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及界面形貌
1
作者 陈波 王悦 华敏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6-702,共7页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 为高效处理建筑固废堆积问题并推动绿色低碳胶凝材料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性能及其在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中的应用机制。采用粉煤灰等固废制备地聚物混凝土作母体,通过破碎母体制得地聚物基再生粗骨料,并以其取代天然粗骨料制备不同取代率的全地聚物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通过扫描电镜等微观分析发现,地聚物基再生骨料与浆体间会发生“二次再地聚反应”。研究表明: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普遍优于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且在高取代率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强度。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更为致密,将传统水泥基再生混凝土中的薄弱部位转变为紧实部位,从而显著提升了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再生粗骨料 再生混凝土 全地聚物再生混凝土 二次再地聚反应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微观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的界面粘结机理
2
作者 崔潮 李渊 +2 位作者 党颖泽 王岚 彭晖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地聚物混凝土通过碱激发作用形成,其内部碱浓度可以达到水泥的数十倍,因此地聚物的碱骨料反应性能亟待探索。本工作详细探讨了不同配合比条件及骨料种类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微观分析方法阐述了... 地聚物混凝土通过碱激发作用形成,其内部碱浓度可以达到水泥的数十倍,因此地聚物的碱骨料反应性能亟待探索。本工作详细探讨了不同配合比条件及骨料种类对碱-矿渣-偏高岭土基地聚物与骨料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并通过微观分析方法阐述了界面粘结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激发剂模数为1.2、液固比为0.4的条件下,地聚物与花岗岩、玄武岩以及石灰岩三种骨料均获得了最高的粘结强度。随着碱激发剂模数和液固比的增加,界面粘结强度均逐渐降低,但地聚物与花岗岩的粘结强度受激发剂碱性影响较弱。不同骨料在碱激发剂作用下均会产生溶解反应,溶解出的活性Si、Al以及Ca元素可以在界面处与地聚物进一步进行地聚合反应提高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的密实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物 骨料 界面过渡区 粘结强度 粘结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模型的混凝土有效电阻率与几何代表尺寸研究
3
作者 夏晋 郑宇航 汪雨青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3,共7页
电阻率作为评估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与混凝土渗透性、内部钢筋腐蚀等指标有着密切联系。本工作通过构建砂浆、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在混凝土试样中施加稳态电流;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估算混凝土有效电阻... 电阻率作为评估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与混凝土渗透性、内部钢筋腐蚀等指标有着密切联系。本工作通过构建砂浆、骨料和界面过渡区(ITZ)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在混凝土试样中施加稳态电流;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估算混凝土有效电阻率,对1090个混凝土样本进行随机骨料建模,研究不同细观结构参数(ITZ厚度、导电能力、骨料形状和骨料含量)对混凝土有效电阻率的影响。对于特定的细观结构(V_(agg)=0.4,εitz=20μm,k=5,圆形骨料),通过统计分析并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混凝土有效电阻率几何代表尺寸(RVE)的大小,为探究二维三相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有效电阻率随着ITZ厚度和导电能力的增加而减小;随着骨料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圆形骨料的电流传输路径最短,使得其有效电阻率最小。当RVE尺寸达到骨料最大粒径的7倍时,得出的混凝土有效电阻率变异系数、相对误差均小于0.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有效电阻率 均质化 几何代表尺寸(RVE) 骨料形状 界面过渡区(it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制拼装护岸混凝土结构的氯离子扩散性能试验
4
作者 施小飞 何陈磊 丁涛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94-98,共5页
为探究预制拼装护岸混凝土结构的氯离子扩散性能,设计了不同材料成分的试件进行快速氯离子迁移(Rapid Chloride Migration,RCM)试验,分析水泥基试件中氯离子扩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氯离子扩散系数随水灰比增大而增大,且骨料颗粒界面过... 为探究预制拼装护岸混凝土结构的氯离子扩散性能,设计了不同材料成分的试件进行快速氯离子迁移(Rapid Chloride Migration,RCM)试验,分析水泥基试件中氯离子扩散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氯离子扩散系数随水灰比增大而增大,且骨料颗粒界面过渡区会加剧此扩散效应;适量掺入粉煤灰可有效填充水泥基试件内部孔隙,改善氯离子扩散性能,阻断其扩散通道,延缓腐蚀时间;但当水灰比超过临界值时,粉煤灰的填充效果会受骨料界面过渡区孔隙分布的影响;在预制拼装护岸混凝土结构中,C-M连接区氯离子扩散系数高于C区和M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预制护岸 氯离子迁移试验 骨料界面区 混凝土—砂浆连接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ITZ)结构属性与界面干扰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樊丽辉 赵庆国 +1 位作者 张君纬 樊星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6-33,共8页
