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救寺的园林与《西厢记》中的爱情故事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姗 刘晓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8-90,共3页
园林作为戏曲中经典的表现场景,因其自身相对综合、感性而符合了含蓄内敛的戏曲创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成为戏曲故事情节发展的承载体,甚至作为主要的舞台布景形式。通过对《西厢记》中分散的园林场景的归纳,还原出一个属于张、崔浪漫爱... 园林作为戏曲中经典的表现场景,因其自身相对综合、感性而符合了含蓄内敛的戏曲创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成为戏曲故事情节发展的承载体,甚至作为主要的舞台布景形式。通过对《西厢记》中分散的园林场景的归纳,还原出一个属于张、崔浪漫爱情的普救寺,并结合故事的起承转合来剖析其特点和空间构成,如"待月西厢下"的梨花深院和"情定终身"的后花园。使普救寺既作为故事内容的延展,又成为人物情感的依托,从而反映园林对于戏曲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西厢记》 园林 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刊本《西厢记》体制的演变轨迹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人和 杨今才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8-65,共8页
《西厢记》的原貌《西厢记》的原本已经佚失,后来的各种刊本在体例上又不尽相同,给人们对《西厢记》原貌的了解增加了许多困难。《西厢记》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六十多年前,郑振铎先生就提出这一问题①。他认为《西厢记》的本来面目... 《西厢记》的原貌《西厢记》的原本已经佚失,后来的各种刊本在体例上又不尽相同,给人们对《西厢记》原貌的了解增加了许多困难。《西厢记》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六十多年前,郑振铎先生就提出这一问题①。他认为《西厢记》的本来面目应该是:“第一,原本《西厢记》当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徐士范本 元杂剧 太和正音谱 王骥德 凌氵蒙初 明刊本 络丝 文征明 《中原音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看戏曲的文人化进程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玉勤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5-102,共8页
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来看,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即由当初图像所体现出的"照扮冠服"的舞台性,发展至后来的"象意相生"的抒情性,再到后来"美仑美奂"的装饰性。戏曲插图从重视舞台... 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来看,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即由当初图像所体现出的"照扮冠服"的舞台性,发展至后来的"象意相生"的抒情性,再到后来"美仑美奂"的装饰性。戏曲插图从重视舞台效果、着力营造"写实空间",一步步呈现出极具文人化色彩的"诗意空间"和"形式空间",并最终演变为文人学者的"案头清玩"。与此同时,图像与戏曲文本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图对文的亦步亦趋、若即若离,变得渐行渐远,插图的文人化色彩和艺术独立性不断增强。《西厢记》插图不断文人化的历程,又是与明代戏曲的整体文人化进程相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明刊本 戏曲插图 戏曲文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红楼梦》对《西厢记》《牡丹亭》女性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被引量:8
4
作者 郭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4-129,共6页
中国古代的许多小说、戏曲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以尊重女性、追求女性独立和婚恋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女性意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不仅很好地承续了《西厢记》《牡丹亭》所体现的较先进的女性意识,而且达到了中国古代文... 中国古代的许多小说、戏曲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以尊重女性、追求女性独立和婚恋自由为主要内容的女性意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丰碑,不仅很好地承续了《西厢记》《牡丹亭》所体现的较先进的女性意识,而且达到了中国古代文学女性意识表现的最高峰。这三部作品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主要是通过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完成的。崔莺莺重爱情轻功名,体现了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复生,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进一步张扬。林黛玉蔑视功名利禄,要求独立自由,看似柔弱,实则坚韧,其女性意识是对崔莺莺、杜丽娘的继承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红楼梦》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践约传》对《西厢记》的改编及其文化意义——兼论清末西人所编汉语教科书的价值 被引量:7
5
作者 林彬晖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9-113,125,共6页
