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壳炭-石灰复合土的力学性能及微观机理研究
1
作者 扈惠敏 郭雷 王博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4,共8页
采用生物质气化的副产品稻壳炭和石灰对路基土进行复合改性,测试稻壳炭-石灰复合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动态回弹模量,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RD及SEM分析其强度特性机理。结果表明:加入稻壳炭可以显著提高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同稻壳炭... 采用生物质气化的副产品稻壳炭和石灰对路基土进行复合改性,测试稻壳炭-石灰复合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动态回弹模量,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RD及SEM分析其强度特性机理。结果表明:加入稻壳炭可以显著提高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同稻壳炭、石灰掺量的复合土强度差异明显,稻壳炭、石灰复掺优于稻壳炭单掺,根据强度及节能降碳效果,推荐稻壳炭+石灰的掺量为2%+2%(2L+2R);复合土具有早强性,其后期强度提升缓慢,获得了抗压强度随龄期变化的预测公式;稻壳炭可以增强复合土的韧性,复合土的破坏形态随掺量的增加逐渐由脆性向塑性转变;复合土的动态回弹模量与围压、循环应力、龄期呈正相关,加入稻壳炭,复合土的动态回弹模量增大,建立的多状态动态回弹模量预估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稻壳炭中活性SiO_(2)与石灰的火山灰反应是复合土强度迅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不同龄期的强度差异源自于C—S—H生成的数量和存在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稻壳炭-石灰复合土 抗压强度 动态回弹模量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掺量磷石膏稳定土配伍性与微观机理研究
2
作者 李德高 程寅 +4 位作者 念志伟 邹东博 马航 万邦隆 沈君 《新型建筑材料》 2025年第3期11-15,21,共6页
从击实特性、加州承载比、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指标分析80%掺量磷石膏稳定3种路基土的配伍性,并分析其微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磷石膏稳定低液限黏土的配伍性最优,相较于纯磷石膏,其干密度、加州承载比、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增大6.5%、18%、... 从击实特性、加州承载比、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指标分析80%掺量磷石膏稳定3种路基土的配伍性,并分析其微观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磷石膏稳定低液限黏土的配伍性最优,相较于纯磷石膏,其干密度、加州承载比、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增大6.5%、18%、33%,膨胀量、吸水率分别减小27%、6%,试样中黏土矿物颗粒与磷石膏薄片状结构发生物理粘结,硅酸盐矿物峰值升高、孔隙减小,微观结构趋于致密;磷石膏稳定高液限红黏土的配伍性最差,相较于纯磷石膏,其干密度、吸水率、膨胀量分别增大5%、46%、34%,加州承载比、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降低30%、57%;磷石膏与低液限粉土的物理性质相似,其配伍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高掺量磷石膏 稳定土 配伍性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龙2井区含蜡原油结蜡微观机理及预测模型
3
作者 甘磊 林铁军 +3 位作者 李建 陈昆 杨洪 尼戈热·居拉提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4-1450,共7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含蜡原油结蜡的微观机理,通过实例优选了结蜡预测模型,根据含水率对结蜡量的影响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考虑原有结蜡厚度对后续结蜡影响的计算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蜡分子先在原油中分散,后在非晶细胞...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含蜡原油结蜡的微观机理,通过实例优选了结蜡预测模型,根据含水率对结蜡量的影响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并提出考虑原有结蜡厚度对后续结蜡影响的计算流程。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蜡分子先在原油中分散,后在非晶细胞盒子中聚集形成蜡晶,随着温度升高径向分布函数峰值降低,蜡分子分布从紧密聚集向分散转变;修正后的结蜡预测模型计算误差仅为4%,随着含水率的增高结蜡厚度减小,随生产时间的延长结蜡厚度增加缓慢。修正后的结蜡预测模型能准确预测金龙2井区清蜡周期,可为现场清防蜡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油井 结蜡 分子动力学 微观机理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扰动作用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力学特性和微观机理研究
