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0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列线图构建儿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循环衰竭预测模型
1
作者 全梓林 尹燕 +8 位作者 崔冬梅 赵立艳 王方圆 王娟 何文静 胡宇航 陈诚 梁绮祯 宋利 《中国血液净化》 2025年第1期13-17,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过程中发生体外循环衰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1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CRRT的370例儿童患者数据,根据CRRT 24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过程中发生体外循环衰竭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1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CRRT的370例儿童患者数据,根据CRRT 24小时内是否发生体外循环衰竭分为衰竭组和非衰竭组。通过Lasso回归和临床判断筛选出与体外循环衰竭相关的主要变量,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结果最终基于体质量(OR=0.932,95%CI:0.910~0.954,P<0.001)、平均超滤速度(OR=1.012,95%CI:1.007~1.017,P<0.001)、血流量不足(OR=26.535,95%CI:12.507~56.297,P<0.001)和乳酸(OR=1.095,95%CI:1.014~1.183,P=0.021)构建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1。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和临床获益。结论体质量低、平均超滤速度快、血流量不足和乳酸高是儿童CRRT 24小时体外循环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体外循环衰竭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外科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姜盛伍 滕思思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5年第1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胸外科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为预防患儿术中出现压力性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了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在某三甲医院胸外科住院的285例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 目的探讨胸外科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为预防患儿术中出现压力性损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了2022年4月至2023年10月在某三甲医院胸外科住院的285例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患儿为31例设为发生组,另外未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患儿为254例设为未发生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胸外科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结果胸外科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0.88%,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胸外科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有手术时间、手术体位、术前Braden-Q评分。结论胸外科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与手术时间、手术体位、术前Braden-Q评分有关,临床医护人员应该针对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来降低患儿的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先天性心脏病 术中压力性损伤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麻醉护理联合体外循环护理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3
作者 蔡锡雅 贺艳 +1 位作者 顾燕平 吴叶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13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究优化麻醉护理联合体外循环护理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循环护理,研究... 目的:探究优化麻醉护理联合体外循环护理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以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无锡市人民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循环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优化麻醉护理。对比两组负性情绪、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行心脏手术的患者实施优化麻醉护理、体外循环护理联合护理,可以大大地减少手术的时间,加快其康复进程,并且在护理配合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麻醉的质量,减少了麻醉的副作用,护理满意度也得到提升,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麻醉护理 体外循环护理 心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的发展和我院重新开展的经验(述评)
4
作者 肖东 殷伟强 +3 位作者 何建行 杨德康 杨运有 陈汉章 《广州医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98-99,共2页
心脏外科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在过去四十多年中,有着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体外循环技术的建立,更是促进心脏直视手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自从Gibbon在1937年应用人工心肺机动物实验成功,及在1953年利用垂屏式氧合器和滚压式泵成功进行第一... 心脏外科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在过去四十多年中,有着飞速的发展;尤其是体外循环技术的建立,更是促进心脏直视手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自从Gibbon在1937年应用人工心肺机动物实验成功,及在1953年利用垂屏式氧合器和滚压式泵成功进行第一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从此揭开了体外循环发展的序幕,在其后40多年发生了巨大的演变,亦基本反映出心血管外科的进展。 我国在50年代中期开始积极开展体外循环的研究。1957年制成了第一架国产人工心肺机,1958年苏鸿熙成功地施行了第一例体外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小儿心脏直视手术 体外循环技术 心胸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心肌保护 人工心肺机 述评 垂屏式氧合器 体外循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技术在A型主动脉夹层产妇救治中的应用
5
作者 刘彩霞 汪玲 +1 位作者 易杰 覃方芳 《巴楚医学》 2024年第3期30-33,共4页
