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佳木斯市地下水补给量分析与计算
1
作者 杨柯晗 杨枭 +3 位作者 张一丁 颜飞扬 王新宇 戴长雷 《吉林水利》 2025年第2期47-51,共5页
20世纪80年代起,三江平原因超负荷种植水田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以及地面塌陷问题频发,其地下水位修复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综合考虑2012~2021年研究区的降雨量、给水度、地质情况等因素,运用地下水位动态法、降水入渗系数法... 20世纪80年代起,三江平原因超负荷种植水田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以及地面塌陷问题频发,其地下水位修复成为重点研究对象。本文综合考虑2012~2021年研究区的降雨量、给水度、地质情况等因素,运用地下水位动态法、降水入渗系数法、遥感水量平衡法计算佳木斯市地下水补给量,进行差异性分析,并得出三江平原最优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计算2015年地下水补给量中,3种方法得出的数据有差异;2012~2021年间,地下水位平均变化量呈现出平稳态势,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幅度则较显著,其中2020年达到最低值,其高峰出现在2018年下半年,年平均蒸散发量变化趋于平缓;由于三江平原年内的补给与排泄相当复杂,针对本研究区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特点,传统的遥感平衡法计算结果更为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遥感 水位动态法 降雨入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属矿山开采土壤扰动重构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分析
2
作者 王倩 韩京增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1期236-238,242,共4页
非金属矿山开采区域土壤扰动重构会使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地下水补给分析结果不准。从土层厚度、土壤温度、地表径流量等角度出发,分析土壤扰动重构对地下水补给影响因素,并构建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式,进而构建土壤扰动重构对地下水... 非金属矿山开采区域土壤扰动重构会使水文地质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地下水补给分析结果不准。从土层厚度、土壤温度、地表径流量等角度出发,分析土壤扰动重构对地下水补给影响因素,并构建三维地下水流动模式,进而构建土壤扰动重构对地下水补给影响数值模型,得出水位演变公式和入渗系数、含水率与水位的变化关系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土壤扰动重构方式对超过100cm土壤含水率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并且地下水位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为其他矿山开采过程中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参考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扰动重构 地下水补给 数值模型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水花园对地下水补给和径流控制影响研究
3
作者 白鹏凯 方琼 +5 位作者 黄晓家 侯坦 王明明 曹薇 范辛 张良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第23期13-16,共4页
基于雨水花园的降雨入渗补给试验和HYDRUS-1D模型,系统分析了降雨重现期、降雨历时及关键设计参数对浅层地下水入渗补给与径流控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似的降雨总量下,较长的降雨历时相比高降雨重现期更有助于增强地下水补给和径流控... 基于雨水花园的降雨入渗补给试验和HYDRUS-1D模型,系统分析了降雨重现期、降雨历时及关键设计参数对浅层地下水入渗补给与径流控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似的降雨总量下,较长的降雨历时相比高降雨重现期更有助于增强地下水补给和径流控制能力,而高降雨重现期则显著降低这些效果,表现出典型的“超渗产流”模式。关键设计参数如汇流比、蓄水层高度和种植土层厚度对系统性能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水花园 地下水补给 HYDRUS-1D 超渗产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滹沱河大型入渗试验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增勤 冯创业 +1 位作者 韩永涛 陈文婧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2,共4页
通过采用水均衡法计算了滹沱河入渗试验期间的河道入渗补给量,并求取了滹沱河水源地一带获得的河道入渗补给量。研究表明:试验期间河道入渗水量为1 482.75万m3,河道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为1 382.89万m3,河道渗漏补给系数为93%;滹沱河水源地... 通过采用水均衡法计算了滹沱河入渗试验期间的河道入渗补给量,并求取了滹沱河水源地一带获得的河道入渗补给量。研究表明:试验期间河道入渗水量为1 482.75万m3,河道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为1 382.89万m3,河道渗漏补给系数为93%;滹沱河水源地接受的补给量为742.53万m3,水源地范围内的观测井最大水位上升幅度6.823m,地下水补给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滹沱河 大型入渗试验 水均衡法 地下水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氯离子示踪法深厚包气带地区地下水补给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杨会峰 白华 +3 位作者 程彦培 孟瑞芳 曹文庚 南天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9,共10页