4
作者 张炳晖 刘帅宇 +2 位作者 谢艳华 汤斌 韩伟超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5-175,共11页
【目的】为研究振动扰动作用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演变机制,【方法】利用电动调频振动台对原状土施加不同的振动频率、振动时间,制备出扰动度不同的黏土试样,对试样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扫描电镜(SEM)试验,获... 【目的】为研究振动扰动作用下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力学特性和微观结构的演变机制,【方法】利用电动调频振动台对原状土施加不同的振动频率、振动时间,制备出扰动度不同的黏土试样,对试样开展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扫描电镜(SEM)试验,获取土体的力学特征和微观损伤规律。【结果】结果显示:振动扰动后,土体无侧限抗压强度下降显著,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软化型;扰动土的破坏应变随振动时间和振动频率的增加而降低,且都大于原状土的破坏应变;振动频率一定时,扰动度整体随着振动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且振动前期扰动度增速较快,振动后期扰动度增速渐趋缓慢;当振动频率为20 Hz时,振动60 min后,延长振动时间,试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无显著变化,振动频率为35 Hz和50 Hz的试样并未出现类似结果;对于不同振动频率的曲线,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曲线整体发生上移;微观参数分形维数和孔隙概率熵与扰动度的关系为正相关,面积概率分布指数与扰动度的关系为负相关,扰动后孔隙表面形态更复杂,扭曲程度更高,大面积孔隙增多,孔隙定向排列更加趋于无序。【结论】结果表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在经历振动扰动作用后,土体强度会显著降低。通过扫描电镜试验可发现强度下降的本质是土样微观结构的改变,振动扰动作用使得黏土微观结构从蜂窝—紧密絮凝组合结构变成松散的絮凝结构,黏土颗粒单元体之间的接触方式、排列规则均发生改变,土体强度折损的主要因素是黏土颗粒之间胶质联结键的断裂。研究成果能为解释土体扰动损伤过程中所产生的宏观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 振动扰动 应力-应变曲线 扰动度 微观机理 力学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路径下非饱和黄土渗透特性及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宝 罗锋 +1 位作者 尚心悦 邓荣升 《路基工程》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瞬时截面法开展黄土的非饱和渗透试验,研究干、湿两种不同路径下黄土的渗透特性;通过分析渗流过程中孔隙水的分布变化情况,从微观层面探讨干、湿路径下非饱和黄土的渗透机理。结果表明:在吸湿和脱湿的过程中,黄...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瞬时截面法开展黄土的非饱和渗透试验,研究干、湿两种不同路径下黄土的渗透特性;通过分析渗流过程中孔隙水的分布变化情况,从微观层面探讨干、湿路径下非饱和黄土的渗透机理。结果表明:在吸湿和脱湿的过程中,黄土渗透特性的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非饱和渗透系数与体积含水率的关系曲线存在一定的滞回性,饱和度较高时,吸湿路径下的非饱和渗透系数大于脱湿路径;在整个渗流过程中,孔隙内的水分迁移存在一定的主次关系,在吸湿阶段,水分优先填充孔径较小的孔隙,而在脱湿阶段,孔径较大的孔隙优先排水;孔隙水的分布是影响黄土非饱和渗透的重要因素,赋存在较大孔隙内的水分对渗透系数的影响居主导地位,而赋存在较小孔隙内的水分对土样渗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核磁共振 非饱和渗透 干湿路径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红黏土的强度和崩解特性及其微观机理
6
作者 张炳晖 段睿 +2 位作者 谢艳华 韩伟超 刘帅宇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3-129,共7页