产妇并发A型主动脉夹层(TAAD)是一种罕见且极度危重的临床紧急情况,亟需紧急手术治疗。由于产后特殊的生理状态、夹层对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显著消耗,以及体外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凝血因子大量破坏,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子宫内大出血的高... 产妇并发A型主动脉夹层(TAAD)是一种罕见且极度危重的临床紧急情况,亟需紧急手术治疗。由于产后特殊的生理状态、夹层对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显著消耗,以及体外循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凝血因子大量破坏,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子宫内大出血的高危风险。因此,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实施夹层手术,无疑是一项技术性与挑战性并存的医学任务。体外循环灌注师不仅需要精准掌控体外循环系统的运行,更要对手术过程中的出血与止血情况保持高度警觉。本文深入探讨了TAAD产妇行体外循环技术的操作要点,旨在为临床实践中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提供宝贵的参考,以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A型主动脉夹层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所致非计划性下机的Nomogram模型构建与验证
6
作者 吴海芳 徐政全 沈波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2期952-956,共5页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所致非计划性下机的影响因素,建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所致非计划性下机的Nomogram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4月—2023年6月在绍兴第二医院医共体总院进行治疗的维...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所致非计划性下机的影响因素,建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所致非计划性下机的Nomogram模型并验证。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4月—2023年6月在绍兴第二医院医共体总院进行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照7∶3的比例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收集建模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分为凝血组和非凝血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的危险因素,构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的Nomogram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286例患者,其中建模组200例、验证组86例。建模组中凝血组38例、非凝血组16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发生率为19%。凝血组及非凝血组在是否合并低血压(χ^(2)=4.630,P=0.031)、凝血酶原时间(t=2.392,P=0.018)、血小板计数(t=3.090,P=0.002)、是否首次接受血液透析(χ^(2)=4.935,P=0.026)、抗凝方式(χ^(2)=8.546,P=0.014)、治疗时间(χ^(2)=9.497,P=0.009)、血流速度(χ^(2)=5.194,P=0.023)、是否透析前健康教育(χ^(2)=6.991,P=0.008)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低血压(OR=3.160,95%CI:1.182~8.447,P=0.022)、血小板计数(OR=1.081,95%CI:1.049~1.115,P<0.001)、是否首次接受血液透析(OR=3.354,95%CI:1.202~9.359,P=0.021)、抗凝方式为无抗凝(OR=5.845,95%CI:1.697~20.132,P=0.005)、未接受健康教育(OR=6.524,95%CI:2.322~18.330,P<0.001)是发生体外循环管路凝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血酶原时间长(OR=0.378,95%CI:0.261~0.547,P<0.001)、血流速度≥200 ml/min(OR=0.226,95%CI:0.081~0.625,P=0.004)是体外循环管路凝血的保护因素。对Nomogram模型进行验证,ROC曲线下面积为0.891(95%CI:0.835~0.947),区分度良好,最大约登值为0.641,灵敏度为0.789,特异度为0.852。校准曲线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外循环管路凝血所致非计划性下机的风险列线图Nomogram模型效果较好,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体外循环管路凝血 非计划性下机 Nomogra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时间在术中超滤量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90 d死亡率间的中介效应
7
作者 何小霞 彭勤宝 +2 位作者 陈星 孟维朋 林天晓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9期112-117,共6页
目的探索体外循环(CPB)时间(TCPB)在术中超滤量(UFV)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发生术后90 d死亡的中介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76例行手术治疗的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索体外循环(CPB)时间(TCPB)在术中超滤量(UFV)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发生术后90 d死亡的中介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176例行手术治疗的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9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157例)和死亡组(19例)。比较两组基线及围手术期临床指标,中介分析使用Mplus 8.0软件分析TCPB在UFV与结局事件(发生术后90 d死亡)之间的中介效应,由于结局事件变量为二分类变量,中介分析效应量采用stdyx完全标准化进行等尺度化,并用重复自采样10000次的非参数百分位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进行检验。结果本研究全组患者90 d内死亡率为10.79%。两组TCPB、主动脉阻断时间、CPB中液体总入量及总出量、超滤总量、UFV、术后呼吸机时间、清醒时间、脑部并发症发生率、连续肾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及体外膜肺氧合应用率、伤口愈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日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介分析结果显示,经标准化后TCPB在UFV和结局事件间起部分中介(总效应、直接效应、中介效应均显著)作用,总效应为0.334(95%CI:0.098~0.544,P=0.003),直接效应为0.225(95%CI:0.005~0.444,P=0.043)。中介效应为0.109(95%CI:0.024~0.216,P=0.024)。结论TCPB在UFV与TAAD患者发生术后90 d内死亡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为改善TAAD患者预后应优先缩短TCPB而非减少UFV。在二分因变量的小样本简单中介模型中的参数估计使用稳健的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加权最小二乘法结合stdyx法会影响中介效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量 体外循环时间 死亡率 中介效应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类别变量 二分因变量 因果推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栓弹力图参数与凝血指标及血小板计数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陈云 韩海心 辛叶 《中国医学工程》 2024年第10期56-59,共4页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68例患者手术前后TEG检测、常规血凝血试验和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参数与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68例患者手术前后TEG检测、常规血凝血试验和血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分析患者TEG检测中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血凝块形成速率(α)、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BCI)、凝血酶原时间(PT),常规凝血指标中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以及PLT之间的关系。结果68例患者手术前后TEG中R、K、α、B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A值较术前降低(P<0.05)。患者术后PLT较术前降低,PT、APTT、Fib、TT水平较术前升高(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TEG参数与凝血指标、PLT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R与PT、K,K与PT、APTT,α与MA,MA与PLT均呈正相关(P<0.05),R与α、BCI,K与α、BCI、MA,α与PT、APTT,MA与APTT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的心脏手术患者TEG参数、凝血指标、PLT之间存在大量的相关关系,联合TEG、凝血试验能够更好的了解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 血栓弹力图 凝血指标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毁损伤体外循环氧合支持系统的研发思考
