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ndovascular stent-grafts for acute and 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被引量:2
1
作者 Quanming Jing Yaling Han Xiaozheng Wang Jie Deng Bo Luan Hongxu Jin Xiaojiang Liu Fei Li Ying Liu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67-71,共5页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arly and mid-term results of endovascular repair for acute and 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an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he 2 groups. Methods From May 2002 to December ...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arly and mid-term results of endovascular repair for acute and 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and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the 2 groups. Methods From May 2002 to December 2006, 50 patients with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were treated by endovascular stent-graft. There were 23 patients in the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 group and 27 patients in the chronic aortic dissection (CAD)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1 to 54 months (average, 17±16 months).The immediate and follow-up clinical outcomes were document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Results Placement of endovascular stent-grafts across the primary entry tears was technically successful in all 50 patients. Compared to the CAD group, the AAD group had a higher percentage of pleural effusion (17.4% vs. 0%, P=0.04) and visceral /leg ischemia (26.1% vs 3.7%, P=0.04). Procedure related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endoleak and post-implantation syndrome,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the AAD group than in the CAD group (21.7% vs 3.7% and 30.4% vs 11.1%, respectively; P=0.08 and P=0.04). Kaplan–Meier analysis showed no difference in the survival rate at 4 years between the 2 groups (86.4% vs 92.3%, P=0.42 by log-rank test). However, the event-free survival rate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section tha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ortic dissection(96.2% vs 73.9%; P=0.02 by log-rank test). Conclu- sions Endovascular repair with stent-graft wa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both acute and 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However, both immediate and long term major complication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dissection than in those with chronic diss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RTIC DISSECTION ENDOVASCULAR repairing stent-graf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tal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using caster branched stent-graft 被引量:1
2
作者 Guo-Yi SUN Wei GUO +8 位作者 Xiao-Ping LIU Xin JIA Jiang XIONG Hong-Peng ZHANG Xiao-Hui MA Feng CHEN Sen-Hao JIA Jie LIU Yang-Yang GE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751-754,共4页
A 57-year-old man has 20-year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presented with intermittent chronic pain in the chest area and shoulder blades over the last three months.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on admission reveale... A 57-year-old man has 20-year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presented with intermittent chronic pain in the chest area and shoulder blades over the last three months.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on admission revealed a 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with an 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crossed behind the trachea and bovine aortic arch(Figure I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 AORTIC dissection Branch stent-graft 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dovascular stent-grafts for acute and 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被引量:1
3
作者 David Jayakar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2-,共1页
