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lunar lava tube base construction and field research on a potential Earth test site 被引量:1
1
作者 Yujie Feng Peng-Zhi Pan +3 位作者 Xuhai Tang Zhaofeng Wang Yuxin Li Altaf Huss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201-1216,共16页
The Moon,as the closest celestial body to the Earth,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progression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outposts on its surface represents a crucial step in this mission... The Moon,as the closest celestial body to the Earth,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progression of deep space exploration,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search outposts on its surface represents a crucial step in this mission.Lunar lava tubes are special underground caves formed by volcanic eruptions and are considered as ideal natural shelters and scientific laboratories for lunar base construction.This paper begins with an in-depth overview of the geological origins,exploration history,and distribution locations of lunar lava tubes.Subsequently,it delves into the presentation of four distinctive advantages and typical concepts for constructing bases within lava tubes,summarizing the ground-based attempts made thus far in lunar lava tube base construction.Field studies conducted on a lava tube in Hainan revealed rock compositions similar to those found during the Apollo missions and clear lava tube structures,making it a promising analog site.Lastly,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encountered in the field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regar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lunar lava tube bases are discussed,encompassing cave exploration technologies,in-situ testing methods,geomechanical properties under lunar extreme environments,base design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assessment,excavation and reinforcement techniques,and simulated Earth-based lava tube b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nar lava tube Lunar base construction Extraterrestrial cave exploration Earth analog si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ndwich structures with tapered tubes as core:A quasi-static investigation
2
作者 Xinmei Xiang Dehua Shao +5 位作者 Xin Zhang Umer Sharif Ngoc San Ha Li Xiang Jing Zhang Jiang Y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447-462,共16页
In this article,the experimental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features of sandwich constructions built with tapered tubes.3D printing technology was utilized to c... In this article,the experimental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quasi-static compression features of sandwich constructions built with tapered tubes.3D printing technology was utilized to create the hollow centers of the tapering tubes,with and without corrugations.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nergy absorption(EA)and specific energy absorption(SEA)of the single corrugated tapered tube sandwich are 51.6% and 19.8% higher,respectively,than those of the conical tube sandwich.Furthermore,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energy absorbers can benefit from corrugat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ir efficiency.Additionally,the tapered corrugated tubes'resistance to oblique impacts was studied.Compared to a straight tube,the tapered tube is more resistant to oblique loads and has a lower initial peak crushing force(PCF),according to numerical