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8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土掺杂二氧化硅核壳结构硼酸钇的制备和发光性能的研究
1
作者 黄予靖 王喜贵 娜米拉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3,共8页
以硼酸盐为基质材料,通过溶胶凝胶-高温固相法制备了比表面积不同的球状、海胆状二氧化硅(SiO_(2))纳米球前驱体,共沉淀法-高温固相法制备单掺杂YBO_(3)∶Eu^(3+)和共掺杂YBO_(3)∶Eu^(3+)、Tb^(3+)包覆SiO_(2)纳米球核壳结构荧光材料... 以硼酸盐为基质材料,通过溶胶凝胶-高温固相法制备了比表面积不同的球状、海胆状二氧化硅(SiO_(2))纳米球前驱体,共沉淀法-高温固相法制备单掺杂YBO_(3)∶Eu^(3+)和共掺杂YBO_(3)∶Eu^(3+)、Tb^(3+)包覆SiO_(2)纳米球核壳结构荧光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荧光光谱表征和CIE色度计算对制备的荧光材料的形貌及发光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掺入Eu^(3+)后,YBO_(3)晶格发生微小畸变且FT-IR谱图中吸收峰发生微小位移,证明Eu^(3+)掺杂到YBO_(3)晶格中;YBO_(3)以块状结构包裹在SiO_(2)核结构表面。在395nm光激发下,单掺杂Eu^(3+)荧光材料的612nm处发射峰强度最强,表现为Eu^(3+)的~5D_0→~7F_2电偶极跃迁;基质材料在456nm光激发下,自激发蓝光;加入发射绿光的Tb^(3+)进行白光的调制。利用275nm激发复合材料SiO_(2)@YBO_(3)∶5%Eu^(3+)、7%Tb^(3+),对应色坐标为(0.3130,0.2936),色温为6834.43K,色纯度为7.4%,是一种近白光核壳结构荧光材料,有望应用于WLED的核壳复合荧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杂 荧光材料 SiO_(2)@YBO_(3)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纤维包芯纱制备及其电致发光性能
2
作者 梁雯宇 季东晓 覃小红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1,共10页
为解决纤维基电子显示器件多层结构制备的难题,采用一步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ZnS:Cu^(2+)/镀银锦纶包芯纱,即将镀银锦纶作为芯纱,PVDF/ZnS:Cu^(2+)作为皮层,采用共轭静电纺丝技术在镀银锦纶上包覆发光层,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测试与表... 为解决纤维基电子显示器件多层结构制备的难题,采用一步法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ZnS:Cu^(2+)/镀银锦纶包芯纱,即将镀银锦纶作为芯纱,PVDF/ZnS:Cu^(2+)作为皮层,采用共轭静电纺丝技术在镀银锦纶上包覆发光层,并对其各项性能进行测试与表征。讨论了PVDF与ZnS:Cu^(2+)无机发光颗粒质量比对包芯纱可纺性及其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VDF/ZnS:Cu^(2+)/镀银锦纶包芯纱中,ZnS:Cu^(2+)颗粒通过PVDF微纳米纤维的物理缠结作用包覆在镀银锦纶上;在PVDF与ZnS:Cu^(2+)质量比为1∶4时,ZnS:Cu^(2+)在纱线中负载量最大;在0.0075 V/μm、2 kHz交流电激发下,包芯纱亮度达到3.30 cd/m^(2),4 h内变化小于10%;包芯纱的断裂强度为16.718 MPa,断裂伸长率为46.588%,弯曲刚度为0.026 cN·cm^(2),具有较好的柔性和可穿戴性,在制备可穿戴柔性显示器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偏氟乙烯 包芯纱 电致发光性能 柔性电子显示器件 智能纺织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异构发光变色的双核铜(I)配合物的合成、铜含量分析和发光性能研究——推荐一个综合化学实验 被引量:1
3
作者 郑琤 郑诗颖 +2 位作者 张艳萍 郑寿添 魏巧华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7期322-329,共8页
介绍了一个研究型综合化学实验——具有异构发光变色的双核铜(I)配合物的合成、铜含量分析和发光性能研究。本实验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和配位反应合成Cu(I)配合物,采用薄层色谱法判断合成反应进程,运用配位滴定法测定其铜含量,利用荧光光... 介绍了一个研究型综合化学实验——具有异构发光变色的双核铜(I)配合物的合成、铜含量分析和发光性能研究。本实验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和配位反应合成Cu(I)配合物,采用薄层色谱法判断合成反应进程,运用配位滴定法测定其铜含量,利用荧光光度法和荧光定量分析法测定固态荧光以及判断产品的纯度。