  Within the recent months,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ortic aneurysms has become a rather interesting alternative to patients considering open surgery. In the past, the procedure was typically and more solely reserved...   Within the recent months, endovascular repair of aortic aneurysms has become a rather interesting alternative to patients considering open surgery. In the past, the procedure was typically and more solely reserved to a selected group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al co-morbid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vascular stent-grafts for acute and 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 comparison of clinical outcomes TY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4
作者 王彦军 鲍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7期3132-3136,共5页
目的评价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接受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腔内修复治疗的9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tanford B... 目的评价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接受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腔内修复治疗的9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4例,复杂腹主动脉瘤5例。分析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死亡率、随访情况。结果9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中6例接受三开窗,3例接受四开窗,共重建分支动脉血管30条,植入分支支架(BSG)26条。手术成功率为100.0%(9/9),无术中死亡病例。手术时间211~440 min,平均(333.0±70.8)min。住院时间10~33 d,平均(21.8±7.6)d。1例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死亡率为11.11%(1/9),死因为呼吸循环衰竭。术后随访时间0.2~14.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6±5.2)个月;随访过程无患者死亡,再处理2例(25.00%),1例患者出现左肾动脉分支支架内血栓形成,予以机械抽栓并球囊扩张,1例患者右肾动脉分支支架脱入主体支架内,予以腔内技术取出并补装BSG,其余患者主动脉病变重塑良好,无不良并发症。结论体外预开窗联合束径技术腔内修复治疗复杂主动脉疾病的短中期效果满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预开窗技术 束径技术 复杂主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中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孔佳杰 李召彬 +4 位作者 席树强 靳泽岳 杨帆 朱喆 柳磊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1期15-18,共4页
目的观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中实施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均接受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术中均采用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技术阻断主动脉弓部,停循环温度为28℃中... 目的观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中实施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的治疗效果。方法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1例,均接受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术中均采用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技术阻断主动脉弓部,停循环温度为28℃中度低温。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手术时间(8.2±1.8)h,其中术中停循环时间(4.5±0.8)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42.5±9.6)min、术中体外循环时间(206.8±16.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35.7±22.0)min。21例患者中,19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患者术后死亡。治愈出院的19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1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行床旁血滤治疗,1例因术后出血进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后死亡的2例患者中,1例因冠脉事件死亡、1例因感染中毒性休克死亡。19例患者出院后复查主动脉CTA结果显示,支架人工血管通畅,未见钳夹损伤、变形或扭曲,远端吻合口附近无内漏形成,7例支架血管置入部位夹层假腔完全血栓化、11例部分血栓化、1例全程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腔完全血栓化。结论在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过程中,采用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技术阻断主动脉弓部,可以避免深低温停循环,有效缩短了术中停循环时间,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部阻断技术 远端主动脉弓部阻断技术 全弓替换手术 支架象鼻手术 中度低温停循环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通路顽固性狭窄病变递进处置策略及临床分析
6
