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8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innovative coal-fired power plants within the energy internet 被引量:7
1
作者 Yongping Yang Chengzhou Li +1 位作者 Ningling Wang Zhiping Yang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2019年第2期160-179,共20页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smart power grid, and ul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have driven the energy system revoluti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energy ...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s, smart power grid, and ultra-high voltage transmission technologies have driven the energy system revolution to the next generation: the energy internet. Progressive penetration of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to the energy system has led to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the currently wide use of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Here, the applications and prospects of advanced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are analyzed. These technologie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categories:(1) large-scale and higher parameters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including 620/650/700 oC ultra-supercritical thermal power and double reheat ultra-supercritical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ies;(2) system innovation and specific, highefficiency thermal cycles, which consist of renewable energy-aided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a supercritical CO_2 Brayton cycle for coal-fired power plants, large-scale air-cooling coal-fired power plant technologies, and innovative layouts for waste heat utilization and enhanced energy cascade utilization;(3)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combined with poly-generation technologies, which are represented by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 cycle(IGCC) and integrated gasification fuel cell(IGFC) technologies. Concerning the existing coal-fired power units, which are responsible for peak shaving, possibl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flexibility and operational stability are discussed. Furthermore, future trends for coal-fired power plants coupled with cyber-physical system(CPS) technologies ar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coal-fired power generation technologies demonstrates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 ergy In ternet coal-fired power GEN eration FLEXIBILITY Cyber-physical system Smart power pla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电厂大数据云平台的架构建设与模型开发研究
2
作者 王志敏 黄骞 +4 位作者 王可轩 陈树宽 李敏 王海 李水清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1,共10页