本实验综合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以及大型仪器的学习和操作,同时体现了发光金属配合物这一科研热点,探究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本实验的实践,学生在巩固所学实验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同时,训练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初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I)配合物 铜含量分析 发光性能 综合化学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绿色荧光粉CeO_(2):Mn(Ⅱ)的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凯 李孝斌 +2 位作者 吴锐敏 徐慢 戴武斌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8-42,49,共6页
以氧化铈和碳酸锰为主要原料、氧化铝作分散剂,采用高温固相法在碳还原气氛中首次合成一系列掺杂量为0.01~0.04的Mn掺杂CeO_(2)绿色荧光粉(CeO_(2):Mn^(2+)),并分析试样的晶体结构、粒径、形貌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制得的CeO_(2):Mn^(... 以氧化铈和碳酸锰为主要原料、氧化铝作分散剂,采用高温固相法在碳还原气氛中首次合成一系列掺杂量为0.01~0.04的Mn掺杂CeO_(2)绿色荧光粉(CeO_(2):Mn^(2+)),并分析试样的晶体结构、粒径、形貌和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制得的CeO_(2):Mn^(2+)荧光粉为立方萤石结构,分散剂氧化铝的加入能够避免主晶格CeO_(2)的烧结并促进发光中心的掺杂,氧化铝不会明显改变试样的晶体结构。试样的粒径集中在6~10μm范围内,颗粒的外形为椭球形和条形。荧光光谱显示,掺杂发光中心Mn^(2+)后,该荧光粉在272 nm紫外光激发下能够发出519 nm高强绿光,其中,CeO_(2):0.033Mn试样的发光性能最佳。该CeO_(2):Mn^(2+)绿色荧光粉在显示和照明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铈 氧化铝 绿色荧光粉 锰掺杂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2+)掺杂准二维钙钛矿的制备及发光性能调控
5
作者 朱珂欣 李靖 +1 位作者 陈旖勃 庞起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7-1655,共9页
准二维(Q-2D)卤化铅钙钛矿由于兼具二维(2D)钙钛矿的高稳定性和三维(3D)钙钛矿的高光吸收效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Q-2D卤化铅钙钛矿发光效率通常较低且具有铅毒性。本文使用简单的室温反溶剂法制备了Mn^(2+)掺杂Q-2D卤化铅钙钛... 准二维(Q-2D)卤化铅钙钛矿由于兼具二维(2D)钙钛矿的高稳定性和三维(3D)钙钛矿的高光吸收效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Q-2D卤化铅钙钛矿发光效率通常较低且具有铅毒性。本文使用简单的室温反溶剂法制备了Mn^(2+)掺杂Q-2D卤化铅钙钛矿材料PEA2MAPb2Br7∶Mn(PEA:苯乙胺;MA:甲胺)。在365 nm紫外光激发下,Mn^(2+)掺杂Q-2D钙钛矿呈现明亮的橙色发射。发光光谱展现了弱的激子发光峰和位于610 nm的强橙色发射光,归属于Mn^(2+)的特征发射峰。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从Mn^(2+)掺杂前的1.49%提高到50.25%,提高的原因是Mn^(2+)掺杂抑制了3D钙钛矿的生长,从而提高了2D相比例;由于2D结构具有显著的量子限域效应,导致电子态和空穴态的能级密度增加,从而有效提高了宿主和Mn^(2+)之间的能量传输效率。本工作探索了离子掺杂调控Q-2D物相结构及能量传递策略,为波长可调、高发光效率的卤化物钙钛矿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二维钙钛矿 Mn^(2+)掺杂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_(2)InP_(3)O_(11):Eu^(3+)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及占位影响
6
作者 梁力 赵淑娟 +3 位作者 李贵花 刘一佳 王荣荣 蔡格梅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3-922,共10页
红色荧光粉是提高发光二极管(LED)显色指数、降低色温的重要组分。本文选择具有红色特征发射的Eu^(3+)作为激活剂离子,以新型磷酸盐Sr_(2)InP_(3)O_(11)为荧光粉基质,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系列Sr_(2-x)InP_(3)O_(11):xEu^(3+)(简化为S... 红色荧光粉是提高发光二极管(LED)显色指数、降低色温的重要组分。本文选择具有红色特征发射的Eu^(3+)作为激活剂离子,以新型磷酸盐Sr_(2)InP_(3)O_(11)为荧光粉基质,通过高温固相反应合成了系列Sr_(2-x)InP_(3)O_(11):xEu^(3+)(简化为S_(2-x)IP_(3):xEu^(3+))和Sr_(2)In_(1-x)P_(3)O_(11):xEu^(3+)(简化为S_(2)I_(1-x)P_(3):xEu^(3+))荧光粉。