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读 |
贝京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4 |
8
|
|
2
|
归有光《史记》评点研究 |
贝京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3
|
归有光文学观研究 |
贝京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2
|
|
4
|
归有光、蒲松龄科举经历与态度之比较 |
郭乾隆
|
《蒲松龄研究》
|
2012 |
1
|
|
5
|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重读归有光《项脊轩志》 |
高卫红
|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8 |
2
|
|
6
|
非似其貌 神理斯述——归有光与蒲松龄散文情味相通论 |
刘慧
|
《蒲松龄研究》
|
2016 |
1
|
|
7
|
雅俗的共容与交融——论归有光散文中的“小说笔法” |
徐善娥
|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
2018 |
1
|
|
8
|
归有光与桐城派的渊源关系 |
鲍红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3
|
|
9
|
无意求工,滔滔自运:论归有光的诗歌 |
彭国忠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0
|
归有光寿序经典地位的确立及其文学史意义 |
代亮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1
|
“童心”与“情韵”:李贽与归有光散文创作比较 |
林春虹
|
《阴山学刊》
|
2016 |
0 |
|
12
|
彼皆绝代才 形去留其神——归有光与蒲松龄古文艺术相通论 |
张爱波
|
《蒲松龄研究》
|
2002 |
3
|
|
13
|
归有光与王世贞关系考述 |
李雅兰
|
《沈阳大学学报》
CAS
|
2010 |
1
|
|
14
|
归有光散文中的女性人物描写手法研究——以《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为例 |
郭明乐
|
《语文学刊》
|
2016 |
1
|
|
15
|
归有光贞女论与清代女性传记中的礼之辨 |
朱君毅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16
|
古文寓意与小说驰情──归有光和蒲松龄心态相似论 |
张爱波
|
《蒲松龄研究》
|
2001 |
1
|
|
17
|
论归有光圹志散文的生命悲情书写 |
罗艳梅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8
|
论归有光寿序的写作策略 |
刘浪
|
《写作》
|
2018 |
2
|
|
19
|
漫不经意 独具匠心——读归有光《项脊轩志》 |
郑立群
|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7 |
1
|
|
20
|
意境人所有,笔妙人所无——略谈归有光和他的《项脊轩志》 |
张书启
|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