针对包气带增厚条件下降水入渗变化问题,在华北山前平原滹沱河冲洪积扇典型包气带增厚区实施地质钻孔,通过采样钻杆前端特制的内置环刀取样器,采用无循环液压入法获取原状土样,测试深厚包气剖面土体结构参数、含水量和氯离子质量浓度;... 针对包气带增厚条件下降水入渗变化问题,在华北山前平原滹沱河冲洪积扇典型包气带增厚区实施地质钻孔,通过采样钻杆前端特制的内置环刀取样器,采用无循环液压入法获取原状土样,测试深厚包气剖面土体结构参数、含水量和氯离子质量浓度;利用氯离子示踪方法研究厚达45 m包气带的水分运移规律,重建深厚包气带地区降水补给历史,评价降水补给强度。结果表明:45 m包气带剖面记录的降水补给年龄为72.12 a,平均入渗补给强度为0.096 m/a,降水入渗补给量占多年平均降水量的18.1%。深厚包气带地区水分运移非常缓慢,水分在多次降水叠加驱动下不断形成新的脉冲逐步向深部运移,降水补给到地下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成果对深厚包气带地区土壤水分运移研究和降水入渗补给评价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包气带 原状土样 氯离子 示踪 降水入渗 地下水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及包气带岩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谭秀翠 王刚 王华敬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6-80,共5页
为准确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并分析包气带岩性变化对补给的影响,以栾城为例,采用HYDRUS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包气带中,腾发作用极限深度位置的通量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其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实际补给情况;2005—2008年,栾城地下水平... 为准确计算地下水补给量并分析包气带岩性变化对补给的影响,以栾城为例,采用HYDRUS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包气带中,腾发作用极限深度位置的通量为地下水潜在补给量,其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实际补给情况;2005—2008年,栾城地下水平均补给量为109mm,补给系数为0.13,该结果得到示踪试验结果的验证,表明HYDRUS模型计算地下水补给量比较可靠;由栾城包气带土壤岩性资料构建了6个土柱模型,由补给系数结果表明,包气带的土壤岩性变化对地下水补给未产生显著影响,而且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气带水 土壤岩性 数值模拟 地下水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地下水补给二连浩特盆地 被引量:2
7
作者 陈建生 王彦超 +4 位作者 谢飞 徐燚 陈亚飞 詹泸成 江巧宁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2016年第4期11-20,共10页
为了查明二连浩特地下水的补给来源,采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二连浩特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蒸发作用下长期处于亏缺状态,入渗降水不足以改变土壤含水亏损状态;土壤... 为了查明二连浩特地下水的补给来源,采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二连浩特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土壤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在蒸发作用下长期处于亏缺状态,入渗降水不足以改变土壤含水亏损状态;土壤水的氘氧值相比大气降水贫化,将土壤水、地下水和当地降水的氘氧同位素比较发现,土壤水主要来自于地下水补给;西藏羌塘盆地的降水氘氧关系与二连浩特地下水的氘氧关系相似,表明二连浩特盆地的地下水接受外源水补给;二连浩特盆地玄武岩喷发地区广泛分布着铁白云岩、红土、钙华、硅华、膏盐等矿物,矿物中的Fe、Mg、Ca、Si等元素,可能来自深循环地下水;铁白云岩与红土的形成,表明深循环地下水曾经历过了高温过程;外源水可能来自青藏高原河流或湖泊的渗漏水,深循环地下水通过火山熔岩管道补给二连浩特等火山玄武岩地区的地下水。根据地下水深循环原理,在二连浩特火山口附近打出了4口自流井,单井自流水量达到30 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氘氧同位素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羌塘盆地 铁白云岩 地下水补给 二连浩特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给空间演化规律 被引量:1
8
作者 谭秀翠 王刚 +1 位作者 王华敬 董洁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1-27,共7页
采用改进后的INFIL3.0模型计算鲁西北平原的地下水补给,分析灌溉和城市化因素影响下,地下水补给量的空间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2001-2009年,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给量为105 mm,补给系数为0.13,计算结果得到了验证。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 采用改进后的INFIL3.0模型计算鲁西北平原的地下水补给,分析灌溉和城市化因素影响下,地下水补给量的空间演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2001-2009年,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给量为105 mm,补给系数为0.13,计算结果得到了验证。鲁西北平原地下水补给时空变异性较大。在时间上,地下水补给年际变化较大,呈增加趋势,年内有2个峰值,分别在4月和10月。在空间上,地下水补给由西北向东南增大,空间分布差异受灌溉影响显著。地下水补给量的空间演化结果显示,鲁西北平原存在一定的节水空间,城市化扩张会导致补给量减少,弱透水面面积增加10%,补给量减少10mm。模型计算结果可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3.0模型 鲁西北平原 地下水补给 灌溉量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站生态流量中的河道地下水补给需水计算 被引量:1
9
