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殖民语境下电影《末代皇帝》的符号解读与跨文化审视
1
作者 黄宇恬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5年第3期262-265,共4页
《末代皇帝》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王朝末代皇帝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充满后殖民意识的电影作品,它通过特定的叙事策略和视觉表达反映了西方对东方世界的想象与塑造,呈现了东方文化在后殖民主义下的自我认同与抗争。基于后殖民主义电... 《末代皇帝》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封建王朝末代皇帝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充满后殖民意识的电影作品,它通过特定的叙事策略和视觉表达反映了西方对东方世界的想象与塑造,呈现了东方文化在后殖民主义下的自我认同与抗争。基于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模式对该影片进行分析,挖掘影片中的建筑空间符号、道具符号、人物符号的历史文化内涵与跨文化后殖民语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有助于理解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电影分析中的实际应用,为后殖民主义电影批评模式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后殖民主义 影视批评 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方主义视角下的《末代皇帝》 被引量:6
2
作者 白晶玉 胡吉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6-117,共2页
意大利影片《末代皇帝》具有浓厚的后殖民色彩。同时这部影片也涉及了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等问题。本文从东方主义角度对影片加以解读,从话语、权利和想象的他者等方面阐述影片的后殖民性,深入分析欧洲电影中的... 意大利影片《末代皇帝》具有浓厚的后殖民色彩。同时这部影片也涉及了东方主义和西方主义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等问题。本文从东方主义角度对影片加以解读,从话语、权利和想象的他者等方面阐述影片的后殖民性,深入分析欧洲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并揭示欧洲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具有解不开的东方主义镣铐,西方按照自己的喜好构筑了神秘的东方,并把自己定位为拯救者,像骑士那样营救落难的公主,认为西方是东方割舍不掉的恩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东方主义 中国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代皇帝》的象征主义解析 被引量:6
3
作者 秦建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85,共2页
《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该影片1987年上映后在西方产生了轰动,并于1988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9项大奖。除了独特的视角和巧妙... 《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该影片1987年上映后在西方产生了轰动,并于1988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9项大奖。除了独特的视角和巧妙的结构,在该影片中导演还运用了一系列的象征符号,深化了人物形象和主题,形成了绝佳的视听效果。但这些象征符号又暗含着东方主义下西方对东方的窥视和抑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末代皇帝》 象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是历史的人质”——评《末代皇帝》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新富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33-33,73,共2页
影片《末代皇帝》一举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音乐等9项金奖,成为奥斯卡电影史上少数获得8项以上奖项的巨片。影片着力从人性角度出发,把重心放在溥仪对历史的追忆上,将他的内心矛盾、对人性的探索、对... 影片《末代皇帝》一举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音乐等9项金奖,成为奥斯卡电影史上少数获得8项以上奖项的巨片。影片着力从人性角度出发,把重心放在溥仪对历史的追忆上,将他的内心矛盾、对人性的探索、对人与历史关系的演绎有层次的展示出来。影片注重真实自然的艺术效果,但又不拘泥于历史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历史 象征 意识形态 悲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重读:在历史的底色中复现童年——影片《末代皇帝》读解 被引量:9
5
作者 刘永宁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3期26-28,共3页
《末代皇帝》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拍摄完成,该片先后荣获当年的奥斯卡、金球、凯撒、BAFTA、纽约影评人协会、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等评奖的近三十项大奖和荣誉,作为一部历史经典,无论从主题的文... 《末代皇帝》由意大利著名导演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拍摄完成,该片先后荣获当年的奥斯卡、金球、凯撒、BAFTA、纽约影评人协会、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等评奖的近三十项大奖和荣誉,作为一部历史经典,无论从主题的文化阐释、人物的内心刻画、电影的叙事形式,还是影像表意、视听构成、细节表现等都值得重温和研究,影片从叙事、时空、影像、色彩、运动、细节六个方面显示了经典文本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贝尔纳多·贝尔托卢奇 用光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末代皇帝》的叙事机制看主题表达 被引量:2
6
作者 谭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3-125,共3页
《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重要作品。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挖掘影片后面“真正的”叙述者,即阿尔贝·拉费所说的“大影像师”,探究其采用的叙事机制,才能推导出“大影像师”在该作品中所持的特定立场。本文... 《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重要作品。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挖掘影片后面“真正的”叙述者,即阿尔贝·拉费所说的“大影像师”,探究其采用的叙事机制,才能推导出“大影像师”在该作品中所持的特定立场。本文将从图像、言语、音乐三种叙事机制的有机融合,分析影片《末代皇帝》中“大影像师”如何在追求“真实”的表层下,实则意欲宣扬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大影像师 叙事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幕西纳克《论电影的节奏》——以《末代皇帝》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季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0期43-43,45,共2页
莱翁·幕西纳克《论电影的节奏》论证了如何实现电影的节奏,包括整体与局部关系、剪辑的作用、画面功效、叙事情感等方面,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分析了电影节奏为什么能够实现。以《末代皇帝》为例,解读幕西纳克的节奏理论在这部影片... 莱翁·幕西纳克《论电影的节奏》论证了如何实现电影的节奏,包括整体与局部关系、剪辑的作用、画面功效、叙事情感等方面,并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分析了电影节奏为什么能够实现。以《末代皇帝》为例,解读幕西纳克的节奏理论在这部影片中是如何体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西纳克 电影 节奏 《末代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末代皇帝》的视听风格
