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ctional anatomy of the caudate lobe of liver:based on coronal and sagittal sections
1
作者 Chen Gang Li Xuecheng +4 位作者 Wu Guoqing Yang Rigao Zhang Shaoxiang Tan Liwen Dong Jiahong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9年第4期187-197,共11页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surgical anatomy for the imaging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of the caudate lobe of the liver. Methods: Based on Chinese Visible Human 1-5 data sets and assisted by 3D vis... To provide practical and surgical anatomy for the imaging diagnosis and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of the caudate lobe of the liver. Methods: Based on Chinese Visible Human 1-5 data sets and assisted by 3D visualiz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3D models of the upper abdomen or the liver were reconstructed and the cross-sectional images were converted to the coronal and sagittal images. The anatomy of the caudate lobe of the liver on the coronal and sagittal planes was investigated on serial planes of the upper abdomen. Results: The caudate lobe was bordered on the left by the fissura ligamenti venosi, posteriorly by the IVC, superiorly by the hepatic veins and inferiorly by the hepatic hilum. Its right and ventral borders might be obscure, with only relative borders existent. The right wall of the IVC was a good landmark to judge the relative realm of paracaval portion, and the relative ventral plane might exist between the hepatic hilum and entrance of hepatic veins. The caudate lob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rincipal regions: the left Spiegel lobe and the right paracaval portion. The caudate process, and the right rear process occurring in some individuals belonged to the right paracaval portion. The caudate lobe was blood supplied by the portal vein, which directly drained into the IVC. Conclusion: There are not definite borders for the right part of the caudate lobe, and most of the knowledge on it is based on the cast study, which may not suit for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practice. The coronal and sagittal sections can better show the anatom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audate lobe, the other parts of the liver and the adjacent structures. The 3D digital visualization is an accurate and convenient study method for clinical anatom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ver Caudate lobe Sectional anatomy 3D reconstruction Chinese Visible Hum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羊脑磷脂型DHA对小鼠生理机能的影响
2
作者 包音都古荣·金花 宝鲁日 +6 位作者 和硕特麦丽斯 侯荣伦 呼格吉勒图 敖日格勒 岩松 敖日格乐 周欢敏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7,共8页