火电机组运行智慧化是“双碳”目标约束下机组灵活运行的关键技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机组数字化架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现役机组的云平台改造建设尚缺乏深入技术探索及报道。以2台350 MW机组为例,系统开展了火电大数据云平... 火电机组运行智慧化是“双碳”目标约束下机组灵活运行的关键技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的机组数字化架构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现役机组的云平台改造建设尚缺乏深入技术探索及报道。以2台350 MW机组为例,系统开展了火电大数据云平台改造建设的实践研究。首先,发展了利旧的私有云平台搭建技术,实现了整合厂内原有6台服务器资源的低成本部署,同时保障建设期内机组正常运行;其次,针对火电机组万亿级的年数据量存储及电厂应用场景下数据读取需求,发展了云平台数据库数据同步技术,改进了数据库的测点管理方式及数据存储方式,开发了数据接口服务,使云平台数据库实现10^(5)量级测点数据的秒级写入及3 s内全年数据的单点检索。在此基础上,在云平台上部署了依托2.45×10^(9)条数据的大数据寻优算法,实现了机组能耗的可视化运行指导;搭建了针对高噪声测量数据的预处理模型,完成了对风量等数据的趋势提取;开发了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入口NO_(x)浓度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构建负荷变化因子对预测结果进行反馈调节,可捕捉不同幅度的喷氨量变化需求。上述模型框架均可在云平台实现灵活调整与拓展,所提技术可为火电企业及新型低碳/零碳燃烧能源设备的智慧云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火电机组 智慧电厂 云平台 大数据 煤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塔双循环湿式烟气脱硫系统建模与优化控制
3
作者 李瑞连 曾德良 +2 位作者 陈振宇 潘岩 高耀岿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9-409,419,共12页
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建立了单塔双循环湿式烟气脱硫(Single-tower and double-circulation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SD-WFGD)系统的控制系统。首先,利用历史运行数据,考虑SD-WFGD系统运行过程吸收塔变频浆液循环泵在不同浆液pH时... 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建立了单塔双循环湿式烟气脱硫(Single-tower and double-circulation 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SD-WFGD)系统的控制系统。首先,利用历史运行数据,考虑SD-WFGD系统运行过程吸收塔变频浆液循环泵在不同浆液pH时单位频率变化对烟气SO_(2)浓度的影响,建立了系统动态模型。然后,基于浆液pH脱硫能力提出了直接硫量平衡控制(Direct sulfur balance control,DSC)策略,将已建立的动态模型作为控制模型,并利用传统PID控制器结合DSC策略,建立了SD-WFGD系统串联控制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PID控制方案相比,所提优化控制方案减小了供浆流量和出口SO_(2)浓度的波动,能够大幅度提升SD-WFGD系统的控制性能,从而更好地保证脱硫系统在燃煤电站灵活运行的背景下安全、稳定、经济及灵活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SD-WFGD系统 直接硫量平衡控制 串联控制系统 优化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燃煤电厂碳监测数据的碳核算误差分析及修正模型建立
4
作者 朱剑利 白胜利 +2 位作者 张桐瑞 康滟婷 卢浩 《矿冶》 2025年第1期144-150,共7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控制成为各国政府和能源企业的共同目标。燃煤电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量的准确计算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燃煤电厂排放因子法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项式拟合...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碳排放控制成为各国政府和能源企业的共同目标。燃煤电厂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碳排放量的准确计算和有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针对燃煤电厂排放因子法计算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项式拟合和误差修正的方法,以提高碳排放量计算的准确性。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法选取特征数据集构建多项式模型,利用浣熊优化算法得到最优多项式系数,并对不同特征数和阶数的多项式展开试验。仿真结果显示,建立以发电量、供电量及耗电量的四阶多项式对误差的修正效果最好。误差修正模型能够显著减少碳排放量的计算误差,使修正后的碳排放量更接近实际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碳监测 排放因子 误差修正 多项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吸收光谱法的烟气CO_(2)浓度监测技术研究
5