利用XRD、室温及变温PL光谱、量子效率和荧光寿命,详细研究了所制备荧光粉的光致发光性能及其受阳离子位点(Sr位和In位)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类荧光粉在254nm和393nm激发下均可发出明亮的橘红光(593nm和612nm主导)。此外,所合成的荧光粉具有较好的色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表明其在荧光粉转换型白光LED照明和显示领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Eu^(3+)掺杂 占位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Q、AIE聚合物纳米粒子发光性能及其在喷墨印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梁小琴 梁梨花 +1 位作者 朱尽顺 马明月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
为探究聚集诱导猝灭(ACQ)型和聚集诱导发光(AIE)型聚合物纳米粒子(PNPs)的发光性能,以及二者在喷墨印花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细乳液聚合技术原位包覆ACQ染料尼罗红(NR)和AIE染料四苯基乙烯(TPE),制得ACQ-PNPs和AIE-PNPs。采用重量法、动态... 为探究聚集诱导猝灭(ACQ)型和聚集诱导发光(AIE)型聚合物纳米粒子(PNPs)的发光性能,以及二者在喷墨印花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细乳液聚合技术原位包覆ACQ染料尼罗红(NR)和AIE染料四苯基乙烯(TPE),制得ACQ-PNPs和AIE-PNPs。采用重量法、动态光散射、扫描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光谱法等研究了染料用量对PMMA/NR NPs和PMMA/TPE NPs的最终转化率、颗粒特征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将poly(MMA-co-20%BA)/NR NPs和poly(MMA-co-20%BA)/TPE NPs乳液配制成墨水,用于棉织物的喷墨打印,探究两类墨水在棉织物上的喷墨印花效果。结果表明:当染料质量分数低于1.5%时,NR和TPE染料对PMMA/NR NPs和PMMA/TPE NPs体系聚合反应最终转化率和纳米粒子尺寸影响均较小,PMMA/NR NPs荧光强度随NR染料质量分数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而PMMA/TPE NPs荧光强度与TPE染料近乎呈线性正相关。此外,经poly(MMA-co-20%BA)/NR和poly(MMA-co-20%BA)/TPE NPs墨水喷墨打印后的棉织物,其图案分别呈现出明亮的红色和蓝色荧光。研究表明,在合适的染料浓度范围内,采用细乳液聚合法制得的ACQ和AIE聚合物纳米粒子乳液在喷墨印花领域中均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集诱导发光 聚集荧光猝灭 聚合物纳米粒子 细乳液聚合 发光性能 喷墨印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_(3)Y_(2)B_(6)O_(15):Dy^(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8
作者 王昶 王艺泽 +4 位作者 熊星焯 吴凯婷 岳励 徐慢 戴武斌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625-630,共6页
开发新型单相荧光粉,并探究其在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采用高温固相法,通过多步烧成合成了Ba_(3)Y_(2)B_(6)O_(15):Dy^(3+)(BYB:Dy)荧光粉,并重点探讨BYB:Dy荧光粉的结构特征和发光性能。X射线衍射和离子掺杂半径比... 开发新型单相荧光粉,并探究其在发光二极管器件中的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采用高温固相法,通过多步烧成合成了Ba_(3)Y_(2)B_(6)O_(15):Dy^(3+)(BYB:Dy)荧光粉,并重点探讨BYB:Dy荧光粉的结构特征和发光性能。X射线衍射和离子掺杂半径比计算结果表明,Dy^(3+)离子能够很好地进入Ba_(3)Y_(2)B_(6)O_(15)主晶格中,无杂相生成,并取代Y^(3+)的位点,由于Dy^(3+)离子半径大于Y^(3+)离子半径,会增大晶胞参数。荧光光谱结果显示,BYB:Dy荧光粉可被紫外光有效激发,在最佳激发波长(351 nm)的激发下,分别产生在409 nm处的宽峰,以及在481、580和678 nm处的尖峰;其中,宽峰来源于BYB基质合成过程中的氧间隙(Oi)缺陷,属于蓝光发射带,而尖峰来源于Dy^(3+)的4F_(9/2)→6H_(J/2)(J=15,13,11)能级跃迁,属于蓝光与黄光发射带,色度坐标表明了荧光粉的发光属于蓝白光区域。由于BYB基质具有高度对称的晶体场环境及紧密的多面体,使得BYB:Dy荧光粉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和稳定性,同时补充了蓝色发射,增加了荧光粉的色纯度,因此该荧光粉在白光发光二极管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YB:Dy荧光粉 高温固相法 结构特征 发光性能 发光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3+)、Eu^(3+)离子共掺杂的MgAl_(2)O_(4)发光性能研究
