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56篇文章
< 1 2 2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棘玫瑰醋高产酸菌株的分离和筛选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1
作者 张海燕 康三江 +2 位作者 陈志玺 袁晶 苟丽娜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60-66,共7页
醋酸菌是果醋发酵过程中产生醋酸及其风味衍生物的重要微生物,具有耐醇性或耐温性的高产酸醋酸菌对提高发酵型果醋质量意义重大。为了解决沙棘玫瑰醋风味品质差的问题,筛选适合发酵的醋酸菌,为促进沙棘玫瑰醋风味品质的提高及研发复合... 醋酸菌是果醋发酵过程中产生醋酸及其风味衍生物的重要微生物,具有耐醇性或耐温性的高产酸醋酸菌对提高发酵型果醋质量意义重大。为了解决沙棘玫瑰醋风味品质差的问题,筛选适合发酵的醋酸菌,为促进沙棘玫瑰醋风味品质的提高及研发复合发酵菌剂提供理论支持。以浙江玫瑰醋醋醪为菌源,筛选出适合沙棘玫瑰醋生产的高产酸专用菌种。结果表明,根据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试验分离筛选出4株高产酸醋酸杆菌(Acetobacter),其中菌株SJC01、SJC04的产酸量均达到42.00 g/L以上,能耐受体积分数4%乙酸溶液、体积分数0.5%氯化钠溶液、体积分数6.0%乙醇溶液,且分别能在12~36、24~48 h内进入迅速生长期。通过16SrDNA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SJC01为果实醋杆菌(Acetobacter pomorum),菌株SJC04为巴氏醋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玫瑰醋 醋酸杆菌 高产酸 分离筛选 菌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酪蛋白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的工艺优化及保持研究
2
作者 杨贵仁 穆宏磊 +5 位作者 吴伟杰 房祥军 陈慧芝 牛犇 陈杭君 郜海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通过研究酪蛋白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的护色工艺及其保持作用,拟解决杨梅汁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的果汁褪色问题。采用响应面试验对花色苷的护色工艺进行优化,当酪蛋白添加量为1%,且在43℃反应32 min时,能够有效地保留杨梅汁的花色苷并具有最佳... 通过研究酪蛋白对杨梅汁中花色苷的护色工艺及其保持作用,拟解决杨梅汁生产过程中常出现的果汁褪色问题。采用响应面试验对花色苷的护色工艺进行优化,当酪蛋白添加量为1%,且在43℃反应32 min时,能够有效地保留杨梅汁的花色苷并具有最佳的感官品质。此外,以矢车菊-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模拟体系为对象,研究酪蛋白对杨梅汁花色苷的护色机理。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酪蛋白的荧光光谱出现红移和猝灭,说明酪蛋白包埋了果汁体系中的花色苷,避免了与O_(2)、V_(C)的接触。同时,分子对接结果表明,酪蛋白通过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和氢键等作用力与C3G结合,进一步证明了C3G与酪蛋白的结合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杨梅汁中花色苷的稳定性。本研究建立杨梅汁花色苷的保护技术,并进一步明确酪蛋白对花色苷的稳定机制,最终为杨梅汁的护色方法提供技术和理论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花色苷 酪蛋白 护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前处理工艺对桃果酒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张晓晴 潘俊坤 +2 位作者 吕真真 刘杰超 焦中高 《轻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以春蜜桃为原料,分别采用带皮制浆、去皮制浆和带皮制浆后酶解取汁3种前处理工艺制汁(浆)后发酵酿制桃果酒,通过测定其色泽、理化指标、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及质量浓度等,研究不同前处理工艺对桃果酒品质的影响。结... 以春蜜桃为原料,分别采用带皮制浆、去皮制浆和带皮制浆后酶解取汁3种前处理工艺制汁(浆)后发酵酿制桃果酒,通过测定其色泽、理化指标、酚类物质组成及含量、挥发性香气成分组成及质量浓度等,研究不同前处理工艺对桃果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带皮制浆发酵酿制的桃果酒具有较高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但酒液黄色更深,高级醇总含量达640.00 mg/L,严重超出果酒高级醇含量的理想范围(300~400 mg/L)。去皮制浆发酵酿制的桃果酒可较好地保留春蜜桃果肉的绿色,且高级醇含量降低至357.79 mg/L,但相较带皮制浆酿制的桃果酒,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和挥发性香气成分总质量浓度分别降低了11.55%、11.60%和42.86%。