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8篇文章
< 1 2 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相合”的美学间距——朱利安论中国绘画 被引量:1
1
作者 吴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共12页
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新近提出“去-相合”的概念,称之为艺术得以畅活的动力源泉。他将“去-相合”视为一个概念性的思考工具,以此打破人和事物因逐渐陷入“相符”而导致的贫瘠状态,开启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创作而言,“去-相合... 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新近提出“去-相合”的概念,称之为艺术得以畅活的动力源泉。他将“去-相合”视为一个概念性的思考工具,以此打破人和事物因逐渐陷入“相符”而导致的贫瘠状态,开启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创作而言,“去-相合”意味着去除同质性因素,拆解使艺术趋于贫瘠的“相合”:一方面在欧洲内部反思以“相符”为核心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条路径,是打开“间距”去外部追寻“未思”与“未闻”。为此,朱利安一以贯之地秉持“经由中国,反思欧洲”的外部观照路径,来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寻找文化资源,去践行“去-相合”的逻辑。他高度赞赏中国绘画所体现出的“道”,即由两极互动的“之间”而产生持续动力流转与勃勃生气,道家思想对二元统一的追求成为他反思欧洲美学传统的动力。朱利安的研究有别于此前西方文论中从“异域情调”或“东方主义”出发阐释中国问题的方法,而是开拓了一种对话主义的汉学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相合” 朱利安 间距 中国绘画 中西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演变
2
作者 刘一洲 周睿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1-56,共6页
近现代中国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女性觉醒的图像缩影,也是展现女性在复杂历史境遇和社会进程中构建性别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特殊方式。这些形象既折射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百年来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 近现代中国绘画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女性觉醒的图像缩影,也是展现女性在复杂历史境遇和社会进程中构建性别身份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的特殊方式。这些形象既折射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变化,也反映了近现代百年来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步觉醒,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以文化性别语境为基底,观照20世纪20—30年代女性权利在社会变迁中的觉醒,通过作品分析和现象描述展现这个时期女性从他塑中初步脱离的成长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形象 中国绘画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挪用、迁移与互识:在中国绘画中找寻另一面镜子
3
作者 周建朋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152-160,共9页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绘画的西传与西方文化的自我反思形成了共鸣,中国绘画因此成为欧洲反思自身的一面镜子。欧洲观者基于西方绘画的标准,挪用并解读中国绘画形式,这种跨文化的解读虽然存在误读,却也激发了欧洲画家的艺术创新。在文化创... 在20世纪初期,中国绘画的西传与西方文化的自我反思形成了共鸣,中国绘画因此成为欧洲反思自身的一面镜子。欧洲观者基于西方绘画的标准,挪用并解读中国绘画形式,这种跨文化的解读虽然存在误读,却也激发了欧洲画家的艺术创新。在文化创造的过程中,误读和吸收成为欧洲推动创新的动力,而这些创新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又反作用于原文化主体。随着汉学研究的深入,欧洲观者开始从中国文化的内部视角理解中国绘画,这一转变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发展。在文化艺术交流的复杂循环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实现文化互识对于有效促进文化交流和创造力的发展至关重要。跨文化传播中的开放态度和审美互识是推动文化交流与创新的核心因素。尽管存在“误读”,但这一现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绘画在西方的传播与接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 欧洲汉学 文化传播 交流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述一个多元和互动的故事——读《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
4
作者 方沅芷 《美育学刊》 2024年第4期I0008-I0008,共1页
传统中国绘画史的写作方式通常遵循时间朝代的脉络,系统梳理每个历史阶段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简要的概括。这种编写逻辑在美术教学中尤为常用,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脉络和风格分析框架。而巫鸿2023年... 传统中国绘画史的写作方式通常遵循时间朝代的脉络,系统梳理每个历史阶段的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并对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进行简要的概括。这种编写逻辑在美术教学中尤为常用,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清晰的历史脉络和风格分析框架。而巫鸿2023年新作《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没有完全沿用这种范式去重复性书写中国绘画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 写作方式 美术教学中 系统梳理 绘画 艺术风格 历史脉络 五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泛杨舟,载沉载浮——舟船意象在中国绘画中的符号生成