作者 郑克勋 郭维祥 +1 位作者 吴镇 万进年 《水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共4页
大坝建设拦断河流,可能造成下游减脱水,减脱水河道内要产生地表径流,首先应满足河道地下径流的补给需水要求。即首先将河道地下孔隙充满,地下水位抬升至河道表面,而地下水处于流动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就NB/T 35091—2016《水电工... 大坝建设拦断河流,可能造成下游减脱水,减脱水河道内要产生地表径流,首先应满足河道地下径流的补给需水要求。即首先将河道地下孔隙充满,地下水位抬升至河道表面,而地下水处于流动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就NB/T 35091—2016《水电工程生态流量计算规范》中河道地下水补给需水计算部分,建立了一套河道地下水补给需水定量计算流程和方法,以马马崖一级水电站为例,进行了试算,可作为相关计算和研究的一个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需水 河道 渗流计算 生态流量 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矿区高强度植被恢复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强民 董书宁 +1 位作者 王文科 王皓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245-3252,共8页
为研究生态脆弱矿区高强度植被恢复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机制,结合野外裸土区和植被覆盖区两个原位试验点的观测数据,以两种模式下的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和野外原位观测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不同... 为研究生态脆弱矿区高强度植被恢复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机制,结合野外裸土区和植被覆盖区两个原位试验点的观测数据,以两种模式下的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过程为研究对象,在遥感解译和野外原位观测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叶面积指数条件下的植被耗水特征和降水入渗系数。研究结果表明:矿区尺度的植被指数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都呈持续增加现象,表现为低覆盖区连续减小,中、高覆盖区持续增大;裸土区20 cm处土壤总水势最大,表现为土壤水自20 cm处向上、下两侧运移,较易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植被覆盖区土壤总水势远低于裸土区的土壤水势,在根系密集区出现水势低点,表现为上部、下部和侧向的土壤水向植被根系处运移,不易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裸土区地下水位表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以低强度的入渗补给为主;植被覆盖区地下水位表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以高强度的蒸发排泄为主。受植被蒸腾耗水影响,地下水面处水分垂向交换量由-0.035 cm/d(入渗)增加至0.480 cm/d(排泄),使得水分运移方向和水分垂向交换量都发生明显改变;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植被耗水量呈增加趋势,土壤中向下运移的水流通量逐步减小,导致地下水接受降水的补给量减小,表现出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降水入渗系数逐步减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裸土条件下风积沙的入渗系数为0.54,随着叶面积指数由0增大至3.5,入渗系数减小至0.198,减小幅度高达63.3%,对榆神矿区的地下水补给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榆神矿区植被恢复的工程实践中,应优先考虑植被类型和植被覆盖度两个基本要素,选择耗水量较小的植被类型和适宜的植被覆盖度,避免出现由于区域生态耗水量过大引发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大幅减小的现象发生,以实现生态脆弱矿区植被恢复与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植被覆盖度 地下水补给 生态脆弱矿区 叶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分区地下水补给量的推求方法
11
作者 杨瑞恒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1997年第3期33-35,41,共4页
0 引言 在制定县、市、区域(以下简称县级)水的中长期供求计划时,一项工作就是根据所计算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推求地下水可供量。在计算出地下水总补给量后,又需根据多年平均总补给量等于多年平均总排泄量的原理验证其合理性。通过验证分... 0 引言 在制定县、市、区域(以下简称县级)水的中长期供求计划时,一项工作就是根据所计算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推求地下水可供量。在计算出地下水总补给量后,又需根据多年平均总补给量等于多年平均总排泄量的原理验证其合理性。通过验证分析发现:在全县总补给量与总排泄量基本平衡的前提下(即均衡误差δ【10%),有的分区均衡误差值偏大,超过10%的允许误差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按计算的分区补给量推求分区可供量显然不太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误差 补给 地下水补给 侧向补给 蓄水变量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 分区开采 供求计划 排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补给对河流水质浓度衰减过程的影响
12
作者 陶月赞 蒋玲 《水利水电快报》 2008年第S1期78-80,82,共4页