带皮制浆后酶解取汁发酵酿制的桃果酒的亮度值和抗氧化活性均有所提高,高级醇含量降低至403.11 mg/L,总酚、原儿茶酸、绿原酸、原花青素C1和异鼠李素含量高于去皮制浆发酵酿制的桃果酒,且相较带皮制浆和去皮制浆发酵酿制的桃果酒,挥发性香气成分总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25.50%和119.66%,酯类挥发性香气成分总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1.02倍和3.80倍,且较好地保留了桃果实的香气特征成分丙位癸内酯。因此,带皮制浆后酶解取汁是生产高品质桃果酒的一种较优前处理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果酒 前处理工艺 高级醇 挥发性香气成分 酚类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电子束辐照杀菌处理对黑果腺肋花楸果汁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吕欣然 王淑娟 +3 位作者 张丹 朱婷婷 孙翔宇 马婷婷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2-280,共9页
本研究以富含花色苷的黑果腺肋花楸果汁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剂量辐照处理对果汁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影响,并结合花青素靶向代谢组学探究辐照处理对果汁中花青素类代谢物组成及含量的影响,同时对果汁的感官品质进行评价。3~9 kGy辐... 本研究以富含花色苷的黑果腺肋花楸果汁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剂量辐照处理对果汁理化特性和功能活性物质的影响,并结合花青素靶向代谢组学探究辐照处理对果汁中花青素类代谢物组成及含量的影响,同时对果汁的感官品质进行评价。3~9 kGy辐照处理后黑果腺肋花楸果汁褐变加剧,总花色苷含量和总酚含量分别显著降低了18.10%~33.72%和2.47%~12.03%(P<0.05)。果汁中主要存在的单体花青素为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矢车菊素-3-O-阿拉伯糖苷、矢车菊素-3-O-木糖苷和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其中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在辐照下的稳定性更高,3 kGy剂量辐照后其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而其余三者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在感官品质上,辐照处理提高了果汁的红度和黄度,降低了果汁中挥发性硫化物与挥发性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本研究可为富含花青素类物质食品的辐照加工工艺选择及参数确定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热杀菌 辐照 黑果腺肋花楸果汁 花色苷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酒果冻制作工艺研究
5
作者 张丽芝 李博雅 马园园 《现代食品》 2025年第1期61-66,共6页
以‘马瑟兰’葡萄酒、白砂糖、明胶为主要原料,研制一款葡萄酒果冻。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葡萄酒果冻的配方。结果表明,葡萄酒果冻的最佳配方为葡萄酒添加量30%、白砂糖添加量15%、明胶添加量3%,纯净水添加... 以‘马瑟兰’葡萄酒、白砂糖、明胶为主要原料,研制一款葡萄酒果冻。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葡萄酒果冻的配方。结果表明,葡萄酒果冻的最佳配方为葡萄酒添加量30%、白砂糖添加量15%、明胶添加量3%,纯净水添加量47%、葡萄浓缩汁添加量4%和柠檬浓缩汁添加量1%。在此条件下制作的葡萄酒果冻色度为8.9,可溶性固形物为22%,总酸为3.45 g/100 g,还原糖为8.5 g/100 g,总酚为141.68 mg·L^(-1),菌落总数为(12±2)CFU·g^(-1),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均未检出,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果冻》(GB 19299—2015)及《果冻》(GB/T 19883—2018)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瑟兰’葡萄酒 果冻 响应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工艺对胡柚汁品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朱奕婷 林杨 +3 位作者 汪丽霞 徐小忠 林倩倩 陈诺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7-304,共8页