5
作者 王毛子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6期29-31,共3页
舟船意象是中国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符号,它不仅是一种形象的符号,而且是文化和美学的符号。舟船意象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关系,也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思想、理想和境界。该文分析舟船意象在中国绘画中的不同类型和风格,以及它... 舟船意象是中国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艺术符号,它不仅是一种形象的符号,而且是文化和美学的符号。舟船意象反映了人与自然、社会、文化的关系,也反映了作者的情感、思想、理想和境界。该文分析舟船意象在中国绘画中的不同类型和风格,以及它们表达的不同的主题和寓意,同时评价舟船意象在中国绘画中的审美价值和魅力,以及它对观者的影响和启示;从符号学角度探讨舟船意象在中国绘画中的符号生成过程和机制,以及舟船意象具有的多重符号意义和功能,以期对中国绘画的研究和传承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船意象 中国绘画 符号学 美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远《寒江独钓图》看中国绘画的留白之美
6
作者 李金蓉 《天工》 2024年第15期65-67,共3页
留白是中国绘画营造意境、渲染氛围、表现情感的手法之一,体现了中国绘画的鲜明特色,自古以来深受画家的青睐。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画之精髓便在留白,在其作品《寒江独钓图》中体现尤为明显。因此,对马远《寒江独钓图》中的留白特点进行探... 留白是中国绘画营造意境、渲染氛围、表现情感的手法之一,体现了中国绘画的鲜明特色,自古以来深受画家的青睐。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画之精髓便在留白,在其作品《寒江独钓图》中体现尤为明显。因此,对马远《寒江独钓图》中的留白特点进行探究,从空间、色墨、意境三个方面分析马远独特的留白技法,总结留白在中国绘画中体现的美学特色,以便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远 留白 《寒江独钓图》 中国绘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画”绘画史的正统化——战后美国中国绘画史观的形成
7
作者 李赵雪 《美术大观》 2024年第11期94-100,共7页
“文人画”往往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绘画史的概念之一。然而,强调画家人格与精神性的“文人画”与“美术”概念一样,实为现代概念。这一概念被中国、日本、欧美等地区近现代学者书写的过程,体现了全球共同建构中国绘画史时各自的愿景... “文人画”往往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中国绘画史的概念之一。然而,强调画家人格与精神性的“文人画”与“美术”概念一样,实为现代概念。这一概念被中国、日本、欧美等地区近现代学者书写的过程,体现了全球共同建构中国绘画史时各自的愿景与抉择。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确立的“文人画”概念带有强烈的革命性,与当时被认为是代表清代美术的故宫博物院藏品(南宗正统)之间实际存在着难以调和的龃龉。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三次展览,即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London,1935—1936)、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南京,1937)、中国古艺术品展(Chinese ArtTreasures,USA,1961—1962)对中国绘画史进行了截然不同的展示。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强调清代宫廷的美术(“文人画”不评价);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则试图评价代表市民的文人艺术(革命的“文人画”与保守的故宫博物院藏品的调和);中国古艺术品展则宣扬代表正统的、作为“国宝”的贵族文人艺术(“文人画”概念的正统性确立)。对于这三次展览的中国美术史的认识存在一个矛盾,即“革命的”个性派画家如何与“保守的”南宗正统画派同属于“文人画”谱系,这一问题成为战后美国中国绘画史研究学者的最核心议题。本文通过对恩斯特·阿希文·利珀(Ernst Aschwin Prinz zur LippeBiesterfeld,1914—1988)、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这两位战后活跃于美国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者的研究方向、方法的讨论,阐明战后美国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中“元代革命论”的产生原因与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画 战后美国的中国绘画史研究 恩斯特·阿希文·利珀 高居翰 元代绘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史编著的思考——《中国绘画史》与《泰国艺术起源》的比较谈
8
作者 张小雨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3期93-96,共4页
一、《中国绘画史》内容梗概及其知识底蕴《中国绘画史》的作者王伯敏,1924年出生于浙江台州,于上海美专毕业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是徐悲鸿的研究生,也是黄宾虹的弟子。他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敦煌研... 一、《中国绘画史》内容梗概及其知识底蕴《中国绘画史》的作者王伯敏,1924年出生于浙江台州,于上海美专毕业后,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是徐悲鸿的研究生,也是黄宾虹的弟子。他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杭州画院名誉院长,专攻艺术史学科,在美术学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史论家和画家,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绘画通史》等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 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通史 艺术起源 王伯敏 黄宾虹 艺术专科学校 敦煌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绘画中的政治主题——“中国绘画的三种选择历史”之一 被引量:19
