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氏相声中喜剧势能的积累与释放——以马三立相声《黄鹤楼》为例
1
作者 马六甲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21期30-33,共4页
一、马氏相声概述马氏相声是中国相声界传承历史最久的家族式艺术体系,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经四代人的潜心研究,通过舞台实践摸索,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意蕴丰厚的文化品位,在群芳争艳的中国... 一、马氏相声概述马氏相声是中国相声界传承历史最久的家族式艺术体系,传承至今已有130余年,历经四代人的潜心研究,通过舞台实践摸索,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逐渐丰富完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和意蕴丰厚的文化品位,在群芳争艳的中国曲艺园地中独树一帜、历久弥新,成为曲艺界一株长开不败的艺术之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曲艺 传承历史 艺术之花 马三立 相声 艺术风格 《黄鹤楼》 家族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黄鹤楼》《凤凰台》接受史比较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文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513-524,共12页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 《凤凰台》 接受史比较 “影响的焦虑” “批评的焦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鹤楼》“重檐翼馆”之“馆”刊正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卯根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7-37,共1页
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黄鹤楼》节选自唐阁伯理《黄鹤楼记》,文中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一句,其中的“馆”实为沿袭《文苑英华》形讹,当从《方舆胜览》改为“重檐翼舒”。
关键词 《黄鹤楼》 《文苑英华》 《方舆胜览》 七年级下册 语文教科书 苏教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崔颢影响了李白,还是李白改变了崔诗——《黄鹤楼》异文的产生、演变及其原因 被引量:1
4
作者 方胜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3-29,共7页
崔颢《黄鹤楼》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其中"黄鹤"二字在唐代各种版本中均作"白云","黄鹤"乃后代出现的异文。这一异文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它与李白《登金陵... 崔颢《黄鹤楼》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其中"黄鹤"二字在唐代各种版本中均作"白云","黄鹤"乃后代出现的异文。这一异文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它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和《鹦鹉洲》两首诗有着密切的关系。后代所谓崔颢影响了李白,源于小说家言;而李白之诗及传说中李白见崔颢诗敛手的故事,可能恰恰是导致崔诗被后人改动的重要原因。唐诗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的异文现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崔颢 《黄鹤楼》 异文 李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琵琶协奏曲《黄鹤楼》谈中西音乐交融
5
作者 王欢 韩世平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7-99,共3页
琵琶协奏曲《黄鹤楼》根据唐代李白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作,在创作上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术,又将中国传统音乐精髓贯穿其中,在不变的民族特色之上寻找与西方音乐最完美的结合点。本文通过分析该作品的音乐结构与创作布局,进而... 琵琶协奏曲《黄鹤楼》根据唐代李白诗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而作,在创作上既借鉴了西方作曲技术,又将中国传统音乐精髓贯穿其中,在不变的民族特色之上寻找与西方音乐最完美的结合点。本文通过分析该作品的音乐结构与创作布局,进而从音乐语汇及音乐审美心理等方面研究《黄鹤楼》琵琶协奏曲在中西音乐融合层面所做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 琵琶协奏曲 中西音乐 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崔颢《黄鹤楼》诗案考辨 被引量:1
6
作者 姜同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0-93,共4页
分析了李白、崔颢《黄鹤楼》诗案本末,认为肯定诗案的观点缺乏有力的依据,质疑诗案的观点值得重视。提出否定诗案的5个视点及澄清诗案的4点意义。
关键词 诗词研究 崔颢《黄鹤楼》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 诗案由来 肯定说 否定说 澄清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审美视角下赏析《黄鹤楼》
7
作者 王茹 娄冰娜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6Z期62-62,共1页
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作唐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其诗的意象是多元化的,诗歌的主旨同样复杂而多变。正是诗人行云流水、时空虚实的跳跃思维,才产生了妙笔生花,寓意深远的诗意。
关键词 崔颢 《黄鹤楼》 古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角色创造”教学的策略与实施——创作剧目《少年花木兰》、《黄鹤楼》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叶萍 《戏剧之家》 2011年第7期19-22,共4页
建国以后,学校教育逐步取代了传统戏曲的“科班”教学,而“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承袭下来。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基本功训练与“模仿”性的“成品剧目”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然而随着... 建国以后,学校教育逐步取代了传统戏曲的“科班”教学,而“口传心授”、“师父带徒弟”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被承袭下来。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基本功训练与“模仿”性的“成品剧目”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艺术人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院团对戏曲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剧目 传统戏曲 《黄鹤楼》 教学 角色创造 花木兰 人才培养模式 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题《黄鹤楼》本事的生成、传衍及原因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熊言安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5-48,共4页
崔颢《黄鹤楼》在中国诗歌史上负有盛名,好评如潮,如宋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1]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云:"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2]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意在象先,... 崔颢《黄鹤楼》在中国诗歌史上负有盛名,好评如潮,如宋严羽《沧浪诗话》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1]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云:"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2]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云:"意在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3]这些评价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这首诗的独到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 中国诗歌史 《唐诗别裁集》 李白 原因 传衍 《沧浪诗话》 七言律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词六首》(《关雎》《蒹葭》《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设计
10
作者 李航 谭克剑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5-26,共2页
关键词 古典诗词 《钱塘湖春行》 《黄鹤楼》 教学设计 《蒹葭》 《关雎》 设计说明 《诗词六首》 初中 语文教学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愁”的解构与重构——《黄鹤楼》例评
11
作者 李传贵 冯铁山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31-135,共5页