作者 吴限 叶红 +2 位作者 顾春峰 卞雪芹 雒湲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4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对于动静脉内瘘顽固性狭窄病变,采取递进处置策略进行干预治疗,分析该方案治疗的预后,旨在探讨更为有效合理的动静脉内瘘维护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因高位自体动静脉内瘘... 目的对于动静脉内瘘顽固性狭窄病变,采取递进处置策略进行干预治疗,分析该方案治疗的预后,旨在探讨更为有效合理的动静脉内瘘维护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因高位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头静脉弓狭窄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静脉吻合口区域狭窄首次行超声引导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并采取递进处置策略维护的患者,随访24个月观察内瘘的通畅和再干预情况,另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同类病变单纯以高压球囊维护的随访数据比较得出结论。结果高位AVF头静脉弓狭窄采取递进处置策略维护的患者31例,单纯以高压球囊扩张规律维护的患者16例,随访24个月,两者在再干预次数(t=4.461,P<0.001)、再干预后平均通畅时间(t=3.550,P<0.001)及PTA辅助通畅率(χ^(2)=5.562,P=0.021)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VG静脉吻合口区域狭窄采取递进处置策略维护的患者68例,单纯以高压球囊扩张规律维护的患者58例,随访24个月,两者在再干预次数(t=5.094,P<0.001)及再干预后平均通畅时间(t=3.251,P=0.002)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取递进处置策略,循序渐进地使用各种介入治疗器械以及手术方案处置动静脉内瘘顽固性狭窄病变可以提高PTA的通畅性,减少干预频次,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 头静脉弓 人工血管静脉吻合口 扩张球囊导管 覆膜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贻贝仿生聚酚胺涂层固定REDV短肽促内皮化探究
7
作者 魏嘉佳 孟昊天 +3 位作者 李鹏程 王文轩 李梦茹 涂秋芬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59-265,共7页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发展显著降低了支架的再狭窄率,但引入的药物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内皮层的损伤,从而影响病灶部位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结构完整及功能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层是维持血管组织稳态以及凝血系统平衡的重要保障。使用... 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发展显著降低了支架的再狭窄率,但引入的药物会不可避免地造成内皮层的损伤,从而影响病灶部位内皮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性。结构完整及功能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层是维持血管组织稳态以及凝血系统平衡的重要保障。使用兼具优良血液相容性及促内皮化功能的涂层对支架进行预处理,是改善血管支架等心血管植入器械并发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选用氧化剂高碘酸钠加速多巴胺自聚合,使其在支架材料表面快速形成聚酚胺涂层PDA,制备方法简单且省时;随后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点击接枝功能性短肽REDV,构建促内皮化涂层P-REDV,REDV肽接枝效率高且接枝密度大(9.84 ng/cm^(2))。该涂层在体外细胞培养实验中对内皮细胞粘附具有选择性促进作用,同时显示出优异的血液相容性,为解决药物洗脱支架及心血管植入器械延迟内皮化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胺化学 点击接枝 促内皮化 血管支架 RED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5例胸主动脉夹层瘤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景华 李德闽 +11 位作者 董国华 李忠东 罗立国 胡小南 许飚 申翼 顾卫东 钱建军 张利东 周志强 张晓华 程晓峰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37-39,42,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胸主动脉夹层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选取1995年12月至2006年12月的115例胸部主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中,行升主动脉加全弓部血管置换术30例(其中行全胸段主动脉血管置换加Wheat... 目的:总结分析胸主动脉夹层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选取1995年12月至2006年12月的115例胸部主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8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中,行升主动脉加全弓部血管置换术30例(其中行全胸段主动脉血管置换加Wheat手术2例、主动脉带瓣管道置换25例、主动脉瓣成形术3例)、术中降主动脉植入覆膜支架6例、升主动脉加半弓血管置换8例;59例Ⅲ型主动脉夹层瘤患者中36例经左后外侧胸部切口、左心转流下或自体血液转流下行降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23例用介入的方法经股动脉植入降主动脉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结果:115例患者中5例围手术期死亡,其他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9年10个月,2例因不同原因于手术后远期死亡,余均健康存活。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瘤应采用积极的外科治疗方法,全弓血管置换应用双侧颈动脉灌注对脑的保护效果确切,术中应用改良象鼻手术可以简化手术操作,Ⅲ型夹层瘤应用覆膜支架行腔内隔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瘤 外科 脑保护 脊髓保护 覆膜支架 腔内隔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对脑血管反应性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高宇海 石进 +3 位作者 张英谦 陈大伟 张卫清 时惠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26-129,共4页
目的观察脑血管反应性(CVR)降低的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CVR的变化。方法纳入症状性单侧MCA M1段重度狭窄伴CVR下降的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1~73(66.6±3.6)岁。在吸入5%CO_2及95%O2的混合气体前... 目的观察脑血管反应性(CVR)降低的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CVR的变化。方法纳入症状性单侧MCA M1段重度狭窄伴CVR下降的患者10例,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61~73(66.6±3.6)岁。在吸入5%CO_2及95%O2的混合气体前后,用CT灌注(CTP)测定患者局部脑血流量,评价其CVR,患者均予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6个月再次相同方法测定CVR,并与术前CVR比较。结果 10例患者均完成了血管内治疗与随访,置入支架前狭窄率70%~95%,置入支架后残余狭窄<20%,6个月复查残余狭窄<50%。置入支架前CVR值为-14%^-29%,置入支架后CVR值-2%~24%,其中2例CVR仍未改善,8例患者CVR恢复正常。