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citon emissions of CdS nanowire array fabricated on Cd foil by the solvothermal method
1
作者 Yong Li Peng-Fei Ji +3 位作者 Ya-Juan Hao Yue-Li Song Feng-Qun Zhou Shu-Qing Yuan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期369-373,共5页
Nanowires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low-dimensional structure, tunable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for next-generation nanoscal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Cd S nanowire array, which i... Nanowires have recently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ir low-dimensional structure, tunable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for next-generation nanoscale optoelectronic devices. Cd S nanowire array, which is(002)-orientation growth and approximately perpendicular to Cd foil substrate, has been fabricated by the solvothermal method. In the temperature-dependent photoluminescence, from short wavelength to long wavelength, four peaks can be ascribed to the emissions from the bandgap,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holes being bound to the donors or the electrons being bound to the acceptors, the transition from Cd interstitials to Cd vacancies,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S vacancies to the valence band,respectively. In the photoluminescence of 10 K, the emission originated from the bandgap appears in the form of multiple peaks. Two stronger peaks and five weaker peaks can be observed. The energy differences of the adjacent peaks are close to 38 me V, which is ascribed to the LO phonon energy of Cd S. For the multiple peaks of bandgap emission, from low energy to high energy, the first, second, and third peaks are contributed to the third-order, second-order, and first-order phonon replica of the free exciton A, respectively;the fourth peak is originated from the free exciton A;the fifth peak is contributed to the first-order phonon replica of the excitons bound to neutral donors;the sixth and seventh peaks are originated from the excitons bound to neutral donors and the light polarization parallel to the c axis of hexagonal Cd S,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 nanowires array solvothermal method PHOTOLUMINESCENCE exciton emiss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NaGdF4:Yb^(3+),Tm^(3+)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赵伟馨 彭孔浩 +6 位作者 武癑 郭文 高鹤然 张凌燕 彭微 李淑荣 孟佩俊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79,共7页
本工作采用溶剂热法制备NaGdF_(4):Yb^(3+),Tm^(3+),优化稀土离子掺杂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OA∶ODE体积比例、NH_(4)F添加量等条件,利用XRD、TEM、FTIR、荧光光谱和Zeta电位等方法探究其对材料形貌与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条件... 本工作采用溶剂热法制备NaGdF_(4):Yb^(3+),Tm^(3+),优化稀土离子掺杂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OA∶ODE体积比例、NH_(4)F添加量等条件,利用XRD、TEM、FTIR、荧光光谱和Zeta电位等方法探究其对材料形貌与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稀土离子掺杂比为Gd69%∶Yb30%∶Tm1%(质量分数),反应时间为60 min,反应温度为300℃,OA∶ODE体积比例为5∶15,NH_(4)F添加量为4 mmol。然后利用配体交换法制备PEI-NaGdF_(4):Yb^(3+),Tm^(3+),表征分析表明,与修饰前相比,PEI修饰后的纳米材料晶型形貌未改变,尺寸均一,粒径为(26.48±1.03)nm,分散性和水溶性良好,荧光强度略有降低,在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可发蓝色上转换荧光。Zeta电位分析表明,PEI-NaGdF_(4):Yb^(3+),Tm^(3+)表面具有正电荷,利于细胞靶向摄取,为精准医疗造影提供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 溶剂热法 配体交换法 聚乙烯亚胺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苯甲酸)-3-(吡嗪基)-1H-1,2,4-三唑配体镍(Ⅱ)配合物的构筑与热分解性能
3
作者 郑利娜 刘博 +3 位作者 孙韫卓 徐留洋 刘帅 李震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6-52,共7页