以常山胡柚为原料,研究胡柚果经过不同取汁方式、不同杀菌工艺等关键果汁加工单元操作前后的胡柚汁品质变化。通过对胡柚汁微生物、酶活、色度、黄酮等多个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胡柚汁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带皮取汁能较好... 以常山胡柚为原料,研究胡柚果经过不同取汁方式、不同杀菌工艺等关键果汁加工单元操作前后的胡柚汁品质变化。通过对胡柚汁微生物、酶活、色度、黄酮等多个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胡柚汁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带皮取汁能较好保留胡柚皮中总酚、黄酮及抗坏血酸成分,而对胡柚汁pH、可滴定酸和总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可溶性固形物略有增加,果汁亮度下降、黏度上升;去皮去囊衣的胡柚汁营养损失较大,但具有更好的感官品质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热杀菌会降低胡柚汁中微生物数量、总SOD活力、酸度、可溶性固形物、黄酮及抗坏血酸含量,增加总糖和总酚含量,对果汁整体色度影响显著,且不同杀菌温度对各处理果汁品质的影响差异显著。二次杀菌几乎可以杀灭胡柚汁中所有微生物,但同时会降低总SOD活力、黄酮及抗坏血酸含量,与热杀菌相比,二次杀菌对胡柚汁品质的总体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山胡柚 加工工艺 品质 取汁方式 热杀菌 二次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开菲尔粒发酵草莓汁在冷藏期间品质稳定性分析
7
作者 尹琳琳 陈志娜 +2 位作者 孙瑞雪 刘娴雅 王语馨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1-307,共7页
为探究水开菲尔粒发酵草莓汁在冷藏期间的品质稳定性,本研究对发酵草莓汁在4℃下冷藏28 d期间的主要理化指标、活性物质、抗氧化能力、活菌数及感官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综合检测。结果显示,在冷藏期间,发酵草莓汁的总酚、总黄酮和V_(C)含... 为探究水开菲尔粒发酵草莓汁在冷藏期间的品质稳定性,本研究对发酵草莓汁在4℃下冷藏28 d期间的主要理化指标、活性物质、抗氧化能力、活菌数及感官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综合检测。结果显示,在冷藏期间,发酵草莓汁的总酚、总黄酮和V_(C)含量均有下降,相应的其抗氧化能力包括SOD酶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降低了16%、8.5%和28.3%。乳酸菌和酵母菌活菌数分别减少了12.8%和14%,醋酸菌活菌数增加了16%。感官评价中,除气味得分升高外,因L^(*)与a^(*)的降低,b^(*)的升高,发酵草莓汁色泽评分降低,同时,悬浮稳定性和pH的下降,使组织状态和滋味得分也出现降低,但得分均在6分以上。总体上,在冷藏期间,水开菲尔粒发酵草莓汁的主要理化指标和活性物质稳定性较强、乳酸菌等活菌数仍保持在6 lg CFU/mL以上,抗氧化能力仍保持65%以上的较高活性,感官评定也在可接受范围,说明水开菲尔粒发酵草莓汁的综合品质在冷藏28 d内可保持较高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开菲尔粒 草莓汁 冷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发酵蓝莓汁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
8
作者 廖茂雯 韩琛 +6 位作者 刘玮 李艳琳 陈昌琳 袁怀瑜 周艳 李可 李华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9-273,共15页
为了解植物乳杆菌发酵对蓝莓汁在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的影响,以新鲜巴尔德温为原料,利用植物乳酸菌b-1发酵蓝莓汁,研究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和活菌数的变化,并利用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 为了解植物乳杆菌发酵对蓝莓汁在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的影响,以新鲜巴尔德温为原料,利用植物乳酸菌b-1发酵蓝莓汁,研究发酵和贮藏过程中理化指标和活菌数的变化,并利用HPL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测定蓝莓汁的有机酸和风味代谢物,分析其发酵和贮藏过程中风味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24 h的蓝莓汁中的活菌数达到了108 CFU/mL;储藏28 d后活菌数为6.4×107 CFU/mL。蓝莓汁发酵期间理化性质变化较大,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逐渐增加,而pH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在蓝莓汁发酵和贮藏过程中,共检测到6种有机酸,其中乳酸是发酵后的产物。贮藏过程中发酵蓝莓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分布为醇类>酮类>酯类>醛类>烷类>烯类。基于PCoA和OPLS-DA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植物乳杆菌发酵的蓝莓果汁在发酵期和贮藏期的风味代谢物差异较大,分别检测到14种、9种差异代谢物,且发酵阶段发酵蓝莓汁中芳樟醇和香叶醇的相对含量有所上升,增强了果汁的柑橘香、花香和玫瑰香气。该研究为植物乳杆菌在蓝莓发酵果汁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汁 植物乳杆菌 GC-MS PCoA OPLS-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联合DMDC和Nisin处理对杨梅汁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盛周杨 邹波 +6 位作者 肖更生 徐玉娟 吴继军 余元善 程丽娜 温靖 安可婧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6-308,共13页