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可以改善单侧MCA M1段严重狭窄患者的CV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移植物闭塞 血管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分支支架血管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重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良万 戴小福 +3 位作者 卢琳 杨国锋 张贵灿 曹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12期890-893,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对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全主动脉弓重建的患者实施术中直视下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当鼻咽温度降至23℃时,停止下半身灌注,于无名动脉近端横断升主动... 目的探讨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对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全主动脉弓重建的患者实施术中直视下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当鼻咽温度降至23℃时,停止下半身灌注,于无名动脉近端横断升主动脉,经此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置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结果3例患者术中顺利地置入三分支支架血管。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其分支支架血管通畅,三分支支架血管均无扭曲,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部位的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直视置入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全主动脉弓重建是可行的。这种方法避免于常规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的主动脉弓三分支血管吻合和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较深部位的远端人造血管一降主动脉的吻合,从而简化了全主动脉弓的重建,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主动脉夹层 全主动脉弓重建 三分支血管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编织型血管覆膜支架的压缩性能 被引量:6
11
作者 邹秋华 林婧 +2 位作者 关国平 王富军 王璐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0,87,共5页
采用新型编织技术制备了螺旋平行分布和交叉分布的4种不同结构的一体化血管覆膜支架,研究支架不同结构与其平面压缩性能的关系,考察不同压缩测试条件(压缩和回复速率以及压缩停滞时间)对支架的径向压缩强力、应力松弛率和弹性回复率的影... 采用新型编织技术制备了螺旋平行分布和交叉分布的4种不同结构的一体化血管覆膜支架,研究支架不同结构与其平面压缩性能的关系,考察不同压缩测试条件(压缩和回复速率以及压缩停滞时间)对支架的径向压缩强力、应力松弛率和弹性回复率的影响,综合评价其压缩性能.结果表明:小节距同向螺旋平行分布血管覆膜支架(A2)具有压缩强力较高、应力松弛率最小、弹性回复率高,故其压缩性能最好;随着压缩停滞时间的延长,大节距同向螺旋平行分布血管覆膜支架(A1)和交叉分布血管覆膜支架(B1和B2)的应力松弛率明显增加,且弹性回复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覆膜支架 压缩性能 应力松弛 弹性回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彭月华 高兴才 +3 位作者 汤跃卿 袁风林 杨涛 彭梅先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10期731-734,共4页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正中开胸,股动脉、右房插管转流,不游离主动脉弓及头臂血管,鼻温18℃,停循环,于无名动脉近端2cm部分切开升主动脉,直视下置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于...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正中开胸,股动脉、右房插管转流,不游离主动脉弓及头臂血管,鼻温18℃,停循环,于无名动脉近端2cm部分切开升主动脉,直视下置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于主动脉弓和近端降主动脉及三支头臂血管内,行左颈总动脉、右无名动脉气囊导管选择性脑灌注,吻合支架血管近端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恢复全身灌注。观察并发症及疗效。出院时和3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结果本组无死亡,手术过程顺利,脑及右上肢停循环6-7min,左上肢及降主动脉停循环25-27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1-96min,体外循环时间145-190min。术后64排CTA示1例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外左侧少量血流流向降主动脉,3个月时消失;术后短暂、轻度精神症状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与血管吻合无关。术后1周及3个月CTA示支架血管位置满意,各头臂血管血流通畅。结论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术中置人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A型 覆膜支架 三分支 主动脉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单臂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的经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宏鹏 郭伟 +2 位作者 刘小平 尹太 贾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2期128-130,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cross-femoral bypass grafting,CFBG)的单臂支架型血管(aortouniiliac,AUI)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疗效。方法1997年5月~2007年2月,对8例因髂动脉的特殊解剖条件无... 目的探讨联合股-股动脉旁路移植术(cross-femoral bypass grafting,CFBG)的单臂支架型血管(aortouniiliac,AUI)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疗效。方法1997年5月~2007年2月,对8例因髂动脉的特殊解剖条件无法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的腹主动脉瘤采用联合CFBG的AUI支架型血管进行EVAR治疗。术后观察内漏、缺血并发症、股股旁路血管的通畅性以及下肢血供情况等。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于术后15个月死亡。3例原发性内漏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自愈。8例平均随访24个月(3~72个月),旁路均通畅,1例于术后1年吻合口轻微狭窄但无下肢缺血症状。