总结与归纳了国内外近20年以来有关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TZ)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ITZ形成机制与生成特点,提出了在水泥水化反应的早期微生成物具有大晶体优先(PBC)、大界面着床(CAI)与晶体外扩(CE)等三大属性。为了达到改善... 总结与归纳了国内外近20年以来有关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TZ)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一步阐述了ITZ形成机制与生成特点,提出了在水泥水化反应的早期微生成物具有大晶体优先(PBC)、大界面着床(CAI)与晶体外扩(CE)等三大属性。为了达到改善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的目的,针对ITZ微环境,提出了表面能干扰和键能控制两大机理。首次提出了“氢键能”与“反氢键能”概念来阐述对水分子的干扰机理,通过抑制CH与AFt晶体优先生长与晶体着床属性,来削弱其生长发育,在空间和时间上使之有更多的C-S-H凝胶物质生成。研究试验中采用烷烃类非极性基团因子,并借助硅氧键Si-O,对集料表面进行修饰,形成低表面势能,使之产生干扰效应,从而实现阻滞或消除ITZ微环境的形成。通过对水泥砂浆试件的实验结果表明:干扰砂浆与普通砂浆相比,28 d抗压强度提高了67%,28 d抗折强度(替代法)提高了11%,干扰砂浆试件的吸水率降低了75%左右。根据干扰实验研究成果,对于水泥基材料的几个相关问题与概念提出了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itz) 结构特性 干扰效应 试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关虓 张源 +2 位作者 孙甲 邱继生 李乐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9-365,共7页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 为研究再生复合微粉复掺比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性能的影响机理,用宏微观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复掺比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规律,并利用灰色关联法探究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再生砖粉对混凝土的改善效果优于再生混凝土粉,且掺入合理的再生复合微粉会改善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各组相显微硬度关系为:骨料相>砂浆相>界面过渡区相,且界面过渡区厚度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界面过渡区厚度与劈裂抗拉强度关系显著,呈线性负相关,所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高。界面过渡区厚度能准确地表征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宏观性能变化规律,当再生混凝土粉/再生砖粉为2∶8时,可制备出性能良好的C30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复合微粉混凝土 劈裂抗拉强度 显微硬度 界面过渡区 灰色关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冰盐冻融作用下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与界面过渡区细观力学性能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本清 余红发 +2 位作者 巩旭 吴成友 麻海燕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71,共7页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 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 ITZ)是混凝土内部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外界侵蚀性离子向内扩散渗透的通道。通过除冰盐快速冻融实验研究了在除冰盐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界面宏观和细观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粗骨料与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和ITZ显微硬度在盐冻过程中均呈现出典型的两段式线性变化,即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强的初始强化阶段和随着盐冻循环次数增加而降低的后期劣化阶段;初始界面粘结强度或ITZ显微硬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减小,初始强化速率减慢,后期劣化速率加快,且低水胶比的混凝土有着较好的抗盐冻性能;盐冻过程中混凝土粗骨料和砂浆的界面粘结强度与ITZ显微硬度之间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此研究结果为盐冻环境下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除冰盐 单面冻融 界面过渡区 力学性能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固废混凝土抗压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源 王广林 +2 位作者 张延年 陈昊 韩东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8期98-102,135,共6页
为解决铁尾矿粉堆积问题,促进铁尾矿粉的资源化再利用,采用铁尾矿粉、钢渣粉、磷渣粉作为掺合料替代水泥制备混凝土,研究不同水胶比、铁尾矿粉研磨时间、掺合料掺量及掺合料配合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胶比为0.46促进了... 为解决铁尾矿粉堆积问题,促进铁尾矿粉的资源化再利用,采用铁尾矿粉、钢渣粉、磷渣粉作为掺合料替代水泥制备混凝土,研究不同水胶比、铁尾矿粉研磨时间、掺合料掺量及掺合料配合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胶比为0.46促进了三元掺合料的后期水化反应,机械研磨2.0 h有助于提高铁尾矿粉活性,钢渣粉与磷渣粉有耦合作用,钢渣粉水化生成Ca(OH)_(2)有助于磷渣粉水化,当铁尾矿粉、磷渣粉、钢渣粉掺量分别为6.0%、8.0%、16.0%时,混凝土28 d强度达到45.0 MPa。微观分析表明,掺合料掺量为30%时试件孔隙率优于掺量20%的试件,增加掺合料掺量能改善混凝土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粉 磷渣粉 钢渣粉 抗压强度 水化反应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界面过渡区逾渗行为