为增强超高压处理对杨梅汁的杀菌效果,比较了热杀菌(Thermal sterilization,TS)(90℃,5 min)、超高压(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HPP)杀菌(500 MPa,5 min)、HPP联合抑菌剂处理(HPP联合二烷酸二甲酯(Dimethyl dicarbonate,DMDC)... 为增强超高压处理对杨梅汁的杀菌效果,比较了热杀菌(Thermal sterilization,TS)(90℃,5 min)、超高压(Hydrostatic pressure processing,HPP)杀菌(500 MPa,5 min)、HPP联合抑菌剂处理(HPP联合二烷酸二甲酯(Dimethyl dicarbonate,DMDC)处理、HPP联合乳酸链球菌素(Nisin)处理以及HPP联合DMDC和Nisin处理)对杨梅汁4℃贮藏过程中微生物数量、色度、花色苷、聚合色素、褐变度、总黄酮、总酚、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HPP处理对杨梅汁杀菌效果有限,在贮藏10 d后,杨梅汁中菌落总数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100 CFU/mL。TS处理与HPP联合抑菌剂处理的杨梅汁,4℃贮藏40 d,微生物数量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在贮藏过程中,不同处理组杨梅汁的花色苷含量呈下降趋势,聚合色素、褐变度呈上升趋势,总黄酮、总酚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色差变化不明显,其中TS处理组贮藏过程中聚合色素、总花色苷、褐变度、总酚含量均低于HPP处理组和HPP联合抑菌剂处理组,而4组非热杀菌的杨梅汁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在贮藏40 d后,各组挥发性化合物含量相比于未杀菌杨梅汁均减少,其中热杀菌组和非热杀菌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非热杀菌更好地保留了杨梅汁中芳樟醇(玫瑰花香)与2-戊基呋喃(蔬菜味青香)这两种积极风味物质。贮藏40 d后的热处理组总香气活力值低于HPP处理组和HPP联合抑菌剂处理组,香气损失较大。通过主成分分析(PCA),能够区分原汁、热杀菌组与非热杀菌组挥发性物质的差异性,而4组非热杀菌杨梅汁彼此之间距离接近,表明抑菌剂的使用不会对贮藏后期的杨梅汁风味产生明显影响。综上所述,HPP联合DMDC和Nisin可以提升HPP对杨梅汁的杀菌效果,延长杨梅汁货架期,且能较好地保留杨梅汁的品质。该研究结果可为杨梅汁的非热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 杨梅汁 DMDC NISIN 花色苷 挥发性化合物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分析法综合评价新疆不同品种大果沙棘汁品质特性及加工适宜性
10
作者 韩蓉 马燕 +4 位作者 敖羽 张婷 孟新涛 许铭强 潘俨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32,共11页
本研究以‘深秋红’‘状元黄’‘巨人’‘无刺丰’和‘向阳’5种新疆大果沙棘汁和1种新疆混果沙棘汁为研究对象,采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和理化分析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 本研究以‘深秋红’‘状元黄’‘巨人’‘无刺丰’和‘向阳’5种新疆大果沙棘汁和1种新疆混果沙棘汁为研究对象,采用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和理化分析结合相关性和主成分等多元分析法对不同大果沙棘制汁的品质特性及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状元黄’沙棘汁的b^(*)、c、总酚(0.9 mg/mL)、维生素E(63.14μg/g)和维生素C(69.61 mg/100 g)及DPPH(97.13%)、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61.99%)、FRAP抗氧化能力(0.85μmol Trolox/mL)最高;‘向阳’沙棘汁的出汁率(56.43%)和总黄酮含量(8.55 mg/mL)最高。经相关性分析得到维生素C与总酚、总黄酮和FRA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共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深秋红’沙棘汁的挥发性成分的总峰强度最高,混果沙棘汁次之。结合主成分分析明确色泽(L^(*)、b^(*)、c、h)、总酚、总黄酮、维生素C、褐变度、ABTS+和FRAP等是影响沙棘果汁品质的关键指标,‘状元黄’综合评价得分最高为2.12分,可作为最适宜制汁的加工品种。该研究为大果沙棘制汁加工专用品种的筛选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大果沙棘 品质评价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加工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不同品种新疆大果沙棘代谢物的差异
11
