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0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气式电推进系统进气道性能多目标优化研究
1
作者 夏晨希 王子祺 +2 位作者 胡鹏 姚兆普 刘旭辉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吸气式电推进(air-breathing electric propulsion,ABEP)系统使用超低轨道大气作为工质,可突破推进剂携带量对卫星使用寿命的限制瓶颈,是超低轨卫星实现长期驻留的关键技术途径之一.本文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 吸气式电推进(air-breathing electric propulsion,ABEP)系统使用超低轨道大气作为工质,可突破推进剂携带量对卫星使用寿命的限制瓶颈,是超低轨卫星实现长期驻留的关键技术途径之一.本文采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direct simulation Monte Carlo,DSMC)计算方法,对二维的ABEP进气道模型进行模拟.设定壁面碰撞模型为完全漫反射,在进气道的进口直径保持定值的前提下,改变进气道的长纵比、出口锥角、栅格长度和栅格层数,以分别探究这些影响因素单一作用下的进气道性能变化规律.在单一影响规律的前提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符合设计要求的高性能进气道设计参数,通过权重分配实现了典型高度下进气道设计中收集效率与压缩比的最优解.本研究对大气收集器产品的工程化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轨道卫星 直接模拟蒙特卡洛 吸气式电推进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中心引射器数值仿真与试验特性
2
作者 张赛强 徐万武 +2 位作者 李智严 梁涛 张一凡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与真空罐系统相比,超声速引射技术在化学激光器压力恢复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其中超声速中心引射器由于总压损失更小引射潜力更大。对超声速中心引射器流动特性分别进行了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带收缩型混合室的超声速中心引射... 与真空罐系统相比,超声速引射技术在化学激光器压力恢复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其中超声速中心引射器由于总压损失更小引射潜力更大。对超声速中心引射器流动特性分别进行了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带收缩型混合室的超声速中心引射器,尽管其更易达到工作状态,然而在固定引射系数且以维持较低盲腔压力条件下,前者并不优于等直型引射器。在变引射系数(固定二次流质量流率)条件下,混合室面积缩比每提高0.05,一次流质量流率约提高0.3 kg/s才能使其达到临界启动状态。超声速引射器在临界启动状态时整体引射性能达到最高。在抽盲腔能力方面,单级超声速中心型引射器明显强于其他类型引射器,最低可达1.3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引射 中心引射器 压力恢复 收缩比 抽盲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确定性下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性能精确代理建模方法
3
作者 时茗扬 李春娜 +1 位作者 刘洋 龚春林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1,共10页
为了在保证固体火箭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其运载能力,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多学科设计优化(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过程中精确量化发动机推力曲线的不确定性。本文针对考虑不确定性的MDO过程中推力曲线的不确定... 为了在保证固体火箭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其运载能力,需要在方案设计阶段的多学科设计优化(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MDO)过程中精确量化发动机推力曲线的不确定性。本文针对考虑不确定性的MDO过程中推力曲线的不确定性难以精确量化以及不确定性分析效率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精确代理建模方法。通过本征正交分解方法实现发动机推力曲线不确定性的降维表达;建立Kriging代理模型来预测降维后模态系数的前4阶统计矩;使用最大熵法建立模态系数的精确概率分布模型,进而得到推力曲线的精确分布。对星型装药发动机的推力不确定性建模结果表明,推力不确定性分布的预测置信度可达98%;单次不确定性分析时间相比蒙特卡洛方法缩短9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不确定性建模 最大熵法 本征正交分解 代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旋预混火焰中热声振荡多模态转换的实验与模拟研究
4
作者 陆世康 季晨振 +2 位作者 王萌铭 潘登 朱彤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62,共13页
为研究弱旋预混火焰在当量比变化过程中热声不稳定的频率迁移、模态转换特征及内在机理,通过傅里叶变换、相空间重构、OH*时序及平均火焰图像等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极限环、拍振、间歇性振荡等典型燃烧不稳定状态进行分析;结合低阶热声... 为研究弱旋预混火焰在当量比变化过程中热声不稳定的频率迁移、模态转换特征及内在机理,通过傅里叶变换、相空间重构、OH*时序及平均火焰图像等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极限环、拍振、间歇性振荡等典型燃烧不稳定状态进行分析;结合低阶热声网络与n-τ模型,对热声振荡过程中发生的模态转换现象进行模拟,其中延迟时间τ使用了对流延迟时间进行近似,其基于未燃混合物长度计算得到。实验结果表明,在当量比φ=0.5~0.7内,随着当量比的增加,一阶振荡频率向更高频率迁移;在φ=0.8时,振荡主频从一阶模态转换到二阶模态;φ=0.9~1.2内,一阶振荡频率降低,变化幅度最高达41.48%;并且当φ=1.1时,振荡主频从二阶模态转换回一阶模态;在整个当量比区间内,二阶振荡频率变化幅度小于5%。计算结果显示,振荡频率的预测值与实验值整体吻合良好,尤其是当φ=0.8时,二阶频率的增长率大于一阶频率的增长率,对应实验中发生的一阶模态到二阶模态的转换。同时在部分工况下,预测的振荡频率与实验值也有偏移,其原因是增益的增加导致偏离增大,一阶频率的最大误差为26.4%,二阶频率的最大误差小于12%。本研究表明,对流延迟时间与振荡主频的分布存在反比关系,对流延迟时间的缩短会使得一阶频率向高频迁移,过程中振荡模态会由一阶转换到二阶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轮机燃烧室 燃烧不稳定 热声振荡 热声耦合 对流延迟时间 低阶热声网络 模态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壁面开孔方式对可渗透喷管推力性能影响数值研究