旨在为草原羊脑磷脂型DHA(DHA-PLs)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苏尼特羊脑中萃取DHA-PLs,在确定其不携带朊病毒蛋白的基础上,选择7周龄、平均体质量为27 g的SPF级昆明雌性小白鼠30只,分为空白组(基础饲料)、鱼油组(基础饲料+鱼油)和羊脑D... 旨在为草原羊脑磷脂型DHA(DHA-PLs)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从苏尼特羊脑中萃取DHA-PLs,在确定其不携带朊病毒蛋白的基础上,选择7周龄、平均体质量为27 g的SPF级昆明雌性小白鼠30只,分为空白组(基础饲料)、鱼油组(基础饲料+鱼油)和羊脑DHA-PLs组(基础饲料+羊脑DHA-PLs),考察饲喂3个月后各组小鼠体征指标、周能量排出量、粪便中粗脂肪含量和脏器指数的变化,测定其血清生化和肝功能指标,观察肠道和脏器组织形态,以揭示羊脑DHA-PLs对小鼠营养物质吸收、脏器、血脂和肝功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羊脑中无朊病毒蛋白,正常朊蛋白含量最高达200 mg/g;3个月饲喂试验结束后,各组小鼠健康状况良好,平均日采食量无差异,终体质量均显著增大(p<0.05);与空白组比较,羊脑DHA-PLs组小鼠周能量排出量,粪便中粗脂肪含量,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以及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与鱼油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小鼠脏器指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胃和脑等组织均未出现病变,肠道均无损伤,空肠绒毛高度与隐窝深度比值组间无差异(p>0.05),但羊脑DHA-PLs组和鱼油组小鼠肠道分别长出14个和13个潘氏斑,而空白组未出现。综上,草原羊脑DHA-PLs能促进小鼠营养物质吸收,显著降低血脂,提高肝脏机能和肠道免疫机能,对小鼠脏器无不良影响,可以应用于食品和保健品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羊脑磷脂型DHA 脏器指数 血脂 肝功能 组织学分析 潘氏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奥利亚罗非鱼幼鱼鳃、肾和肝组织结构的影响
3
作者 杨雁 潘贤辉 +8 位作者 林勇 赵明旺 陈忠 杜雪松 黄姻 覃俊奇 张彩群 罗勇胜 周康奇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1,共7页
为探究不同盐度对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幼鱼的鳃、肾和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奥利亚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3‰、5‰、7‰、9‰和11‰等6个盐度梯度组,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通过组织学比较分析不同盐度... 为探究不同盐度对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幼鱼的鳃、肾和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奥利亚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0‰、3‰、5‰、7‰、9‰和11‰等6个盐度梯度组,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通过组织学比较分析不同盐度条件下幼鱼的鳃、肾和肝脏组织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0‰组幼鱼鳃丝结构完整,泌氯细胞较少,鳃小片细长。随着盐度的升高,各组鳃丝间隔差异不明显,但鳃丝细胞出现萎缩,泌氯细胞增多,鳃小片变短,其中11‰组最短,与0‰差异显著;鳃小片宽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7‰组宽度最大,并与0‰组差异显著,而且11‰组鳃丝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分离和细胞脱落现象。0‰组幼鱼的肾小球发达,大多数较为饱满。随着盐度增加,肾小管和肾小球逐渐萎缩,肾小囊的囊腔变大。0‰组幼鱼肝细胞界限明显,细胞核清晰,肝细胞结构比较完整。从3‰组开始幼鱼的肝血窦丰富,肝细胞出现少量空泡现象,但细胞核和细胞界限仍较为明显。5‰~11‰组随着盐度增加幼鱼的肝细胞空泡化、核偏移逐渐严重,并且血管和肝血窦数量相对于对照组有所提高。综上,长期盐度养殖奥利亚罗非鱼建议将盐度水平控制在5‰内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盐度 肝脏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肠道结构及分区特性
4
作者 黄鑫志 何子昕 +4 位作者 何焕榕 苏友禄 江飚 刘春 李薇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8期44-47,共4页
为了解大口黑鲈肠道的形态结构及分区特点,采用解剖学、石蜡切片—显微技术,研究大口黑鲈肠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大口黑鲈肠道呈“S”形盘曲,比肠长为0.76±0.06。HE染色显示肠道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肠管... 为了解大口黑鲈肠道的形态结构及分区特点,采用解剖学、石蜡切片—显微技术,研究大口黑鲈肠道形态及组织学结构特征。大口黑鲈肠道呈“S”形盘曲,比肠长为0.76±0.06。HE染色显示肠道组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构成。肠管直径、肠绒毛高度和数量由前到后渐减,前肠前段管径、绒毛高度最长,平均管径和高度分别为(5 043.60±108.69)μm和(1 479.86±45.84)μm;后肠末端管径、绒毛高度最短,分别为(2 877.10±57.21)μm和(790.28±62.57)μm。肌层厚度前、后肠比中肠厚,前、后肠肌层最厚值分别为(339.76±22.56)μm和(251.59±26.94)μm,中肠肌层最厚值为(199.91±25.16)μm(P<0.05)。前肠末端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如肌层厚度、绒毛高度等与中肠结构特征相似。AB-PAS染色结果显示,大口黑鲈后肠杯状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前肠杯状细胞的密度(P<0.05)。该研究丰富了对大口黑鲈的肠道生理学认识,并为其肠道分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组织学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CT阅片手绘肝脏解剖图教学法在肝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研讨
5
作者 陈金金 康鑫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19期175-177,共3页