为了探究镍(Ⅱ)基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选择同时含有三氮唑、吡嗪基和羧基的半刚性配体1-(4-苯甲酸)-3-(吡嗪基)-1H-1,2,4-三唑(HL)与过渡金属镍(Ⅱ)在乙腈、硝酸、水等混合溶剂环境下反应生长晶体。配体(HL)中的羧酸基团通过与金属离子形... 为了探究镍(Ⅱ)基配合物的热稳定性,选择同时含有三氮唑、吡嗪基和羧基的半刚性配体1-(4-苯甲酸)-3-(吡嗪基)-1H-1,2,4-三唑(HL)与过渡金属镍(Ⅱ)在乙腈、硝酸、水等混合溶剂环境下反应生长晶体。配体(HL)中的羧酸基团通过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金属-羧基结构单元促进配合物的结构更加多样化,而含氮基团是通过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强配位键来提高配合物的稳定性。通过传统的溶剂热法成功构筑了一例命名为1的新型镍(Ⅱ)基配合物,并对配合物1进行单晶结构分析、粉末XRD实验、FTIR检测等表征,通过热重实验分析热分解性能。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 2/c空间群,其晶胞参数为a=11.897(3)A,b=10.207(3)A,c=30.556(7)A,α=γ=90°,β=95.064(8)°,V=3696.0(17)A^(3),配合物1的配位构型是一个六配位的八面体;热重实验表明,相比于HL配体和其他含氮羧酸类配合物,配合物1的框架结构热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苯甲酸)-3-(吡嗪基)-1H-1 2 4-三唑 溶剂热法 晶体结构 热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形貌纳米Cu_(2)(Salen)_(2)的制备与表征综合实验设计
4
作者 苑娟 张彬 +1 位作者 吴金萍 王梦凡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10期420-425,共6页
分别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和溶剂热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形貌的Cu_(2)(Salen)_(2)纳米材料,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并利用Olex2软件对该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配位情况进行了... 分别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和溶剂热法制备了两种不同形貌的Cu_(2)(Salen)_(2)纳米材料,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其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并利用Olex2软件对该配合物的分子结构和配位情况进行了展示。本实验内容涉及有机合成、配位化学、纳米材料制备与表征、晶体结构分析软件应用等,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现代科技手段有机统一,兼顾基础的同时,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本实验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实践中,使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实验 Cu_(2)(Salen)_(2) 纳米材料 反溶剂沉淀法 溶剂热法 合成与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纳米花NiCo-MOF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储能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牛婷婷 毛喜玲 +2 位作者 闫欣雨 王俊强 李孟委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针对储能器件对高比容量、长寿命、高安全性、绿色环保电极材料的应用需求,利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三维纳米花镍钴双金属有机框架(NiCo-MOF)电极材料,并与活性炭(AC)一起组装了工作电压窗口可达1.45 V的高性能非对称超级电容器。通过调控... 针对储能器件对高比容量、长寿命、高安全性、绿色环保电极材料的应用需求,利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三维纳米花镍钴双金属有机框架(NiCo-MOF)电极材料,并与活性炭(AC)一起组装了工作电压窗口可达1.45 V的高性能非对称超级电容器。通过调控优化金属前驱体摩尔比和水热时间制备得到NiCo-MOF电极材料。该NiCo-MOF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 A·g^(-1)下,比容量高达1839.23 F·g^(-1),这主要归因于由薄纳米片组成的纳米花NiCo-MOF提供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极大地促进了电解质的浸入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以NiCo-MOF为正极、AC为负极制备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在1.0 A·g^(-1)下,其比容量达到105.27 F·g^(-1),经过100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为89.85%。结果表明,三维纳米花NiCoMOF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等储能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器 金属有机框架(MOF) 三维纳米花 电极材料 储能特性 一步溶剂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甲基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及二氧化碳吸附性能
6
作者 陈田 郑琦 +1 位作者 王连军 江莞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38,共7页