5
作者 王革 李程珂 +3 位作者 薛玉琴 宋振 关奔 杨泽南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5,共11页
为降低传统大扩张比喷管在低空飞行时喷管内燃气过膨胀带来的推力损失,提出一种具有自适应高度补偿功能的可渗透壁喷管。对采用不同壁面开孔方式的可渗透喷管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并分析喷管的全弹道推力性能。计算结果显示,可渗透喷管在... 为降低传统大扩张比喷管在低空飞行时喷管内燃气过膨胀带来的推力损失,提出一种具有自适应高度补偿功能的可渗透壁喷管。对采用不同壁面开孔方式的可渗透喷管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并分析喷管的全弹道推力性能。计算结果显示,可渗透喷管在低空下的推力补偿效果明显,比冲增益最高达10%,在高空下的推力损失低至1%,高度平均比冲增益最高达1.5%。在孔隙率、壁面开孔形状相同的情况下,壁面开孔尺度越小可渗透喷管的推力性能越好,但总体上不同壁面开孔尺度的可渗透喷管的全弹道性能差异为0.6%。产生性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相同孔隙率的情况下,低空通过小尺度孔进入喷管的气流更均匀,对可渗透段内壁面压强的提升以及分离激波的削弱效果更好,因此带来的低空推力补偿效果更好。在孔隙率、壁面开孔尺度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圆柱孔的可渗透喷管的推力性能要优于圆锥孔的可渗透喷管。综合性能最好的圆柱孔可渗透喷管与综合性能较差的渐缩型圆锥孔可渗透喷管的全弹道性能相差约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高度补偿喷管 内弹道 可渗透喷管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内燃机增氧定容燃烧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霞 孙柏刚 +2 位作者 吴胜宝 王书廷 张万旋 《宇航总体技术》 2024年第3期68-74,共7页
航天器携带推进剂有限,氢氧内燃机适宜采用纯氢纯氧+富氢燃烧方式,但目前内燃机纯氢纯氧燃烧缺乏地面试验验证。为此开展氢氧内燃机增氧定容燃烧试验,采用内燃机定容燃烧逐步增氧的技术路线,获得增氧乃至纯氧条件下氢氧内燃机的层流燃... 航天器携带推进剂有限,氢氧内燃机适宜采用纯氢纯氧+富氢燃烧方式,但目前内燃机纯氢纯氧燃烧缺乏地面试验验证。为此开展氢氧内燃机增氧定容燃烧试验,采用内燃机定容燃烧逐步增氧的技术路线,获得增氧乃至纯氧条件下氢氧内燃机的层流燃烧特性,实现氢氧内燃机高性能高可靠工作。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大,层流燃烧速度随当量比成倍增加,变化的幅度会逐渐减小;高氧气浓度条件下,层流燃烧速度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且随当量比的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内燃机 定容 层流燃烧特性 增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低压火炬的点火能量研究
7
作者 李锦江 陈明航 +1 位作者 崔荣军 张楠 《宇航总体技术》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针对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多次点火需求,采用氢、氧推进剂吸热着火和火炬燃气降温放热的假设,用热力计算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推力室采用火炬点火的能量问题。在考虑火炬燃气与推力室内的氧补燃后,富燃低压火炬点火器的点火能量能够满足推... 针对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多次点火需求,采用氢、氧推进剂吸热着火和火炬燃气降温放热的假设,用热力计算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推力室采用火炬点火的能量问题。在考虑火炬燃气与推力室内的氧补燃后,富燃低压火炬点火器的点火能量能够满足推力室点火需求。研制了2种低压火炬点火试验系统,对膨胀循环发动机进行了17次点火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符,验证了补燃点火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循环发动机 低压火炬式电点火 点火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渗透壁自适应高度补偿喷管工作机理数值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薛玉琴 靳雨祺 +2 位作者 何定鹏 王革 关奔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8-61,共14页
提出了一种带有可渗透壁面的自适应高度补偿概念喷管(可渗透喷管),对该喷管的典型工作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高度补偿机理进行了解释。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低落压比条件下,外界大气透过喷管可渗透段进入喷管内部,抑制了喷管壁面处的... 提出了一种带有可渗透壁面的自适应高度补偿概念喷管(可渗透喷管),对该喷管的典型工作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其高度补偿机理进行了解释。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低落压比条件下,外界大气透过喷管可渗透段进入喷管内部,抑制了喷管壁面处的回流产生,削弱了壁面处分离斜激波的强度,从而提高了喷管的低空推力性能。而在高落压比条件下,喷管内部燃气透过可渗透段壁面泄出,削弱了燃气的膨胀能力,使得喷管的高空推力性能有所损失。当可渗透喷管的低空推力性能提升幅度大于其高空推力性能损失时,喷管即具备了高度补偿能力。对喷管的推力构成分析表明,低落压比时,喷管可渗透段处外界大气流入所导致的喷管内压升高是其具有高度补偿能力的主要原因。基础扩张比的大小对可渗透喷管高度补偿性能影响显著,可渗透喷管比传统喷管的推力提升幅度最高可达34%,不同基础扩张比的可渗透喷管低空推力补偿能力相差最大25%。将不同基础扩张比喷管的高度平均比冲进行对比可发现,存在最优的喷管基础扩张比,该可渗透喷管高度平均比冲比传统喷管高度平均比冲高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高度补偿 过膨胀 流动分离 可渗透喷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回归模型的RBCC隔离段激波串位置识别与压力值预估
9
作者 马文蕙 何国强 +5 位作者 王亚军 王鹏飞 秦飞 张铎 朱韶华 党文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6-74,共9页