《践约传》以《西厢记》崔张爱情故事为基本框架,用清末北京通行的官话加以改编,成为清末西方人学习汉语口语的上佳教材。《践约传》的编写者通过经心结撰,掺入大量日常口语,以新颖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践约传》不但在... 《践约传》以《西厢记》崔张爱情故事为基本框架,用清末北京通行的官话加以改编,成为清末西方人学习汉语口语的上佳教材。《践约传》的编写者通过经心结撰,掺入大量日常口语,以新颖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践约传》不但在传递语言功能的同时成功地将《西厢记》故事带入汉语学习者的视野,自身也获得了独立的文本价值。它同清末西人汉语教科书中被编选的其它小说戏曲作品一样,在汉语教学史、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外传播史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践约传》 《西厢记》 汉语教材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厢记》的插图版画 被引量:8
6
作者 赵春宁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15-121,共7页
《西厢记》插图版画是中国古代戏曲版画的缩影。它的发展经历了万历前、万历至明末、顺治至乾隆、嘉庆以后四个时期。其特点表现为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画家与刻工的联袂等。《西厢记》版画的流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舞台演出的... 《西厢记》插图版画是中国古代戏曲版画的缩影。它的发展经历了万历前、万历至明末、顺治至乾隆、嘉庆以后四个时期。其特点表现为 :流派纷呈风格各异、画家与刻工的联袂等。《西厢记》版画的流传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和舞台演出的借鉴与指导价值。今天它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插图版画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厢记》英译钩沉 被引量:8
7
作者 郭亚文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180-188,共9页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众多元杂剧中最优秀也是影响最广的作品,其前身是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迄今为止这三部作品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于《西厢记》的英译本研究多有疏漏,因此...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众多元杂剧中最优秀也是影响最广的作品,其前身是元稹的《莺莺传》和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迄今为止这三部作品均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界对于《西厢记》的英译本研究多有疏漏,因此对《西厢记》24个英译本进行研究,补正前人的遗漏,可以丰富我国《西厢记》翻译研究的史料。同时,在《西厢记》长达一百多年的翻译过程中呈现出以下特征:早期以《莺莺传》翻译为主,中期主要是《西厢记》节译、选译和编译,后期以西方译者为主导中方译者为辅的《西厢记》全译本为特色。《西厢记》成功的翻译经验可为我国传统戏曲外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莺传》 《西厢记》 24个英译本 节译 编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渭《西厢记》评点本系统考述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绪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9-95,共7页
本文对今存六种徐渭《西厢记》评点本的真伪与相互关系做一总结。其中,刊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简称"批点画意本")问世最早,该书或即"暨阳刻本",系徐渭"初年厓略之笔,解多... 本文对今存六种徐渭《西厢记》评点本的真伪与相互关系做一总结。其中,刊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的《重刻订正元本批点画意北西厢》(简称"批点画意本")问世最早,该书或即"暨阳刻本",系徐渭"初年厓略之笔,解多未确"。《田水月山房北西厢》(简称"田本")的正文与"批点画意本"同版,其批语比"批点画意本"多出约三分之一的条目,最为接近于早已失传的"徐尔兼藏本"。崇善堂刊《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是"田本"的翻刻本。李廷谟订正《徐文长先生批评北西厢记》的底本是与"批点画意本"关系密切的王骥德校注本,其眉批则直接抄录"批点画意本",虽不能说是徐评"真本",但确系徐渭"真评"。以上四本都可归入"批点画意本"评语系统。《新订徐文长先生批点音释北西厢》与《新刻徐文长公参订西厢记》的正文和评语与上述各本有较大差异,显然不属于同一系统,很可能就是徐评"赝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徐渭评点本 系统 考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厢记》对韩国文学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韩梅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关键词 《西厢记》 韩国 文学评论 戏剧形式 戏剧创作 小说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典籍《西厢记》可表演性翻译比较研究——基于沈广仁与熊式一舞台英译本的多维考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立胜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124,共9页