作者 韩蓉 马燕 +4 位作者 李圣杰 孟新涛 许铭强 张婷 潘俨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9,共11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新疆大果沙棘代谢产物的差异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和通路富集分析对6种新疆大果沙棘样品(‘混果’、‘巨人’、‘深秋红’、‘无刺丰’、‘向阳’和‘状元黄’)进行非靶向... 为探究不同品种新疆大果沙棘代谢产物的差异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和通路富集分析对6种新疆大果沙棘样品(‘混果’、‘巨人’、‘深秋红’、‘无刺丰’、‘向阳’和‘状元黄’)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代谢组学分析共得到334种代谢产物。依据log_(2)FC绝对值≥1和错误发现率(FDR)<0.05分析,‘混果’与‘巨人’共筛选出112种差异代谢物;‘混果’与‘深秋红’间筛选出118种差异代谢物;‘混果’和‘无刺丰’共筛选出67种差异代谢物;‘混果’和‘向阳’共筛选出160种差异代谢物;‘混果’和‘状元黄’共筛选出126种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不同大果沙棘的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等通路上。基于VIP值>1、log_(2)FC绝对值≥1和FDR<0.05筛选标准,发现共有差异代谢物5种,且大果沙棘中脂质和类脂质分子、苯丙烷及聚酮类化合物的总体丰度较高,占比分别在38%~81%和15%~49%之间,其中芥酸酰胺、亚油酸、棕榈酸、水仙苷、异鼠李素-3-O-葡萄糖苷、芦丁等可能是鉴别不同新疆大果沙棘的关键代谢物。非靶向代谢组学可从整体水平上阐明不同品种新疆大果沙棘的代谢差异,为新疆大果沙棘品种选育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大果沙棘 非靶向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果酒的氨基酸营养价值对比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沈冰 易志 +3 位作者 钟璇 马婷婷 李春梅 韩佳临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1-215,共5页
为评价4种水果汁(百香果、水蜜桃、杨梅和甜橙)发酵成果酒后氨基酸营养价值变化,该研究对果汁和果酒的氨基酸组成进行检测,用模糊识别分析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果酒氨基酸营养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果汁及发酵后果酒均含16种氨基... 为评价4种水果汁(百香果、水蜜桃、杨梅和甜橙)发酵成果酒后氨基酸营养价值变化,该研究对果汁和果酒的氨基酸组成进行检测,用模糊识别分析法和氨基酸比值系数法对果酒氨基酸营养价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果汁及发酵后果酒均含16种氨基酸,果汁发酵后总氨基酸含量均有下降,百香果果酒下降幅度最小(约66%)。果汁发酵成果酒后,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模式和全鸡蛋蛋白模式对比,百香果果酒必需氨基酸贴近度最大,分别为0.94或0.87;与FAO/WHO必需氨基酸模式对比,4种果酒必需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均提高,百香果果酒、蜜桃酒、杨梅酒、甜橙酒的SRC分值分别提升20.2%、8.3%、14.22%、4.1%,其中百香果果酒SRC分值最高,为82.02。百香果果酒和甜橙酒的呈味氨基酸总含量较高,分别为111.49 mg/100 mL和111.55 mg/100 mL,其中占比最大的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6.18 mg/100 mL和66.85 mg/100 mL,口感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果酒 氨基酸 组分分析 营养价值 对比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汁复配比例和混菌发酵对富士-美乐复合果酒品质的影响
13
作者 李嘉欣 徐彬艳 +2 位作者 俞柏含 杨学山 祝霞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90,共10页
为提高富士-美乐复合果酒的香气和感官品质,以筛选富士苹果汁和美乐葡萄汁的复配体积比例为基础,接种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进行混菌发酵,分别测定酒样的理化指标、颜色参数及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并运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计算感官评分。... 为提高富士-美乐复合果酒的香气和感官品质,以筛选富士苹果汁和美乐葡萄汁的复配体积比例为基础,接种非酿酒酵母与酿酒酵母进行混菌发酵,分别测定酒样的理化指标、颜色参数及挥发性香气化合物,并运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计算感官评分。结果表明,葡萄汁添加量对复合果酒的颜色饱和度(C*)和挥发性物质影响较大。其中富士-美乐果汁以50∶50(V/V)复配后发酵的复合果酒色泽明亮(亮度(L*)为76.24、红绿色调(a*)为31.24和C*为32.58),且挥发性化合物中反式-橙花叔醇、β-大马士酮、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苯乙酸乙酯的质量浓度较高。非酿酒酵母对50∶50(V/V)复配发酵的果酒颜色参数影响较小,但Torulaspora delbrueckii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混菌发酵的复合果酒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最多(63种),乙酸异戊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苯乙醇、1-己醇和1-庚醇等挥发性化合物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酿酒酵母纯种发酵和其他混菌发酵组酒样,增加了复合果酒花香味和果香味,感官评分达到7.605 5分。综上分析,富士苹果汁-美乐葡萄汁以50∶50(V/V)复配,并进行混菌发酵可有效提高复合果酒感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士 美乐 非酿酒酵母 混菌发酵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渣浸渍和混菌发酵对石榴酒香气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4
