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空+轨道”如何协同发展? 专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1
作者 潘奕婷 《城市轨道交通》 2025年第1期36-37,共2页
在城轨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如何与多种交通方式融合,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交通体系,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中国轨道交通绿智融合发展(广州)论坛的现场,以交通融合发展... 在城轨交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如何与多种交通方式融合,构建高效、智能、绿色的交通体系,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工程建设专业委员会2024年年会暨中国轨道交通绿智融合发展(广州)论坛的现场,以交通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为主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接受了深度专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仁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协同发展 工程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 城轨交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腔热血 浇铸遥感强国梦——记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
2
作者 翟万江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第7期9-11,共3页
他带领团队突破高精度遥感影像处理技术,使中国国产卫星影像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他参与创立中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助力中国测绘遥感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他在全球率先提出通信、导航、遥感(通导遥)三种卫星集成应用,... 他带领团队突破高精度遥感影像处理技术,使中国国产卫星影像定位精度达到国际同类领先水平;他参与创立中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助力中国测绘遥感产业实现跨越发展;他在全球率先提出通信、导航、遥感(通导遥)三种卫星集成应用,领导打造推进通导遥一体化的“东方慧眼”智能遥感星座计划正在顺利实施……他就是国际著名测绘遥感学家、两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仁 武汉大学教授 星座计划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满腔热血 影像处理技术 强国梦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披荆斩棘 叱咤量子竞技场——记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
3
作者 冯翔慧 《中国科技产业》 2024年第7期12-14,共3页
进入信息时代,芯片已然成为处理信息的“大脑”。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里封装数十亿个晶体管,堪称人类最复杂的壮举之一。可是,当数据量指数性爆发,仅凭集成更多晶体管不再“一招鲜”,元器件的发热问题成为限制算力提升的瓶颈。而量子反... 进入信息时代,芯片已然成为处理信息的“大脑”。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里封装数十亿个晶体管,堪称人类最复杂的壮举之一。可是,当数据量指数性爆发,仅凭集成更多晶体管不再“一招鲜”,元器件的发热问题成为限制算力提升的瓶颈。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则提供了实现超高性能电子器件的可能性。“超海量数据时代会对信息的存储和处理提出极高的要求,需要一种完全创新的计算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海量数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发热问题 信息时代 超高性能 晶体管 电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4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2期F0002-F0002,共1页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三大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三大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其中一等奖8项,二等奖5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0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技术发明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科学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一等 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5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云南农业》 2024年第8期1-1,共1页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我国第二十二次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项,也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高度重视科技强... 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我国第二十二次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项,也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高度重视科技强国,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引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方略和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强国 自立自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工程院 中国科学 十八大以来 高水平 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6
作者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4年第13期2-3,共2页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6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6月2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共中央总书记 科技强国 中国工程院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立自强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科学 顶层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至名归的一代宗师——纪念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征镒 被引量:2
7
作者 朱亚宗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20年第2期47-54,74,共9页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文章详尽阐述了吴征镒先生顶天立地的创新成果、志在千秋的治学境界、深湛广博的人文素养,吴征镒...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011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征镒星”。文章详尽阐述了吴征镒先生顶天立地的创新成果、志在千秋的治学境界、深湛广博的人文素养,吴征镒先生的精神品格、独特贡献与文化素养对当今卓越人才的培养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征镒 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祖国铸盾 让人生无憾 记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理论物理学家程开甲 被引量:2
8
作者 苏楠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第2期18-19,共2页
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在旁人看来,程开甲的名字上有着太多厚重的东西。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理论物理学家 获得者 开甲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生 科学技术体系 两弹一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实现 反应堆固有安全的带头人王大中:知难而进 科技报国
9
作者 张静 孟宪飞 +2 位作者 齐炜炜 熊威 王革华 《中国高新科技》 2021年第21期5-9,共5页
自从1938年科学家发现了核裂变,人类就进入了开发利用核能的时代。核能作为能源安全及战略威慑力量的基础是当今世界高度敏感、高度垄断的战略领域,是大国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优化能源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
关键词 王大中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能源安全 固有安全 威慑力量 优化能源结构 核裂变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文俊等四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获小行星命名
10
作者 施勇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第5期73-73,共1页
