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数字化提升高中生教育获得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基于链式中介效应的实证研究
1
作者 黄新辉 周佳琦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80,共12页
提升教育获得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要前提。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对提升学生教育获得存在赋能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教育数字化对提升高中生教育获得的内在逻辑,构建“教育数字化—教师投入—... 提升教育获得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要前提。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对提升学生教育获得存在赋能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教育数字化对提升高中生教育获得的内在逻辑,构建“教育数字化—教师投入—学习投入—教育获得”的链式中介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本研究综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Bootstrap方法,对模型与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教育数字化可以直接对高中生教育获得产生正向影响,也可以通过影响教师投入而影响学习投入,最终提升高中生教育获得。在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未来实践中,还可以遵循以下策略:第一,深化教育系统变革,多角度谋划技术对教育的赋能路径;第二,加强价值主体协同,双线程共建师生数字化学习共同体;第三,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立体化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教育获得 教师投入 学习投入 高中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启示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淑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0,共4页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断从现实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层面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引领功能、根本任务与使命,深刻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 马克思“人的本质”论断从现实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层面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引领功能、根本任务与使命,深刻回答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出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提升必须回归“人本身”,尊重高校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的现实性、主体性和实践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培育共同体的构建,打通课程壁垒,建立课程之间的显隐性教育联通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获得感的理论内涵、结构模型与生成机理 被引量:16
3
作者 庞文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15,共7页
基于“用户体验”的教育获得感强调学生对教育服务质量的感知,是衡量学生是否“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标尺。建构教育获得感理论体系的主旨在于回答其“是什么感”,“有哪些感”,“如何获得此感”。学生的教育获得感是其在知... 基于“用户体验”的教育获得感强调学生对教育服务质量的感知,是衡量学生是否“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标尺。建构教育获得感理论体系的主旨在于回答其“是什么感”,“有哪些感”,“如何获得此感”。学生的教育获得感是其在知识获取、能力发展、人格成长和社会融入等多方面因有所获而产生的积极情感。教育获得感的理论体系是由感知主体、供给客体、内容维度和保障机制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在感知内容上呈现为学习、心理、社会、身体和成长共五个维度的获得感。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是多因素协同,由“期望-满足-认同”的内生机理和“期望-整合-反馈”的外生机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获得 理论内涵 结构模型 生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障学生的教育获得感:理论内涵与概念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庞文 《现代特殊教育》 2020年第15期31-36,共6页
教育获得感是衡量残障学生是否"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标尺,具有发展为本土性残疾人教育理论的巨大潜力。文章基于对获得感思想的解析,对残障学生的教育获得感进行界定,明晰其是"什么感",并从评价的主客体... 教育获得感是衡量残障学生是否"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重要标尺,具有发展为本土性残疾人教育理论的巨大潜力。文章基于对获得感思想的解析,对残障学生的教育获得感进行界定,明晰其是"什么感",并从评价的主客体、整体性与个体性的关系以及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中进一步廓清其理论内涵。在此基础上,建构残障学生教育获得感结构的概念模型,从学习、心理、社会、身体和成长等5个维度分析其有"哪些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获得 残障学生 概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资本与教育投入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侯景怡 张建平 +1 位作者 葛扬 朱岚田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0-124,共15页
采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家庭资本对子代教育获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文化资本的影响最大;家庭资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投入对子代教育获得产生影响;农村地区、低学历家庭的教育代际传递性更强,其子女较... 采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家庭资本对子代教育获得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文化资本的影响最大;家庭资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投入对子代教育获得产生影响;农村地区、低学历家庭的教育代际传递性更强,其子女较难摆脱出身的限制,难以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实现向上流动,高收入和高学历家庭更容易通过家庭资本的传递维持子代在教育获得上的优势地位。因此,我国应保障区域教育资源均衡供给,提高弱势群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把握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架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教育模式及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持续深化育人模式改革,积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资本 代际传递 教育获得 教育投入 文化资本 经济资本 社会资本 教育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获得感: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下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高恒 袁新国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第4期56-61,共6页