为了清楚客观地判断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ocket-based combined-cycle,RBCC)隔离段激波串位置,将Ma=6,4,3.5工况下直连试验中实测得到的RBCC隔离段测压点压力数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形成一时间序列,建立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 为了清楚客观地判断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ocket-based combined-cycle,RBCC)隔离段激波串位置,将Ma=6,4,3.5工况下直连试验中实测得到的RBCC隔离段测压点压力数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形成一时间序列,建立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模型并计算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值,完成了不同工况下激波串前缘位置的识别。研究表明:当隔离段测压点没有受到激波串影响时,实时压力值仅存在微弱波动,模型AIC值变化较为平稳;当激波串运动至测压点处时,该点压力升高,振荡幅度明显增加,AIC值随之瞬时增大。取同一时间段内发动机沿程测压点中首个AIC值增加500以上,并在不改变工况的情况下始终保持较大值的测点位置为激波串前缘位置。与压比法相比,时间序列分析法能敏感监测到实时压力值的升高和振荡,激波串前缘位置识别更为准确。通过建立自回归模型还可以实现激波串内部压力值预估,记录连续160 ms内Ma=6,4,3.5工况下测压点压力数据,采样频率1 kHz,使用前80 ms数据建立自回归模型,完成后80 ms压力值预估及准确性检验,得到三个工况下预估平均误差分别为3.21%,7.68%,6.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 激波串 自回归模型 赤池信息准则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轴流场参数波动对超燃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皓 颜密 +2 位作者 邓恒 田小涛 黄萌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75,共7页
当吸气式飞行器在进行宽域飞行时,燃烧室中轴线上流场会发生较大改变,流场参数沿轴向发生“波动”。因此,有必要开展中轴线流场参数波动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研究,为吸气式飞行器燃烧室在进行宽域飞行设计时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在N-S气相... 当吸气式飞行器在进行宽域飞行时,燃烧室中轴线上流场会发生较大改变,流场参数沿轴向发生“波动”。因此,有必要开展中轴线流场参数波动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研究,为吸气式飞行器燃烧室在进行宽域飞行设计时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在N-S气相控制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燃烧模型、湍流模型、燃速模型、加质模型,建立了固体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室流动燃烧数值仿真模型。通过该模型,开展中轴线上流场参数波动对燃烧室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宽域飞行时不同的飞行工况导致的入口空气流量不同,会引起燃烧室内马赫数沿流向振荡,振荡幅值越大,总压损失越大。入口空气流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燃烧室内气流马赫数振荡,但选取合适的入口流量可显著降低燃烧室气流马赫数的振荡幅值。因此,针对需要在宽域条件下工作的燃烧室,应设计合适的入口流量使燃烧室整个工作周期内流场马赫数振荡综合最小,进而降低燃烧室流动损失,并提升燃烧室工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燃料 超燃冲压发动机 数值仿真 流动燃烧 燃烧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nition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ith a cavity geometry in precombustion chamber for applications in micro/nano satellite hybrid rocket motors
11
作者 Zhiyuan Zhang Hanyu Deng +2 位作者 Wenhe Liao Bin Yu Zai Y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5-66,共12页
The arc ignition system based on charring polymers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low ignition power consumption and multiple ignitions,which bringing it broadly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of... The arc ignition system based on charring polymers has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low ignition power consumption and multiple ignitions,which bringing it broadly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of micro/nano satellite.However,charring polymers alone need a relatively high input voltage to achieve pyrolysis and ignition,which increases the burden and cost of the power system of micro/nano satellite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Adding conductive substance into charring polymers can effectively decrease the conducting voltage which can realize low voltage and low power consumption repeated ignition of arc ignition system.In this paper,a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 ignition grain with a cavity geometry in precombustion chamber,which is composed of PLA and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MWCNT)was proposed.The detailed ignition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and two different ignition mechanisms in the cavity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ere revealed.The ign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input voltages,ignition grain structures,ignition locations and injection schemes in a visual ignition combustor.