为探究土体强度特性与崩解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土体压实度和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高分子生物聚合物瓜尔胶(Guar Gum)掺量两种方法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开展不同压实度与瓜尔胶掺量改良红黏土的直剪试验、崩解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分... 为探究土体强度特性与崩解特性之间的关系,通过提高土体压实度和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高分子生物聚合物瓜尔胶(Guar Gum)掺量两种方法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开展不同压实度与瓜尔胶掺量改良红黏土的直剪试验、崩解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研究分析了压实度以及瓜尔胶掺量对红黏土崩解特性及其抗剪强度的影响,并揭示了其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增大压实度与掺入瓜尔胶可以有效提高红黏土的力学性质以及抗崩解性。随着压实度增大,试样黏聚力呈线性增长,内摩擦角有小幅度升高;掺入瓜尔胶对土体的内摩擦角与黏聚力均有较大提升。经过瓜尔胶改良后的红黏土最终崩解率明显降低,当掺量为0.25%时,试样不再发生崩解;增大压实度与掺入瓜尔胶两种方法都能提高土体黏聚力,增大内摩擦角,使土体粒间吸引力变强,从而提升土体的强度与抗崩解性能;与提高土体压实度相比,红黏土中掺入瓜尔胶对提升红黏土的水稳性有更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 土体改良 试验研究 红黏土 强度试验 崩解试验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热协同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实验和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闫翔昱 吕布楚 刘启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8,共8页
针对太阳能光热化学甲醇重整制氢中光热耦合效应及微观机理尚不清楚的问题,采用光热化学和热化学反应对比的研究方式,与微观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光热化学甲醇重整中光和热的耦合效应,探究了光和热在微观产物转化中的反应路径。研究结果表... 针对太阳能光热化学甲醇重整制氢中光热耦合效应及微观机理尚不清楚的问题,采用光热化学和热化学反应对比的研究方式,与微观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光热化学甲醇重整中光和热的耦合效应,探究了光和热在微观产物转化中的反应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温度下,光对氢气产率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当其与热化学达到相同氢气产率时,光热化学反应温度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光促进了水的分解、吸附态HCOO*的生成以及碳酸盐的分解,其中水在反应中的作用通过不同水醇比的实验得到了进一步验证;随着温度的升高,固定辐照度下光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光对碳酸盐物质分解的促进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减弱。研究阐明了光和热的耦合效应,分析了对应的微观机理,为理解光热协同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协同 甲醇重整 制氢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壳灰地聚物固化黄土水稳定性及微观机理分析
8
作者 陈伟 黄志军 +2 位作者 徐宏 王旭 刘培杰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179,共9页
【目的】为解决黄土大孔隙、强度低、耐水性差的工程特性,【方法】采用环境友好固废材料稻壳灰改良黄土,通过不同掺量稻壳灰、不同掺量NaOH激发稻壳灰改良土的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崩解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从力学及微观层面... 【目的】为解决黄土大孔隙、强度低、耐水性差的工程特性,【方法】采用环境友好固废材料稻壳灰改良黄土,通过不同掺量稻壳灰、不同掺量NaOH激发稻壳灰改良土的击实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崩解试验及扫描电镜试验,从力学及微观层面分析评价稻壳灰地聚物对黄土的固化效果及固化机理。【结果】结果显示:随着稻壳灰掺量的增大,固化土最大干密度减小,最优含水率增大;稻壳灰对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提升了87.4%,碱激发稻壳灰提升效果更大,最高增幅为2.36倍,存在稻壳灰最优掺量7.5%,NaOH最优掺量10%;稻壳灰地聚物可有效提高黄土的耐水性,稻壳灰掺量为7.5%,NaOH掺量为10%时崩解量为黄土崩解量的20%;稻壳灰地聚物使土体微观孔隙形态分布分维数从1.554减小至1.062与1.004,大幅减小了土体孔隙面积与孔隙连通度。【结论】结果表明:稻壳灰地聚物的掺入可显著减小黄土孔隙数量、孔隙大小及孔隙联通度,能有效提高黄土的密实性及耐水性,同时具有成本低廉、绿色环保等众多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 稻壳灰 崩解 微观机理 力学性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镁复合水泥固化硫酸盐渍土的力学、膨胀性能及微观机理