simulations.After conducting a parametric study,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energy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sandwich construction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amplitude,number of corrugations,and wall thickness.EA and SEA of DTS with corrugation number of 8 increased by 17.4%and 29.6%,respectively,while PCF decreased by 9.2% compared to DTS with corrugation number of 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wich structure Corrugated tube Tapered tube QUASI-STATIC Energy ab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 Density 3D Carbon Tube Nanoarray Electrode Boosting the Capacitance of Filter Capacitor
3
作者 Gan Chen Fangming Han +6 位作者 Huachun Ma Pei Li Ziyan Zhou Pengxiang Wang Xiaoyan Li Guowen Meng Bingqing Wei 《Nano-Micro Letter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242-254,共13页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EDLCs)with fast frequency response are regarded as small-scale alternatives to the commercial bulky aluminum electrolytic capacitors.Creating carbon-based nanoarray electrodes with pre...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EDLCs)with fast frequency response are regarded as small-scale alternatives to the commercial bulky aluminum electrolytic capacitors.Creating carbon-based nanoarray electrodes with precise alignment and smooth ion channels is crucial for enhancing EDLCs’performance.However,controlling the density of macropore-dominated nanoarray electrodes poses challenges in boosting the capacitance of line-filtering EDLCs.Herein,a simple technique to finely adjust the vertical-pore diameter and inter-spacing in three-dimensional nanoporous anodic aluminum oxide(3D-AAO)template is achieved,and 3D compactly arranged carbon tube(3D-CACT)nanoarrays are created as electrodes for symmetrical EDLCs using nanoporous 3D-AAO template-assist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f carbon.The 3D-CACT electrodes demonstrate a high surface area of 253.0 m^(2) g^(−1),a D/G band intensity ratio of 0.94,and a C/O atomic ratio of 8.As a result,the high-density 3D-CT nanoarray-based sandwich-type EDLCs demonstrate a record high specific areal capacitance of 3.23 mF cm^(-2) at 120 Hz and exceptional fast frequency response due to the vertically aligned and highly ordered nanoarray of closely packed CT units.The 3D-CT nanoarray electrode-based EDLCs could serve as line filters in integrated circuits,aiding power system miniatu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actly arranged Three-dimensional carbon tube nanoarray Dimensional carbon tube nanoarray Fast frequency response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yer capacitors AC line-filtering FILTE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拓相平面稳定域划分的Tube-MPC车辆稳定性控制
4
作者 苏东旭 赵治国 +2 位作者 赵坤 李刚 于勤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4-1667,共14页
针对分布式四轮驱动电动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稳定性控制难题,考虑了横摆角速度、横纵向加速度等传感器噪声以及质心侧偏角估计误差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可拓理论的相平面稳定域划分方法以及自适应管道模型预测控制(ATMPC)算法,以快速量化车辆... 针对分布式四轮驱动电动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稳定性控制难题,考虑了横摆角速度、横纵向加速度等传感器噪声以及质心侧偏角估计误差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可拓理论的相平面稳定域划分方法以及自适应管道模型预测控制(ATMPC)算法,以快速量化车辆稳定性程度,并在满足跟踪精度的前提下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所设计的车辆横摆稳定性控制系统采用分层设计架构,其中上层基于可拓理论,将车辆质心侧偏角-橫摆角速度相平面与可拓控制域相关联,并根据车辆实际状态判断可拓控制域并计算关联函数,实现了下层的管道模型预测控制(TubeMPC)控制目标权重与控制模式的决策;下层基于Tube-MPC对期望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进行跟踪,实现附加横摆力矩的精准决策,之后采用轮胎负荷率优化方法进行横摆力矩的分配。通过CarSim与Simulink软件联合仿真,对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MPC算法,所提出的控制架构与ATMPC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提升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行驶稳定性以及噪声干扰环境下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驱动车辆 稳定性控制 可拓相平面 管道模型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asurement of thin⁃walled tube thickness of multi⁃angle ultrasonic resonance method