5月4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文俊、金怡濂、王永志和叶笃正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等出席命名仪式。万钢和詹文龙分别向四位科学家颁发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 5月4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文俊、金怡濂、王永志和叶笃正小行星命名仪式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等出席命名仪式。万钢和詹文龙分别向四位科学家颁发小行星命名证书和小行星运行轨道铜牌。命名仪式由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主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小行星 吴文俊 中国科学 运行轨道 科技部 副部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嘉奖科技功臣 郑哲敏、王小谟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1
作者 翟万江 《中国科技产业》 2013年第2期18-19,共2页
2013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李克强、刘云山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习近平主持大会。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宣读奖励决定。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务院 党中央 创新型国家 国家科学技术励大会 创新驱动 中共 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建筑学的现代意义——祝贺吴良镛先生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2
作者 周琦 《建筑与文化》 2012年第3期7-7,共1页
今年2月,两院院士、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和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谢家麟先生一同荣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良镛先生成为建筑学界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既表现了国家对城市发展、建筑事业和环境科学的重视,也说明了他的... 今年2月,两院院士、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先生和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谢家麟先生一同荣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良镛先生成为建筑学界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既表现了国家对城市发展、建筑事业和环境科学的重视,也说明了他的个人成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传统建筑学 吴良镛 城市发展 物理学家 环境科学 中国建筑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第二辑出版
13
作者 柯业 《中国科技产业》 2008年第1期54-54,共1页
2008年1月8日.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编.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丛书》第二辑在京首发。科技部、中宣部新闻局、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该丛书举行的首发式。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出版社 丛书 国家科学技术 新闻出版 中国科学 办公室 科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度转行 追寻梦想之光 记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物理化学家张存浩
14
作者 刘瑞营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第2期16-17,共2页
“张存浩先生在物理化学界受尊敬的程度在整个会议期间都可以感觉得出来。有的人虽然也很重要,也身居高位,但不见得能够得到同样的尊敬。”这是一位年轻学者在6年前参加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庆祝张存浩院士80华诞活动的后记。
关键词 物理化学家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获得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科技创新报国 实现中华复兴梦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张存浩程开甲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5
作者 张敏芳 《中国科技产业》 2014年第2期12-13,共2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4年1月1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关键词 国家科学技术励大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科技创新 开甲 中华 国家领导人 张高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
16
作者 王晓峰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第9期I0014-I0016,共3页
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良镛 国家科学技术励大会 获得者 北京人民大会堂 人居环境科学 建筑教育 中国工程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光宪学长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7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73,共1页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技 西安交通大学 科技领域 化学家 胡锦涛 中央 证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划》杂志主编吴良镛院士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8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I0001-I0004,共4页
咱们这个学科能列入国家最高奖深感荣幸,这不只是我个人高兴,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科得到国家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人居环境科学是探索得来的中国特色城市建设道路,这条路现在仍然是一根蜡烛,需要全国各方面的专业人士、社会各界、... 咱们这个学科能列入国家最高奖深感荣幸,这不只是我个人高兴,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科得到国家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人居环境科学是探索得来的中国特色城市建设道路,这条路现在仍然是一根蜡烛,需要全国各方面的专业人士、社会各界、有经验的领导者等等共同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良镛 城市规划 院士 主编 杂志 人居环境科学 城市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祝贺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荣获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
作者 本刊通讯员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2011年第1期I0002-I0002,1-4,共5页
师昌绪,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于1952年获美国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 师昌绪,物理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于1952年获美国欧特丹大学冶金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昌绪院士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 物理冶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庆祝郑哲敏先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
20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8-108,共1页
2013年3月18同下午,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庆祝郑哲敏先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近40位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庆贺郑哲敏先生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围绕我国力学学科... 2013年3月18同下午,由中国力学学会主办的“庆祝郑哲敏先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暨力学学科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近40位知名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庆贺郑哲敏先生获得“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围绕我国力学学科应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需求、推动原创性研究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力学学科 北京友谊宾馆 中国力学学会 人才培养 原创性 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