在河流上游或者枯水季节,地下水的补给作用对河流水质有着重要影响。对以忽略弥散的一维水质模型为基础、考虑地下水补给影响的新解析解,讨论其在两个特定条件下的数理意义。通过对比新解和不考虑地下水补给的经典解,讨论点源与线源之... 在河流上游或者枯水季节,地下水的补给作用对河流水质有着重要影响。对以忽略弥散的一维水质模型为基础、考虑地下水补给影响的新解析解,讨论其在两个特定条件下的数理意义。通过对比新解和不考虑地下水补给的经典解,讨论点源与线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论证新解不是经典解的简单迭加;利用新解,定量研究了地下水补给强度对河流水质浓度沿河衰减过程的影响规律。以安徽省境内颍河为例,利用实测数据研究地下水补给对河流水质浓度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在枯水季节,忽略地下水补给的作用,将导致水质模型计算误差的理论值达到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水质浓度 点源 线源 地下水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思远 贾仰文 +3 位作者 唐颖栋 牛存稳 龚家国 甘永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3-69,77,共8页
选择典型黄土塬区——长武塬及长武塬边的王东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对研究区内降水、不同地表植被类型下0~15 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水、井水和泉水样品进行采集,对比分析了各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进而对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方式进... 选择典型黄土塬区——长武塬及长武塬边的王东沟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对研究区内降水、不同地表植被类型下0~15 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水、井水和泉水样品进行采集,对比分析了各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组成特征,进而对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方式进行判定。结果发现:降水同位素组成与氘盈余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的季节变化趋势;土壤水样氢氧同位素点样分布于当地大气降水线(Local Meteoric Water Line,LMWL)的右下方,分布较为离散,土壤水入渗过程中活塞流与优先流共同存在;地下水样氢氧同位素点样分布于LMWL和土壤水分蒸发线(Soil Water Euaporation Line,SWEL)之间,其离散程度远小于雨水与土壤水样品;黄土塬区地下水主要接受土壤水通过活塞流和优先流的双重入渗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地下水补给 稳定同位素 活塞流 优先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溴离子示踪法在华北平原地下水补给计算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帅品 史良胜 +1 位作者 蔡树英 杨金忠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6,共6页
利用溴离子作为人工示踪剂,研究了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补给量,分析了灌溉方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地下水埋深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同时揭示了补给强度的时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平均年补给强度为90mm/a,平均年补给系数为12%;有灌... 利用溴离子作为人工示踪剂,研究了华北平原典型区地下水补给量,分析了灌溉方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地下水埋深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同时揭示了补给强度的时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平均年补给强度为90mm/a,平均年补给系数为12%;有灌溉区平均补给强度和补给系数大于无灌溉区;第1年补给强度普遍大于第2年,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异性。在地下水埋深较浅地区示踪剂质量浓度峰值易受地下水位波动的影响,利用溴离子示踪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离子 示踪技术 华北平原 地下水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drus-1D模型模拟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锋 和玉璞 +2 位作者 洪大林 纪仁婧 夏超凡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0-97,共8页
【目的】探究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及其响应机制。【方法】设置灌水下限分别为50%、60%、70%、80%饱和含水率的4种灌溉处理(分别记为I1、I2、I3、I4)和地下水埋深分别为30、50、70 cm的3种排水处理(分别记为D1、D2、D3)进行灌排组... 【目的】探究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及其响应机制。【方法】设置灌水下限分别为50%、60%、70%、80%饱和含水率的4种灌溉处理(分别记为I1、I2、I3、I4)和地下水埋深分别为30、50、70 cm的3种排水处理(分别记为D1、D2、D3)进行灌排组合,基于Hydrus-1D模型开展细化灌排情景下稻田土壤水分通量模拟。【结果】模型对稻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模拟结果的RMSE在0.0104~0.0884之间、NSE为0.0415~0.7612,稻季稻田土壤水-地下水转化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4.6%,取得了良好的模拟精度,结合实测数据率定后的Hydrus-1D模型能够分析灌排调控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及总量随灌水下限降低而升高,I1处理下,典型时段内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的平均值分别较灌水下限为I2、I3、I4稻田提高50.42%、50.42%和92.93%,而稻田地下水补给总量分别平均提高了2.15、1.78、4.82 mm。