5
作者 LU Yifei YANG Haojie +2 位作者 ZOU Xicong WEI Yonggeng SHI Yong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中英俄文)》 2024年第4期30-39,共10页
Due to the overlapping of echoes from the inner and outer walls of thin⁃walled tubes,thickness measurement based on ultrasonic time⁃of⁃flight method is difficult to apply.Therefore,the ultrasonic resonance method has ... Due to the overlapping of echoes from the inner and outer walls of thin⁃walled tubes,thickness measurement based on ultrasonic time⁃of⁃flight method is difficult to apply.Therefore,the ultrasonic resonance method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 of measuring thin⁃walled tube thickness.The resonance method often demands a perpendicular incidence of ultrasound,but having the ultrasonic probe strictly perpendicular to the measured surface is challenging for installation reasons.The ultrasonic resonance model by considering ultrasonic inclination angles is derived.The model explains that an inclination angle theoretically does not affect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measuring thin thickness.However,increasing the inclination angle reduces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resulting in a shorter length of the effective reflected wave,thus reducing the calculation accuracy.Additionally,the research evaluated the ultrasonic echo from the tube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and found that if ultrasound transmits with an inclined incidence,smaller diameter tubes result in lower normal reflection coefficients,leading to poorer measurement accuracy.The research simulated and tested the tilted⁃incidence resonant method based on the subject of water⁃steel⁃air,and the results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be wall thickness ultrasonic resonance oblique incidence measurement accura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伸载荷下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力学行为模拟研究
6
作者 张学敏 张雪茹 +2 位作者 李厚补 齐国权 高雄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1,共8页
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在起下及采油过程中因自重而承受拉伸载荷,明确敷缆管在该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可以为敷缆管的安全服役提供指导。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了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敷缆管在拉伸载荷下的力学行为... 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在起下及采油过程中因自重而承受拉伸载荷,明确敷缆管在该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可以为敷缆管的安全服役提供指导。采用有限元软件,构建了非金属敷缆复合连续油管的三维数值模型,分析了敷缆管在拉伸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及其各结构层的力学响应,探究了敷缆工艺参数(缆线缠绕及分布角度)对敷缆管力学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拉伸载荷下,敷缆管所有结构层的应力均因缆线缠绕呈螺旋式分布;敷缆管拉伸至失效时,会经历弹性变形、过渡和屈服变形3个阶段,此时管内缆线处于小塑性均匀变形状态;减小缆线缠绕角度,可以提高敷缆管的弹性模量及其轴向承载能力,但会使敷缆管提前进入过渡阶段,进而发生屈服;缆线分布角度对敷缆管力学特性的影响不大。因此,在生产制造该类敷缆管时应着重考虑管内缆线的缠绕角度,该参数与敷缆管在拉伸载荷下力学性能的相关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属敷缆 连续油管 拉伸载荷 力学特性 缆线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证的预防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方案的变革策略研究
7