9
作者 钱珂旭 史忠祥 王晶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95-100,共6页
采用水热辅助固相法,以Al(NO_(3))_(3)·9H_(2)O和Mg(NO_(3))_(2)·6H_(2)O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制备了Tb^(3+)、Eu^(3+)共掺杂镁铝尖晶石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产物的相结构和形貌予以表征,结合荧光激发... 采用水热辅助固相法,以Al(NO_(3))_(3)·9H_(2)O和Mg(NO_(3))_(2)·6H_(2)O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制备了Tb^(3+)、Eu^(3+)共掺杂镁铝尖晶石荧光粉。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产物的相结构和形貌予以表征,结合荧光激发、发射光谱和CIE色度图分析了荧光粉的光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掺杂Tb3+和Eu^(3+)离子后基质MgAl_(2)O_(4)的晶体结构并未发生改变,而当引入沉淀剂后,获得了具有良好分散性的棒状颗粒,且Tb^(3+)与Eu^(3+)间的浓度变化对样品形貌的影响甚微。在此基础上,以377 nm近紫外光作为激发光源实现了可见光区由粉至红的多色可调谐发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辅助固相法 MgAl_(2)O_(4) Tb^(3+)/Eu^(3+)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LaLiTeO_(6):Dy^(3+),Eu^(3+)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10
作者 龚劲松 朱齐 +4 位作者 郑小州 夏鹏举 刘凯 徐慢 戴武斌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74-279,共6页
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商业合成方案缺少红光成分,导致合成的白光色温较高、显色性差,因此开发性能优异的单相暖白光荧光粉成为白光LED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Dy^(3+)和Eu^(3+)为掺杂剂,SrLaLiTeO_(6)(SLLT)为基质,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 白光发光二极管(LED)的商业合成方案缺少红光成分,导致合成的白光色温较高、显色性差,因此开发性能优异的单相暖白光荧光粉成为白光LED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以Dy^(3+)和Eu^(3+)为掺杂剂,SrLaLiTeO_(6)(SLLT)为基质,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SrLaLiTeO6:Dy^(3+),Eu^(3+)无机荧光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和色度坐标分析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能。结果表明:Dy^(3+)和Eu^(3+)成功进入SLLT晶体,无杂质产生;SLLT:0.07Dy^(3+),yEu^(3+)荧光粉在351 nm激发下能够同时发射蓝、黄、红光,证明了Dy^(3+)和Eu^(3+)之间存在能量传递,弥补了单掺Dy^(3+)荧光粉缺乏红色发射的缺陷;Eu^(3+)离子最佳掺杂浓度为0.05,此时的色度坐标为(0.391 9,0.380 9),色温为3 733 K,接近暖白光区域。因此,SrLaLiTeO_(6):Dy^(3+),Eu^(3+)荧光粉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暖白光LED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发光性能 SrLaLiTeO_(6):Dy^(3+) Eu^(3+) 暖白光 固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掺杂对不同配体中碳点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谭超 汪克威 胡永俊 《材料研究与应用》 CAS 2024年第2期350-356,共7页
碳点具有光学性质可调及光稳定性好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特别是光致发光领域。碳点的光致发光与碳源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其中碳点自身分散性会影响发光强度。为研究碳点在不同配体中的光致发光性能,采用掺杂合成-溶液透析法... 碳点具有光学性质可调及光稳定性好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特别是光致发光领域。碳点的光致发光与碳源的分子结构密切相关,其中碳点自身分散性会影响发光强度。为研究碳点在不同配体中的光致发光性能,采用掺杂合成-溶液透析法,制备了3种分子结构的碳点材料,掺杂碳点NCDs、共掺杂碳点NSCDs及混合碳点NCDs+NSCDs。