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修辞学视角下的鲁迅小说语言分析——以《阿Q正传(节选)》为例 |
庄伟强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阿Q正传》:“知识自觉”与鲁迅的“正名”思想 |
王朝阳
|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基于语料库的《阿Q正传》两英译本翻译风格之译者行为批评 |
黄勤
冯赛男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7
|
|
4
|
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与悲剧——论《阿Q正传》的连环画改编 |
李洪华
高毅月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阿Q正传(节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陆春建
|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6
|
浅谈《阿Q正传》(节选)的人物与主题 |
尔东
|
《高校教育管理》
|
1980 |
0 |
|
7
|
《阿Q正传》改编史论 |
金宏宇
原小平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11
|
|
8
|
阿Q的“解放”与启蒙的“颠倒”——重读《阿Q正传》 |
罗岗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3
|
|
9
|
文化负载词在《阿Q正传》中的处理 |
唐述宗
刘少仙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7 |
18
|
|
10
|
中国现代主义起源的“名”“言”之辩:重读《阿Q正传》 |
张旭东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7
|
|
11
|
学术定势折射的多棱文化镜像——《阿Q正传》三个译本的文化折射率与译者学术定势比较 |
王树槐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8
|
|
12
|
“未庄”为何难容“阿Q”?--也谈《阿Q正传》中“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
宋剑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8
|
|
13
|
论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 |
杨剑龙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14
|
用话剧语言阐释“‘活生生的阿Q’形象”——论许幸之的《阿Q正传》六幕剧 |
杨剑龙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4
|
|
15
|
“世界文学”中的《阿Q正传》早期译介 |
谢淼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5
|
|
16
|
知识分子如何启蒙?——《阿Q正传》再解读 |
魏巍
|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4
|
|
17
|
《阿Q正传》受到《堂吉诃德》影响了吗?——对一个老问题的新看法 |
王卫平
王莹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1
|
|
18
|
历史叙事中的深度时空意识——《阿Q正传》的文化诗学解读 |
叶继奋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6
|
|
19
|
论《阿Q正传》的电影改编模式 |
陈伟华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9
|
|
20
|
鲁迅为什么不看重《阿Q正传》——兼论国民性批判写作与启蒙主义之关系 |
张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