9
作者 李文涛 孙章皓 +3 位作者 庄妍 肖衡林 付志伟 周鑫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40-1848,共9页
硫酸盐(渍)土易引发溶陷、膨胀、腐蚀地基等岩土灾害,而水泥固化会导致膨胀性矿物——钙矾石的生成,造成硫酸盐土体膨胀、强度损失和耐久性降低。为了避免上述问题,采用氧化镁(MgO)部分替代水泥(即MgO复合水泥),用于固化处理硫酸盐土(... 硫酸盐(渍)土易引发溶陷、膨胀、腐蚀地基等岩土灾害,而水泥固化会导致膨胀性矿物——钙矾石的生成,造成硫酸盐土体膨胀、强度损失和耐久性降低。为了避免上述问题,采用氧化镁(MgO)部分替代水泥(即MgO复合水泥),用于固化处理硫酸盐土(即石膏土)。通过开展垂直膨胀、无侧限抗压强度(UCS)、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核磁共振(NMR)试验,研究MgO与水泥配比对固化土膨胀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揭示MgO复合水泥(MgO-水泥)固化硫酸盐土的微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MgO与水泥配比增加,固化土的总膨胀率先减小后增大,而UCS总体呈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在微观机理方面,加入适量MgO可减少钙矾石生成;而加入过量MgO后,水化硅酸镁(MSH)的形成抑制了水化硅酸钙(CSH)形成,削弱了CSH的影响。综上,MgO∶水泥(MgO∶C)=0.5∶9.5是固化硫酸盐土较优的MgO与水泥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土 MgO-水泥 垂直膨胀 无侧限抗压强度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重金属在冰-水介质中迁移的微观机理
10
作者 孙驰 王俊 +4 位作者 史小红 吴用 王浩 张亚峰 姜卜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91,共6页
为探究乌梁素海重金属在冰-水介质中迁移的微观机理,对冰封期乌梁素海不同重金属(Fe、As、Cr、Cu、Zn、Mn、Cd、Hg、Pb)水样进行室内单向结冰模拟,总结重金属在冰体和冰下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并根据第一性原理进行结合能计算,从结合能的... 为探究乌梁素海重金属在冰-水介质中迁移的微观机理,对冰封期乌梁素海不同重金属(Fe、As、Cr、Cu、Zn、Mn、Cd、Hg、Pb)水样进行室内单向结冰模拟,总结重金属在冰体和冰下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并根据第一性原理进行结合能计算,从结合能的角度分析其微观机理。结果表明:各重金属与水体的结合能均大于与冰体的,表明重金属在水体中比在冰体中更稳定,驱使重金属从冰体向冰下水体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冰-水双介质 微观机理 第一性原理 结合能 乌梁素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原子Cu催化剂还原燃煤烟气中NO的微观机理研究
11
作者 李响 安治全 +1 位作者 朱亚明 王焕然 《煤质技术》 2024年第5期11-17,共7页
单原子催化剂具有高原子利用率与高催化活性并已广泛应用于CO氧化、CO_(2)还原等领域,对单原子Cu催化剂在催化还原NO领域的微观机理研究有助于开发还原氮氧化物的新型单原子催化剂。阐述量子化学计算参数与模型构建,剖析基于Eley-Rideal... 单原子催化剂具有高原子利用率与高催化活性并已广泛应用于CO氧化、CO_(2)还原等领域,对单原子Cu催化剂在催化还原NO领域的微观机理研究有助于开发还原氮氧化物的新型单原子催化剂。阐述量子化学计算参数与模型构建,剖析基于Eley-Rideal(E-R)、Langmuir-Hinshelwood(L-H)吸附机理下的NO还原反应路径及N_(2)O还原反应路径,并对NO还原反应动力学进行分析,以密度泛函理论、经典过渡态理论为依据,探究石墨烯量子点担载单原子Cu催化剂(Cu/G)催化还原燃煤烟气中NO的微观反应机理。结果表明,Cu/G非均相还原NO包括N_(2)O的形成与N_(2)的形成2个阶段。由能垒角度分析,在E-R作用机制下,NO依次被还原生成N_(2)O和N_(2)的控速步骤能垒值为74.5 kJ/mol,小于L-H作用机制控诉步骤能垒值。由动力学角度分析,反应温度的升高提升了NO还原反应的速率。反应过程中活性氧的转移导致石墨烯量子点的消耗,随着活性氧转移速率的减弱,最终导致催化剂失活。单原子Cu催化剂催化还原NO的能垒值较金属Cu团簇能垒值有所降低,说明金属分散性对催化剂的活性产生直接影响,也证明单原子催化在还原NO领域具有潜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单原子催化剂 氮氧化物 经典过渡态理论 模型结构 还原反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ICP固化轮胎颗粒混合黏土的强度特性及微观机理
12