9
作者 高居翰 杨振国 《艺术探索》 2005年第4期23-29,共7页
绘画与政治密切相关,在西方和中国都是如此,而在中国表现得尤为隐秘。画家往往通过深度暗示、象征、隐喻、拟人、谐音等多种手法在表面好看的作品中寓以复杂的政治意义。这些意义涉及多种关系,如政权之间,边地与中央之间,“内宫廷”与... 绘画与政治密切相关,在西方和中国都是如此,而在中国表现得尤为隐秘。画家往往通过深度暗示、象征、隐喻、拟人、谐音等多种手法在表面好看的作品中寓以复杂的政治意义。这些意义涉及多种关系,如政权之间,边地与中央之间,“内宫廷”与“外宫廷”之间,统治者与普通人民之间,文人官僚之间,父子朋友之间等等。这些都表现在中国画史上常见的与不常见的题材之中。进一步,种种不同的政治诉求一定会影响画家对风格的选择。和人类其他各种表现形式一样,绘画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惯例以及题材和风格之间的联系表现各种意义,画家在选择题材或风格时往往要对社会上或具体或总体的要求作出某种回应。因而,画什么和怎么画并非简单地由画家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主题 中国绘画 惯例 题材 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瑟·韦利的中国绘画研究与汉学转折 被引量:5
10
作者 曹顺庆 任鑫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3-15,共13页
阿瑟·韦利(1889—1966)作为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的翻译领域,对他在艺术领域的成就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作为西方汉学研究... 阿瑟·韦利(1889—1966)作为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在20世纪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国内外研究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的翻译领域,对他在艺术领域的成就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他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作为西方汉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在英国以及西方研究中的崛起,更体现出西方汉学思潮的新一轮转折。其研究上承翟理斯、宾扬等人的系统性译介,下启喜仁龙、高居翰等的研究性引入,而这一转折也将中国文学、绘画乃至诗学的元素更为深入地介绍到西方世界当中,成为了与当时中国学习西方文化的潮流相峙而立的他国化风景。东方的文学与艺术不再仅仅作为带有异域情调的点缀,而是成为与西方相峙而立的、为其提供能量的另一文明。正是中国文化的注入为英国及西方注入了新鲜活力,有力地推动了西方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韦利 中国绘画 汉学 他国化 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性语境下中国绘画的文化自觉与品格重塑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平 骆文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6-141,210,共7页
中国绘画历来注重品格,并以之作为衡量绘画作品高下的标准。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各种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纷纷涌入,出现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盲目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现象,在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上丧失了中国绘... 中国绘画历来注重品格,并以之作为衡量绘画作品高下的标准。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各种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纷纷涌入,出现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盲目模仿西方艺术样式的现象,在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上丧失了中国绘画自身的文化立场,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建设所得的巨大成就很不相称。因此,有必要强调中国绘画的文化品格,重塑中国绘画的文化身份,切实建立起当代中国画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文章从中国画家的文化品格与中国绘画作品的文化品格两个层面展开分析与讨论,倡导中华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呼唤画家自觉担当起“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性语境 中国绘画 文化自觉 文化品格 时代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绘画之文化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池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3-109,共7页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而完整的形式体系和表现体系,是世界绘画中的东方代表。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表征,它构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之视觉图像。中国绘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特定的文化内...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独特而完整的形式体系和表现体系,是世界绘画中的东方代表。