目的研讨结合CT阅片手绘肝脏解剖图教学法在肝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永州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进行规培的7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2022年1—12月开展常规教学法的35名学员为对比组,2023年1—12月开展结合CT... 目的研讨结合CT阅片手绘肝脏解剖图教学法在肝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永州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进行规培的7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2022年1—12月开展常规教学法的35名学员为对比组,2023年1—12月开展结合CT阅片手绘肝脏解剖图教学法的35名学员为探讨组。比较两组测评结果、阅片能力、思辨能力、诊治能力、教学服务满意率。结果出科时,探讨组肝胆外科理论知识、解剖操作测评结果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探讨组阅片能力、思辨能力、诊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探讨组教学服务满意率为97.14%(34/35),高于对比组的77.14%(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5)。结论在肝胆外科规培学员的教学中,开展结合CT阅片手绘肝脏解剖图教学法能够改善学员测评结果,训练其阅片能力,且教学服务满意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CT阅片手绘肝脏解剖图教学法 肝胆外科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下间隙解剖观察阴道三水平理论的关键解剖结构 被引量:17
6
作者 赵小峰 陈功立 +5 位作者 雷玲 吴晓梅 刘世凯 汪俊涛 胡滨 吕卫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9-337,共9页
目的:在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中观察并验证阴道三水平理论的关键解剖结构,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提供依据。方法:20例宫颈癌患者C型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在腹腔镜下基于自然间隙暴露阴道三水平理论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分析其结构... 目的:在宫颈癌腹腔镜手术中观察并验证阴道三水平理论的关键解剖结构,为盆腔器官脱垂患者手术提供依据。方法:20例宫颈癌患者C型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时在腹腔镜下基于自然间隙暴露阴道三水平理论相关解剖结构,观察分析其结构特征及承力方向。结果:Ⅰ水平主要的坚韧韧带样结构是子宫骶韧带,其作用力方向在骶骨方向,起主要的顶端固定作用,而主韧带区域主要是血管淋巴管及周围疏松结缔组织,缺乏坚韧结缔组织结构,其连接于髂内血管系统;Ⅱ水平阴道侧方未发现坚韧结缔组织连接于盆筋膜腱弓,盆筋膜腱弓是盆膈上筋膜的边缘,与闭孔内肌筋膜交界,表面光滑,紧贴肛提肌于近阴道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融合于阴道筋膜。游离输尿管隧道时可以发现输尿管子宫动脉交叉附近位置前后壁均有致密结缔组织结构,即膀胱宫颈韧带,固定膀胱三角的两个侧角,起自宫颈阴道而终止于膀胱肌层。结论:肛提肌上方的盆底筋膜韧带支撑主要围绕阴道而成,而肛提肌以上的筋膜韧带结构呈两个平行面,可基于"阴道核心"和"双层吊床"解剖特征进行盆底重建手术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阴道/解剖学和组织学 骨盆底/解剖学和组织学 骨盆底/外科学 子宫脱垂/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客家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 被引量:9
7
作者 郑连斌 陆舜华 +4 位作者 包金萍 王杨 张晓瑞 薛虹 荣文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0-258,共9页
目的:研究广东客家人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方法:对广东省梅州市客家人头面部形态进行了调查。其中,城市332人(城男151人,城女181人),乡村339人(乡男162人,乡女177人)。本次调查共采用38项头面部指标,并计算了12项头... 目的:研究广东客家人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规律。方法:对广东省梅州市客家人头面部形态进行了调查。其中,城市332人(城男151人,城女181人),乡村339人(乡男162人,乡女177人)。本次调查共采用38项头面部指标,并计算了12项头面部体质指数,初步分析了广东客家人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结果:①随年龄增长广东客家人上眼睑皱褶率增加,蒙古褶率下降,眼裂趋于水平,鼻根变低,颧部更突出,眼色变浅,上红唇变薄,鼻翼宽的宽型率增加,中等型率下降。②广东客家人口裂宽、形态面高、鼻高、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面颊皮褶与年龄呈正相关,额最小宽、面宽、下颌角间宽、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头围与年龄呈负相关。③广东客家人形态面、头面高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头长高、额顶宽、颧额宽、口指数与年龄呈负相关。结论:广东客家人头面部形态特征随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解剖学和组织学 面部/解剖学和组织学 年龄因素 汉族 客家人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斑篮子鱼消化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区又君 李加儿 +2 位作者 勾效伟 马之明 陈怡飚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7,共7页