作者 马强 李蒙 +2 位作者 周鑫隆 习磊 孙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72-76,共5页
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固化轮胎颗粒混合黏土轻质回填材料可以高效吸纳废旧轮胎,推动废旧轮胎在岩土工程领域资源化利用。基于EICP技术结合轮胎颗粒,系统开展了复合改良黏土的强度特性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EICP技术可以提高轮胎... 酶诱导碳酸钙沉淀(EICP)技术固化轮胎颗粒混合黏土轻质回填材料可以高效吸纳废旧轮胎,推动废旧轮胎在岩土工程领域资源化利用。基于EICP技术结合轮胎颗粒,系统开展了复合改良黏土的强度特性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EICP技术可以提高轮胎颗粒混合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当胶结液浓度为0.5 mol/L时,处理效果最好。随着胶结液浓度增大,CaCO_(3)含量逐渐增加,但转化率逐渐降低。EICP固化轮胎颗粒混合黏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随轮胎颗粒掺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轮胎颗粒的最佳掺量为5%;微观结构分析表明EICP生成的CaCO_(3)有效增强了轮胎颗粒和土颗粒之间的黏结并填充了孔隙。研究结果可为EICP固化轮胎颗粒混合黏土填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诱导碳酸钙沉淀 轮胎颗粒 力学特性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A/GO/PUF聚氨酯泡沫的力学与隔热性能及其微观机理
13
作者 刘世盟 郭乃胜 +2 位作者 崔世超 褚召阳 赵近川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69-277,共9页
为研究聚多巴胺/氧化石墨烯/软质聚氨酯泡沫(PDA/GO/PUF)的力学与隔热性能,采用一种新工艺制备了PDA/GO/PUF,利用压缩实验和接触角测试对PDA/GO/PUF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红外热像仪和燃烧实验对PDA/GO/PUF的隔热性能进行了表征... 为研究聚多巴胺/氧化石墨烯/软质聚氨酯泡沫(PDA/GO/PUF)的力学与隔热性能,采用一种新工艺制备了PDA/GO/PUF,利用压缩实验和接触角测试对PDA/GO/PUF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利用红外热像仪和燃烧实验对PDA/GO/PUF的隔热性能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热重(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了微观机理解释。结果表明:在循环荷载作用下,PDA/GO/PUF复合材料未产生永久变形,且具有较小的能量损失系数、较大的最大应力、较平稳的压缩强度和杨氏模量,表现出优异的力学稳定性和抗疲劳性能;PDA/GO/PUF表面疏水性能相较于PUF有显著提升,接触角增大了13.83°;PDA/GO/PUF较PUF表现出更优异、更稳定的隔热效果,且在燃烧过程中没有出现熔滴现象;在GO/PUF泡沫表面自聚合形成的PDA纳米涂层具有优异的黏附性,能够将脱离GO/PUF的GO颗粒也吸附在PDA/GO/PUF表面;PDA/GO/PUF在燃烧过程中形成了致密的炭层,有效地隔绝了热量并降低了PDA/GO/PUF的热分解速率,与PUF相比,其T_(-50%)分解温度提升了240℃,残炭量提升了21.65%,显著增强了材料的热稳定性;PDA/GO/PUF分别在1420 cm^(-1)和1714 cm^(-1)处出现了属于PDA涂层的N-H弯曲振动特征峰和GO的C=O伸缩振动特征峰,进一步证实了PDA/GO/PUF的成功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多巴胺 PDA/GO/PUF聚氨酯泡沫 力学性能 隔热性能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中气水渗流的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45
14
作者 朱华银 周娟 +1 位作者 万玉金 黄立信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71-573,共3页
利用微观玻璃模型进行了气水两相渗流微观机理研究。孔隙水平的直观观察表明:气水两相排驱和渗吸的微观渗流机理截然 不同,低流速时虽然二者均受毛管力的影响,但排驱时气水前缘始终沿连续的大喉道路径运移,存在明显的跳跃式运移现象;... 利用微观玻璃模型进行了气水两相渗流微观机理研究。孔隙水平的直观观察表明:气水两相排驱和渗吸的微观渗流机理截然 不同,低流速时虽然二者均受毛管力的影响,但排驱时气水前缘始终沿连续的大喉道路径运移,存在明显的跳跃式运移现象;速度较 高时,有明显的粘性指进现象,气体前缘呈树枝状,随流速的增加,分叉更多。而低速渗吸时水沿壁进入孔隙,首先充满小喉道,发生 严重的毛管指进,并沿壁能到达孔隙模型的各个角落,前缘推进随流速的增加而变得均匀。实验结束后的气水微观分布分析,对提 高油气采收率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微观机理 运移 气水渗流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延长组深部层系特低渗储层敏感性微观机理 被引量:23