作者 王辉 侯桂军 +3 位作者 胡欣 沙智勇 苗丰 许传龙 《节能技术》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针对现有锅炉燃烧高温烟气CO_(2)浓度测量方法和装置较为复杂,难以实现在线原位测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红外吸收光谱的CO_(2)浓度测量方法,通过结合动态参比技术,实现高温烟气CO_(2)浓度的实时准确监测。首先,构建了红外吸收光谱CO... 针对现有锅炉燃烧高温烟气CO_(2)浓度测量方法和装置较为复杂,难以实现在线原位测量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红外吸收光谱的CO_(2)浓度测量方法,通过结合动态参比技术,实现高温烟气CO_(2)浓度的实时准确监测。首先,构建了红外吸收光谱CO_(2)浓度测量传感器,开展了不同CO_(2)浓度和温度条件下测量实验,分析了传感器测量准确性受温度及浓度的影响规律。此后,将所构建的传感器应用于某电厂4号机组进行现场实验测试,进一步评价红外吸收光谱CO_(2)浓度测量传感器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当CO_(2)浓度低于传感器最大量程的80%时,测量误差在-3%~2%之间,且温度的变化对于测量准确性影响较小;当CO_(2)浓度达到100%量程时,温度的变化会导致传感器测量准确性显著降低,为满足测量精度要求,需进行测量系统零点与量程校准;在现场运行测试中,系统的零点与量程漂移均小于1%,示值误差在-3%~2%之间。说明所提出的基于红外吸收光谱的CO_(2)浓度测量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烟气 CO_(2)浓度 红外吸收光谱 动态参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技术及应用
6
作者 程茜 杨建辉 陈鸥 《能源科技》 2025年第1期33-36,共4页
通过对某燃煤电厂实施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技术,实现了2×350 MW机组烟囱出口NO_(x)、SO_(2)、粉尘排放浓度深度环保治理的目标。其中,脱硝系统实施“脱硝装置提效+喷氨装置改进+测量系统升级+控制系统优化”的设计方案,实现了SCR反... 通过对某燃煤电厂实施烟气污染物近零排放技术,实现了2×350 MW机组烟囱出口NO_(x)、SO_(2)、粉尘排放浓度深度环保治理的目标。其中,脱硝系统实施“脱硝装置提效+喷氨装置改进+测量系统升级+控制系统优化”的设计方案,实现了SCR反应器出口NOx排放浓度小于3.6 mg/Nm^(3),脱硝系统脱硝效率达到了96%;脱硫系统优化了浆液循环泵的运行方式,使脱硫系统的脱硫效率达到了99.8%,吸收塔出口净烟气SO_(2)浓度为2.3 mg/Nm^(3);新增了洗深度除尘(DUC)装置,将烟囱出口粉尘降低到了0.4 mg/Nm^(3);电厂新增了湿烟羽治理系统,消除了“白色烟羽”的视觉污染,取得了显著的冷凝节水效果,每台机组厂用淡水节省量达到28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湿法脱硫 除尘 近零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中的关键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
7
作者 赵可帝 《锅炉制造》 2025年第2期62-64,共3页
本文以中国境内某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为案例,分析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风险类型,探讨项目团队采取的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措施。本文的研究为大型火力发电厂建设项目中的风险管理提供了实践案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火力发电厂建设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 控制措施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袋复合除尘器试运行过程故障分析及处理
8
作者 李建惠 《上海节能》 2025年第3期469-472,共4页
对某燃煤自备电厂3×75 t/h锅炉电袋复合除尘器中箱体变形事故进行了分析,从技术和调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认为,如果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中箱体变形情况完全可以避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修复方案,在电袋复合除尘器钢支架、灰斗... 对某燃煤自备电厂3×75 t/h锅炉电袋复合除尘器中箱体变形事故进行了分析,从技术和调试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认为,如果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中箱体变形情况完全可以避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修复方案,在电袋复合除尘器钢支架、灰斗和上箱体没有变形的情况下,将中箱体恢复到初始状态,确保了电袋复合除尘器的结构强度和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袋复合除尘器 箱体变形 防范措施 燃煤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建设光伏电站的应用探索
9
作者 缪圳瀛 《太阳能》 2025年第1期14-20,共7页
“双碳”目标下,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力的新能源发电迎来井喷式发展。而近年来,在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抓手下,光伏发电用地政策或将进一步收紧,成为制约光伏电站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若能将采用热电联产机组的燃煤发电厂的闲置贮灰场用... “双碳”目标下,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主力的新能源发电迎来井喷式发展。而近年来,在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抓手下,光伏发电用地政策或将进一步收紧,成为制约光伏电站投资的主要因素之一。