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斑篮子鱼口小,口咽腔不宽阔。上颌具细长、尖锐齿,下颌齿短,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鳃耙齿分叉,食道... 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对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消化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斑篮子鱼口小,口咽腔不宽阔。上颌具细长、尖锐齿,下颌齿短,排列紧密。犁骨、腭骨和舌上无齿。鳃耙齿分叉,食道细长,胃部稍膨大,“V”型,幽门盲囊5~6条,肠长比为2.73。胃腺发达,为管状腺体,开口于胃小凹。幽门部粘膜褶高度降低,褶皱上开始出现类似肠绒毛结构。前肠均分布有许多长条形粘膜褶,空泡状杯状细胞丰富。依据AB—PAS的染色结果将该鱼}肖化道的粘液细胞分为4种类型:I型呈红色,Ⅱ型呈蓝色,Ⅲ型呈紫红色,Ⅳ型呈蓝紫色。食道以Ⅱ型和Ⅲ型为主,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主要以Ⅱ型和Ⅳ型为主,后肠中Ⅱ型〉III型〉IV型,其中中肠和后肠Ⅱ型占总粘液细胞的比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消化道 外部形态 组织学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唇侧骨壁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 被引量:19
9
作者 沈建伟 何福明 +1 位作者 江巧红 单海琴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 目的:通过锥形术射线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前牙区及前磨牙区各个位点的唇侧骨壁厚度,为上颌前牙与前磨牙的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浙江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18例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上颌前牙区和前磨牙区各受测牙在釉牙骨质界根方4 mm处(位点1)和牙根中点处(位点2)的唇侧骨壁在与牙长轴垂直方向上的厚度。结果: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集中在0.5~1.5mm,其在位点1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44.1%、65.2%和45.8%,位点2处唇侧骨壁厚度不足1.0 mm的分别达到了56.8%、89.8%和61.0%;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的唇侧骨壁厚度大多在1.0 mm以上,分别达到了77.1%和94.1%(位点1),68.7%和94.1%(位点2)。结论:上颌前牙区唇侧骨壁厚度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建议使用CBCT等技术手段对上颌前牙区的种植患者进行严格的术前评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从而获得理想的美学效果与远期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双尖牙/解剖学和组织学 唇/解剖学和组织学 上颌骨/解剖学和组织学 美学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勾效伟 区又君 廖锐 《南方水产》 CAS 2008年第5期28-36,共9页
对平鲷(Rhabdosargus sarba)消化系统结构进行观察,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鲷口咽腔宽大,具不同类型发达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纵行粘膜褶;胃分为贲门、胃盲囊和幽门,贲门... 对平鲷(Rhabdosargus sarba)消化系统结构进行观察,采用HE和AB—PAS染色方法分别从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平鲷口咽腔宽大,具不同类型发达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纵行粘膜褶;胃分为贲门、胃盲囊和幽门,贲门胃小凹和胃腺最多,胃盲囊厚度最大;肠道具丰富粘膜褶;幽门与前肠交界处有幽门盲囊8—10个。肝小叶分界不明显,管状结构丰富。胰腺腺泡和胰岛分布于肝脏内大静脉周围,腺泡细胞染色深蓝色。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消化道粘液细胞分为4型,Ⅰ型为红色,Ⅱ型为蓝色,Ⅲ型为紫红色,Ⅳ型为蓝紫色。胃部可见极少量Ⅱ型及Ⅲ型粘液细胞,其余部位均以Ⅱ型粘液细胞为主。结果表明,粘液细胞消化系统不同部位的分布密度与对应部位消化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鲷 消化系统 解剖学 组织学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野生斑节对虾卵巢解剖结构及组织学的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黄建华 马之明 +2 位作者 周发林 叶乐 江世贵 《南方水产》 2005年第3期49-53,共5页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观察,研究了南海北部野生斑节对虾卵巢结构及组织学,结果表明,(1)卵巢的解剖结构:卵巢可分为1对前叶、8对侧叶、1对向后延伸的尾叶,成熟卵巢8对侧叶以第2对侧叶最大,第6对侧叶末端可见一半透明小管穿过所对应的胸腔... 运用解剖学、组织学观察,研究了南海北部野生斑节对虾卵巢结构及组织学,结果表明,(1)卵巢的解剖结构:卵巢可分为1对前叶、8对侧叶、1对向后延伸的尾叶,成熟卵巢8对侧叶以第2对侧叶最大,第6对侧叶末端可见一半透明小管穿过所对应的胸腔体壁通到同侧第3对步足基部的产卵孔。