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表征,它构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精神之视觉图像。中国绘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特定的文化内容。中国绘画在其发展流变中,形成独特的形式与风格,并形成了"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神妙能逸"、"写胸中逸气"等美学观和艺术创作与品评的价值体系,成为中国文化的视觉形式方面代表,以独特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对中国文化本身价值的守护,是捍卫中国画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前提。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强大的同时,应充分认识中国绘画发展的路径,坚持中国画的文化价值标准和艺术价值标准,走中国画自身发展的道路,以"华夏化夷"的方式,吸取和消解西方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精神与形式,创造出体现中国文化价值的当代中国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 中国文化 价值标准 文化冲突 守护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绘画笔法与书法笔法 被引量:3
13
作者 熊炜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6-68,共3页
自唐代张彦远以来,很多文人画家对所谓“画法源于书法”、“画法同于书法”的片面观点提出了质疑。其实中国绘画笔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只是在发展中借鉴、吸收了书法笔法的一些要素,并非源于书法,也不同于书法,更不从属于书法。现... 自唐代张彦远以来,很多文人画家对所谓“画法源于书法”、“画法同于书法”的片面观点提出了质疑。其实中国绘画笔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只是在发展中借鉴、吸收了书法笔法的一些要素,并非源于书法,也不同于书法,更不从属于书法。现代中国画的基本功练习不能仅以书法为基础,而应首先掌握绘画自身的笔法、墨法,同时学习其他画种的笔法与书法、金石笔法,才是现当代中国画学习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笔法 中国绘画 发展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绘画理论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晓炜 张晓冬 《美术大观》 2007年第3期8-9,共2页
  造园与绘画是两个在历史上并行的艺术门类.园林与山水画在艺术的目的上有共同的主题--均属于以风景为主题的艺术,虽然它们用了不同的表现素材,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美感,但在艺术处理手法及规律上有着相互借鉴之处.园林成为绘画的题材...   造园与绘画是两个在历史上并行的艺术门类.园林与山水画在艺术的目的上有共同的主题--均属于以风景为主题的艺术,虽然它们用了不同的表现素材,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美感,但在艺术处理手法及规律上有着相互借鉴之处.园林成为绘画的题材,造园家使园景融入了画意,成功的画论指点了园林的布局和配置,二者互为作用,相互促进.下文就绘画艺术与园林所体现的相通性进行归纳、综合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园林 中国绘画理论 六法论 绘画理论 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骨法用笔 书法用笔 传移模写 谢赫 山水画 白粉墙 造园 气韵生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邓以蛰中国绘画发展论中的继承与创新理论——创、述、变理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寒风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4-149,共6页
邓以蛰在他的中国绘画发展论中,提出了绘画继承与创新理论——创、述、变理论,这一理论是从宋代苏轼《书吴道子画后》的一段名言中引发出来的,邓以蛰并进行了独到的解说。邓以蛰明确了述中有创,变是兼创述之能,三者互相渗透,循环反复地... 邓以蛰在他的中国绘画发展论中,提出了绘画继承与创新理论——创、述、变理论,这一理论是从宋代苏轼《书吴道子画后》的一段名言中引发出来的,邓以蛰并进行了独到的解说。邓以蛰明确了述中有创,变是兼创述之能,三者互相渗透,循环反复地上进而无所底止,范围由古而今,透露出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思想变化的信息。这一理论较好地勾画出中国绘画发展不同阶段上出现的绘画类别、画家派别,便于人们认识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的规律问题,对于研究中国绘画史、中国美学史,促进中国当代绘画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绘画艺术 绘画理论 邓以蛰 中国绘画发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画创作与宣纸——评《中国绘画的理论视野与创作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赖永兵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I0029-I0029,共1页
国画一词可追溯至汉代,主要指施画于绢、宣纸、帛上,并需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我国以汉民族为主的传统绘画形式。宣纸作为一种中国传统造纸工艺,是专门用于中国画和书法创作的古典书画用纸,因其产于宣城而得其名。宣纸因为品质优良和寿... 国画一词可追溯至汉代,主要指施画于绢、宣纸、帛上,并需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我国以汉民族为主的传统绘画形式。宣纸作为一种中国传统造纸工艺,是专门用于中国画和书法创作的古典书画用纸,因其产于宣城而得其名。宣纸因为品质优良和寿命长久,在唐朝时期就已应用于写字绘画。中国传统书画的必要载体之一是为宣纸。究其原因,宣纸所具有的纸张特性为中国画增添了较好的表现效果,因此宣纸对中国画的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因其纸张特性,文人墨客将心腹间的构思与布局跃然纸上,墨分五色,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中国画就此形成。