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了其显微形貌,利用紫外可见光谱仪测试了其吸光强度,配置了乙醇、有机溶液进行紫外和自然光照射发光测试,研究了3种碳点的分散性及发光性能。研究结果表明,NCDs呈二维细片状形貌,NSCDs的掺杂原子负载在其表面,而NCDs+NSCDs的掺杂原子团具有强的单分散性。3种碳点均为均匀分布的纳米颗粒,尺寸大小约1.8 nm。以NCDs的碳特征峰为初始位置基准,NSCDs的特征峰明显向左发生了偏移,NCDs+NSCDs的特征峰也发生了向左偏移,但显著程度低于NSCDs。其主要原因是掺杂原子团的引入使晶面间距发生变化,影响了碳点晶面间距的大小,表明掺杂原子已引入碳点中。3种碳点在自然光照射下均发出绿色荧光,且随着激发波长越长偏向蓝移,其中NCDs+NSCDs荧光发光颜色最深,表明其具有更强的亲水性和分散性。分散性的增强会使碳点的发光强度增强,NCDs+NSCDs在不同配体中的发光强度最强,表明其分散性强,增强了其光致发光性能。本研究为碳点发光性能在光致发光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原子掺杂 光致发光性能 表面修饰 分散性 配体 发光强度 荧光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3+)、Sb^(3+)、Bi^(3+)掺杂对双钙钛矿Cs_(2)NaDyCl_(6)发光性能的调控
12
作者 周宇 王有力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38-543,共6页
A2B′BCl_(6)型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和出色的光学性能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使用Na离子替代式掺杂合成非铅体系钙钛矿材料Cs_(2)NaDyCl_(6),引入In^(3+)、Sb^(3+)和Bi^(3+)等掺杂元素对双钙钛矿Cs_(2)NaDyCl_(6)发光性能进行调... A2B′BCl_(6)型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和出色的光学性能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使用Na离子替代式掺杂合成非铅体系钙钛矿材料Cs_(2)NaDyCl_(6),引入In^(3+)、Sb^(3+)和Bi^(3+)等掺杂元素对双钙钛矿Cs_(2)NaDyCl_(6)发光性能进行调控。结果表明:通过In^(3+)的掺杂,拓宽了材料的发射区间,进一步提高了其光学性能;Bi^(3+)掺杂能够使钙钛矿的发射光发生红移现象,Sb^(3+)掺杂可以使钙钛矿的发射光发生蓝移现象,Sb^(3+)和Bi^(3+)共同掺杂能够平衡钙钛矿在可见光区域的发射;在In^(3+)、Sb^(3+)、Bi^(3+)三种元素的共同掺杂下,Cs_(2)NaDy_(0.445)In_(0.445)Cl_(6)∶0.1Bi 0.01Sb成功实现了白光发射,在265 nm波长激发下,其CIE色坐标为(0.34,0.35),色温达到5314 K,显色指数高达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钙钛矿 掺杂 发光性能 In^(3+) Sb^(3+) Bi^(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3+)/Bi^(3+)掺杂对Cs_(2)ADyCl_(6)(A=Li,Na,K)发光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周宇 王有力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431,共7页
A2B′BCl_(6)型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和出色的光学特性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以Cs^(+)作为A^(+),Dy^(3+)替代Pb^(2+),Cl^(-)作为卤素制备新的镝基钙钛矿纳米晶体Cs_(3)DyCl_(6),使用Li、Na、K离子替代式掺杂合成Cs_(2)ADyCl_(6)(... A2B′BCl_(6)型双钙钛矿因其极强的空气稳定性和出色的光学特性而被应用于发光材料。以Cs^(+)作为A^(+),Dy^(3+)替代Pb^(2+),Cl^(-)作为卤素制备新的镝基钙钛矿纳米晶体Cs_(3)DyCl_(6),使用Li、Na、K离子替代式掺杂合成Cs_(2)ADyCl_(6)(A=Li,Na,K)非铅体系钙钛矿材料,通过掺杂Sb^(3+)/Bi^(3+)作为激发剂实现了不同发光性能的调控。结果表明:Cs_(2)NaDyCl_(6)发射曲线更加平滑且在蓝光与黄光区域均可实现发射,表现出优异的光学特性;通过Sb^(3+)/Bi^(3+)掺杂,双钙钛矿的光学特性得到显著提升,Na^(+)和Sb^(3+)的共同作用可以使钙钛矿材料发光产生蓝移,而Na^(+)与Bi^(3+)的共同作用则可以使其发光产生红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钙钛矿 掺杂 激发 发光性能 Sb^(3+)/Bi^(3+) 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Si掺杂GaAs纳米线的发光性能
14
作者 郎天宇 王海珠 +2 位作者 于海鑫 王登魁 马晓辉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4-241,共8页