作者 柳秉红 魏玲玲 +2 位作者 方艳 杨学山 祝霞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225,共10页
为探讨皮渣浸渍及混菌发酵对石榴酒香气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突尼斯’石榴为原料,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前浸渍工艺参数,并以优化工艺制备的石榴汁为基质,分别接种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 NX-1)、美极... 为探讨皮渣浸渍及混菌发酵对石榴酒香气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突尼斯’石榴为原料,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前浸渍工艺参数,并以优化工艺制备的石榴汁为基质,分别接种戴尔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 NX-1)、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 NX-2)和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ES488)进行混菌发酵,探讨不同菌株组合对石榴酒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渍温度6℃、浸渍时间24 h和皮渣添加量200 g/L条件下制取石榴汁,通过混菌发酵能够显著提高石榴酒中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尤其是T. delbrueckii NX-1与S. cerevisiae ES488混菌发酵酒样中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等特征性香气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能够赋予石榴酒丰富的花果香气,提高感官风味复杂性和浓郁度。抗氧化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发酵前皮渣浸渍工艺并进行混菌发酵能够显著提高石榴酒抗氧化能力。本研究结果对改善石榴酒的香气品质和抗氧化能力具有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酒 皮渣浸渍 混菌发酵 香气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优化蓝靛果果汁脱涩工艺 被引量:3
15
作者 韩春然 薛清卓 +2 位作者 遇世友 王鑫 黎晨晨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以蓝靛果为原料,以单宁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明胶添加量、脱涩温度、脱涩时间对蓝靛果果汁脱涩效果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蓝靛果果汁脱涩工艺,并对比脱涩前后蓝靛果果汁中活性成分含量... 以蓝靛果为原料,以单宁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明胶添加量、脱涩温度、脱涩时间对蓝靛果果汁脱涩效果的影响,采用模糊数学感官评价法结合正交试验优化蓝靛果果汁脱涩工艺,并对比脱涩前后蓝靛果果汁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明胶脱涩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明胶添加量1.5%、脱涩温度43℃、脱涩时间55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单宁含量为724.46 mg/L,感官评分为92.75分,蓝靛果果汁中花色苷、黄酮、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的保留率分别为87.78%、95.90%、90.80%、96.73%。说明明胶可用于蓝靛果果汁脱涩,经优化脱涩工艺生产的蓝靛果果汁质地均匀、涩感适度、有明显的果味及果香,且活性成分保留率高,本研究为蓝靛果果汁的工业化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靛果果汁 涩感 单宁含量 感官评分 模糊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过程对李光杏脯理化特性及挥发性成分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亚男 白羽嘉 +3 位作者 冯作山 段继华 孔祥月 方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2-290,共9页