关于国画与宣纸的种种关联,本文结合中国画理论的专著《中国绘画的理论视野与创作研究》一书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 中国 宣纸 创作 视野 纸张特性 绘画形式 造纸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国绘画美学虚实之思维方式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小瓯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0-123,共4页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从早期不自觉地以形写神,到魏晋南北 朝始自觉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到宋代文人画在时间性上突破了空间 性的“形实”,的确在“虚”的“神”的表现性上有所拓展,但其总体的思维 方式仍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天人合...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从早期不自觉地以形写神,到魏晋南北 朝始自觉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到宋代文人画在时间性上突破了空间 性的“形实”,的确在“虚”的“神”的表现性上有所拓展,但其总体的思维 方式仍是中国文化所固有的“天人合一”、“比德”、“性理”等观念演绎的 产物。它与西方绘画美学观念从其古代的天人相分至现代表现主义等 在“虚”、“实”关系的发展上,有着实质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美学 思雏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俞剑华中国绘画史论研究的成就与特点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池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6,39,共8页
俞剑华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他的学术成果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绘画理论、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画论、画史的注释注解和研究之中。他的专著《国画研究》、《中国绘画史》,是20世纪上半叶两部有关中国绘画理论和绘画史... 俞剑华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他的学术成果集中体现在对中国绘画理论、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以及对中国古代画论、画史的注释注解和研究之中。他的专著《国画研究》、《中国绘画史》,是20世纪上半叶两部有关中国绘画理论和绘画史的重要著作,前者包含了对国画问题的深刻见解,后者则是现代形态新的中国绘画通史的代表。他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中国画论选读》《石涛画语录注译》等,为整理、注译、研究中国古代画论、画史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俞剑华 国画研究 中国绘画 中国古代画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及其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永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5-48,共4页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是内外兼修的,一方面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注重对画家、作品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如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时心情、用途、功能以及画家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另一方面他运用艺术风格形式分析的视觉研究方法,对... 高居翰的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是内外兼修的,一方面他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注重对画家、作品的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如作品产生的背景、创作时心情、用途、功能以及画家的社会地位、教育程度等;另一方面他运用艺术风格形式分析的视觉研究方法,对作品的内容、题材、风格以及作品反映的主题、意义、作用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他在中国绘画史研究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西方绘画的认知方式与知识解读中国画。其二是先入为主的西方绘画影响论。这两方面的隔阂是源于他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国画特殊性等方面的有限认知与作为西方人常规的"西方中心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居翰 中国绘画史研究方法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明清中国绘画的对日传播交流及艺术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叶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4-59,共6页
明代中国水墨汉画的东传奠定了该画种在日本画坛的主流地位,并实现了水墨画样式的民族化改造。清代以来,随着各类画谱、明清插图小说的东传以及民间画师的赴日交流,日本文人画、写生画和浮世绘版画应运而。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日本绘画是... 明代中国水墨汉画的东传奠定了该画种在日本画坛的主流地位,并实现了水墨画样式的民族化改造。清代以来,随着各类画谱、明清插图小说的东传以及民间画师的赴日交流,日本文人画、写生画和浮世绘版画应运而。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日本绘画是在中国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并与明清绘画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中国绘画 对日传播 渊源关系 艺术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