作者 许丽春 黄慧敏 +2 位作者 黄雨欣 林丽玉 刘亚黎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57,共4页
目的 了解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方案证据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循证实践中障碍及促进因素,并据此制订行动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指南网站关于预防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方案的证据并汇总,建立审查指标和审查... 目的 了解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方案证据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循证实践中障碍及促进因素,并据此制订行动策略,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及指南网站关于预防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护理方案的证据并汇总,建立审查指标和审查方法,于2022年4-6月对某院进行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和促进因素,并制订应对策略。比较证据应用前后护士对审查指标的执行情况、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情况。结果 纳入11篇文献,形成15条最佳证据,制订16条审查指标。障碍因素有缺乏有效的团队组织和支持、缺乏基于证据的知识储备、患者及家属对拔管预防意识不强等;促进因素有组建循证实践小组指导工作、开展相关的培训并建立考核机制、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宣教等。证据应用前后,除指标16外,护士对其他指标的执行率均有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证据应用后,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4.45%降至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最佳证据,并结合临床实际,制订预防住院患者鼻胃管非计划性拔管的管理方案,可促进护士护理行为的规范,有效地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从而优化患者的护理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胃管 非计划性拔管 预防 护理 循证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加劲大径厚比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偏心受压非线性行为研究
8
作者 王振山 康树宽 +3 位作者 宗梦媛 李哲 韦俊 卢俊龙 《应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5,共12页
大径厚比钢管混凝土构件局部屈曲问题较为突出,在螺旋加劲肋新型约束形式基础上,提出了螺旋加劲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通过偏心受压试验研究发现,螺旋肋可对大径厚比方钢管形成较好的约束,局部屈曲显著减小,构件承载力与变形能力得到有... 大径厚比钢管混凝土构件局部屈曲问题较为突出,在螺旋加劲肋新型约束形式基础上,提出了螺旋加劲方钢管混凝土叠合柱。通过偏心受压试验研究发现,螺旋肋可对大径厚比方钢管形成较好的约束,局部屈曲显著减小,构件承载力与变形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试验结果,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该新型组合构件进行了参数分析,研究了钢管厚度、螺旋肋宽厚比、钢筋直径及偏心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偏心率增大,试件承载力降低,延性增加;减小钢管宽厚比和增加钢筋直径,承载力和延性均有明显提升;螺旋肋宽厚比对试件承载力影响不大。基于数值分析结果,给出了设计建议;并对该叠合柱偏心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考虑螺旋肋影响的实用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 螺旋加劲肋 偏心受压 数值模拟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样品基质对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
9
作者 董翊 姜阳 +3 位作者 于瑞祥 高艳秋 任逸尘 魏王慧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48,共6页
用氮气稀释含有丙酮、异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苯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混合标准气体制备标准吸附管系列,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并绘制工作曲线,以考察空气、二氧化碳、甲醇基质对低、中、高含量上述5种VOCs测定的... 用氮气稀释含有丙酮、异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苯等5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混合标准气体制备标准吸附管系列,采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并绘制工作曲线,以考察空气、二氧化碳、甲醇基质对低、中、高含量上述5种VOCs测定的影响。结果显示:5种VOCs的质量在不同范围内和对应的定量离子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300~1.00 ng,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为2.1%~5.7%;除甲醇基质中低含量丙酮和异丙醇的回收率大于200%外,3种基质中不同含量的5种VOCs的回收率均在90.0%~110%内,推测残留在检测器中的甲醇影响了与甲醇保留时间接近的丙酮和异丙醇的电离,导致离子强度增大,回收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管采样 热脱附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基质影响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PE管约束GFRP海砂混凝土柱的轴压力学性能研究
10
作者 霍静思 王志滨 +2 位作者 李鑫雷 吴扬杭 高剑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5,共12页