为提高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的结晶度,从而提高其在气体吸附领域的应用,使用2,5-二甲基对苯二甲酰肼(Th-(Me)_(2))与2,4,6-三(4-醛基苯基)-1,3,5-三嗪(TFPT)作为构筑单元,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新型甲基功能化COF材料(COF-Th-Me)。利... 为提高共价有机框架(COFs)材料的结晶度,从而提高其在气体吸附领域的应用,使用2,5-二甲基对苯二甲酰肼(Th-(Me)_(2))与2,4,6-三(4-醛基苯基)-1,3,5-三嗪(TFPT)作为构筑单元,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新型甲基功能化COF材料(COF-Th-Me)。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固体核磁共振碳谱、氮气吸附-脱附和热重分析等方法,结合理论模拟对COF-Th-Me结构性质进行研究,并对其二氧化碳吸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无甲基功能化COF(COF-Th)相比,COF-Th-Me的结晶度明显提高,结构表现为AA堆积结构(加权图形方差因子R_(wp)=2.00%,图形方差因子R_(p)=1.53%),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COF-Th-Me在273K和0.1MPa条件下,对二氧化碳气体的吸附量达到了27.6 cm^(3)/g,由此可知其在气体吸附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价有机框架 结构模拟 溶剂热法 二氧化碳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三维花球状结构的钼酸铋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降解双氯芬酸钠
7
作者 陈俊林 常春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67-75,共9页
钼酸铋(Bi_(2)MoO_(6),BMO)作为铋基光催化剂中一种良好的可见光响应性光催化剂,因其无毒、低成本、丰富的形貌以及优异的光学和化学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BMO的光催化性能受到形貌和结构的强烈影响。到目前为止,在不同的pH、温度... 钼酸铋(Bi_(2)MoO_(6),BMO)作为铋基光催化剂中一种良好的可见光响应性光催化剂,因其无毒、低成本、丰富的形貌以及优异的光学和化学性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BMO的光催化性能受到形貌和结构的强烈影响。到目前为止,在不同的pH、温度、溶剂、反应时间和表面活性剂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方法合成不同尺寸和形貌的BMO,包括零维、一维、二维和三维结构。其中,三维结构的BMO提供了良好的光捕获、短的光生载流子扩散路径和丰富的活性位点,对污染物有更高的光降解活性。本工作采用简单的溶剂热反应,制备了不同时间序列的三维花球状结构的Bi_(2)MoO_(6)。实验结果表明,BMO-24(溶剂热时间为24 h)表现出良好的载流子迁移率,具有最好的光催化效率。在模拟太阳光照射300 min后,其可以降解80%的双氯芬酸钠(DCF)。此外,分析了Bi_(2)MoO_(6)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光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能等。结果表明,溶剂热时间的改变对Bi_(2)MoO_(6)的表面形貌、孔隙结构、活性位点和光催化性能都有重要影响。最后,进一步探究反应机理发现,·O_(2)^(-)和h^(+)自由基是BMO-24降解DCF的主要活性物种,在降解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经过四次循环,Bi_(2)MoO_(6)仍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能。这项工作为光催化剂高性能光驱动降解水中污染物提供了更合理的设计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酸铋 双氯芬酸钠(DCF) 光催化 三维花球状 溶剂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法制备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LiAl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振耀 周亚鹏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2-198,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类核壳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LiAlO_(2)。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包覆LiAlO_(2)后,材料粒径在0.2~0.5μm之间,表面粗糙度增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类核壳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LiAlO_(2)。扫描电镜(SEM)与透射电镜(TEM)结果表明包覆LiAlO_(2)后,材料粒径在0.2~0.5μm之间,表面粗糙度增大。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包覆后,部分铝元素进入样品的体相中;改变了样品中过渡金属元素的价态分布。电压范围2.0~4.8V、0.05C活化时,包覆样品首次放电比容量达206.4mAh/g;库仑效率78.0%。样品在1C倍率下放电比容量151.4mAh/g,循环50次容量保持率高达98.4%。包覆后,材料可逆容量明显提升,倍率性能及循环稳定性均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材料 富锂材料 锂离子电池 溶剂热法 包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钙金属-有机骨架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质分析
9
作者 王伟娟 黄丽丽 +4 位作者 林知秋 卢冬飞 史荣会 刘耀 洪俊明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603-609,共7页
通过溶剂热合成法,获得一例钙金属-有机骨架[Ca_(2)(CH_(3)COO)_(3)(HCOO)],其中,甲酸配体由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原位分解生成。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对[Ca_(2)(CH_(3)COO)_(3)(HCOO)]... 通过溶剂热合成法,获得一例钙金属-有机骨架[Ca_(2)(CH_(3)COO)_(3)(HCOO)],其中,甲酸配体由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原位分解生成。