《黄鹤楼》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其中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诗愁”,具体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矛盾之愁、贤古圣朝与难觅伯乐的矛盾之愁、身在异乡却心系故土的矛盾之愁,总而言之是由于时间、空间、自我精神立体多面的对立所引发的。因此,解构... 《黄鹤楼》是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其中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诗愁”,具体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矛盾之愁、贤古圣朝与难觅伯乐的矛盾之愁、身在异乡却心系故土的矛盾之愁,总而言之是由于时间、空间、自我精神立体多面的对立所引发的。因此,解构是为了打破审美固有的对立秩序,而重构一种和谐、自由、个性的观念机制。在解构与重构之间文思涌现,文本生成,文人涵养内心的诗性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 重构 《黄鹤楼》 诗性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韵今声,和诗以歌”——浅论古典诗词歌曲《黄鹤楼》的创作与演唱
12
作者 高琦 《戏剧之家》 2022年第13期64-66,共3页
古典诗词歌曲《黄鹤楼》,是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根据唐代崔颢的古诗词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曲旋律优美、韵味浓厚,将旋律音乐和诗词韵律融合得非常巧妙,是当代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本文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内涵、音乐分析... 古典诗词歌曲《黄鹤楼》,是由著名作曲家赵季平根据唐代崔颢的古诗词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曲旋律优美、韵味浓厚,将旋律音乐和诗词韵律融合得非常巧妙,是当代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本文将从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内涵、音乐分析、声乐演唱分析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更好地阐释整首作品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 创作背景 音乐分析 演唱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握三大起点,让诗歌烙印在学生心中——两教《黄鹤楼》的反思
13
作者 华慧 《教育视界》 2018年第22期13-16,共4页
【案例背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干差万别,同样的教学设计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黄鹤楼》是崔颢的代表作,传达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愁绪。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 【案例背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干差万别,同样的教学设计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黄鹤楼》是崔颢的代表作,传达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愁绪。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深入体会这种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 学生 诗歌 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 生活经验 代表作 班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鹤楼》教学设计
14
作者 刘恺昕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1年第18期105-107,共3页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习朗诵诗歌,了解律诗押韵的特点。2.通过联想、想象和对比品读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感受诗人潜藏在文本之下的丰富情感。【课前准备】1.朗读《黄鹤楼》,借助课本注释,疏通词义。2.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学习朗诵诗歌,了解律诗押韵的特点。2.通过联想、想象和对比品读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感受诗人潜藏在文本之下的丰富情感。【课前准备】1.朗读《黄鹤楼》,借助课本注释,疏通词义。2.熟读并背诵诗歌。【教学环节】一、设疑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上课之前,先来讲一个与黄鹤楼有关的故事。相传,有一位很厉害的唐朝诗人,登上了黄鹤楼,看见江水苍茫,诗性大发,想要作诗一首!可是刚要提笔,抬头看见楼壁上的这首《黄鹤楼》,觉得难以逾越,立马就打消了作诗的念头,把笔一放,连连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 黄鹤楼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 背景资料 丰富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取律诗关键词的方法——《野望》《黄鹤楼》等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15
作者 白真真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第9期136-139,共4页
【教学目标】通过抓取律诗关键词,追踪诗人思维发展,掌握方法、高效阅读。【选文情况】选文:《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选文来源: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文本简析:本议题所选五首古诗均... 【教学目标】通过抓取律诗关键词,追踪诗人思维发展,掌握方法、高效阅读。【选文情况】选文:《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选文来源: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文本简析:本议题所选五首古诗均是八上第三单元第13课的课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文 《黄鹤楼》 高效阅读 统编教材 关键词 《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文本阅读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塘林 《北方音乐》 2012年第2期125-126,共2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词歌曲是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中的一首名作,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曲为当代作曲家刘文金所谱,通过声乐演唱形式将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及其独特的韵律感传达给听者,以一种复古的方式赋予古诗词特有的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词歌曲是当代古诗词声乐作品中的一首名作,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曲为当代作曲家刘文金所谱,通过声乐演唱形式将古诗词的语言魅力及其独特的韵律感传达给听者,以一种复古的方式赋予古诗词特有的艺术美感。笔者围绕歌词的诗意、作品的旋律风格以及对歌曲演唱的韵味、气息等艺术处理问题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歌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旋律风格 艺术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渊冲中诗英译赏析——以《小雅·采薇》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建军 张顺生 《英语教师》 2019年第19期58-61,共4页
指出中诗英译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积极作用.基于许渊冲中诗英译理论与实践,以《小雅·采薇》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探讨许渊冲的中诗英译策略,... 指出中诗英译是中国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对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积极作用.基于许渊冲中诗英译理论与实践,以《小雅·采薇》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探讨许渊冲的中诗英译策略,赏析许渊冲中诗英译"创译"的佳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诗英译 许渊冲 《小雅·采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一个“情”字了得——范颖琼《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断实录与赏析
18
作者 林春曹 《四川教育》 2007年第2期76-77,共2页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文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文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第25课:这是一篇“义包诗”,课文以生动的描写,再现了唐代诗人李白创作《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境。文中第3自然段通过人物对话.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白与盂浩然之间“话别”时的深情。这一段自然是教学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鹤楼送别》 教学片断 唐代 诗人 人物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搁笔黄鹤楼
19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1年第2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李白诗 《黄鹤楼》 崔颢 大诗人 七律 乡关 昔人 鹦鹉 汉阳 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鹤楼
20
《语文世界(上旬刊)》 2001年第2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黄鹤楼》 城市标志物 政府重建 永泰元年 张居正 游览胜地 崔颢 生意兴隆 滕王阁 岳阳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