戏曲(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较之文学案头剧,舞台剧更是一种涉及语言、文化、唱腔及身段等多模态符号的复杂表演艺术,因而在跨文化翻译传播中会遭遇更多的困难与障... 戏曲(剧)典籍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学与文化价值的重要承载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较之文学案头剧,舞台剧更是一种涉及语言、文化、唱腔及身段等多模态符号的复杂表演艺术,因而在跨文化翻译传播中会遭遇更多的困难与障碍。文章以华人译者沈广仁的《西厢记》舞台英译本为例,从翻译底本、可表演性策略、舞台呈现与效果等方面深入探讨其广受欢迎的缘由,并与熊式一的《西厢记》首译舞台剧本作深入比较,综合探讨适合戏曲舞台剧本翻译的可表演性策略,为中国传统戏曲典籍对外传播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籍英译 《西厢记》 舞台剧本 可表演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是“情”字,内涵有别——论《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中的情 被引量:4
11
作者 叶树发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15,共3页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描绘了“情”,但“情”的意蕴有别。然而,不难发现这些“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提高、创新和发展,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它们相互依靠,环环相扣...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描绘了“情”,但“情”的意蕴有别。然而,不难发现这些“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提高、创新和发展,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它们相互依靠,环环相扣,形成了中国戏曲链条式发展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长生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元士人境遇看张生形象的转型——《莺莺传》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娟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6-148,134,共4页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形象有一个明显的转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人生追求的侧重点由功名仕途转为爱情婚姻;二、在爱情中由主动者变为被动者。导致这种转型的原因主要与唐元两代士人迥然不同的生存境遇密切相关,就元代...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张生形象有一个明显的转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人生追求的侧重点由功名仕途转为爱情婚姻;二、在爱情中由主动者变为被动者。导致这种转型的原因主要与唐元两代士人迥然不同的生存境遇密切相关,就元代士人而言,他们无论在科举仕途上还是在爱情婚姻上都举步维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莺传》 《西厢记》 张生 元代士人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特殊的文学现象:戏曲与八股的契合——以《西厢记》制艺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颖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6-131,共6页
《西厢》制艺在形式上是戏曲与八股文的结合,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出现在清初。由于它的出现,促成了文人尤侗的功成名就,使它从偶然的游戏之作发展到人们研习科举考试、争得功名的范本。但这种现象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令《西厢》制... 《西厢》制艺在形式上是戏曲与八股文的结合,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出现在清初。由于它的出现,促成了文人尤侗的功成名就,使它从偶然的游戏之作发展到人们研习科举考试、争得功名的范本。但这种现象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力量能够令《西厢》制艺完全独立形成一种新型文体,它的发展和流传必须依靠戏曲《西厢记》和八股文这两个支柱。一旦传统戏曲和应试八股走上了衰落之路,《西厢》制艺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艺 《西厢记》 《第六才子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厢记》中“哩也波哩也啰哩"的语义考探 被引量:2
14
作者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0-65,共6页
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读了莺莺信后所说“哩也波哩也啰哩”、“哩也波哩”是戏剧歌辞中和声的记音,源于记梵文四流母音R、(R|-)、L、(L|-)的鲁、流、卢、楼或啰啰哩哩等语,含有祈福禳灾的寓意和悟道归源的超然洒脱义,引申可泛指一种... 王实甫《西厢记》中张生读了莺莺信后所说“哩也波哩也啰哩”、“哩也波哩”是戏剧歌辞中和声的记音,源于记梵文四流母音R、(R|-)、L、(L|-)的鲁、流、卢、楼或啰啰哩哩等语,含有祈福禳灾的寓意和悟道归源的超然洒脱义,引申可泛指一种超然于世俗的洒脱自得之状貌,从洒脱自得义引申则可比喻《西厢记》中张生所说男女欢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哩也波哩也啰哩 哩也波哩 标注 语源 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学禅宗与金批《西厢记》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开东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2,共5页