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对[Ca_(2)(CH_(3)COO)_(3)(HCOO)]晶体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67186(6)nm,b=0.97579(7)nm,c=0.98460(9)nm,V=0.56305(9)nm^(3),Z=1;Ca(Ⅱ)离子(8配位)之间通过共用乙酸上的羧基氧形成一维链,链的两侧由羧基氧与Ca(Ⅱ)离子(7配位)配位形成三明治的夹层,每个夹层不断重复与乙酸配体配位形成二维层,层与层之间通过甲酸配体的两个羧基氧分别与层中两种配位模式的Ca(Ⅱ)离子连接形成三维有机骨架;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紫外光下可观察到绿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金属-有机骨架 溶剂热合成法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金负载锌/钴双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及气敏性能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悦 李凯 赵振廷 《微纳电子技术》 CAS 202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ZIF-8/ZIF-67以及Au掺杂的ZIF-8/ZIF-67双金属有机框架,并经过高温退火形成相应的衍生物纳米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的纳米材料进行分析,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气体传感器测试系统对...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ZIF-8/ZIF-67以及Au掺杂的ZIF-8/ZIF-67双金属有机框架,并经过高温退火形成相应的衍生物纳米结构。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制备的纳米材料进行分析,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气体传感器测试系统对基于上述纳米材料制备的两种气体传感器(纯ZIF-8/ZIF-67气体传感器、Au-ZIF-8/ZIF-67气体传感器)的气敏性能进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Au-ZIF-8/ZIF-67传感器对丙酮(C_(3)H_(6)O)气体的气敏性能优于纯ZIF-8/ZIF-67传感器。在最佳工作温度300℃下,Au-ZIF-8/ZIF-67气体传感器对体积分数为1×10^(-4)C_(3)H_(6)O气体的响应度达到209.12,约为纯ZIF-8/ZIF-67气体传感器的11倍,并且该传感器能检测丙酮气体的最小体积分数为5×10^(-8)。此外,Au-ZIF-8/ZIF-67气体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长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 衍生物纳米结构 双金属有机框架 溶剂热法 Au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基MOFs材料UiO-66-NH_(2)负载g-C_(3)N_(4)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思乐 洪雯雯 +2 位作者 单译 回梁川 张磊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9,共5页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UiO-66-NH_(2)/g-C_(3)N_(4)催化剂,以甲基橙(MO)染料溶液为模拟污染物,研究可见光照射下UiO-66-NH_(2)/g-C_(3)N_(4)光催化活性和循环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UiO-66-NH_(2)均匀地负载在层状g-C_(3)N_(4)表面,UiO-66-N... 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UiO-66-NH_(2)/g-C_(3)N_(4)催化剂,以甲基橙(MO)染料溶液为模拟污染物,研究可见光照射下UiO-66-NH_(2)/g-C_(3)N_(4)光催化活性和循环使用稳定性。结果表明:UiO-66-NH_(2)均匀地负载在层状g-C_(3)N_(4)表面,UiO-66-NH_(2)与g-C_(3)N_(4)形成Ⅱ型异质结,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复合;当催化剂质量浓度为1.25 g/L时,其对MO的光催化降解率达到了95.6%,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后其对MO的光催化降解率仍达到了8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iO-66-NH_(2)/g-C_(3)N_(4) 甲基橙 光催化降解 溶剂热法 MOFS 层状多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碳点的制备及在食品胭脂红检测中的应用
12
作者 何莉 李嘉欣 +2 位作者 胡成娜 冯向欣 俸婷婷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4-60,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灵敏的胭脂红检测方法。[方法]以荷叶为碳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碳点(FN-CDs),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条件;研究影响FN-CDs荧光强度的因素、共存物对检测体系的影响,优化测定条件;将FN-CDs用于食品中胭...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高效、灵敏的胭脂红检测方法。[方法]以荷叶为碳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碳点(FN-CDs),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条件;研究影响FN-CDs荧光强度的因素、共存物对检测体系的影响,优化测定条件;将FN-CDs用于食品中胭脂红含量测定并探究其作用机理。[结果]以0.6 g荷叶、0.25 g柠檬酸、45 mL甲酰胺在240℃反应4 h时,FN-CDs荧光值最强。在0~70μg/mL的胭脂红质量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胭脂红浓度成正比,具有良好线性关系,R2为0.9964,检出限为0.57μg/mL。西柚复果汁饮料和杨梅罐头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09%~102.49%,97.73%~112.47%。[结论]该检测方法具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准确度高等特点,可应用于食品中胭脂红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碳点 溶剂热法 胭脂红 荧光猝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多层氧化石墨烯基复合水凝胶的可控合成方法研究
13