(2)卵巢的组织学结构:卵巢由卵巢壁、中央卵管和卵室组成;卵巢壁由外向内依次由上皮层、疏松结缔组织、基膜和分化上皮构成;中央卵管分化出大量卵原细胞;卵室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母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卵巢 解剖结构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悦华 刘荣 +3 位作者 周宁新 黄志强 江朝光 李桐英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73-475,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解剖基础与技术问题。 方法 选择病灶位于肝脏边缘、右肝表面或左半肝且肝功能Child分级B级以上 1 6例 ,其中原发性肝癌 8例 ,肝血管瘤 3例 ,左肝管胆管癌、肝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脓肿和肝囊...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解剖基础与技术问题。 方法 选择病灶位于肝脏边缘、右肝表面或左半肝且肝功能Child分级B级以上 1 6例 ,其中原发性肝癌 8例 ,肝血管瘤 3例 ,左肝管胆管癌、肝细胞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脓肿和肝囊肿伴感染各 1例。在上腹部放置 4~ 6个Trocar,应用电刀、超声刀和腔内直线形切割钉合器等多种断肝方法 ,采用钛夹夹闭、医用生物蛋白胶粘封等处理肝断面。 结果 对 1 6例在全气腹条件下完成 1 8个病灶的腹腔镜肝切除手术 ,包括左肝规则性切除 8例 ,肝局部切除 8例。手术时间 (2 0 6± 75 )min ,出血量 (35 4± 2 82 )ml,2例出血 1 0 0 0ml,术中输血 80 0ml。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 2天~ 4天 ,术后未发生胆漏和出血等并发症 ,术后住院 (5 8± 1 6 )天。 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关键是恰当处理要切除肝的蒂部脉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肝切除术 肝脏解剖 临床分析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花鹿肝脏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义 张剑平 +1 位作者 朱学敏 杨银凤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3期29-31,共3页
梅花鹿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用大体解剖与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等方法,对梅花鹿肝脏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梅花鹿的肝脏具有反刍动物的共同点,分叶不明显,但亦可分为右、中、左三叶,但无胆囊... 梅花鹿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用大体解剖与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等方法,对梅花鹿肝脏的形态及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梅花鹿的肝脏具有反刍动物的共同点,分叶不明显,但亦可分为右、中、左三叶,但无胆囊。其组织结构也和其他反刍动物相似,肝小叶间结缔组织不发达,分界不明显。被膜较薄,肝细胞体积较大,内皮连续、有基膜,内皮之间有枯否氏细胞,窦状隙中可见血细胞。门管区的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结构均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肝脏 解剖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鸵鸟肝脏的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白晓辉 高春生 +4 位作者 李奎 徐亚平 梁宏德 张可强 肖传斌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5年第12期58-61,共4页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鸵鸟肝脏形态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鸵鸟肝脏外包被膜,其结缔组织伸入肝内,形成不发达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将肝分成许多大小不同的肝小叶,中央静脉位于其纵轴中央,肝细胞排列成管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 应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对鸵鸟肝脏形态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鸵鸟肝脏外包被膜,其结缔组织伸入肝内,形成不发达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将肝分成许多大小不同的肝小叶,中央静脉位于其纵轴中央,肝细胞排列成管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状排列,但不整齐。肝细胞管的中央有一小管即胆小管,其管壁亦由肝细胞膜构成。肝细胞管之间的间隙为肝血窦,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窦内可见枯否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组织学 鸵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可行性 被引量:71
15