为探明掺杂对硅基GaAs纳米线发光性能的影响机理,采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以气-液-固(VLS)生长机制为基础,在硅基上实现了Zn和Si掺杂的GaAs纳米线制备。通过变温、变功率光致发光(PL)等表征手段发现,未掺杂与Si掺杂GaAs... 为探明掺杂对硅基GaAs纳米线发光性能的影响机理,采用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MOCVD)技术,以气-液-固(VLS)生长机制为基础,在硅基上实现了Zn和Si掺杂的GaAs纳米线制备。通过变温、变功率光致发光(PL)等表征手段发现,未掺杂与Si掺杂GaAs纳米线具有更优异的发光质量,带隙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符合Varshni公式,发光来源为自由激子复合(α>1)。而Zn掺杂纳米线的发光峰出现极大展宽,发光来源为缺陷或杂质相关跃迁(α<1),峰位随激发功率的变化规律与P^(1/3)成正比。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结果进一步表明,Zn掺杂纳米线中出现了纤锌矿/闪锌矿(WZ/ZB)混合结构,是导致GaAs纳米线发光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 发光性能 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 掺杂GaAs纳米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3+)敏化的红色荧光粉Na_(5)Y(MoO_(4))_(4)∶Eu^(3+)发光性能研究
15
作者 郭益升 胡正开 +1 位作者 白鑫 熊飞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5-251,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红色荧光粉,并对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红色荧光粉,并对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能、热稳定性、荧光寿命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掺Eu^(3+)的条件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荧光粉在395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峰值波长在615nm的强红光,其掺杂浓度为x=0.1,样品的发光强度最高。进一步探究Sm^(3+)对Eu^(3+)在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中的敏化增强作用。通过研究该样品不同Sm^(3+)掺杂浓度下的荧光发射谱,发现Sm^(3+)敏化增强的最佳掺杂浓度为y=0.04;相较于单掺Eu^(3+)的样品,Sm^(3+)敏化后的样品其发光强度为原来的113.8%。Sm^(3+)敏化后的样品存在能量传递现象,能量传递机制为Eu^(3+)与Sm^(3+)之间的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温度相关荧光发射谱实验结果表明Na_(5)Y_(0.86)(MoO_(4))_(4)∶0.1Eu^(3+),0.04Sm^(3+)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437K时荧光发射强度约为室温时的70%左右,而Na_(5)Y_(0.9)(MoO_(4))_(4)∶0.1Eu^(3+)在437K时的荧光发射强度约为室温时的68%左右。因此,Sm^(3+)敏化的Eu^(3+)掺杂Na_(5)Y(MoO_(4))_(4)荧光粉在白光LED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Na_(5)Y(MoO_(4))_(4)∶Eu^(3+) Sm^(3+) 荧光粉 发光性能 能量传递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合成Sr_2CeO_4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于敏 林君 +3 位作者 周永慧 逄茂林 韩秀梅 王树彬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94,共4页
采用Pechini溶胶 凝胶法合成了Sr2 CeO4 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 (XRD)、扫描电镜 (SEM)、热重及差热分析 (TG DTA)以及发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Sr2 CeO4 的结晶过程、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XRD结果表明 ,用Pe chini溶胶 凝胶法合成的样品 8... 采用Pechini溶胶 凝胶法合成了Sr2 CeO4 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 (XRD)、扫描电镜 (SEM)、热重及差热分析 (TG DTA)以及发光光谱等测试手段对Sr2 CeO4 的结晶过程、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XRD结果表明 ,用Pe chini溶胶 凝胶法合成的样品 80 0℃时已开始结晶 ,90 0℃时可得到三斜晶系的Sr2 CeO4 多晶粉末。扫描电镜照片可以看出颗粒大小不均匀 ,粒径约为 1~ 5 μm。发光光谱测试表明Sr2 CeO4 粉末的激发光谱是一个宽带双峰结构 ,分别位于 310nm和 34 0nm。这个宽带属于Ce4 + 的电荷迁移带。用 34 0nm激发样品 ,其发射光谱也是一个宽带 ,最大峰位于 475nm ,这个峰属于Ce4 + 的f→t1g跃迁。用 310nm激发得到的发射光谱与用 34 0nm激发得到的发射光谱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发光性能 Pechini溶胶-凝胶法 SR2CEO4 结晶过程 平板显示 发光 铈酸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不同推电子基团二聚苯撑乙烯的电子结构与发光性能 被引量:13