结论因髂动脉解剖条件复杂不能应用分叉支架型血管的腹主动脉瘤采用联合CFBG的AUI支架型血管进行EVAR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腔内修复 单臂支架型血管 股股动脉旁路 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修复术22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志平 李淑珍 +6 位作者 王坚 赵龙 张玉龙 郭俊晓 高荣 任杰 李育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 探讨单中心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17年6月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85例、女性41例;年龄16~83岁,平均(48.12±11.73)岁.病种:StanfordB... 目的 探讨单中心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1月至2017年6月采用覆膜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的226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性185例、女性41例;年龄16~83岁,平均(48.12±11.73)岁.病种: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170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32例,主动脉B型壁间血肿18例,创伤性主动脉峡部假性动脉瘤6例.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12.64±10.32)个月,分析其临床腔内修复术的病种、围术期特点、左锁骨下动脉的处理方式和近、远期疗效及严重并发症.结果 226例患者均行腔内修复术,手术时间(2.00±1.03)h,术中失血量(150.00±30.13)ml,术后住院时间(11.00±3.52)d;手术成功率100%.共置入支架232枚,其中6例采用两段式技术置入双支架.平均近端支架直径(37.6±3.1)mm,平均支架长度(149.7±25.6)cm.完全封堵左锁骨下动脉13例,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6例,采取烟囱技术保留左锁骨下动脉24例,急诊腋动脉-腋动脉转流2例,支架释放后少许残余内漏17例.术后6~9个月复查内漏消失;合并严重的冠心病患者于腔内修复术后5~7 d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5例.住院患者死亡2例,1例死于高血压脑出血,1例死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院期间无截瘫、卒中等并发症.中位随访48个月,平均随访率84.3%.随访期间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2例,因再发夹层或支架远端破裂再次行腔内修复术2例,支架近端逆撕至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3例,因经济情况保守治疗2例,1例死亡,其余病例恢复良好.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及相关疾病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失血量小、严重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随访远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疾病 覆膜支架 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楝 曹勇 +3 位作者 刘超 余观水 邓元子 程华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 总结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经CT增强扫描确诊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63例,从股动脉植入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破口.植入后重复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目的 总结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8月至2014年7月经CT增强扫描确诊为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63例,从股动脉植入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封堵破口.植入后重复进行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血管内支架植入全部成功.术后造影60例无内漏,3例轻度内漏,1例出现左上肢缺血.随访CT检查1~3年,未出现脊髓损伤、支架移位等并发症,大部分胸背痛等症状消失.结论 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是治疗胸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覆膜血管内支架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顺应性的研究意义及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关颖 关国平 +1 位作者 林婧 王璐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05-611,共7页
小口径人工血管与宿主血管间顺应性不匹配,是导致其植入后远期通畅率低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已有文献证明,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SG)与宿主血管间顺应性不匹配,也是引起术后远期滑移、内漏、血流紊乱等并发症的原因。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 小口径人工血管与宿主血管间顺应性不匹配,是导致其植入后远期通畅率低的重要因素;而目前已有文献证明,腔内隔绝术用覆膜支架(SG)与宿主血管间顺应性不匹配,也是引起术后远期滑移、内漏、血流紊乱等并发症的原因。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有限。综述SG顺应性的评价方法,包括通过SG体积、压力的变化计算其体积顺应性,或通过脉搏波速和瘤体压力间接反映SG的顺应性。关于SG顺应性的研究主要包括:验证SG的植入对宿主血管的影响,不同结构SG对宿主血管的影响,以及顺应性随疲劳时间推移的可能变化。同时,对改变结构优化SG顺应性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隔绝术 覆膜支架 顺应性 人工血管 裸金属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直型覆膜支架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谷雪莲 胡方遒 +2 位作者 祁勇翔 李中华 宋成利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3-628,共6页