作者 刘荣 周宁新 黄志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2 0 0 2年 7月~ 2 0 0 4年 2月行完全腹腔镜肝切除 4 4例 ,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 2 2例、肝血管瘤 10例、肝脓肿 3例、肝囊肿伴感染 1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 3例、肝脏腺瘤 1例、胆管囊腺...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可行性。 方法  2 0 0 2年 7月~ 2 0 0 4年 2月行完全腹腔镜肝切除 4 4例 ,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 2 2例、肝血管瘤 10例、肝脓肿 3例、肝囊肿伴感染 1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 3例、肝脏腺瘤 1例、胆管囊腺瘤1例、炎性肉芽肿 1例、肝门部胆管癌 1例、高分化胆管细胞癌 1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 38例 ,B级 6例 (均为肝癌病人 )。 结果 腹腔镜下完成肝局部切除 17例、左肝规则性切除 14例、右肝规则性切除 13例。手术时间 15~ 4 5 0min ,平均 195min。出血量 5 0~ 15 0 0ml,平均 4 0 5ml。输血量 0~ 10 0 0ml,平均 175ml。术后恢复顺利 ,术后住院 2~ 9d ,平均 5 6d。结论 腹腔镜肝切除术安全可行 ,不仅适于肝良性肿瘤 ,也为肝脏恶性肿瘤提供了切除肿瘤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切除 肝脏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麋鹿肝脏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5
16
作者 丁利 梁宏德 +2 位作者 方振华 王平利 焦喜兰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2期41-43,共3页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麋鹿的肝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肝脏被膜的结缔组织深入肝内,形成非常不发达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将肝脏分成多个不明显的小叶。中央静脉位于小叶中央,肝细胞排列成单板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麋鹿的肝脏进行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肝脏被膜的结缔组织深入肝内,形成非常不发达的小叶间结缔组织,将肝脏分成多个不明显的小叶。中央静脉位于小叶中央,肝细胞排列成单板状,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周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板之间的间隙为形状不规则的肝血窦,窦壁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窦内可见枯否氏细胞分布,汇管区位于多个小叶的角缘结缔组织中,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结构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组织学 麋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版纳鱼螈肝、胆囊及胰的解剖学和组织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家洲 李桂芬 +1 位作者 黄鹤 蒙绍权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4-247,F0003,共5页
目的:研究版纳鱼螈肝、胆囊和胰的形态结构.方法:肉眼结合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大体结构;组织学材料用Bouins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H-E染色,数码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和测量.结果:版纳鱼螈的肝呈长带状,背侧不分裂,腹侧分... 目的:研究版纳鱼螈肝、胆囊和胰的形态结构.方法:肉眼结合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大体结构;组织学材料用Bouins液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H-E染色,数码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和测量.结果:版纳鱼螈的肝呈长带状,背侧不分裂,腹侧分割成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肝叶;肝小叶分界极不明显,肝细胞呈腺泡或团块状排列,门管区未见小叶间动脉.胆囊椭圆形,胆囊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胰分左右两叶,外分泌部由腺泡和各级排泄管组成,内分泌细胞零散分布于外分泌部之间,数量少,未聚集成胰岛.结论:丰富了版纳鱼螈消化系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资料,为分析探讨其分类和进化地位提供了基础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版纳鱼螈 胆囊 解剖学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壬基酚对1月龄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鳃、肝脏组织学损伤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戚珍珠 雷忻 +2 位作者 王静 李丽琴 行文珍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2,共6页