作者 郑静 李晓燕 +3 位作者 马欣艳 闫鸿熠 王晨 柴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87,92,共6页
以多层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羟丙基纤维素(HPC)为骨架,采用溶剂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海绵的前驱物——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水凝胶。考察分散液配比、置换程度、pH、反应时间与温度、HPC添加量等因素对水凝胶成型性的影响。结... 以多层氧化石墨烯(GO)为原料,羟丙基纤维素(HPC)为骨架,采用溶剂热法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海绵的前驱物——三维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水凝胶。考察分散液配比、置换程度、pH、反应时间与温度、HPC添加量等因素对水凝胶成型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散液中无水乙醇与去离子水最佳配比为1∶1;离心时间30min、置换次数6次时层间水分置换最彻底;pH=8、反应温度210℃、时间14h、HPC添加量10mg时制备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氧化石墨烯 羟丙基纤维素 复合水凝胶 溶剂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法制备高性能LiFePO4正极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14
作者 曹景河 李开阳 +1 位作者 李孟桃 欧俊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3-840,共8页
本文报道了以磷酸和亚磷酸为磷源,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亚磷酸和乙二醇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很容易的实现磷酸铁锂晶体从微米级块状颗粒到分布均匀纳米颗粒的形貌改变,同时亚磷酸也防止了部分Fe2+的氧化... 本文报道了以磷酸和亚磷酸为磷源,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亚磷酸和乙二醇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很容易的实现磷酸铁锂晶体从微米级块状颗粒到分布均匀纳米颗粒的形貌改变,同时亚磷酸也防止了部分Fe2+的氧化。晶粒尺寸减小的磷酸铁锂纳米颗粒缩短了Li+脱出/嵌入的扩散距离,从而提高了磷酸铁锂纳米颗粒的电化学性能。采用多种表征技术对溶剂热法制备的磷酸铁锂材料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用亚磷酸和乙二醇合成的磷酸铁锂材料具有更小的均匀粒径,更好的晶粒间电接触,更快的电子和锂离子扩散。因此,我们认为用亚磷酸和乙二醇合成的磷酸铁锂材料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热法 亚磷酸 乙二醇 磷酸铁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胺/N-TiO_(2)纳米棒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15
作者 景钇淇 吴志华 +1 位作者 苏聪学 王瑞娟 《印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1,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N-TiO_(2),再运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纳米棒状聚苯胺/N-TiO_(2)(PANI/N-TiO_(2))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UV-vis和SEM等对所合成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初步探究了溶液pH、吸附剂质量和亚甲基蓝(MB)初始质量浓...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N-TiO_(2),再运用化学氧化法制备了纳米棒状聚苯胺/N-TiO_(2)(PANI/N-TiO_(2))复合材料。利用XRD、FT-IR、UV-vis和SEM等对所合成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初步探究了溶液pH、吸附剂质量和亚甲基蓝(MB)初始质量浓度等因素对PANI/N-Ti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并探究了其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在25℃,pH为10的条件下,PANI/N-TiO_(2)纳米棒对MB的吸附性能最好,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N-TiO_(2)纳米棒 动力学 热力学 溶剂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Co_(2)O_(4)纳米酶的改性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16
作者 邵奇梅 刘思齐 +2 位作者 侯利杰 单海霞 李海彦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采用溶剂热法,利用双金属氧化物易调控等优点制备了不同比例Cu-NiCo_(2)O_(4)纳米材料。通过XRD、SEM、FTIR等表征手段对其晶相、形貌结构、官能团进行分析,研究离子掺杂对NiCo_(2)O_(4)纳米材料晶相、形貌等表观影响;并对其类酶活性与... 采用溶剂热法,利用双金属氧化物易调控等优点制备了不同比例Cu-NiCo_(2)O_(4)纳米材料。通过XRD、SEM、FTIR等表征手段对其晶相、形貌结构、官能团进行分析,研究离子掺杂对NiCo_(2)O_(4)纳米材料晶相、形貌等表观影响;并对其类酶活性与抑菌性能进行探究,得到调控NiCo_(2)O_(4)纳米材料形貌尺寸与抑菌性能的最佳掺杂比例;通过小鼠创面模型、组织病理分析以及细胞毒性实验探究其抗感染能力与生物安全性。经以上实验得到晶相稳定,尺寸在1~2μm左右,具有双重类酶活性、高抑菌性能与良好生物安全性,Cu:Ni摩尔比为0.5%的Cu-NiCo_(2)O_(4)纳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剂热法 抑菌 纳米酶 NiCo_(2)O_(4) 离子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法合成不同形貌的Co_3O_4及其电容特性 被引量:29
17
作者 曾雯雯 黄可龙 +2 位作者 杨幼平 刘素琴 刘人生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268,共6页