应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腹主动脉瘤直型覆膜支架在径向压握、自膨胀释放及植入后平衡状态3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及各项生物力学指标。建立覆膜支架、压握工具以及目标血管的有限元模型。对圆柱状压握工具沿R轴负方向施加大小为6.50 mm的... 应用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研究腹主动脉瘤直型覆膜支架在径向压握、自膨胀释放及植入后平衡状态3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及各项生物力学指标。建立覆膜支架、压握工具以及目标血管的有限元模型。对圆柱状压握工具沿R轴负方向施加大小为6.50 mm的位移载荷,压握覆膜支架至外径为7.00 mm;将压握工具恢复到原始尺寸,建立血管/覆膜支架接触关系;支架完全释放后平衡状态下,对其内表面均匀施加50~150 mm Hg动脉压。分析支架部分在压握与平衡状态下的最大主应变(MPS)峰值及分析后形态、释放状态下变形血管以及覆膜的等效应力峰值(VMS)。在径向压握过程中,金属支架最大压握主应变峰值为5.73%;在自膨胀释放过程中,造成血管壁应力集中的峰值为0.371 MPa,覆膜应力峰值为0.388 MPa;在植入后平衡状态下,支架平均应变为0.0859%,振荡应变为0.0486%,覆膜应力峰值为2.09 MPa,安全因子为8.23。支架部分在各工况下应变处于镍钛合金屈服强度之内,在圆角弯折处应变最为集中;覆膜部分在各工况下应力值也满足e-PTFE膜材料的屈服强度。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覆膜支架的结构优化设计以及覆膜材料选择提供一种分析方法,可以提高覆膜支架的生物力学性能,并给工程设计和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支架 腹主动脉瘤 生物力学 镍钛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丁盛 张近宝 +3 位作者 张立平 欧阳辉 邬晓臣 李永霞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2年第5期434-437,共4页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共对16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了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0 - 72岁[(56.3 ± 7....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成都军区总医院共对16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完成了杂交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50 - 72岁[(56.3 ± 7.1)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夹层起源于升主动脉)5例,B型夹层(夹层起源于降主动脉)11例,病变均累及主动脉弓,不适宜单独行腔内隔绝治疗。11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或加颈部切口行升主动脉至头臂动脉旁路移植,5例单纯颈部切口行头臂动脉间旁路移植,然后行股动脉切口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升主动脉造影,术后3个月、1年及2年随访CT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旁路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置入定位准确,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6例,随访时间3.0 - 48.0个月[(24.0 ± 8.2)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并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未见脑部和肢体的缺血征象。结论 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可根据受累的部位及程度采用不同的杂交手术方法,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该治疗方法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手术 主动脉夹层 覆膜支架 腔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隔绝治疗77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报告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军 王高明 +2 位作者 许飚 董国华 景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841-843,共3页
目的覆膜支架已日益广泛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文中观察研究覆膜支架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77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观察疗效与长期预后。结果 77例均成功封堵主动脉破口,近... 目的覆膜支架已日益广泛用于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文中观察研究覆膜支架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77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观察疗效与长期预后。结果 77例均成功封堵主动脉破口,近期死亡2例,存活患者5年生存率为73.3%,生活质量基本不受影响。结论覆膜支架介入治疗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覆膜支架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内脏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的应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明志兵 于晓强 +2 位作者 夏春秋 梁火奇 仲崇俊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98-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内脏动脉瘤(VAA)和假性动脉瘤(VAPA)的疗效和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18例VAA和10例VAPA的临床资料,穿刺股动脉或肱动脉途径,造影评估动脉瘤的部位、大小、载瘤动脉直径,长鞘保护和...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内脏动脉瘤(VAA)和假性动脉瘤(VAPA)的疗效和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覆膜支架腔内治疗18例VAA和10例VAPA的临床资料,穿刺股动脉或肱动脉途径,造影评估动脉瘤的部位、大小、载瘤动脉直径,长鞘保护和定位下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复杂病例采用瘤腔内成襻技术通过瘤腔,术后造影评估疗效,并行CT血管成像随访,观察技术和临床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术后未再干预率、支架通畅率及瘤腔隔绝情况。结果27例VAA和VAPA成功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技术成功率为96.4%(27/28),临床成功率为85.7%(24/28),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6%(1/28),覆膜支架置入后未再干预率为88.9%(24/27)。术后6个月随访支架通畅率为96.3%(26/27),动脉瘤获完全隔绝率为100.0%(27/27),术后12个月和2年随访动脉瘤获完全隔绝率为100.0%,支架通畅率为92.6%(25/27)。结论覆膜支架可腔内修复VAA和VAPA,瘤腔隔绝完全,载瘤动脉通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动脉瘤 假性 腔内治疗 覆膜支架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