为了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淡水鱼类幼鱼的急性毒性及相关组织的损伤效应,选取平均体质量6.0 g、平均体长9.2 cm的1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材料,检测壬基酚对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按等对数间距法,将NP设置为1... 为了研究壬基酚(Nonylphenol,NP)对淡水鱼类幼鱼的急性毒性及相关组织的损伤效应,选取平均体质量6.0 g、平均体长9.2 cm的1月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材料,检测壬基酚对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按等对数间距法,将NP设置为1.69、1.95、2.25、2.60、3.00 mg/L共计5个浓度处理组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同时设置空白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样,每个样投放10条泥鳅,观察NP对泥鳅鳃、肝脏组织结构的损伤变化,并统计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壬基酚对1月龄泥鳅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722、2.939、2.466、2.175 mg/L,安全浓度为0.550 mg/L。组织学切片观察显示,壬基酚高浓度处理使泥鳅鳃小片细胞脱落严重,鳃小片变细;泥鳅肝脏细胞出现空泡、肿大、核脱落等现象,细胞间隙变大,边界模糊。实验表明,壬基酚属于高毒性酚类污染物,对1月龄泥鳅的毒性作用随着暴露浓度增加、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在高剂量暴露下可造成泥鳅鳃和肝脏组织的严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基酚 泥鳅 急性毒性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扁桃体的解剖学与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志学 杨倩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74-1081,共8页
扁桃体位于消化、呼吸道的开口处,对于机体的免疫防御有着重要作用。本试验对15头5月龄猪扁桃体的解剖位置、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猪的扁桃体由软腭扁桃体、会厌两侧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组成。软腭扁桃... 扁桃体位于消化、呼吸道的开口处,对于机体的免疫防御有着重要作用。本试验对15头5月龄猪扁桃体的解剖位置、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猪的扁桃体由软腭扁桃体、会厌两侧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组成。软腭扁桃体和会厌两侧扁桃体位于口咽通道,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上皮凹陷形成许多隐窝,上皮下分布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扁桃体的实质部分主要由大量的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构成。此外,在弥散淋巴组织中分布有较多的由立方上皮构成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咽鼓管扁桃体和咽扁桃体分布于鼻咽通道,咽扁桃体位于鼻咽的顶部,咽鼓管扁桃体则分布于咽鼓管与鼻咽通道交界处的周围,二者相互延伸,甚至相连。咽鼓管扁桃体和咽扁桃体的上皮主要由几层扁平上皮组成,上皮层数较少,部分区域只有单层细胞,上皮细胞间隙较大,其中分布有少量淋巴细胞。紧贴在上皮下面为大量淋巴组织,主要是由淋巴小结以及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组成。有些淋巴小结与黏膜上皮相连。本研究结果表明:猪的咽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的结构非常有利于抗原的捕捉和递呈,可为呼吸道免疫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 组织学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技术研究 被引量:40
20
作者 刘荣 黄志强 +1 位作者 周宁新 王刚 《肝胆外科杂志》 2005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 介绍完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技术。方法 完全腹腔镜下解剖、阻断相应肝段、肝叶的入、出肝血流,按解剖学标志切除肝段、肝叶共3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脏血管瘤11例、其它8例。结果 35例手术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左半肝切... 目的 介绍完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技术。方法 完全腹腔镜下解剖、阻断相应肝段、肝叶的入、出肝血流,按解剖学标志切除肝段、肝叶共3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脏血管瘤11例、其它8例。结果 35例手术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左半肝切除( 、、段) 7例、左外叶( 、段)切除14例、肝方叶( 段)切除1例、右前叶下段( 段)切除2例、右后叶下段( 段)切除3例、右叶下段( 、段)切除4例、右后叶( 、段)切除3例、右前叶下段并右后叶( 、、段)切除1例。手术时间2 6 7.77±12 2 .6 9m in,出血量4 80 .0 0±5 75 .90 m l。术后住院5 .6 7±2 .0 6天。未发生胆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在现有条件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较好地解决了腹腔镜下肝段以上肝切除时出血、气栓等问题,可安全用于左半肝及肝右叶部分肝段的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切除 肝脏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