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第一胎胎儿出生体重与胎儿未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风险之间的因果关联,旨在为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基于IEU Open GWAS数据库,筛选出相互独立且与第一胎胎儿的出生体重强相关的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目的探讨第一胎胎儿出生体重与胎儿未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风险之间的因果关联,旨在为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基于IEU Open GWAS数据库,筛选出相互独立且与第一胎胎儿的出生体重强相关的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模式法、简单模式法和加权中位数法分别评估第一胎胎儿出生体重和NAFLD的因果效应,采用Cochran’s Q检验、MR-Egger截距法、留一法分析工具变量的异质性及敏感性,漏斗图进行偏倚性分析。结果正向分析显示,逆方差加权法中第一胎胎儿出生体重与NAFLD发病存在因果关联(OR=0.530,95%CI:0.343~0.819,P=0.00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间不存在异质性,不存在水平多效性;无单个SNP对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漏斗图显示工具变量对称分布。反向分析显示,第一胎胎儿出生体重和NAFLD发病不存在因果关联。结论第一胎胎儿较低的出生体重降低其未来NAFLD的患病风险,且未发现反向因果关联。展开更多
下丘脑是参与进食调控的重要脑区,具有复杂的环路调控机制。然而,是否存在下丘脑以外同样发挥体重调节功能的神经核团尚不清楚。本试验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鉴定向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 IBAT)发送...下丘脑是参与进食调控的重要脑区,具有复杂的环路调控机制。然而,是否存在下丘脑以外同样发挥体重调节功能的神经核团尚不清楚。本试验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鉴定向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 IBAT)发送神经元投射的神经元类型和分布,探究中枢神经元及神经环路调节能量稳态的形态学基础。首先通过报告基因和逆行示踪识别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2(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2, VGlut2)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神经元,顺行示踪试验拓展VGlut2神经元发送神经支配的大脑区域。化学遗传技术验证VGlut2免疫阳性神经元的体重和采食调控作用。结果显示:LC^(VGlut2::ERK)神经元向IBAT发送密集的神经支配信号。ERK免疫阳性神经元富集表达在LC,可作为LC特异性标记物。LC^(VGlut2)神经元向纹状体(neurons project to the striatum, CPu)、第二运动皮层(secondary motor cortex, M2)、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 VMH)和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 DMV)发送神经元投射。化学遗传激活LC^(VGlut2)神经元显著降低小鼠体重(P=0.016 5)和采食(P=0.029 0)。综上,LC^(VGlut2)神经元参与小鼠的体重调节过程。鉴定除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us, PVN)以外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及调节体重的下游神经环路,将进一步加深对于摄食行为和摄食过程中神经调控机制的了解,为研究和干预肥胖相关的疾病提供新思路。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第一胎胎儿出生体重与胎儿未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风险之间的因果关联,旨在为两者之间的潜在关联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方法基于IEU Open GWAS数据库,筛选出相互独立且与第一胎胎儿的出生体重强相关的工具变量。采用逆方差加权法、MR-Egger回归法、加权模式法、简单模式法和加权中位数法分别评估第一胎胎儿出生体重和NAFLD的因果效应,采用Cochran’s Q检验、MR-Egger截距法、留一法分析工具变量的异质性及敏感性,漏斗图进行偏倚性分析。结果正向分析显示,逆方差加权法中第一胎胎儿出生体重与NAFLD发病存在因果关联(OR=0.530,95%CI:0.343~0.819,P=0.004)。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间不存在异质性,不存在水平多效性;无单个SNP对结果造成显著影响。漏斗图显示工具变量对称分布。反向分析显示,第一胎胎儿出生体重和NAFLD发病不存在因果关联。结论第一胎胎儿较低的出生体重降低其未来NAFLD的患病风险,且未发现反向因果关联。
文摘目的探究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周口市妇幼保健院及周口市中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病历资料,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102例,根据是否发生BP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BPD的病理原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2例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其中59例出现BPD,发生率为57.8%;胎儿情况:BPD组出生体重小于非BPD组、胎龄小于非BPD组,1 min Apgar评分≤7分、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败血症占比均高于非BPD组,机械通气时间长于非BPD组(P<0.05);孕母情况:BPD组羊膜早破>18 h、绒毛膜羊膜炎占比高于非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出生体重为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BPD独立保护因素,机械通气时间、绒毛膜羊膜炎是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结果,构建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Logit(P)在0~1,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并发BPD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1(95%CI:0.846~0.939),Hosmer-Lemeshowχ^(2)=6.543,P=0.072。结论BPD的发生率在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中明显升高,长时间机械通气、孕母绒毛膜羊膜炎是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具有较高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预测发生BPD的有效模型,并对后续临床决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文摘下丘脑是参与进食调控的重要脑区,具有复杂的环路调控机制。然而,是否存在下丘脑以外同样发挥体重调节功能的神经核团尚不清楚。本试验利用神经环路示踪技术,鉴定向背肩胛棕色脂肪组织(interscapular brown adipose tissue, IBAT)发送神经元投射的神经元类型和分布,探究中枢神经元及神经环路调节能量稳态的形态学基础。首先通过报告基因和逆行示踪识别囊泡型谷氨酸转运体2(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 2, VGlut2)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 ERK)神经元,顺行示踪试验拓展VGlut2神经元发送神经支配的大脑区域。化学遗传技术验证VGlut2免疫阳性神经元的体重和采食调控作用。结果显示:LC^(VGlut2::ERK)神经元向IBAT发送密集的神经支配信号。ERK免疫阳性神经元富集表达在LC,可作为LC特异性标记物。LC^(VGlut2)神经元向纹状体(neurons project to the striatum, CPu)、第二运动皮层(secondary motor cortex, M2)、下丘脑腹内侧核(ventromedial hypothalamic nucleus, VMH)和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 DMV)发送神经元投射。化学遗传激活LC^(VGlut2)神经元显著降低小鼠体重(P=0.016 5)和采食(P=0.029 0)。综上,LC^(VGlut2)神经元参与小鼠的体重调节过程。鉴定除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 of hypothalamus, PVN)以外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及调节体重的下游神经环路,将进一步加深对于摄食行为和摄食过程中神经调控机制的了解,为研究和干预肥胖相关的疾病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