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ignition delay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were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oltages applied to ignition grain.Moreover,the incremental depth of cavity shortened the ignition delay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while accelerated the propagation of flame.As the depth of cavity increased from 2 to 6 mm(at 50 V),the time of flame propagating out of ignition grain changed from 235.6 to 108 ms,and values of mean ignition delay time and mean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decreased from 462.8 to 320 ms and 16.2 to 10.75 J,respectively.The rear side of the cavity was the ideal ignition position which had a shorter ignition delay and a faster flame propagation speed in comparison to other ignition positions.Compared to direct injection scheme,swirling injection provided a more favorable flow field environment in the cavity,which was beneficial to ignition and initial flame propagation,but the ignition position needed to be away from the outlet of swirling injector.At last,the repeated ignition characteristic of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s was also investigated.The ignition delay time and external energy required for ignition decreased with repeated ignition times but the variation was decreasing gradu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nano satellite hybrid propulsion Arc ignition Charring conductive polymer Ignition mechanism Ignition characteristic Repeated ig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for temperature and emissivity by flame emission spectrum in a cavity of 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 combustor chamber
12
作者 Weiguang Cai Shu Zheng +4 位作者 Yan Wang Bing Liu Shaohua Zhu Li Zhao Qiang L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14-122,共9页
Flame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emissivity were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sufficient degree of fuel combustion and the particle radi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combus... Flame temperature and spectral emissivity were the important parameters characterizing the sufficient degree of fuel combustion and the particle radia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Rocket Based Combined Cycle(RBCC)combustor.To investigate the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lex supersonic flame in the RBCC combustor,a new radiation thermometry combined with Levenberg-Marquardt(LM)algorithm and the least squares method was proposed to measure the temperature,emissivity and spectral radiative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flame emission spectrum.In-situ measurements of the flame temperature,emissivity and spectral radiative propertie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RBCC direct-connected test bench with laser-induced plasma combustion enhancement(LIPCE)and without LIPCE.The flame average temperatures at fuel global equivalence ratio(a)of 1.0b and 0.6 with LIPCE were 4.51%and 2.08%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LIPCE.The flame combustion oscillation of kerosene tended to be