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钢骨架增强聚乙烯(SRPE)管约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海砂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和受力机理。通过24个轴压短柱试验,研究SRPE管钢丝体积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和GFRP箍筋间距等参数对组合柱力学性能的... 采用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钢骨架增强聚乙烯(SRPE)管约束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海砂混凝土柱的力学性能和受力机理。通过24个轴压短柱试验,研究SRPE管钢丝体积配箍率、混凝土强度和GFRP箍筋间距等参数对组合柱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在确定合理材料本构模型的基础上,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参数范围内组合柱虽均发生剪切破坏,但仍具有较好的延性,说明SRPE管和GFRP箍筋对海砂混凝土形成了良好的约束效应;有限元数值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环向钢丝体积配箍率能显著提升峰值承载力、剩余承载力和延性,提高混凝土强度能显著提升峰值承载力、剩余承载力和弹性刚度,但延性明显降低,其他参数对组合柱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不显著;基于参数分析结果,提出了组合柱轴压承载力和峰值应变简化计算式,可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PE管 GFRP筋 海砂混凝土 组合柱 轴压承载力 简化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线型Q波段高效率通信行波管研究
11
作者 郑丽 郝保良 +7 位作者 王娟 张彦成 李紫琳 王光强 陈然 耿伟楠 徐光 张丽霞 《空间电子技术》 2025年第1期109-117,共9页
面向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毫米波应用的快速需求,文章详细研究了螺旋线型Q波段行波管的大功率、高效率、高增益、非线性等物理特性和设计技术。通过尺寸共度效应理论分析,研究了慢波结构的色散特性、耦合阻抗;采用了一种双渐变技术,在... 面向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毫米波应用的快速需求,文章详细研究了螺旋线型Q波段行波管的大功率、高效率、高增益、非线性等物理特性和设计技术。通过尺寸共度效应理论分析,研究了慢波结构的色散特性、耦合阻抗;采用了一种双渐变技术,在提高电子效率的同时兼顾高增益和良好的非线性指标;采用了主衰减,输入副衰减和切断的设计方法,有效抑制了返波振荡,以使行波管稳定工作;在互作用后电子能谱分析基础上,设计出一种五级降压收集极,收集极效率达到90%,促进了行波管总效率的提高。采用以上设计方法研制了2种Q波段螺旋线通信行波管,具体测试结果为,A型大功率行波管,Q波段(带宽2GHz),输出功率达到125W,饱和总效率达到57%,饱和增益45dB,相移小于49°,重量460 g;B型小型化行波管,Q波段(带宽4.5 GHz),饱和功率65 W,饱和总效率55%,饱和增益46 dB,相移小于45°,重量350 g。两种螺旋线型Q波段行波管满足了通信的高效率、高线性度、高增益、小型化等综合指标要求,测试参数超过公开报道的最新产品,展现出极佳的综合性能。文章所提出的设计方法为Q波段及更高频段螺旋线通信行波管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通信 行波管 大功率 高效率 小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和灰色关联法的新型螺纹管传热性能优化研究
12
作者 林纬 詹宏阳 +6 位作者 汪威 朱家豪 张鼎 龚程 郑小涛 徐建民 喻九阳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法对新型螺纹管传热性能的优化进行实验设计,以努塞特数(Nu)和摩擦因数(f)为评价指标,研究螺距(P)、肋高(H)、螺纹段与光管段的长度比(L)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响应面图研究各参数对Nu和f的交互影... 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法对新型螺纹管传热性能的优化进行实验设计,以努塞特数(Nu)和摩擦因数(f)为评价指标,研究螺距(P)、肋高(H)、螺纹段与光管段的长度比(L)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响应面图研究各参数对Nu和f的交互影响。计算各实验组数的灰色关联等级,使用灰色关联法对新型螺纹管进行多目标优化,并通过分析不同换热管的湍流动能(TKE)分布,得到新型螺纹管增强传热性能的机理。研究表明:通过响应面分析可知L是影响Nu与f最显著的参数;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得到的最优结构参数P=5.5 mm、H=1.00 mm、L=2,这种结构参数下的新型螺纹管Nu值为100.741,f值为0.024 641;通过对比不同换热管的TKE分布发现,新型螺纹管的独特设计即两个旋转方向相反的相邻螺纹段会导致管内的流体流动方向频繁变化,从而加剧径向扰动,更频繁地产生二次流,导致TKE增加,增强其传热性能。通过优化研究,确定了新型螺纹管最优的结构参数,并深入揭示其传热性能增强的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和设计新型螺纹管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纹管 灰色关联法 响应面法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附加套箍效应的钢管约束混凝土轴压承载力解析法
13
作者 王力 潘启仁 +3 位作者 张宇星 虞庐松 胡琦 李伟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2,共12页
针对高寒环境温度对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力学行为影响显著的问题,结合热力学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建立考虑环境温度的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提出“温度附加套箍效应”的概念,并通过开展不同环境温度下的26个钢管约束混凝... 