址的安全埋下隐患。另外,馆藏的可移动革命文物虽然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纸质资料、影像带等存在老化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亟须寻找一条活化革命文物的路径,而数字化保护能永久保存这些文物的信息、图片、视频等,避免革命文物受到自然或人为破坏。方法:以革命文物保护与传播为切入点,将珍贵的历史遗迹转化为数字形式。要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3D扫描仪、高分辨率相机等,以捕捉文物的细节和特征,结合采集到的一手数据创新保护和传播方式。结果:文章立足教育业态、旅游业态,试图寻找创新点,改变传统保护和传播模式,展现革命文物的价值和意义。结论:应用数字化技术,有效保护、传承和发展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可以帮助文物机构建立更加完善的文物数据库,方便研究者和公众获取相关信息。同时,数字化保护能够减少文物在展览和研究过程中的损耗,提高文物的保存和利用效率。总体来说,数字化技术能为保护和传承革命文物提供新的路径,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文物事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物 活化 数字化保护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质档案的管理与数字化保护策略 被引量:5
19
作者 曾太能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年第6期172-174,共3页
为了解决纸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对纸质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纸质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和数字化发展现状,进一步研究纸质档案的管理与数字化保护策略,提出了以下建议,包括做好整体规划、建设完善的制度、合理应用数... 为了解决纸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对纸质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的意义进行分析,探讨纸质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和数字化发展现状,进一步研究纸质档案的管理与数字化保护策略,提出了以下建议,包括做好整体规划、建设完善的制度、合理应用数字化处理技术、构建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保证电子档案安全以及加强人员培训等,通过这些措施促进数字化建设,保护档案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质档案 档案管理 数字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景泰蓝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毕程居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2期1-3,共3页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产,也是彰显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景泰蓝作为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保护项目,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景泰蓝...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产,也是彰显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景泰蓝作为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保护项目,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景泰蓝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传承人断层、宣传推广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手段保护和传承景泰蓝工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旨在为景泰蓝工艺未来的发展和延续指明方向,为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多样化的参考方案和借鉴思路,推动“非遗”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方法: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以景泰蓝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景泰蓝工艺保护与传承现状,指出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景泰蓝工艺保护与传承中的可行性。结果:提出了景泰蓝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方式,如建立数字资源存储库、打造数字虚拟展览、开发线上应用平台等。结论: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数字化逐渐成为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有效手段,这也为景泰蓝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泰蓝工艺 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