为探究不同加工处理下李光杏脯的理化特性和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对传统工艺杏脯(hot air dried apricot,HAD)、复合糖液糖煮杏脯(boiled sugar with apricot,BSW)、弱微波处理杏脯(weak microwave drying of apricot,WMD)进行感官评... 为探究不同加工处理下李光杏脯的理化特性和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对传统工艺杏脯(hot air dried apricot,HAD)、复合糖液糖煮杏脯(boiled sugar with apricot,BSW)、弱微波处理杏脯(weak microwave drying of apricot,WMD)进行感官评定、褐变度、总糖、可滴定酸等的测定,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技术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HAD的褐变度最高为0.66,BSW的褐变度最低为0.26。WMD处理的总糖含量最低为42.36%,可滴定酸含量为1.03%,WMD可有效降低含糖量,缓解果脯产品口感甜腻的问题。HS-SPME-GC-MS共检测出88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19种、醛类20种、酮类13种、酯类9种、萜烯类16种、酸性物质3种以及其他类8种。采用气味活度值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确定了3种样品的关键差异香气成分。其中HAD提取的关键香气成分为呋喃、联苯、3-糠醛;BSW的关键香气成分为芳樟醇、己醛、顺式-香叶醇;WMD的关键香气成分为己醛、芳樟醇、3-辛醇。该文通过对3种不同处理工艺的杏脯进行理化指标测定,结合与鲜果挥发性成分对比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不同处理杏脯的理化性质和风味物质差异研究及合理开发相关产品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热杏脯 弱微波干燥 挥发性成分 聚类热图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生菌发酵苹果汁的工艺优化及风味物质分析
17
作者 吴小敏 王芳 +3 位作者 高颖银 魏晓博 方海田 刘慧燕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为开发营养健康且果香浓郁的益生菌发酵苹果汁。以高酸苹果与鲜食苹果1:1混合苹果汁为原料,采用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苹果汁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 为开发营养健康且果香浓郁的益生菌发酵苹果汁。以高酸苹果与鲜食苹果1:1混合苹果汁为原料,采用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苹果汁并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利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及电子鼻技术对发酵苹果汁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27.0 h、发酵温度30.0℃、初始糖度15.0°Bx,在此条件下,发酵苹果汁中的活菌数为7.2×10^(8) CFU/mL,感官评分92.13分。与未发酵苹果汁相比,发酵苹果汁多酚、黄酮含量显著升高(P<0.05),还原糖和乳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样品中GC-IMS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6种,醛酮类11种,酸类6种,醇类3种,吡嗪类3种以及其他类6种,其发酵与未发酵苹果汁共有成分有11种,包括2-甲基丁酸乙酯、3,7-二甲基-2-亚甲-6-辛烯醛、2-庚酮、2-环己烯-1-酮、甲基异丁基甲酮、3-己酮、左旋香芹酮、正戊酸、2,3-二甲基-5-乙基吡嗪、乙二醇乙醚、2,2,4,6,6-五甲基庚烷。发酵苹果汁中的酯类、醛酮类和其他类香气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未发酵苹果汁(P<0.05),赋予了发酵苹果汁更浓郁的花香和果香。电子鼻分析中发酵苹果汁在各个传感器上的响应值均高于未发酵苹果汁,说明益生菌能够增加苹果汁中芳香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汁 益生菌 工艺优化 香气成分 GC-I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黑苹果发酵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评价
18
作者 宋娟 康三江 +4 位作者 张海燕 曾朝珍 袁晶 慕钰文 苟丽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9-166,共8页
该研究以苹果为原料,采用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与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混合发酵制备黑苹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黑苹果最佳发酵工艺,系统探究了接种量、混菌比例、发酵温度和相... 