9
作者 袁涛 杨晓江(综述) 包倪荣(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战争一触即发,训练伤和战创伤的综合救治是各国卫勤保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战区医院需要承担的主要战略任务。训练和作战过程中肢体毁损离断伤是最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如何有效保存离断肢体的活性,减少伤残率是外... 目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战争一触即发,训练伤和战创伤的综合救治是各国卫勤保障的重中之重,也是各战区医院需要承担的主要战略任务。训练和作战过程中肢体毁损离断伤是最常见的危重情况之一。如何有效保存离断肢体的活性,减少伤残率是外科医师需要深入研究的疑难课题。文章对拟研发肢体毁损伤体外循环氧合支持系统,避免肢体早期缺血坏死,为基地医院成功救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形成符合作战战场条件的肢体毁损伤控制技术理论体系等相关问题研究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毁损伤 体外循环系统 供血不足 战创伤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与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10
作者 阮富贵 王海永 +2 位作者 彭星星 刘杰 王平善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1107-111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与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桂林医学附属医院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521例,于术前测定血清Gal-3、FGF... 目的探讨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与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桂林医学附属医院拟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521例,于术前测定血清Gal-3、FGF-23水平,所有患者均接受规律随访,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血清Gal-3和FGF-23水平;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CS)分析血清Gal-3、FGF-23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分析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Gal-3、FGF-23对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绘制决策曲线,验证预测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随访6个月过程中,剔除19例未完成随访及其他原因死亡的患者,共502例完成随访,其中31例死亡,病死率6.18%。死亡组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血清Gal-3、FGF-23水平、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患者占比高于存活组(P<0.05);RCS分析显示,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与血清Gal-3、FGF-23的关联均呈非线性曲线型剂量反应关系(P<0.05),当术前血清Gal-3、FGF-23分别>26.09μg/L、754.19 ng/L时,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死亡风险随指标水平升高而增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al-3、FGF-23、血浆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为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Gal-3、FGF-23单独及联合预测临床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且联合预测的AUC更高(P<0.05);决策曲线显示,相较于各指标单独应用,血清Gal-3、FGF-23联合血浆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辅助绘制的决策曲线具有更高的净受益率,最大净受益率为0.062。结论血清Gal-3、FGF-23与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术前血清Gal-3、FGF-23水平越高,死亡风险越大,且血清Gal-3、FGF-23为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与预测因素,二者与血浆NT-proBNP、NYHA心功能分级联合预测的价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心脏瓣膜置换术 半乳糖凝集素3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 临床预后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体外循环下成人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11
作者 常明明 孟金金 +1 位作者 刘戈 施超 《中国标准化》 2024年第6期301-304,共4页
目的:分析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体外循环下成人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调阅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病例,选出在2020年3月—2023年1月进行瓣膜置换术的成年患者共104例。均采取择期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治疗,以输血方... 目的:分析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体外循环下成人瓣膜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调阅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病例,选出在2020年3月—2023年1月进行瓣膜置换术的成年患者共104例。均采取择期体外循环下瓣膜置换术治疗,以输血方式不同分组,其中52例实施异体输血,另外52例采取自体血回输。对比两组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凝血功能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输血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RBC、血浆用量及总用量均少于对照组,输血费用更低(P<0.05);观察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4 h引流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血回输技术能够有效维持体外循环下成人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凝血功能,耗时短,可避免大量输血,能够降低输血费用,促使患者术后尽早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瓣膜置换术 体外循环 血回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效果观察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玉辉 高亚坤 +2 位作者 王钢 肖连波 周继梧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OPCAB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应用Syntax评分评价患者冠心病...