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及总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而降低,典型时段内D1处理稻田地下水补给峰值的平均值分别是D2、D3处理稻田的2.30倍、4.73倍,D3处理稻田地下水补给总量分别平均较D1、D2处理稻田降低了48.47、34.22 mm。【结论】地下水埋深、灌水下限均显著影响了稻田地下水补给总量,且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强于灌水下限。在现行的节水灌溉水分管理模式下,通过设置减小地下水埋深的排水措施,可增强农田地下水补给过程,进一步调控作物需水以提高水稻水分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节水灌溉 地下水补给 HYDRUS-1D 地下水埋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平原过渡地区地下水补给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亚平 周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8-21,50,共5页
为研究山地-平原过渡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机制,选择两个地质背景各异的地区做对比研究,分析各补给来源对地下水贡献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气降水是山地-平原过渡地区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河水是河渠附近地下水的主要补给... 为研究山地-平原过渡地区地下水的补给机制,选择两个地质背景各异的地区做对比研究,分析各补给来源对地下水贡献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气降水是山地-平原过渡地区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河水是河渠附近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稻田水是稻田分布地区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但是对整个区域的地下水的贡献率较小;山前侧向补给是山前的某个小区域内地下水的控制性补给来源。大区域的地形、地质背景是影响该区域地下水补给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其研究成果对山地-平原过渡地区的多种水资源调度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补给 氯离子 稳定同位素 混合模型 山地-平原过渡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作用下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超凡 洪大林 +2 位作者 和玉璞 纪仁婧 芮旭倩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5,共7页
[目的]探究节水灌溉模式条件下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方法]采用定地下水埋深的蒸渗仪开展试验,分析节水灌溉干湿循环下稻田地下水补给量变化过程,研究地下水补给对节水灌溉稻田作物需水的贡献及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结果]控制灌溉稻... [目的]探究节水灌溉模式条件下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方法]采用定地下水埋深的蒸渗仪开展试验,分析节水灌溉干湿循环下稻田地下水补给量变化过程,研究地下水补给对节水灌溉稻田作物需水的贡献及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结果]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频繁,当稻田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分降至一定限度时,稻田地下水补给量在复水后(灌水或降雨)1 d内出现峰值,稻季共出现16次峰值。控制灌溉稻田稻季地下水补给量达253.98mm,约占水稻需水量的51.1%。稻田干湿循环中,在稻田地下水补给与土壤水入渗的综合作用下,30 cm深度以下土壤含水率保持稳定,0~3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节水灌溉干湿循环下稻田地下水补给量显著增加,有效补给了水稻需水。浅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直接影响水稻根区土壤水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稻田 地下水补给 干湿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侧向流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地下水补给与硝酸盐动态的影响
18
作者 孙和平 王仕琴 +3 位作者 郑文波 檀康达 曹文庚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839-1850,共12页
山区侧向补给是华北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含水层重要补给来源,影响平原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动态。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山区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机制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扇... 山区侧向补给是华北山前平原冲洪积扇含水层重要补给来源,影响平原区地下水水量和水质动态。近年来受极端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山区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的侧向补给机制及其对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的影响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滹沱河冲洪积扇为研究区,利用水文观测、水化学和同位素示踪等方法,估算山区侧向补给通量和硝酸盐输移通量,揭示山区侧向补给与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分析山区侧向补给对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的影响。