stable in the recirculation zone of cavity with the therm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laser induced plasma.The differences of flame temperature at a=1.0b and 0.6 were 503 K and 523 K with LIPCE,which were 20.07%and42.64%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LIPCE.The flame emissivity with methane assisted ignition was 80.46%lower than that without methane assisted ignition,due to the carbon-hydrogen ratio of kerosen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ethane.The spectral emissivities at 600 nm with LIPCE were 1.25%,22.2%,and 4.22%lower than those without LIPCE at a=1.0a(with methane assisted ignition),1.0b(without methane assisted ignition)and 0.6.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in the emissivity was removed by normalization to analyze the flame radiative properties in the RBCC combustor chamber.The maximum differences of flame normalized emissivity were 50.91%without LIPCE and 27.53%with LIPCE.The flame radiative properties were stabilized under the thermal and chemical effects of laser induced plasma at a=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et-based combined-cycle Supersonic combustion Flam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EMISSIVITY Laser induced plasma combustion enhanc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过载条件下固体发动机内流场及绝热层冲蚀研究 被引量:51
13
作者 何国强 王国辉 +4 位作者 蔡体敏 刘佩进 阮崇智 利凤祥 王富春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共5页
针对 Φ31 5 mm实验发动机和某发动机工作状态及结构特点 ,进行了发动机燃烧室内三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和内绝热层的炭化冲蚀规律研究。计算中应用了颗粒轨道模型和二阶迎风有限体积方法 ,对纵、横加速度载荷下的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 ,分... 针对 Φ31 5 mm实验发动机和某发动机工作状态及结构特点 ,进行了发动机燃烧室内三维两相流动数值模拟和内绝热层的炭化冲蚀规律研究。计算中应用了颗粒轨道模型和二阶迎风有限体积方法 ,对纵、横加速度载荷下的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 ,分析了纵、横向载荷对两种发动机燃烧室内粒子场和聚集带的影响 ;应用绝热层炭化冲蚀和两相流粒子热增量模型 ,分析了实验发动机在多种纵、横向过载作用下的绝热层冲蚀规律。在与 Φ31 5 mm实验发动机结果对照后 ,修正了炭化冲蚀计算所需参数 ,进一步预示了发动机的三维两相流场和炭化冲蚀率 ,并在 35 gn 过载下分析了推进剂含铝量对粒子聚集密度和炭化冲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推进剂 火箭发动机 过载 二相流 炭化 冲蚀 燃烧室 绝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氦透平膨胀机的热力设计及性能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侯予 陈纯正 +2 位作者 熊联友 刘立强 王瑾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66-669,共4页
针对我国航天领域某重点项目的研制任务,设计了一台氦气体轴承低温透平膨胀机,并对其热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种考虑膨胀机整体热力性能及机械性能的透平膨胀机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解决了透平膨胀机使用不同工质时相似准则的... 针对我国航天领域某重点项目的研制任务,设计了一台氦气体轴承低温透平膨胀机,并对其热力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种考虑膨胀机整体热力性能及机械性能的透平膨胀机系统多目标优化方法.解决了透平膨胀机使用不同工质时相似准则的选取方法,进而在自行开发的较为完善的透平膨胀机一元流动性能预测程序的基础上,获得了模化时所应遵循的相似准则数.以人工神经网络为基础实现了透平膨胀机的性能转换问题.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氦气体轴承透平膨胀机的绝热效率大于71%;在出口温度为12 8K时,膨胀机效率已达到75%;膨胀机的最大制冷量接近2k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氦透平膨胀机 热力性能 机械性能 绝热效率 热力设计 载人航天工程 氦制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旋转爆震波传播过程研究(Ⅱ):双波对撞传播模式 被引量:31
15
作者 刘世杰 林志勇 +1 位作者 刘卫东 林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9-275,共7页
在喷孔-喷孔和环缝-喷孔对撞式喷注模型发动机上,采用H2/O2热射流切向喷注的起爆方式进行了H2/air组合的连续旋转爆震试验,根据高频压力测量和高速摄影观测结果对爆震波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试验发现了短暂的和可长时间维持的双波对撞... 在喷孔-喷孔和环缝-喷孔对撞式喷注模型发动机上,采用H2/O2热射流切向喷注的起爆方式进行了H2/air组合的连续旋转爆震试验,根据高频压力测量和高速摄影观测结果对爆震波传播过程进行了分析。试验发现了短暂的和可长时间维持的双波对撞传播现象,在该传播模式下燃烧室内存在两个爆震波头,但传播方向相反,周期性发生对撞,其高频压力振荡特征跟测压点距对撞点的夹角相关。初步分析了双波对撞传播过程的形成机制,认为在爆震波顶部能否形成混合气体层是实现该传播模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旋转爆震波 双波对撞传播模式 H 2/air组合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式喷嘴内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8