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OPCAB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应用Syntax评分评价患者冠心病病变情况。记录手术时间、输血量、术中与术后出血量、住监护室时间、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术前及术后24 h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浆IL-6、IL-8、心肌肌钙蛋白水平。术后20 d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术后3、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结果两组治疗后Syntax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Syntax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监护室时间、辅助呼吸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输血量、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术后血浆IL-6、IL-8、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均高于术前(P均<0.05),观察组IL-6、IL-8、心肌肌钙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LVEF与LVEDD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结论 OPCAB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较好,对术中出血及术后治疗相关时间的影响较小,对心肌的损伤程度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体外循环凝血导致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的实践 被引量:23
13
作者 樊蓉 孔凌 +3 位作者 邹华 王好 龚德华 吕桂兰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5年第4期475-477,共3页
目的 :探讨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CBP)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的措施及实践效果。方法 :对危重病人CBP非计划性下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落实措施,分析比较活动前后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的差异和协作科室护士满意度变化。结果 :CBP... 目的 :探讨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CBP)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的措施及实践效果。方法 :对危重病人CBP非计划性下机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落实措施,分析比较活动前后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的差异和协作科室护士满意度变化。结果 :CBP病人非计划性下机发生率从活动前的25.45%降低至活动后的1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协作科室护士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 :本实践活动可明显降低CBP病人非计划下机的发生率,密切多学科之间的协作程度,提高CBP治疗的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非计划性下机 体外循环凝血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外循环时间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高嵩 严洁 +5 位作者 许红阳 王大鹏 金科 陈亮 姜淑云 陈耿靖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40-41,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体外循环(CPB)时间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90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根据CPB时间长短分为A组(1.0~1.5 h)31例、B组(1.5~2.0 h)30例、C组(2.0~3.0h)29例,比较各组术前及术后24 h血清游离三碘甲... 目的观察不同体外循环(CPB)时间对心脏外科手术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90例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患者,根据CPB时间长短分为A组(1.0~1.5 h)31例、B组(1.5~2.0 h)30例、C组(2.0~3.0h)29例,比较各组术前及术后24 h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促甲状腺激素(TSH)、反三碘甲腺原氨酸(rT_3)水平。结果与同组术前相比,A、B、C组术后血清FT_3、FT_4水平低(P均<0.05),rT_3水平高(P<0.05)。三组术后血清FT_3、rT_3水平两两相比P均<0.05。术后与A组相比,C组血清FT_4水平低(P<0.05)。所有患者CPB时间与术后血清FT_3、FT_4水平呈负相关(rs分别为-0.822、-0.438,P均<0.05),与术后血清rT_3水平呈正相关(rs=0.807,P<0.05)。结论 CPB可导致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且CPB的时间越长,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不同时间 心脏手术 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游离甲状腺素 促甲状腺激素 反三碘甲腺原氨酸 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麻醉的影响
15
作者 李金瑞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206-210,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OPCAB)麻醉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行OPCAB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7例。常规组予以常规剂量舒芬太尼辅助OPCAB手术,试验组予以低剂量舒芬太尼辅助OPCAB...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非体外循环(OPCAB)麻醉的影响。方法选取115例行OPCAB手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7例。常规组予以常规剂量舒芬太尼辅助OPCAB手术,试验组予以低剂量舒芬太尼辅助OPCAB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体征变化情况,麻醉镇痛、镇静效果,苏醒情况,苏醒后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不同麻醉方案下,试验组T0、T2时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苏醒后VAS、RASS的评分,术中知晓率与常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T1、T3时的HR、MAP均高于常规组,苏醒时间、CS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舒芬太尼辅助OPCAB麻醉能有效维持患者围手术期基础体征稳定,镇痛、镇静效果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早期结果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敏烈 孙寒松 +4 位作者 张瑛 罗新锦 唐跃 许建屏 胡盛寿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1996年11月~2007年12月,对98例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在非体外循环(off-pump coronary arter...