若能将采用热电联产机组的燃煤发电厂的闲置贮灰场用于建设光伏电站,既能让贮灰场空地得到合理利用,又能解决光伏电站建设面临的场地问题,土地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以在浙江省绍兴市某采用热电联产机组的燃煤发电厂贮灰场内建设的大型光伏电站为例,从光伏阵列设计、光伏电站收益及减排效果、贮灰场对光伏电站建设的影响这3个维度对此类光伏电站建设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结果显示:1)该光伏电站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271.51 t,减少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年排放量分别约为3305.92、28.67、12.72 t,为区域节能减排起到了积极作用。2)在合理安排运贮灰路径的情况下,按照每月清洗1次光伏组件的频率,该光伏电站的年发电量并无减少迹象,说明在此类区域建设光伏电站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发电厂 贮灰场 光伏电站 可行性分析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给煤机刮片在燃煤锅炉中的设计与应用
10
作者 李海霞 高盼 贺寄清 《中国井矿盐》 2025年第2期22-23,共2页
给煤机是为燃煤锅炉带来热源的运输履带,而刮板给煤机相比螺旋给煤机、皮带给煤机具有结构简单、给煤量调节范围大、使用寿命长、输送距离长、运行稳定、密封性好、费用低、便于操作和维修等优点,在燃煤锅炉中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刮板... 给煤机是为燃煤锅炉带来热源的运输履带,而刮板给煤机相比螺旋给煤机、皮带给煤机具有结构简单、给煤量调节范围大、使用寿命长、输送距离长、运行稳定、密封性好、费用低、便于操作和维修等优点,在燃煤锅炉中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刮板给煤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对给煤机刮片的结构进行改进,大幅降低了给煤机故障率,加强了给煤机的给煤稳定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对于锅炉的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板给煤机 刮片改进 动力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电厂入炉煤中氟的含量分布及燃烧富集特性
11
作者 李衍方 崔小峰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5年第3期80-83,87,共5页
采用高温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电极法,考察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主要燃煤电厂入炉煤中氟的分布及在实验室静态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规律和分布特征。氟的含量范围为35~248μg/g,平均值为134μg/g,分布较为集中,以中氟煤、低氟煤为主,所占比例为68... 采用高温燃烧水解-氟离子选择电极法,考察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主要燃煤电厂入炉煤中氟的分布及在实验室静态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规律和分布特征。氟的含量范围为35~248μg/g,平均值为134μg/g,分布较为集中,以中氟煤、低氟煤为主,所占比例为68.6%。氟在静态燃烧过程中绝大部分以气态氟形式析出,气态氟析出率在56.26%~94.32%之间,平均值为85.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电厂 入炉煤 分布和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光伏发电在骆驼山洗煤厂的应用
12
作者 杨东 高燕军 韩春阳 《选煤技术》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分布式光伏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发电和能源综合利用模式,与火力发电等传统集中式发电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解决传统发电因配电线路长,电压等级高出现电压波动不稳等问题,骆驼山洗煤厂遵循就近发电、并网、转换和使用的原则,采... 分布式光伏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发电和能源综合利用模式,与火力发电等传统集中式发电存在明显差异。为了解决传统发电因配电线路长,电压等级高出现电压波动不稳等问题,骆驼山洗煤厂遵循就近发电、并网、转换和使用的原则,采用“自发自用”形式,建设以555Wp高效单晶硅光伏半片组件、具有MPPT功能的组串式逆变器、交流汇流箱以及防雷电装置组成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重点开发数字化管理平台,无线传输技术以G2-4G-ST数据采集棒通过4G通讯实现远程监控,采用高效单晶光伏组件,利用BOOST升压斩波和DC-AC技术、组串式逆变器,提高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整体效率。生产实践表明: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不仅有助于稳定提供同等规模系统的发电量,还能有效解决电力在升压及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此外,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具有无噪声、无光污染、无辐射等优势,满足零排放、零污染的静态发电要求,目前已成为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分布式光伏发电在能源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和重要性,对推动选煤厂绿色能源发展、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煤厂供电结构 分布式光伏发电 太阳能发电 发电量 组串式逆变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G工控网络下火力发电厂煤粉炉燃烧控制优化研究