15
作者 党犇 赵虹 +4 位作者 康晓燕 赫海洋 王小军 朱建斌 张天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00-1107,共8页
以2007年在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新发现的三叠系延长组深部层系长101特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及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室内敏感性实验、铸体薄片、物性测试、X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等大量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该储层... 以2007年在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新发现的三叠系延长组深部层系长101特低渗储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及岩心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室内敏感性实验、铸体薄片、物性测试、X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压汞等大量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对该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其微观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101储层具有弱速敏、弱水敏、中等偏弱—弱盐敏、弱—中等偏弱碱敏和强—中等偏强酸敏特征。敏感性的形成一方面与储层中绿泥石膜和浊沸石等敏感性矿物的存在有关,另一方面与成岩作用形成的复杂孔隙结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储层 敏感性 微观机理 陕北斜坡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丸膛内运动过程中弹带塑性变形的宏观与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殷军辉 郑坚 +2 位作者 倪新华 贾长治 崔凯波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6-681,共6页
弹丸膛内运动过程中,弹带承受高强度冲击载荷与高速摩擦,其高温条件下瞬态塑性变形的微观机理十分复杂。根据膛内载荷特征,基于金属材料学进行弹带塑性变形的微观机理研究,通过分析弹丸发射后的弹带硬度分布及组织演变规律,探索其宏观... 弹丸膛内运动过程中,弹带承受高强度冲击载荷与高速摩擦,其高温条件下瞬态塑性变形的微观机理十分复杂。根据膛内载荷特征,基于金属材料学进行弹带塑性变形的微观机理研究,通过分析弹丸发射后的弹带硬度分布及组织演变规律,探索其宏观形变的细观与微观本质。研究表明,弹带挤进后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硬度最高的表层纤维组织因剧烈摩擦而迅速升温并导致局部再结晶,弹带内部区域未发生大尺度形变,摩擦产生的表面金属熔化膜是抑制塑性变形向内层延伸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弹带 塑性变形 微观机理 纤维组织 再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水煌斑岩单轴压缩力学特性变化及其微观机理 被引量:19
17
作者 郭军 冯国瑞 +5 位作者 郭育霞 戚庭野 张玉江 任昂 康立勋 郭高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3-330,共8页
为探究煌斑岩遇水力学特性变化及其微观机理,通过单轴压缩、吸水性试验、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ETEM)试验,对不同饱水时间(0,15 d和30 d)煌斑岩试样的单轴压缩力学特性、吸水性能、矿物成分含量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 为探究煌斑岩遇水力学特性变化及其微观机理,通过单轴压缩、吸水性试验、X射线衍射(XRD)和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ETEM)试验,对不同饱水时间(0,15 d和30 d)煌斑岩试样的单轴压缩力学特性、吸水性能、矿物成分含量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煌斑岩经15和30 d饱水后单轴抗压强度由自然状态的121.56 MPa分别降低到80.85 MPa和70.34 MPa,不同状态试样全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变化明显;吸水饱和过程中煌斑岩吸水率随时间变化符合指数分布规律;煌斑岩矿物集合体中的矿物颗粒与水作用,发生矿物溶蚀和次生,颗粒间连结逐渐破坏,促使水分子进入层状颗粒之间并与层间矿物颗粒发生反应,进而产生大量微孔隙和局部应力集中,导致起骨架作用的矿物集合体发生层状剥落,煌斑岩内部结构体系因此发生破坏,使煌斑岩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产生软化现象。可见,矿物集合体的结构破坏是煌斑岩遇水前后力学特性改变并产生软化的根本原因,而集合体结构的破坏和矿物颗粒与水发生的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煌斑岩 水-岩作用 力学性能 微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镁铌酸锂晶体抗光折变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孔勇发 李兵 +11 位作者 陈云琳 黄自恒 陈绍林 张玲 刘士国 许京军 阎文博 刘宏德 王岩 谢翔 张万林 张光寅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0-44,共5页