针对高寒环境温度对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力学行为影响显著的问题,结合热力学理论和极限平衡理论,建立考虑环境温度的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提出“温度附加套箍效应”的概念,并通过开展不同环境温度下的26个钢管约束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试验,验证了所提理论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通过解析法系统揭示环境温度对钢管约束混凝土轴压承载力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本文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平均偏差仅2.0%,标准差为0.06,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对钢管约束混凝土轴压承载力影响显著,环境温度为-40℃时,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对承载力的影响可达到温度附加承载力的34.1%;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受环境温度与常温的温差、材料温变弹性模量、泊松比、线膨胀系数及构件径厚比等受多因素综合影响,基于本文理论对量化环境温度对钢管约束混凝土承载力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高寒地区钢管约束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应综合考虑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和温致材料特性变异对结构力学行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约束混凝土 环境温度 温度附加套箍效应 轴压承载力 轴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管束流体弹性不稳定性机理研究
14
作者 王越 谭蔚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7-615,共9页
螺旋管束由于其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快堆与第4代核电堆型中。为揭示螺旋管束流体弹性不稳定性,本文在验证激振模型的冲击实验基础上,利用螺旋管束激振模型系统地研究了管的相对位置、管束结构参数对螺旋管振动响应的... 螺旋管束由于其结构紧凑、传热效率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快堆与第4代核电堆型中。为揭示螺旋管束流体弹性不稳定性,本文在验证激振模型的冲击实验基础上,利用螺旋管束激振模型系统地研究了管的相对位置、管束结构参数对螺旋管振动响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面外方向的振幅远大于面内方向的,相邻管层节径比对螺旋管振动响应的影响强于同层管间节径比与螺旋角。通过改变管间流速,探究了螺旋管束流体弹性不稳定性机理,提出了预测临界流速的半经验公式,并且同现有直管管束的国家标准与先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为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的设计与工程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管式蒸汽发生器 管束振动 流体弹性不稳定性 临界流速半经验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钢管混凝土柱轴压性能
15
作者 吴丽丽 刘艳霞 +1 位作者 武海鹏 韩港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1,共15页
为解决异形钢管混凝土柱阴角对其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用1个冷弯薄壁方钢管和2个U形钢管焊接成L形钢管,内填充混凝土形成L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钢管混凝土柱形式。设计了5组共10根试件的轴压试验,并开展了有限元参数分析,研究了钢管厚度、... 为解决异形钢管混凝土柱阴角对其承载力的影响,提出了用1个冷弯薄壁方钢管和2个U形钢管焊接成L形钢管,内填充混凝土形成L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钢管混凝土柱形式。设计了5组共10根试件的轴压试验,并开展了有限元参数分析,研究了钢管厚度、U形管外伸长度和钢材强度等参数对构件承载力和延性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类试件的主要破坏形态为中上部局部鼓曲破坏,适量增大U形管外伸长度可以提高承载力,但增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易发生弯扭破坏;承载力和延性随着钢管厚度和钢材强度增大而增加;混凝土强度对构件的初始刚度和峰值荷载的影响都很小,但对曲线下降段的影响较大;试件端部和中部截面阴角处的混凝土应力值比各边中部更大,说明采用U形钢管与方钢管组合的方式改善了阴角处钢管对混凝土约束普遍较弱的问题。基于“统一理论”,给出了两种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两种计算方法在0.44~1.94的约束效应系数范围内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形 U形管 钢管混凝土柱 轴心受压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透射法检测混凝土灌注桩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16
作者 程素珍 许尚杰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文章基于声波透射法检测灌注桩桩身质量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了仪器延时、声测管材质与埋设等因素对声波透射法测试声波的影响,提出了换能器选择原则,进行了仪器延时率定、声测管声时修正计算,介绍了试验过程;通过对声波透射法仪器延时... 文章基于声波透射法检测灌注桩桩身质量的基本理论,系统分析了仪器延时、声测管材质与埋设等因素对声波透射法测试声波的影响,提出了换能器选择原则,进行了仪器延时率定、声测管声时修正计算,介绍了试验过程;通过对声波透射法仪器延时、声测管修正值等多项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根据纵波波速与混凝土强度的关系、实测混凝土波速及其沿桩身的纵向变化,判断桩体混凝土强度,确定桩身质量;对于一套正常的声测系统,修正值的精度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声波透射法测桩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透射法 波速 声时 声测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环境温度的钢管约束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研究
17
作者 王力 潘启仁 +3 位作者 顾皓玮 胡琦 虞庐松 李子奇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5-168,共14页