采用溶剂热法以不同的钴盐在水-正丁醇体系中合成了不同形貌及尺寸的纳米Co3O4.采用XRD和TEM对产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阴离子的种类,可以控制产物Co3O4的形貌与晶粒尺寸.通过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和交... 采用溶剂热法以不同的钴盐在水-正丁醇体系中合成了不同形貌及尺寸的纳米Co3O4.采用XRD和TEM对产物的物相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反应体系中阴离子的种类,可以控制产物Co3O4的形貌与晶粒尺寸.通过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法对Co3O4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o3O4的形貌与晶粒尺寸对其电化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在2mol·L-1KOH溶液中,在-0.40-0.55V(vsSCE)电位范围内,由Co(NO3)2制备的球形Co3O4表现出更好的电容特性,单电极初始比容量达362.0F·g-1,经过4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保持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3O4 超级电容器 溶剂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法制备Ag/TiO_2纳米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44
18
作者 许平昌 柳阳 +3 位作者 魏建红 熊锐 潘春旭 石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61-2266,共6页
以乙醇为溶剂,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用溶剂热法制备了Ag表面修饰的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UV-Vis)光谱等技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表征,... 以乙醇为溶剂,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用溶剂热法制备了Ag表面修饰的负载型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N2吸附-脱附(BE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UV-Vis)光谱等技术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表征,以亚甲基蓝(MB)溶液的脱色降解为模型反应,考察了不同Ag含量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用溶剂热法制备的样品中TiO2皆为锐钛矿相,金属Ag颗粒沉积在TiO2表面,粒径为2nm左右,比表面积较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大大增加,最高可达151.44m2·g-1;UV-Vis光谱和光催化实验表明:Ag修饰使TiO2对光的吸收能力大大增强,吸收带边红移至可见光区,亚甲基蓝在该复合材料上的光催化降解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溶剂热法制备样品的光催化性能明显好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样品,在紫外光和可见光下,Ag摩尔分数为5%的样品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银修饰 溶剂热法 溶胶凝胶法 亚甲基蓝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貌的Fe_3O_4微-纳米粒子的溶剂热合成 被引量:21
19
作者 高倩 张吉林 +1 位作者 洪广言 倪嘉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2-559,共8页
以FeCl3.6H2O为铁源,乙二醇或1,2丙二醇为溶剂,聚乙二醇(PEG)为表面活性剂,NaOH或KOH为碱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具有亲水性、分散性好、超顺磁性和形貌各异的Fe3O4微-纳米颗粒,并对其形貌、结构和磁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均为立方... 以FeCl3.6H2O为铁源,乙二醇或1,2丙二醇为溶剂,聚乙二醇(PEG)为表面活性剂,NaOH或KOH为碱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具有亲水性、分散性好、超顺磁性和形貌各异的Fe3O4微-纳米颗粒,并对其形貌、结构和磁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均为立方晶系Fe3O4,其颗粒尺寸在20~600 nm范围内可调.考察了碱源的种类和用量、反应时间及溶剂等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其中碱的用量影响最大.本文对不同形貌Fe3O4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合理的解释.所得Fe3O4粒子在室温下呈现超顺磁性,可以初步满足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3O4 溶剂热法 形貌 磁性纳米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乳辅助的溶剂热法合成磷酸钐纳米棒 被引量:9
20
作者 何晓燕 曹敏花 +1 位作者 吴兴隆 胡长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24-1026,共3页
SmPO4 nanorods were synthesized by a microemulsion system containing water,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 cyclohexane, and n-pentano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ha... SmPO4 nanorods were synthesized by a microemulsion system containing water,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 cyclohexane, and n-pentanol.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as-synthesized sample. It was found that ω(molar ratio of water to surfactant) and reactant concentr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mPO4 nano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钐 纳米棒 微乳 溶剂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