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将采样点划分为4个子区:滹沱河冲洪积扇北部扇顶(Ⅰ区)、扇中(Ⅱ区)、滹沱河附近扇缘区(Ⅲ区)以及滹沱河冲洪积扇南部区域(Ⅳ区)。地下水硝酸盐动态监测数据表明,滹沱河北部的山区断面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于南部断面,平原区北部Ⅰ区和Ⅱ区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于南部Ⅳ区;且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均值呈现Ⅰ区(105.28 mg·L^(−1))>Ⅱ区(99.22 mg·L^(−1))>Ⅳ区(37.10 mg·L^(−1))>Ⅲ区(23.08 mg·L^(−1))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示踪揭示了山区侧向流对冲洪积扇北部地下水补给影响范围为扇顶和扇中,而冲洪积扇南部因地下水超采改变地下水流场,其影响范围主要为扇顶。利用达西定律计算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山区侧向流对滹沱河冲洪积扇平原区的补给量为2.10×10^(8)m^(3),硝酸盐通量为239.56×10^(5)kg,且北部山区侧向补给的水氮通量大于南部,这也是影响平原区地下水硝酸盐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山区侧向补给对冲洪积扇平原区地下水量和水质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实现源头综合治理,降低山区地下水污染物浓度,对下游平原区面源污染管理,防止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侧向补给 地下水补给 硝酸盐 滹沱河冲洪积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示踪法的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玉伟 王凤 +2 位作者 徐征和 潘维艳 王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148,共7页
为分析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溴离子作为示踪剂,选择不同区域、作物类型和灌溉条件进行示踪试验,通过综合补给系数和克里格空间插值法,对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补给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区分。结果表明,灌区降水和地表水灌溉... 为分析位山灌区地下水补给特征。采用溴离子作为示踪剂,选择不同区域、作物类型和灌溉条件进行示踪试验,通过综合补给系数和克里格空间插值法,对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补给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区分。结果表明,灌区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补给强度均值为167.7 mm/a,在有灌溉地区补给强度为193.1 mm/a,无灌溉地区补给强度均值104.4 mm/a;冬小麦~夏玉米在有、无灌溉条件下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为198.6和110.7 mm/a,棉花在有、无灌溉条件下降水和地表水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强度为138.3和85.5 mm/a;灌区综合入渗补给系数范围为:13.7%~22.4%,均值为19.36%,上游灌区地下水的综合入渗补给系数大于下游的地下水补给系数。通过对地下水水位的空间分布和综合入渗补给系数的比较发现,地下水水位与综合入渗补给系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的结果可为位山灌区水资源分析提供参考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山灌区 人工示踪法 溴离子 地下水补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位素技术的且末车尔臣河流域地下水补给来源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旭东 李升 +1 位作者 郭新 王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28,33,共7页
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及开发塔里木盆地南部且末县车尔臣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和田及乌鲁木齐2个监测站点多年大气降水同位素数据,拟合出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δD=7.5δ18O+5.9(n=178,R2=0.9526)。通过不同地貌单元地表水与地下水同位素(... 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及开发塔里木盆地南部且末县车尔臣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利用和田及乌鲁木齐2个监测站点多年大气降水同位素数据,拟合出当地大气降水线LMWL:δD=7.5δ18O+5.9(n=178,R2=0.9526)。通过不同地貌单元地表水与地下水同位素(δD、δ18O、T)变化特征及Cl-δ18O相对变化规律,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条件,探究了且末县车尔臣河流域地下水补给来源。研究表明:沿河流方向,研究区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均受到冰川雪融水及高山降雨补给,补给源区为南部高山区。此外,灌区人为修建水渠、机民井等节水设施,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发生混合,地下水还受到了河水、农田灌溉水渗漏补给;绿洲带承压水δD、δ18O、T值均偏低,反映地下水受到高海拔水源的早期补给且更新较慢;在沙漠一带地下水T值偏低,δD、δ18O值接近当地大气降水线,推测此段地下水还受到了局部大气降水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尔臣河流域 地下水 同位素 地下水补给来源 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