8
作者 王信博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3-45,共3页
电影《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影片,讲述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从3岁即位到61岁逝世近60年间的跌宕一生。该片于1987年上映,并于1988年斩获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大奖。该片视角独特,从... 电影《末代皇帝》是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影片,讲述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从3岁即位到61岁逝世近60年间的跌宕一生。该片于1987年上映,并于1988年斩获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九项大奖。该片视角独特,从西方视角解读了溥仪作为普通人被束缚的一生;同时使用了巧妙的叙事结构和绝妙的视听效果将其呈现出来。本文尝试从视听风格的角度对这部影片进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时空结构 视听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命运悲剧性寻觅人性尊严与高贵感——影片《末代皇帝》音乐的哲理性诠释 被引量:2
9
作者 邓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1期192-195,共4页
"悲剧性"——"高贵感",这是导演的审美起点。强者坚定傲然的形象固然催人奋进,而弱者衰微的生命、复杂的人性在给人痛感之余,更是一种鞭挞与警示。"末代皇帝"的悲情催生了人物的高贵感,同时,这个让人心... "悲剧性"——"高贵感",这是导演的审美起点。强者坚定傲然的形象固然催人奋进,而弱者衰微的生命、复杂的人性在给人痛感之余,更是一种鞭挞与警示。"末代皇帝"的悲情催生了人物的高贵感,同时,这个让人心痛、震颤的弱者形象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无时不刻地呼唤着中华民族的尊严与高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艺术 电影音乐 《末代皇帝》音乐 悲剧性 哲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影片《末代皇帝》的狂欢化色彩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雪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50-51,共2页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影片《末代皇帝》在很多方面具有巴赫金研究中的狂欢化色彩。本文拟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角度对该影片进行分析,该影片中对溥仪登基大典、大婚以及"文革"时期批斗场景的展示,显示了狂欢节仪式中的... 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执导的影片《末代皇帝》在很多方面具有巴赫金研究中的狂欢化色彩。本文拟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角度对该影片进行分析,该影片中对溥仪登基大典、大婚以及"文革"时期批斗场景的展示,显示了狂欢节仪式中的核心精神,即交替与再生、死亡与更新的精神;溥仪、婉容和文绣虽然贵为皇室成员,可是仍然有着人性的追求;对性的渲染,显示出对皇权的消解,是对自由生命的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狂欢化 溥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蝴蝶君》和《末代皇帝》的比较欣赏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琴 《电影评介》 2012年第19期48-51,共4页
《蝴蝶君》和《末代皇帝》都是通过西方人的视角来反映中国人的影片,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东方主义的烙印。但是表述方式不同。《末代皇帝》中,西方人是中国人尤其是溥仪的精神导师;而《蝴蝶君》部分地完成了对西方优越性的解构,... 《蝴蝶君》和《末代皇帝》都是通过西方人的视角来反映中国人的影片,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东方主义的烙印。但是表述方式不同。《末代皇帝》中,西方人是中国人尤其是溥仪的精神导师;而《蝴蝶君》部分地完成了对西方优越性的解构,但是带着某种冒险。比较欣赏这两部电影的意义在于提出一种问题意识:东方和西方应该以何种方式在这个世界上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君》《末代皇帝》 解构 问题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调、狂欢与新历史主义文本——重读新历史主义范本电影《末代皇帝》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雯雯 《写作》 2007年第11期38-41,共4页
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的《末代皇帝》自其诞生之初就被影评界当作一个新历史主义研究的范例文本,借用福柯关于历史的表述,认为“历史属于‘话语写作’的范畴”,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森所言,“历史本身在任何意义上不是一个本文... 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的《末代皇帝》自其诞生之初就被影评界当作一个新历史主义研究的范例文本,借用福柯关于历史的表述,认为“历史属于‘话语写作’的范畴”,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森所言,“历史本身在任何意义上不是一个本文,也不是主导本文或主导虚实,但我们只能了解以本文形式或叙事模式体现出来的历史。”也就是说,作为后代人的我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末代皇帝》 文本 复调 电影 范本 重读 狂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空间:《末代皇帝》的认知美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天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01-103,共3页
国内对贝托鲁奇《末代皇帝》的解读停滞于东方主义、叙事学、象征主义等方式,没有抓住《末代皇帝》的美学核心。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很好地抓住《末代皇帝》的主要特色,即电影回忆心理空间。影片一共由34个心理空间构成,其中回忆空... 国内对贝托鲁奇《末代皇帝》的解读停滞于东方主义、叙事学、象征主义等方式,没有抓住《末代皇帝》的美学核心。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很好地抓住《末代皇帝》的主要特色,即电影回忆心理空间。影片一共由34个心理空间构成,其中回忆空间17个,溥仪的回忆空间有14个。文章运用心理空间认知理论解读《末代皇帝》,发现《末代皇帝》对溥仪的同情态度和美学基础,展现这种情感态度产生的认知机制,反驳了东方主义的解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心理空间 电影认知美学 溥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色彩的诗意——影片《末代皇帝》色彩光影与意象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诗雨 《戏剧之家》 2019年第14期106-107,共2页