17
作者 孙景志 陈聿 +3 位作者 吴芳 马於光 田文晶 沈家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633-1636,共4页
用Wittig 路线合成了一系列带不同推电子取代基的二聚苯撑乙烯, 用紫外光谱和循环伏安方法测定其电子结构, 并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对齐聚物的电子能级进行模拟. 讨论了吸收光谱。
关键词 二聚苯撑乙烯 电子结构 发光性能 电致发光 PP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M荧光粉表面包膜处理及其发光性能 被引量:15
18
作者 马林 胡建国 +1 位作者 王惠琴 徐燕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3-526,共4页
为改进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尤其是BAM荧光粉的光衰问题,采用铝溶胶对BAM荧光粉粉体进行表面处理,获得了包覆氧化铝膜层的BAM粉。以SEM,XPS等方法对其表面形貌和组分进行测试。包覆率达到90%左右,且包覆膜层稳定。以未经包膜处理的BAM荧光... 为改进稀土三基色荧光粉尤其是BAM荧光粉的光衰问题,采用铝溶胶对BAM荧光粉粉体进行表面处理,获得了包覆氧化铝膜层的BAM粉。以SEM,XPS等方法对其表面形貌和组分进行测试。包覆率达到90%左右,且包覆膜层稳定。以未经包膜处理的BAM荧光粉作对照进行发光性能测试,测得包膜BAM粉的热稳定性得以改善,制成单色灯燃点试验后的光衰小于对照样品。对荧光粉表面吸附沉积的汞量变化进行检测,包膜BAM粉的含汞量小于未经包膜处理的对照样品。结果表明:对荧光粉进行表面包膜处理以保护粉体、提高热稳定性、降低光衰的研究工作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包膜 光衰 铝溶胶 表面处理 表面分析 汞量测定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离子掺杂纳米TiO2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赵斯琴 郭敏 +1 位作者 张梅 王习东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11-214,218,共5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和Eu3+离子掺杂的TiO2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少量稀土Eu3+离子的掺杂能有效抑制TiO2纳米颗粒的增长,进而提高晶体相变温度;荧光光谱研究表明TiO2∶Eu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TiO2和Eu3+离子掺杂的TiO2纳米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和荧光光谱分析对样品进行了表征。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少量稀土Eu3+离子的掺杂能有效抑制TiO2纳米颗粒的增长,进而提高晶体相变温度;荧光光谱研究表明TiO2∶Eu3+体系中均能得到Eu3+离子特征发射光谱。随着Eu3+离子含量的增加,Eu3+离子的发光性能增强;并且Eu3+离子以Eu2(樟脑酸)3(1,10-菲咯啉)2有机配合物为前驱体掺杂到TiO2∶Eu3+纳米晶体的发光性能优于以Eu(NO3)3.6H2O为前驱体制备的TiO2∶Eu3+纳米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离子掺杂 TIO2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铽苯二甲酸同多核和异多核配合物的发光性能 被引量:12
20
作者 阎冰 张洪杰 +1 位作者 王淑彬 倪嘉缵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84-86,共3页
铽苯二甲酸同多核和异多核配合物的发光性能阎冰张洪杰*王淑彬倪嘉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长春130022)关键词铕,铽,镧,钆,钇,苯二甲酸,配合物,合成,发光性能1997-06-26收... 铽苯二甲酸同多核和异多核配合物的发光性能阎冰张洪杰*王淑彬倪嘉缵(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长春130022)关键词铕,铽,镧,钆,钇,苯二甲酸,配合物,合成,发光性能1997-06-26收稿,1997-08-25修回国家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二甲酸 配合物 发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