9
作者 慕儒 马师禹 +1 位作者 卿龙邦 李明祺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04-1410,共7页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 为探究钢纤维水泥基材料中界面过渡区(ITZ)的逾渗行为,采用贴合实际的超卵球和超椭球构造了骨料和钢纤维粒子,构建了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硬核-软壳粒子堆积模型,研究了骨料形状、ITZ厚度、钢纤维掺量及钢纤维形状对ITZ逾渗阈值的影响,建立了ITZ逾渗阈值预测模型,并通过与现有文献数值模拟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骨料的方度参数由1增长至5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10%;当纤维掺量由0增至1.0%时,ITZ逾渗阈值降低约40%;当ITZ厚度由0.10 mm降低至0.05 mm时,ITZ逾渗阈值提高约80%;随着骨料和钢纤维的比表面积、ITZ厚度和钢纤维掺量的增大,ITZ之间更易发生连通,进而导致ITZ逾渗阈值不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纤维水泥基材料 界面过渡区 粒子堆积 逾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覆时间对聚合物水泥基钢筋涂层粘接性能的影响机理
10
作者 胡家宇 徐菲 +3 位作者 钱文勋 肖怀前 葛津宇 李嘉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3-126,共4页
为探明由涂层胶凝进程引发的界面过渡区(ITZ)物相经时演变对聚合物水泥基涂层与混凝土保护层间粘接性能的影响机理,制备丙乳与P·O 52.5水泥质量比1∶2的涂层,测试不同涂覆时间下钢筋的握裹力,分析了钢筋涂层与保护层ITZ组成物相的... 为探明由涂层胶凝进程引发的界面过渡区(ITZ)物相经时演变对聚合物水泥基涂层与混凝土保护层间粘接性能的影响机理,制备丙乳与P·O 52.5水泥质量比1∶2的涂层,测试不同涂覆时间下钢筋的握裹力,分析了钢筋涂层与保护层ITZ组成物相的微观形貌及经时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不超过3 h的涂覆时间有利于聚合物水泥基涂层与保护层ITZ中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的聚合,进而提高钢筋的粘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水泥基涂层 界面过渡区 钢筋握裹力 CSH凝胶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橡胶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11
作者 甄智聪 郑强 +1 位作者 于娇 侯东帅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15,共8页
为解决橡胶垃圾的环保处理问题,采用橡胶颗粒为填充骨料,制备生态型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研究结果表明橡胶的掺量和粒径显著影响了UHPC的界面过渡区结构宽度和孔隙率,从而对UHPC产生不同的劣化效应... 为解决橡胶垃圾的环保处理问题,采用橡胶颗粒为填充骨料,制备生态型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研究结果表明橡胶的掺量和粒径显著影响了UHPC的界面过渡区结构宽度和孔隙率,从而对UHPC产生不同的劣化效应。以工作性能和强度为因变量,确定了橡胶颗粒的最优掺量(10%)和粒径(0.850 mm),制备出抗压强度大于120 MPa的生态型UHPC,为橡胶的回收利用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橡胶颗粒 界面过渡区 生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过渡区厚度对再生混凝土损伤性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徐福卫 田斌 徐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124,共7页
界面过渡区一直是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的薄弱点,为了进一步研究界面过渡区对再生混凝土损伤性能的影响。本文工作对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得到了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定量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再生骨料掺量为... 界面过渡区一直是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的薄弱点,为了进一步研究界面过渡区对再生混凝土损伤性能的影响。本文工作对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得到了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定量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再生骨料掺量为30%(质量分数)的再生混凝土中不同粒径骨料的界面过渡区厚度。采用混凝土模型试验方法,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普通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为0.05 mm和再生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厚度分别为1 mm、2 mm、3 mm、4 mm的混凝土模型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厚度的界面过渡区对再生混凝土损伤开裂强度影响明显,随界面过渡区厚度的增加,再生混凝土损伤开裂荷载不断降低;再生混凝土的损伤开裂都是从界面过渡区开始的,且随界面过渡区厚度增加,损伤程度增加;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当界面过渡区厚度不超过2 mm(再生骨料替代率不超过30%)时,再生混凝土损伤开裂荷载降低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厚度 损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中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的力学性能研究综述 被引量:38