16
作者 周立新 张会强 +2 位作者 雷凡培 黄崇锡 陈建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80-484,共5页
基于单流体模型及气液两相混合分数的概念,建立了离心式喷嘴内流场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给出了离心式喷嘴内部液膜与气涡共存的流场结构及气液交界面的几何形状。计算得到的壁面压力分布、出口处液膜内轴向速度分布以... 基于单流体模型及气液两相混合分数的概念,建立了离心式喷嘴内流场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给出了离心式喷嘴内部液膜与气涡共存的流场结构及气液交界面的几何形状。计算得到的壁面压力分布、出口处液膜内轴向速度分布以及雾角大小都与实验结果吻合的很好。与常用的跟踪气液界面的ALE方法相比,本文建立的数值模拟方法具有简单、计算量小和易于实现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喷嘴 二相流 数值仿真 流体动力模型 流体火箭发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压器动态仿真的有限体积模型 被引量:20
17
作者 陈阳 高芳 +2 位作者 张黎辉 张振鹏 陈锋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4,共6页
通过对一维理想气体流动的有限元状态变量模型推导过程的拓展,获得了适用于变体积容腔的气体容积模型,并结合气体管道、气体阀门的有限元状态变量模型,通过对三者的组合运用发展了一种可仿真气体减压器动态工作过程的有限体积模型。采... 通过对一维理想气体流动的有限元状态变量模型推导过程的拓展,获得了适用于变体积容腔的气体容积模型,并结合气体管道、气体阀门的有限元状态变量模型,通过对三者的组合运用发展了一种可仿真气体减压器动态工作过程的有限体积模型。采用此模型分别对某逆向卸荷膜片式减压器和某贮箱增压系统所用减压器进行了动态工作过程的仿真,前者仿真结果的稳态值与早期文献的实验数据和仿真结果相一致,表明有限体积模型的稳态精度合乎工程需要;后者的仿真获得了减压器各个腔室状态参数和阀芯开度的响应曲线,表明贮箱增压过程可以分为启动段、稳定段两个阶段,同时表明在理想气体绝热流动的假设下节流前后温度基本不变。数学模型和建模方法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通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压器 有限体积法 动态特性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尾焰流场特性研究 被引量:30
18
作者 张光喜 周为民 +1 位作者 张钢锤 南宝江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9-23,共5页
针对某固体火箭发动机,对二维轴对称尾焰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考虑复燃化学反应和Al2O3颗粒运动的影响。计算得到了尾焰射流的温度场和组分分布图,将计算结果和地面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对尾焰流场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燃化学反应... 针对某固体火箭发动机,对二维轴对称尾焰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考虑复燃化学反应和Al2O3颗粒运动的影响。计算得到了尾焰射流的温度场和组分分布图,将计算结果和地面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对尾焰流场主要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复燃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燃气空气混合区域,化学反应使复燃区域温度升高约250 K。该计算方法能反映出尾焰复燃流场的主要特点,可为固体火箭发动机尾焰红外特性的计算提供流场基本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燃气射流 复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佩进 魏少娟 +4 位作者 王琢璞 金秉宁 杨文婧 敖文 吕翔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21-1935,共15页
围绕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为了深入认识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燃烧不稳定现象,并形成对其进行准确预示和有效抑制的方法,需要解决理论、计算及实验多方面的基础问题:燃烧不稳定的物理机制,不稳定... 围绕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为了深入认识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燃烧不稳定现象,并形成对其进行准确预示和有效抑制的方法,需要解决理论、计算及实验多方面的基础问题:燃烧不稳定的物理机制,不稳定的预示方法,发动机中各种增益和阻尼因素的特征,振荡增长过程中触发和极限环形成的机理,不稳定抑制技术及地面实验的等效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总结与建议,明确了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燃烧不稳定 非线性动力学 热-声耦合 极限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引射模态流动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国辉 蔡体敏 +3 位作者 何国强 刘佩进 黄生洪 秦飞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8-302,共5页
应用迎风格式有限体积方法求解N S方程的基础上 ,数值模拟了火箭基组合循环 (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进气道 /混合段 /燃烧室 /尾喷管 /引射火箭内的流动过程 ,分析了引射模态流道中的复杂流动结构 ,从理论上探讨了火箭引射模态工作过程机... 应用迎风格式有限体积方法求解N S方程的基础上 ,数值模拟了火箭基组合循环 (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进气道 /混合段 /燃烧室 /尾喷管 /引射火箭内的流动过程 ,分析了引射模态流道中的复杂流动结构 ,从理论上探讨了火箭引射模态工作过程机理 ,讨论了RBCC实验模型的混合性能 ,最后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二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分析 火箭发动机 引射式冲压发动机 复合式发动机 引射模态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