金批《西厢记》受佛学禅宗影响甚深 ,金圣叹用“赵州无”公案阐释了艺术创作中超越艺术构思之“有”“无”的充分自由的特定创作规律 ,并由此揭示《西厢记》所潜涵的超越意识观念之“有”“无” ,从而达到无住无念 ,精神绝对自由的生命... 金批《西厢记》受佛学禅宗影响甚深 ,金圣叹用“赵州无”公案阐释了艺术创作中超越艺术构思之“有”“无”的充分自由的特定创作规律 ,并由此揭示《西厢记》所潜涵的超越意识观念之“有”“无” ,从而达到无住无念 ,精神绝对自由的生命境界的思想意旨 ;用佛禅的虚空、梦幻观念解析了《西厢记》人生如梦及追求随缘任运的人生境界的思想内涵 ;用“极微”论等阐释了《西厢记》小中见大的创作方法。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艺术解析是立足于作品实际的科学阐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禅宗 金圣叹 《西厢记》 赵州无 虚空梦幻 极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瓶梅》对《西厢记》的“戏仿”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媛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7-123,共7页
在《金瓶梅》的风情叙事中,贯穿着一种对《西厢记》的"戏仿"。这一戏仿不仅表现在人物的言语、行动上,还表现在具体的场景描摹和情节暗袭中。所谓"戏仿",既是对原文本的降格、脱冕和亵渎,又是一种对才子佳人叙事的... 在《金瓶梅》的风情叙事中,贯穿着一种对《西厢记》的"戏仿"。这一戏仿不仅表现在人物的言语、行动上,还表现在具体的场景描摹和情节暗袭中。所谓"戏仿",既是对原文本的降格、脱冕和亵渎,又是一种对才子佳人叙事的颠覆,带有一种"解构主义"和"反讽"的特征。这种戏仿所形成的审美风格,恰好显现出身体的狂欢和禁忌之消失的时代征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 《西厢记》 戏仿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德符《西厢记》评论得失检讨 被引量:2
17
作者 敬晓庆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6,共6页
在明代诸多《西厢记》评论者当中,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能独出机杼,从《西厢记》创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韵律问题及其艺术得失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乐府之难""特其剩技耳"以及"若《西厢》""终是肉胜于骨&q... 在明代诸多《西厢记》评论者当中,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能独出机杼,从《西厢记》创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韵律问题及其艺术得失入手,创造性地提出"乐府之难""特其剩技耳"以及"若《西厢》""终是肉胜于骨"的理论观点。深入剖析沈德符"《西厢》评"的相关观点,对于今人全面认识与客观评价《西厢记》一剧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德符 《万历野获编》 《西厢记》评论 乐府之难 骨肉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厢记》主要人物创作手法新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兴焱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39-241,共3页
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厢故事改编中创造性笔法的运用,尤其是对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据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与《莺莺传》迥异,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是作者在西厢故事改编中创造性笔法的运用,尤其是对崔莺莺、张生、红娘等人物形象的重塑上,作者根据主题思想表达的需要,凸凹人物性格,重塑人物形象,与《莺莺传》迥异,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同中见异。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为中外文学人物画廊刻画了一组栩栩如生的戏剧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创造性 人物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厢记》明清刊本演变述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龙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55,共7页
本文综合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择取《西厢记》传播史上影响较大的八种版本,从其文本形态、版本特征的描述中,凸显明清《西厢记》刊本演变的大致历程。大致而言,残页本、弘治本年代较早,传奇因素的渗入并不明显,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剧本体... 本文综合前贤时彦的研究成果,择取《西厢记》传播史上影响较大的八种版本,从其文本形态、版本特征的描述中,凸显明清《西厢记》刊本演变的大致历程。大致而言,残页本、弘治本年代较早,传奇因素的渗入并不明显,还基本保留了元杂剧剧本体制。徐士范本依循传奇体制刊刻《西厢记》,此后以传奇体制刊刻《西厢记》成风,只有凌濛初本、毛西河本在努力回归《西厢记》的杂剧体制。依循传奇还是回归杂剧,不少《西厢记》刊刻者颇感茫然,于是又出现一些既保存有元杂剧体例特征,又带有传奇因素的混合型刻本,如王骥德本、金圣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厢记》 明清刊本 演变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西厢记》批评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万曙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8-55,共8页
明代是《西厢记》批评的重要创获时期。明人对《西厢记》批评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对作品文化价值的认同,二是对红娘形象的分析和把握,三是对作品艺术奥秘的揭示,这些揭示和思考对于今天的《西厢记》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西厢记》 明代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