13
作者 王瑶 周继凯 +1 位作者 沈德建 王岩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9-94,共6页
列出了国内外交界面过渡区的试验和理论分析的主要成果。对数值混凝土有限元模型中有关交界面单元的力学性能(界面厚度、界面本构关系和随机力学特性等)输入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目前试验、理论以及数值分析的成果,指出界面力学性能研... 列出了国内外交界面过渡区的试验和理论分析的主要成果。对数值混凝土有限元模型中有关交界面单元的力学性能(界面厚度、界面本构关系和随机力学特性等)输入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目前试验、理论以及数值分析的成果,指出界面力学性能研究还有待于进行更完整、更科学的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骨料-浆体界面过渡区 力学性能 试验方法 数值建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渣对界面过渡区微力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郑克仁 孙伟 +1 位作者 林玮 赵庆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7-411,共5页
采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了矿渣取代水泥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0%,50%,80%时的混凝土中实际界面过渡区及邻近区域的纳米压痕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布以了解矿渣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力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渣掺量为30%时,距集料表面25μ... 采用纳米压痕技术测试了矿渣取代水泥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30%,50%,80%时的混凝土中实际界面过渡区及邻近区域的纳米压痕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布以了解矿渣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力学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矿渣掺量为30%时,距集料表面25μm以内区域的弹性模量、纳米压痕硬度明显低于距集料表面25μm以外的区域,而当矿渣掺量达到50%时,弹性模量和纳米压痕硬度沿界面的变化不显著;随矿渣取代水泥质量分数的增加,基体与界面过渡区之间压痕硬度、弹性模量的差值降低,从而使界面过渡区得到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渣 界面过渡区 纳米压痕硬度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泥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结构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魏鸿 凌天清 +1 位作者 卿明建 吴春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5期709-711,821,共4页
借助于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仪,对再生水泥混凝土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再生水泥混凝土内部各种界面的结构特性以及Ca、Si等元素在界面过渡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再生水泥混凝土内部由多种界面结构组成,各界面过渡区的厚度... 借助于扫描电镜和电子能谱仪,对再生水泥混凝土的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观察,分析了再生水泥混凝土内部各种界面的结构特性以及Ca、Si等元素在界面过渡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再生水泥混凝土内部由多种界面结构组成,各界面过渡区的厚度差异较大。界面过渡区内外的元素分布规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Ca、Si等元素在界面过渡区内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聚集,在界面过渡区外的分布则较为连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泥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微观结构特性 元素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灰预处理对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12
16
作者 林东 西晓林 +1 位作者 房满满 文梓芸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38-142,146,共6页
为制备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究了硅灰预处理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硅灰进行化学表面改性预处理,可改善掺加硅灰的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其抗压强度达200MPa以上,抗折强度超过30MPa.颗粒... 为制备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研究了硅灰预处理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硅灰进行化学表面改性预处理,可改善掺加硅灰的高性能水泥基材料的力学性能,其抗压强度达200MPa以上,抗折强度超过30MPa.颗粒粒径分析、Aim和Goff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硅灰经过预处理后,拆散了硅灰的团聚体,改善了其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分散均匀性,增大了体系的填充率,提高了水泥基材料的密实度.SEM和XRD分析表明,对硅灰进行预处理,改善了水泥基材料中集料与水泥浆体界面过渡区的结构,从而提高了水泥基材料的强度.研究还表明,微纳米级硅灰颗粒具有极强的自团聚效应,改善硅灰的分散性是充分实现其优异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性能水泥 力学性能 硅灰 分散 填充率 界面过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砖骨料多孔混凝土微观结构及结构模型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玉军 翟家欢 +1 位作者 高涛 翟爱良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53,共8页