《末代皇帝》是意大利电影大师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代表作。影片运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其影片历史广度横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该片采用蒙太奇等手法塑造了梦幻的诗意风格,影片... 《末代皇帝》是意大利电影大师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代表作。影片运用现实与回忆交织的手法,向观众展现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其影片历史广度横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该片采用蒙太奇等手法塑造了梦幻的诗意风格,影片中色彩的丰富变幻和弗洛伊德式的隐喻也烘托了剧情的氛围,创造了光影中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溥仪 色彩 意象 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剧中的电影配乐——以《末代皇帝》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文静 《北方音乐》 2020年第14期239-240,共2页
"悲剧"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西方文化的创作中一直离不开悲剧的话题。由西方导演贝托鲁奇所拍摄的中国式悲剧电影《末代皇帝》自上映后,便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配乐等九项大奖。这部经典作品延传至今,它通过... "悲剧"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中西方文化的创作中一直离不开悲剧的话题。由西方导演贝托鲁奇所拍摄的中国式悲剧电影《末代皇帝》自上映后,便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配乐等九项大奖。这部经典作品延传至今,它通过描写末代皇帝溥仪动荡的一生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宏大的时代变革。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三位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作曲家所创作的配乐的描写,阐述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是如何对悲剧电影进行刻画的,并以此来揭示悲剧电影背后深刻的哲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 悲剧 电影《末代皇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龙”到“人”的历程——浅析电影《末代皇帝》的音乐特色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汀 《艺海》 2018年第5期37-40,共4页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贝纳多·贝托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以西方视角展现中国历史的电影,其展现了末代皇帝溥仪由"龙"到"人"的生命历程。它的电影音乐与影片主题切合度非常之高,这些主题...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贝纳多·贝托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是一部以西方视角展现中国历史的电影,其展现了末代皇帝溥仪由"龙"到"人"的生命历程。它的电影音乐与影片主题切合度非常之高,这些主题与电影中的象征符号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电影叙事的独特方式,展现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冲撞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电影音乐 音乐母题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记影片《末代皇帝》的视听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洪池 李丽华 《影视制作》 2017年第12期80-85,共6页
本文从《末代皇帝》中的象征手法、时空交错、光影与色彩、场面调度这四个方面着手分析,阐述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界之限,被困之命"。
关键词 《末代皇帝》 视听解读 象征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对电影《末代皇帝》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8
作者 阚玉珍 《艺术科技》 2017年第4期121-121,共1页
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一部多国合作拍摄的好莱坞电影,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本文通过诠释法对好莱坞电影《末代皇帝》的文本进行分析,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挖掘电影图像所传达的意义,即电影描绘了怎样的女性形... 电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是一部多国合作拍摄的好莱坞电影,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本文通过诠释法对好莱坞电影《末代皇帝》的文本进行分析,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挖掘电影图像所传达的意义,即电影描绘了怎样的女性形象,同时探索西方文化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及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末代皇帝》 女性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代皇帝--浅析镜头语言烘托下的角色形象
19
作者 李一言 贾文婷 《艺术科技》 2021年第12期92-93,共2页
《末代皇帝》改编自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我的前半生》,讲述了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登基到最终成为共和国公民这横跨60年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影片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拍摄手法、色彩把控及构... 《末代皇帝》改编自溥仪在抚顺战犯看管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我的前半生》,讲述了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登基到最终成为共和国公民这横跨60年的跌宕起伏的一生。影片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拍摄手法、色彩把控及构图方面都做到了极致,灵活运用镜头语言暗示角色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代皇帝》 镜头语言 角色形象 心理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题材电影的异语创作与无本回译--以《功夫熊猫3》和真人版《花木兰》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岳坛 李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69-72,共4页
中国题材电影的创作,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语言一般也为汉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外语以中国的素材为内容进行创作,创作者一般也为外国人。后者可以称作中国题材电影的异语创作,其实这一现象早已有之。比如,从1923年开始,好莱坞... 中国题材电影的创作,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自己创作的,语言一般也为汉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外语以中国的素材为内容进行创作,创作者一般也为外国人。后者可以称作中国题材电影的异语创作,其实这一现象早已有之。比如,从1923年开始,好莱坞先后拍摄了14部妖魔化中国人形象的“傅满洲”系列电影,1937年,好莱坞拍摄了《大地》,塑造了勤劳、坚韧的中国农民形象。近些年来,《末代皇帝》《花木兰》《功夫之王》《功夫熊猫》等中国题材故事陆续被外国创作团队搬上银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形象 《花木兰》 系列电影 《末代皇帝》 《功夫之王》 《大地》 《功夫熊猫》 农民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