为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钢管约束混凝土(steel tube confined concrete,STCC)柱的抗震性能,开展了9根不同温度工况下的STCC柱拟静力试验,分析各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揭示环境温度对STC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针对现行S... 为研究不同环境温度下钢管约束混凝土(steel tube confined concrete,STCC)柱的抗震性能,开展了9根不同温度工况下的STCC柱拟静力试验,分析各试件在不同温度下的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揭示环境温度对STCC柱抗震性能的影响机理。针对现行STCC骨架曲线模型计算方法中未考虑环境影响的不足,基于试验和有限元计算结果,提出了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STCC理论骨架曲线特征点温度修正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STCC材料变异和温度附加套箍效应对试件水平承载力和延性影响显著,环境高温(60℃)会使核心混凝土强度降低,且在钢-混凝土界面易发生脱粘脱空,导致试件承载力和延性分别下降9.4%、12.2%;低温(-40℃)工况下,由于核心混凝土强度提高,同时外壁钢管对核心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加强,使试件承载力提升18.7%,但其延性最大降低47.2%,对抗震产生不利影响;所提考虑环境温度影响的STCC理论骨架曲线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精度,可为高寒大温差地区该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约束混凝土(STCC) 环境温度 拟静力试验 理论骨架曲线 温度附加套箍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尾矿充填模袋固结规律的数值模拟
18
作者 刘小文 吴泽铭 +1 位作者 何海松 王建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2025年第1期56-62,共7页
用细粒尾矿充填模袋,其脱水、固结时间较长,脱水固结规律直接影响其筑坝的沉降变形以及稳定性。采用ABAQUS软件模拟在不同充灌浓度和充灌高度条件下,模袋体在固结过程中位移、孔隙水压力分布以及模袋张力的变化规律,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 用细粒尾矿充填模袋,其脱水、固结时间较长,脱水固结规律直接影响其筑坝的沉降变形以及稳定性。采用ABAQUS软件模拟在不同充灌浓度和充灌高度条件下,模袋体在固结过程中位移、孔隙水压力分布以及模袋张力的变化规律,并将模拟结果与试验进行对比,结果较吻合。同时通过建立大尺寸模袋体模型研究在实际工程中大模袋固结排水速率受尺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模袋体的整体变形和孔隙水压力均随模袋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而模袋的整体变形和孔隙水压力随充灌浓度的增大逐渐减小;对于工程中的大尺寸模袋,沉降量与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均随模袋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不同模袋高度下最终沉降率均在24%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尾矿 模袋法 有限元分析 影响因素 大尺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UBE”理论的交叉航路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陶媚 郭兰申 +1 位作者 卢炯 张新瑜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43,共5页
针对当前航路网络日趋复杂,航路交叉点越来越多,出现飞行冲突的几率大大增加的问题,提出基于"TUBE"理论的交叉航路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将航路中的航空器抽象为一种流体,当航空器进入航路时采用汇流的方法,离开航路时采用分流... 针对当前航路网络日趋复杂,航路交叉点越来越多,出现飞行冲突的几率大大增加的问题,提出基于"TUBE"理论的交叉航路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将航路中的航空器抽象为一种流体,当航空器进入航路时采用汇流的方法,离开航路时采用分流的方法,使航空器在飞越航路交叉点时不存在互相穿越的飞行情况,并基于该理论进行了建模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的采用可以降低管制员的工作负荷,同时更好地提高民航的运行效率和飞行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域规划 tube”理论 交叉航路 穿越飞行 航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CFST柱压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20
作者 卢亦焱 柳永达 +2 位作者 刘真真 马文涛 祝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8,共12页
为研究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钢管混凝土(CFST)柱的压弯承载力,进行3个原CFST柱和7个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CFST柱(组合加固柱)试件的偏压试验,分析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和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在试验基础上,通过纤维模型法对258... 为研究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钢管混凝土(CFST)柱的压弯承载力,进行3个原CFST柱和7个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CFST柱(组合加固柱)试件的偏压试验,分析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和荷载—跨中挠度曲线。在试验基础上,通过纤维模型法对258个组合加固柱进行参数分析,分析了夹层混凝土强度、外套钢管厚度和屈服强度对组合加固柱N/N_(u)-M/M_(u)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CFST柱和组合加固柱的破坏形态基本一致,均为典型的弯曲型破坏,组合加固柱加固部分与原CFST柱变形协调良好;夹层混凝土强度的提高、外套钢管厚度和屈服强度的降低使试件N/N_(u)-M/M_(u)曲线呈现外凸趋势;在这些因素当中,夹层混凝土强度对平衡点位置影响效果最显著,钢管厚度和屈服强度对平衡点位置影响不大。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组合加固柱压弯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公式得到的压弯承载力计算值与试验值、纤维模型法模拟值的误差均在10%以内,表明计算方法可准确预测外套方钢管夹层混凝土加固方CFST柱压弯承载力,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套钢管 夹层混凝土 钢管混凝土柱 纤维模型法 N/N_(u)-M/M_(u)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