研究了掺镁掺铁铌酸锂晶体的紫外、可见及红外光谱 ,首次发现当掺镁量超过通常所说的阈值 (第一阀值 )时 ,Fe3+ 离子和部分Fe2 + 离子的晶格占位由锂位变为铌位 ,但仍有部分Fe2 + 离子留在锂位 .晶体缺陷化学分析表明 ,继续增加掺镁量 ... 研究了掺镁掺铁铌酸锂晶体的紫外、可见及红外光谱 ,首次发现当掺镁量超过通常所说的阈值 (第一阀值 )时 ,Fe3+ 离子和部分Fe2 + 离子的晶格占位由锂位变为铌位 ,但仍有部分Fe2 + 离子留在锂位 .晶体缺陷化学分析表明 ,继续增加掺镁量 ,占锂位的Fe2 + 离子数将逐渐减少 ;当掺镁量达到另一个适当的值 (第二阀值 )时 ,全部Fe2 + 都占铌位 ,晶体的抗光折变能力空前提高 ,这种现象称作双阈值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镁 铌酸锂晶体 抗光折变 微观机理 吸收光谱 双阈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压裂液对储层伤害的微观机理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管保山 周焕顺 +3 位作者 程玉梅 任晓娟 刘静 谢旋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4期59-62,8,共4页
为了搞清压裂液引起低渗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优化压裂液体系,以最有效手段减小或消除这些伤害,采用真实砂岩模型进行了压裂液伤害机理的实验,并对照储层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储层敏感性分析,对压裂液伤害储层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了搞清压裂液引起低渗储层伤害的主要因素,优化压裂液体系,以最有效手段减小或消除这些伤害,采用真实砂岩模型进行了压裂液伤害机理的实验,并对照储层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储层敏感性分析,对压裂液伤害储层的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液引起的水锁伤害率为46.6%,储层压力系数低和压裂液引起残渣对储层伤害率为25.7%,对裂缝伤害率为60%。通过筛选合适的表面活性剂,改变岩石润湿性,来降低压裂液的水锁伤害;开发和研究低残渣压裂液体系,来降低压裂液残渣伤害,提高储层向裂缝渗流能力。这为开发适用于低渗油田的新型低伤害压裂液体系及相关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微观机理 砂岩模型 伤害 润湿性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电阻率油气层宏观地质影响因素与微观机理的匹配关系 被引量:21
20
作者 吴金龙 孙建孟 +2 位作者 耿生臣 朱家俊 张元春 《测井技术》 CAS CSCD 2005年第5期461-464,共4页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使得在电性上难以区分油气层与水层,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难度。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成因非常复杂,成因类型多,而且不同油气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存在差异,因此,系统了解低电阻率油气层... 低电阻率油气层的电阻率低于或接近邻近水层的电阻率,使得在电性上难以区分油气层与水层,给测井评价带来很大难度。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成因非常复杂,成因类型多,而且不同油气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成因存在差异,因此,系统了解低电阻率油气层的成因,对利用测井等资料评价低阻油气层是很有意义的。目前对其微观机理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对宏观地质规律缺乏研究。根据胜利油区已发现的具有典型意义低电阻油气层,从地质角度分析了低阻油气层存在的原因,并首次重点分析研究了低阻多种微观导电机理与宏观地质因素之间的匹配关系。该研究对认清低电阻油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规律甚为重要,并且对今后该类油藏的勘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油气层 地质因素 微观机理 匹配关系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