该研究以苹果为原料,采用发酵粘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与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混合发酵制备黑苹果,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黑苹果最佳发酵工艺,系统探究了接种量、混菌比例、发酵温度和相对湿度对黑苹果的颜色参数、褐变程度(A420 nm值)、类黑精含量、总酚含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苹果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粘液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比例1.5∶1.0,混菌接种量7.5%,相对湿度54%,发酵温度56℃。在此优化条件下,黑苹果的类黑精含量为189.64 g/kg,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34.24μmol Trolox/g,FRAP值为31.09μmol Trolox/g,分别比未发酵的新鲜苹果提高了8.87倍、4.15倍和6.41倍。综上,黑苹果的类黑精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苹果 发酵工艺 类黑精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粉碎方式对蓝莓汁品质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何婉莹 赵良忠 +3 位作者 黄展锐 但利 龙占潜 张仁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4-271,共8页
该研究采用破壁机、胶体磨和湿法超微粉碎机结合复合酶法制备蓝莓汁,分析不同粉碎方式对蓝莓汁加工特性、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采用代谢组学分析蓝莓汁中代谢物差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粉碎方式下蓝莓出汁率无显著差异(P&g... 该研究采用破壁机、胶体磨和湿法超微粉碎机结合复合酶法制备蓝莓汁,分析不同粉碎方式对蓝莓汁加工特性、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采用代谢组学分析蓝莓汁中代谢物差异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粉碎方式下蓝莓出汁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湿法超微粉碎组蓝莓汁平均果浆粒径最小(64.26μm),花色苷、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最高(分别为613.64 mg/L,2.94 g/L和3.46 g/L);湿法超微粉碎组蓝莓汁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均显著高于破壁机组和胶体磨组(P<0.05),分别为92.31%、85.29%和71.76%;不同粉碎方式下蓝莓汁差异代谢物表达量变化趋势与其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其中湿法超微粉碎组蓝莓汁中黄豆苷、原花青素、槲皮素及其异构体表达量显著上调,推测是其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的根本原因。该结果可为拓宽湿法超微粉碎技术应用和制备高营养高品质蓝莓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汁 粉碎方式 加工特性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下蓝莓汁品质特性及抗氧化能力变化规律
20
作者 何婉莹 黄展锐 +3 位作者 赵聃 赵良忠 龙占潜 张仁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3-199,共7页
该研究采用湿法超微粉碎技术、复合酶解技术和超声杀菌制备蓝莓汁,分析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下蓝莓汁理化性质、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5℃和37℃贮藏60 d后蓝莓果汁pH值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幅度均超过10%,菌落... 该研究采用湿法超微粉碎技术、复合酶解技术和超声杀菌制备蓝莓汁,分析不同贮藏温度和时间下蓝莓汁理化性质、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5℃和37℃贮藏60 d后蓝莓果汁pH值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幅度均超过10%,菌落总数和色差显著上升(P<0.05),其中菌落总数分别上升至3.76 lg CFU/mL、5.23 lgCFU/mL;不同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下蓝莓果汁花色苷、总黄酮和总酚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在37℃贮藏条件下变化最显著,经贮藏60 d后分别降低至437.08 mg/L、2.47 g/L、2.73 g/L;不同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下蓝莓果汁抗氧化能力与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在蓝莓果汁强抗氧化作用中占主导作用。综合考虑,低温短时(4℃,30 d)贮藏更有利于维持蓝莓果汁理化特性、活性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该结果为维持蓝莓果汁品质特性和延长其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汁 贮藏温度 品质特性 活性成分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