13
作者 李玮琦 魏铭毅 陈玉良 《工业加热》 2025年第2期20-24,共5页
煤粉炉在燃烧过程中容易出现热损失、不完全燃烧等问题,导致燃烧效率较低。为此,提出了5G工控网络下火力发电厂煤粉炉燃烧控制优化研究。建立包含煤粉炉运行状态数据的5G工控网络模型和虚拟网络模型,利用基于节点重要度的TOPSIS评价方... 煤粉炉在燃烧过程中容易出现热损失、不完全燃烧等问题,导致燃烧效率较低。为此,提出了5G工控网络下火力发电厂煤粉炉燃烧控制优化研究。建立包含煤粉炉运行状态数据的5G工控网络模型和虚拟网络模型,利用基于节点重要度的TOPSIS评价方法对两个模型中的节点展开排序,并按照排序完成节点的映射,根据虚拟链路的资源需求和链路映射函数,将煤粉炉的运行状态数据从工控网络映射到虚拟网络上,并通过分析虚拟网络上各节点和链路状态实现煤粉炉燃烧状态的监测和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G工控网络 燃烧控制 火力发电厂 煤粉炉 无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低碳技术进展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厚章 王学斌 +2 位作者 杨富鑫 邓双辉 阮仁晖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2-1066,共15页
当前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10亿t,其中约40%的CO_(2)由燃煤机组产生,如何降低燃煤发电机组的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针对燃煤发电机组大规模减碳技术,重点介绍低碳/零碳燃料替代技术(生物质、污泥、氢/氨等)和CCUS技术的研究进展:燃... 当前我国碳排放总量约110亿t,其中约40%的CO_(2)由燃煤机组产生,如何降低燃煤发电机组的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针对燃煤发电机组大规模减碳技术,重点介绍低碳/零碳燃料替代技术(生物质、污泥、氢/氨等)和CCUS技术的研究进展:燃煤电厂耦合生物质包括直接耦合和间接耦合,但均受制于生物质原料供应和价格,生物质“种植—收割—转运—储存—预处理—燃烧”全链条控制掺烧模式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660 MW机组掺烧试验表明,CO_(2)排放可减少77.25万t/a;市政污泥含水率高达80%,进入锅炉前需干化处理,目前蒸汽或烟气干化均存在投资运行成本高、干化后的污泥水分较大且有臭气等问题,导致掺烧比例一般低于8%。基于生物质热源的污泥炭化技术可直接在污水厂生产无臭污泥炭,热值达10.26 MJ/kg左右,电厂掺烧比例可提高至20%~30%;掺烧氢/氨燃料需解决大比例掺烧下氨逃逸和NOx排放问题,国内已开展皖能集团300 MW和国家能源集团600 MW氨煤掺烧实验,通过燃烧调控可在NOx排放略微增加的情况下实现较高的NH3燃烬率,但商业化推广还受制于氢/氨成本;燃烧前脱碳技术(IGCC电站)的商业化运行案例极为有限,由于高居不下的成本,国外多个示范项目均已停运,推动该技术商业化需解决建设成本、发电成本和设备可靠性等问题。燃烧中碳捕集包括富氧燃烧和化学链燃烧,由于空分、再循环等过程能耗,常压富氧发电效率比空气燃烧低8%~12%,从常压富氧到加压富氧可进一步提高净发电效率;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4 MW化学链燃烧示范装置,该技术也有望应用于气化领域;燃烧后碳捕集目前以溶液吸收技术为主,固体吸附技术的再生能耗更低,但大规模商业化需要继续降低能耗和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机组 CO_(2) 低碳/零碳燃料 CC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力电厂大规模全流程CCUS技术研究进展与前瞻
15
作者 桑树勋 滕卫卫 +5 位作者 刘世奇 樊玉新 陆诗建 李鑫钢 漆志文 徐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7-198,共12页
燃气电厂在未来火力电厂的占比有望加大,但燃煤电厂目前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工业碳排放源之一。为了助力“双碳”目标下的CCUS技术提升及去碳产业发展,聚焦了燃煤电厂大规模高效碳捕集、地质利用与地质封存以及全流程CCUS技术,评述了相... 燃气电厂在未来火力电厂的占比有望加大,但燃煤电厂目前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工业碳排放源之一。为了助力“双碳”目标下的CCUS技术提升及去碳产业发展,聚焦了燃煤电厂大规模高效碳捕集、地质利用与地质封存以及全流程CCUS技术,评述了相关研究进展,预测了可能的技术突破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燃煤电厂碳捕集技术发展迅速,燃煤烟气低浓度CO_(2)吸收剂性能显著提升、大型捕集设备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电力系统与CO_(2)捕集系统耦合关系得到重视与强化,但技术瓶颈依然存在,低能耗、低损耗、低成本吸收剂的研发,高通量—低压降塔内件和超大型—紧凑型捕集分离设备的研制,以及大规模碳捕集系统耦合发电系统的优化控制是当务之急;②中国有大规模CO_(2)驱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长期积累,CO_(2)地质封存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均取得显著进展,但大型盆地低渗透储层高效CO_(2)地质利用封存理论与技术尚不能满足规模化工程部署应用的要求,大型盆地多类型封存地质体适配性CO_(2)地质利用封存模式与高效CO_(2)地质利用封存机理、一体化的安全高效CO_(2)地质利用封存技术体系亟待构建;③源汇匹配、技术适配、系统优化是形成燃煤电厂大规模CCUS全流程技术的三大关键机制,燃煤电厂大规模全流程CCUS一体化去碳技术模式、技术集成的科学基础和工艺方法、复杂工程多模块一体化设计与建设运维技术等亟待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大规模全流程CCUS技术 碳捕集 地质利用封存 全流程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测量技术赋能燃煤电厂碳排放计量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姚顺春 刘泽明 +7 位作者 卢志民 郭松杰 谢子立 李峥辉 黄泳如 李龙千 卢伟业 陈小玄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31,共14页