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1996年11月~2007年12月,对98例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在非体外循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n=41)或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n=57)下行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心功能等级、既往病史及手术移植血管种类差异无显著性。比较2组手术的情况及术后早期心功能变化的情况。结果2组术后2周、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均显著改善(P〈0.05)。与CPB组相比,OPCAB组移植血管数目少[(2.6±0.5)支vs(3.0±0.4)支,t=-3.589,P=0.001],手术时间短[(4.43±0.80)h vs(5.35±1.24)h,t=-4.192,P=0.000],术后住院日短(Z=-4.030,P=0.000),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短(Z=-1.985,P=0.047),术后较少应用血管活性药物[23例(56.1%)vs44例(77.2%),χ2=4.907,P=0.027],并发症少[0/41(0%)vs6/57(10.5%),P=0.039],术后3个月随访LVEF[(50.42±9.00)%vs(46.09±9.10)%,t=2.037,P=0.045]和LVEDD[(53.2±5.4)mm vs(56.4±7.2)mm,t=-2.056,P=0.043]更理想。结论对冠心病合并左室功能不全患者,单纯的心肌再血管化是一个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该疾病具有相同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非体外循环组的早期疗效优于体外循环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功能不全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舒张末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左室室壁瘤成型术9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学志 刘继红 +1 位作者 庄熙晶 张庆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7期484-485,共2页
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我们对9例冠状动脉狭窄合并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方法完成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左心室室壁瘤的闭式成型手术,取得了满意疗效。
关键词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成型术 左室室壁瘤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 左心室室壁瘤 冠状动脉狭窄 室壁瘤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循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谵妄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裴锋博 卫金花 +4 位作者 程兆晶 凤玮 潘世伟 陈祖君 郑哲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8期718-721,共4页
目的比较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单纯行CABG患者信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两组患... 目的比较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2020年1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单纯行CABG患者信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基础疾病,术前超声射血分数(EF)值和术前血肌酐水平。终点指标为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谵妄发生率。结果共60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体外循环组495例,非体外循环组11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术前最后一次EF值、术前血肌酐值均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平均搭桥个数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体外循环组平均转机时间(123.7±46.8)min,主动脉阻断(89.9±33.6)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两组无统计学差异。ICU停留时间体外循环组高于非体外组[(3.0±1.8)d比(2.5±1.7)d,t=2.603,P=0.009]。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体外循环组105例患者发生谵妄(21.2%),非体外循环组14例发生术后谵妄(12.5%)。基于倾向性评分的逆概率加权回归分析提示OR值为2.402(95%CI:1.337~4.317),P=0.004。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降低术后患者谵妄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谵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子由 唐志贤 +2 位作者 田承南 余俊键 章祖雄 《现代医院》 2015年第7期56-56,58,共2页
目的 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 目的 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98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对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在治疗冠心病中临床价值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关注并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 冠状动脉搭桥 临床价值 体外循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重返ICU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秦彦荣 胡晓鸿 +1 位作者 杜桂芳 严婷婷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11期16-18,共3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简称冠脉搭桥术,是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三支或多支冠脉病变损伤左心室功能)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1]。手术可在心脏停搏下进行,须使用体外循环,也就是传统的冠...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简称冠脉搭桥术,是治疗严重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三支或多支冠脉病变损伤左心室功能)最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1]。手术可在心脏停搏下进行,须使用体外循环,也就是传统的冠脉搭桥术;也可在跳动的心脏上进行,即非体外循环下的冠脉搭桥术(Off-Pump CABG, OPCABG)。目前国内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例数超过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例数[2]。随着OPCABG手术例数的增加,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危重患者在病情稳定转出ICU后仍存在很大风险,甚至须重返ICU救治,导致患者住院天数延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大幅提高。现对我院心脏外科监护室近两年收治的31例OPCABG术后重返ICU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找出重返原因、探讨处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ICU救治 术后患者 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 OPCABG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FF-PUMP 科监护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