以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新课标指引下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新课标指引了新时代义务教育的改革方向,“课程思政”则是反映新时代特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 以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新课标指引下课程思政的育人路径。新课标指引了新时代义务教育的改革方向,“课程思政”则是反映新时代特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和必备品格的关键。本研究从获得感这一概念出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价值、意义以及最终的育人路径进行探究,探讨体育课程思政理念下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机理,分析新课标体育与健康教学模式,根据获得内容、环境、途径、体验到最后的共享,提出奠定思政入“体”、才德兼备的全程教育;启发思政进“脑”、潜移默化的全人教育;落实思政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活教育;秉承思政为“公”、评价成文的人文教育;永续思政成“人”、协同进步的宏观教育。研究认为:新课标指导下的体育品德教育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内容的具体阐释,体育与健康课程思政在教学中起实践指导作用,教育获得感是评判体育课程思政的重要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获得 体育与健康 新课标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给侧视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价值、困境及超越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倩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42-45,共4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衡量实效的“标尺器”、提升质量的“助推剂”和话语转换的“凭证书”,其归根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供求平衡的产物。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同大学生需求之间矛盾减削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要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是衡量实效的“标尺器”、提升质量的“助推剂”和话语转换的“凭证书”,其归根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供求平衡的产物。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同大学生需求之间矛盾减削获得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要在把握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行化人的维度基础上,力求内容既高大上又接地气、形式既含温度又设尺度、氛围既横向搭又纵向建,实现优质供给与需求恰好适配,直接精准提升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侧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获得 现实困境 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胞数量对教育获得差异的影响
8
作者 陈思 吕康银 《现代营销(下)》 2019年第7期129-130,共2页
本文从城乡和性别两个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同胞数量对教育获得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同胞结构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既存在着城乡差异,也存在性别差异。同胞数量越多,被访者受教育年限越少,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受教育年限更易受到同胞数... 本文从城乡和性别两个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同胞数量对教育获得差异的影响。研究表明,同胞结构对教育获得的影响既存在着城乡差异,也存在性别差异。同胞数量越多,被访者受教育年限越少,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的受教育年限更易受到同胞数量和结构的负向影响。同时,同胞数量对女性的负向影响大于男性受到的影响。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同胞结构对教育获得的差异具有年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胞数量 同胞结构 教育获得 城乡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教育获得——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
9
作者 刘碧如 《艺术科技》 2019年第6期286-287,289,共3页
社会资本理论将个人所处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视为一种有利于人们行动的资源,这一理论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探讨社会资本在教育获得中发挥的作用,基于CGSS(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8数据进行分析。
关键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资本 教育获得 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位继承与文化流动——工程师群体教育地位获得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娟娟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12年第4期44-62,共19页
教育地位获得深刻地嵌入于家庭背景之中。本研究利用实证调研资料,对高新技术企业工程师群体的教育地位获得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工程师群体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已趋于弱化,其教育地位获得是以母亲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以及... 教育地位获得深刻地嵌入于家庭背景之中。本研究利用实证调研资料,对高新技术企业工程师群体的教育地位获得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工程师群体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已趋于弱化,其教育地位获得是以母亲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以及受访者14岁时的户口为表征的家庭背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对工程职业领域家庭背景因素与子代教育地位获得之间的关联模式与作用机制的分析表明,教育获得兼具地位继承与文化流动双重功能,其既有可能成为优势社会阶层强化等级秩序的工具,也有可能成为劣势社会阶层实现上向流动的阶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师 教育地位获得 地位继承 文化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背景对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南京市16所高校的问卷调查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冬冬 《中国农业教育》 2020年第1期61-70,共10页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获取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基于南京市16所高校1121名考研大学生和在读研究生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背景对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第一,家庭经济资本对研究生教...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获取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基于南京市16所高校1121名考研大学生和在读研究生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背景对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第一,家庭经济资本对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整体呈负向影响,其中家庭提供月生活费的影响极其显著;第二,家庭文化资本对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有促进作用,但并不显著,呈弱化趋势;第三,家庭社会资本对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并未产生有规律的影响;第四,家庭成员鼓励度对研究生教育机会获得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父母的考研支持度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背景 考研群体 研究生教育 教育机会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个趋势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陶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8-21,共4页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面向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获得了一次大发展的时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也将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窥见...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面向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获得了一次大发展的时机。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农村基础教育课程也将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它的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与发展 农村 科学技术 国际竞争 21世纪 教育获得 课程改革 劳动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修改完善《职业教育法》 被引量:3
13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2-47,共6页
《职业教育法》自1996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回顾其发展历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存在着有待完善的问题。现就如何修改完善职业教育法以更好地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建议如下:
关键词 《职业教育法》 修改完善 教育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思维看现代创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的结合
14
作者 杜绍基 《职业技术教育》 2008年第33期39-40,共2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获得很大的发展和提升。在办学方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但是整个教育体系还是比较单一,而且比较传统,是一种应试教育,认为很多孩子考不上大学就是失败者。这样的社会观念形成了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获得很大的发展和提升。在办学方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但是整个教育体系还是比较单一,而且比较传统,是一种应试教育,认为很多孩子考不上大学就是失败者。这样的社会观念形成了重普教、轻职教,重科学、轻技术,重知识、轻能力的文化传统。很多在技校读书的学生,特别是我们接触的一些技校学生,他们有自卑感,自信心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职业教育 创业教育 思维 技校学生 办学方针 文化传统 改革开放 教育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高等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征稿启事
15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山东高等教育》 2022年第5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意蕴深远,是一篇...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意蕴深远,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和指导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宣传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战略、新思想,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广泛推介我国高等教育获得的先进经验,《山东高等教育》拟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并于即日起面向广大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公开征集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将组织编委会专家对征文进行评审,择优录用,优先刊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山东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 全国代表大会 学术研究成果 择优录用 中华民族复兴 高等教育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师改变:教师评价的关键维度与深度诉求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陈祖鹏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31,共7页
教师改变是教师在面对教育疑难情境时通过积极主动改变自身的言行以使学习者的言行发生期待中的变化的活动,充分彰显了教师发展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与动态生成性,这是教师评价的关键维度和深度诉求。传统标准化、均质化、结果取向的教... 教师改变是教师在面对教育疑难情境时通过积极主动改变自身的言行以使学习者的言行发生期待中的变化的活动,充分彰显了教师发展的主体性、个体差异性与动态生成性,这是教师评价的关键维度和深度诉求。传统标准化、均质化、结果取向的教师评价有着浓重的祛过程性、祛情境化、祛个性化的天然缺陷,难以促进教师发展的生命自觉,这是工具理性教育思维浓重、教育的人文气质淡漠、对教师生命成长理解失真的结果。以教师改变为旨趣的教师评价应重视教师成长的关键事件以彰显教师成长的真实逻辑、关注教师成长的鲜活体验以激发教师成长的生命自觉、积极承认教师的日常教育成就以增进教师的教育获得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评价 教师改变 生命自觉 教育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高等音乐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辉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17-21,共5页
迈入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昕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入WTO标志着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以及人才结构等方面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迈入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昕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加入WTO标志着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以及人才结构等方面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正确面对挑战,作出合理定位,进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直是高校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各高校必须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创新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音乐院校 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 体制改革 扩大开放 教育获得 人才培养 高等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困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4
18
作者 姜竹青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95-96,共2页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并能够支撑行业发展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是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从学生角度出发,“双高计划”的最终落脚点便是如何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增加自身的实际教育获得,促进自己...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并能够支撑行业发展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是未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根本遵循。从学生角度出发,“双高计划”的最终落脚点便是如何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同时,增加自身的实际教育获得,促进自己的优质就业。学生的优质就业是“双高”建设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意,更是对“双高”建设成效的基本表征和重要判断。因此,也应该成为“双高”建设的一个重要面向。在推进“双高”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通过环境净化、能力强化、市场变化、资源转化破解高职大学生就业环境欠佳、就业能力不足、就业市场单一、就业资源有限等就业实际问题,着力推动高职大学生实现优质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计划” 高职大学生 教育获得 优质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破官本位之藩篱 回复学术之尊严——关于我国公立大学治理的管见
19
作者 王强 《领导科学论坛》 2015年第8期22-23,共2页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各项事业已经上了新台阶、中国也更加国际化的今天,主要肩负高等教育任务的公立大学,其管理形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其中在管理中的官本位、行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在各项事业已经上了新台阶、中国也更加国际化的今天,主要肩负高等教育任务的公立大学,其管理形式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其中在管理中的官本位、行政化现象有违大学教育发展规律,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因素,应该着力加以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治理 官本位 尊严 学术 教育发展规律 改革开放 教育获得 国家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学首先要用爱赢得学生的信任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全民 《教师》 2013年第9期25-25,共1页
教师被人们崇尚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说明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师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使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用爱赢得学生的信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 学生自信心 信任 教学 双重任务 教书育人 师生关系 学生健康 教育获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