火力发电企业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和全球加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下,火电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精确计量燃煤电厂的碳排... 火力发电企业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和全球加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下,火电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精确计量燃煤电厂的碳排放量变得至关重要。在燃煤电厂碳计量中,烟气流量影响燃煤发电中在线监测法的精度,而燃煤消耗量、燃煤元素碳含量以及飞灰碳含量共同决定核算法的可靠性。目前,大多数燃煤发电企业只对流量和燃煤消耗量进行实时监测,在现场恶劣的环境中对燃煤元素碳含量以及飞灰碳含量进行短周期、高频次的直接监测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以及物力,流量监测设备也易受烟道环境影响。而软测量技术以其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可为传统碳排放计量过程中关键参数的监测提供一种替代方法。鉴于此,首先阐述了软测量模型的建立过程,包含数据预处理、辅助变量选择、软测量模型建立以及模型校正。数据预处理能够确保数据质量,提高建模效率;辅助变量选择是从大量潜在的变量中筛选出对目标变量的辅助变量,进一步提高建模效率;软测量模型建立主要是基于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是实现目标变量预测的核心;模型校正通过实际的离线或在线数据,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其次,针对碳计量相关参数,分析了烟气流量、燃煤消耗量、燃煤元素碳含量和飞灰碳含量监测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软测量技术在上述碳计量关键参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应用,评估了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技术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其中,机理分析建模主要基于电厂锅炉进出口的能量平衡以及烟风质量守恒等原理,有着确定的数学物理关系式,具有高度可解释性和稳定性,但是建模过程复杂,预测精度较低;数据驱动建模主要是利用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基于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丰富的运行数据,对碳计量关键参数进行“黑箱建模”,克服了机理分析建模复杂的过程分析,精度相对较高,但是建模过程不明确,且模型对于不同机组的泛化能力较差。最后,对于软测量技术在碳排放计量领域的发展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对电厂各参数之间的时序结构、电厂自身计算能力的限制以及机理分析融合数据驱动方法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并对国外二氧化碳预测性排放系统结合软测量技术在国内外燃煤电厂的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碳排放计量 软测量技术 在线监测法 核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初始氨覆盖率寻优的燃煤电站SCR脱硝系统机理建模
17
作者 陈达 李德波 +5 位作者 李峥辉 危由兴 李龙千 陈姜宏 卢志民 姚顺春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2,共6页
随着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燃煤机组工况快速变化,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入口氮氧化物(NO_(x))浓度剧烈波动。传统PID控制已无法满足NO_(x)的超低排放标准,需要建立准确的模型对出口NO_(x)浓度进行预测,以实现快速准确的喷氨量控制... 随着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并网,燃煤机组工况快速变化,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器入口氮氧化物(NO_(x))浓度剧烈波动。传统PID控制已无法满足NO_(x)的超低排放标准,需要建立准确的模型对出口NO_(x)浓度进行预测,以实现快速准确的喷氨量控制。然而,在机理建模的过程中,氨覆盖率这一关键数据因无法测量而缺失,直接影响模型精度。为了解决氨覆盖率缺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名为初始氨覆盖率寻优的方法。采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IPSO)方法,通过燃煤电厂运行数据对机理模型反应常数和初始氨覆盖率进行校准。结果表明:经过初始氨覆盖率寻优,机理模型预测的出口NO_(x)浓度精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典型工况下,测试集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下降了1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氮氧化物 选择性催化还原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初始氨覆盖率寻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厂及汽轮机岛性能试验标准比对和实践研究