为了深入研究再生砖骨料多孔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从本质上认识其性状及规律,引入扫描电镜研究再生砖骨料多孔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形貌;根据混凝土中心质假说分析概括再生砖骨料多孔混凝土结构模型,定性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探... 为了深入研究再生砖骨料多孔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从本质上认识其性状及规律,引入扫描电镜研究再生砖骨料多孔混凝土界面过渡区微观形貌;根据混凝土中心质假说分析概括再生砖骨料多孔混凝土结构模型,定性研究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探索界面过渡区形貌和骨料大中心质效应对再生砖骨料多孔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再生砖骨料多孔混凝土具有较好的界面过渡区结构,结构密实,水化产物丰富,水灰比、目标孔隙率、养护龄期,矿物掺料对结构的密实程度和水化产物的类型、数量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强度。多孔混凝土存在较多负中心质效应,大中心质只有再生砖骨料。今后应当把研究负中心质效应作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砖骨料 多孔混凝土 微观形貌 电镜扫描 界面过渡区 结构模型 中心质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毛管压力曲线确定流体界面 被引量:19
18
作者 周涌沂 李阳 孙焕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7-39,共3页
流体界面的确定对油藏开发经济评价、储量计算以及布井和射孔方案的设计等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虽然可用于确定流体界面位置的方法有多种 ,但每种方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种方法都能适用。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流体界面估算法 ,即毛管压力... 流体界面的确定对油藏开发经济评价、储量计算以及布井和射孔方案的设计等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虽然可用于确定流体界面位置的方法有多种 ,但每种方法并非在任何情况下种方法都能适用。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流体界面估算法 ,即毛管压力曲线法。文中以油水过渡带内的流体界面为例 ,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操作步骤。毛管压力曲线法具有原理简单、易于编程和所需资料少等优点。实际应用表明 ,其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非常接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管压力曲线 流体界面 油藏 油水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混凝土细微观结构和破坏机理研究 被引量:68
19
作者 肖建庄 刘琼 +1 位作者 李文贵 Vivian Tam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24-30,共7页
再生骨料相当于天然骨料表面附着了一层老砂浆,老砂浆力学性能相对天然骨料较差,造成了再生混凝土内界面过渡区的数量、分布和性能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首先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再生混凝土中老砂浆的含量和分布;利用... 再生骨料相当于天然骨料表面附着了一层老砂浆,老砂浆力学性能相对天然骨料较差,造成了再生混凝土内界面过渡区的数量、分布和性能的不同,从而影响了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首先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再生混凝土中老砂浆的含量和分布;利用扫描电镜考察了新老界面过渡区形貌的异同,分析了老砂浆对界面过渡区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再生混凝土细观结构的受力特征和破坏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最后利用不同强度等级的废旧混凝土加工成再生粗骨料,制备成再生混凝土,测试其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验证了再生混凝土受力的破坏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混凝土 界面过渡区 扫描电镜 抗压强度 劈裂抗拉强度 破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对煤矸石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改性效应 被引量:14
20
作者 邱继生 朱梦宇 +2 位作者 周云仙 高徐军 李蕾蕾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1-77,共7页
为了促进煤矸石在混凝土生产中的使用,考虑不同粉煤灰掺量(0%、10%、20%、30%、40%)对煤矸石混凝土(Coal gangue concrete,CGC)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结构的影响,从宏观力学和微观力学两个尺度出发,揭示了粉煤灰... 为了促进煤矸石在混凝土生产中的使用,考虑不同粉煤灰掺量(0%、10%、20%、30%、40%)对煤矸石混凝土(Coal gangue concrete,CGC)界面过渡区(Interfacial transition zone,ITZ)结构的影响,从宏观力学和微观力学两个尺度出发,揭示了粉煤灰对CGC的ITZ微观结构及宏观性能的改性机理。研究表明:在宏观力学上,掺加30%的粉煤灰可以提高CGC的劈裂抗拉强度。在微观力学上,加入30%的粉煤灰能显著提高ITZ的薄弱区的硬度值,使其硬度值的分布变得较为均匀。掺加粉煤灰后CGC的ITZ厚度明显减小。这说明掺入的适量粉煤灰在CGC的ITZ上发挥了物理作用及化学作用,改变了CGC的ITZ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煤矸石混凝土 力学性能 界面过渡区 显微硬度 影响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