18
作者 李麟 张朋飞 +1 位作者 罗碧星 陆梁 《热力透平》 2024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性能验收试验是燃煤发电机组建设工程验收的关键一环,其准确有效的前期规划和实践管理对于燃煤电站建设工程的合同制定和项目移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海外燃煤发电工程项目和国内燃煤发电工程项目性能验收试验实践现状,对比分析了... 性能验收试验是燃煤发电机组建设工程验收的关键一环,其准确有效的前期规划和实践管理对于燃煤电站建设工程的合同制定和项目移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海外燃煤发电工程项目和国内燃煤发电工程项目性能验收试验实践现状,对比分析了国标和相应ASME标准关于全厂及汽轮机性能验收试验的差异,结合二者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前期技术协议规划和现场实践中的注意要点。研究成果可为海外燃煤发电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和项目管理提供指导,同时可为性能试验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站 性能验收试验 国标体系 ASME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再热蒸汽抽汽-熔盐储热的火电系统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宇恒 宋晓辉 +1 位作者 杨荣贵 李小波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7-454,共8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再热蒸汽-抽汽熔盐储热的火电联合系统,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效率进行了分析。为了使熔盐放热过程匹配主蒸汽温度,需要在抽汽充热过程之后再配置电加热器对熔盐提温,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充热过程平均换热温差... 提出了一种基于再热蒸汽-抽汽熔盐储热的火电联合系统,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效率进行了分析。为了使熔盐放热过程匹配主蒸汽温度,需要在抽汽充热过程之后再配置电加热器对熔盐提温,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充热过程平均换热温差、放热过程夹点温差、低温储热温度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充热过程中维持10 K平均换热温差,放热夹点温差从5 K增加至15 K会导致最高等效往返效率从88.2%降低至85.0%,同时最佳储热温度从314℃升高至324℃;放热过程中维持10 K夹点温差,充热过程的平均换热温差从5 K增加至15 K时,最高等效往返效率从89.5%降低至85.8%;2个温差均在10 K时,机组的最高等效往返效率为87.1%,该条件下运行时机组最低负荷可从30%下调至2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热储能 抽汽蓄能 熔盐储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型火电机组烟气直测法碳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辉 刘俊 +8 位作者 崔洪滨 李阳海 刘栗 贺俊 徐万兵 王楠 周淼 许涛 徐龑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49,共8页
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40%以上,加快健全火电厂碳排放的精确计量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电力行业碳排放精细化监管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安装在电厂现场的浓度、流量等计量仪表长期运行后,其测量性能和精度发生变化,采用仪表出厂时... 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的40%以上,加快健全火电厂碳排放的精确计量和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对电力行业碳排放精细化监管有重要作用。考虑到安装在电厂现场的浓度、流量等计量仪表长期运行后,其测量性能和精度发生变化,采用仪表出厂时的精度计算不确定度无法真实反映测量结果的可信度。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生产实际,基于计量仪表定期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并对湖北省某电厂660 MW机组的碳排放在线监测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分析不确定度贡献,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该机组直测法碳计量结果的扩展相对不确定度为8.282%(包含因子k=2,置信水平95%)。除压强外,其余项均为B类不确定度占主导。是否考虑灵敏系数及B类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的选择都会对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影响碳排放不确定度的主要来源为CO_(2)浓度和烟气流量测量,采用更高精度的气体成分和流量测量仪器对测量仪表进行定期维护、校准以及优化烟道内测点布置等均有助于减小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碳计量 碳监测 直测法 不确定度 燃煤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