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EV的钻井液固相颗粒对热储传热性能影响分析
1
作者 杜佳华 王志国 +3 位作者 董芋双 何刘 曹静 张艳艳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3,共8页
为探明钻井液固相颗粒侵入地热储层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将地热储层划分为侵入区和原始区,基于表征单元体(REV)思想,进行储层参数描述和表征。提出孔隙型热储侵入区的内、外介质REV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和串-并联、并-串联宏观导热系数计算模... 为探明钻井液固相颗粒侵入地热储层对传热性能的影响,将地热储层划分为侵入区和原始区,基于表征单元体(REV)思想,进行储层参数描述和表征。提出孔隙型热储侵入区的内、外介质REV导热系数计算模型和串-并联、并-串联宏观导热系数计算模型。针对砂岩热储进行数值计算,分别从孔隙率、含水率和含杂率动态变化角度探讨对热储导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含水率、含杂率不变,该文所建4种模型导热系数均随孔隙率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当孔隙率、含杂率不变,4种模型导热系数均与含水率呈正相关的上升趋势;当孔隙率、含水率不变,4种模型导热系数随含杂率变化的趋势与含水率变化时的趋势基本相似;当孔隙率、含水率以及传热温差不变,两种宏观导热系数计算模型下,通过单位岩体表面的热量均随含杂率的增大而增大,增幅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导热系数 孔隙率 表征单元体 钻井液固相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DFN模拟的EGS采热影响研究
2
作者 王俊超 李成钰 李馨馨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9,共9页
提出基于蒙特卡洛-离散裂隙网络(MC-DFN)模型的地热开采模拟方法,研究裂隙密度、倾角和迹长对增强型地热系统(EGS)采热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裂隙几何参数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热量充分开采,确定裂隙密度为0.003条/m^(2... 提出基于蒙特卡洛-离散裂隙网络(MC-DFN)模型的地热开采模拟方法,研究裂隙密度、倾角和迹长对增强型地热系统(EGS)采热性能的影响并分析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裂隙几何参数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热量充分开采,确定裂隙密度为0.003条/m^(2)、两组裂隙倾角为30°与120°、迹长在36.55~43.77 m之间是最合理的参数组合;裂隙几何参数对采热效果影响的敏感性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迹长、密度、倾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离散裂隙网络 有限单元法 几何参数 采热性能 蒙特卡洛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直角六边形人工粗糙度元素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数值模拟
3
作者 郭雪妍 夏鹏 +1 位作者 谢绍樟 许世成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5,共9页
带有光滑吸热板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效率很低,在吸收板上使用人工粗糙度元素能中断边界层,提高系统的传热效率。文章在矩形人工粗糙度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用ANSYS FLUENT对带有直角六边形粗糙度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进行二维模拟;... 带有光滑吸热板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传热效率很低,在吸收板上使用人工粗糙度元素能中断边界层,提高系统的传热效率。文章在矩形人工粗糙度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使用ANSYS FLUENT对带有直角六边形粗糙度的太阳能空气集热器进行二维模拟;在特定雷诺数范围内,讨论了人工粗糙度元素间距对传热效率和流动特性的影响,并对其热工水力性能(THPP)进行评价;使用有限体积法求解控制方程,RNG k-ε湍流模型求解湍动能和湍动能耗散率的输运方程。结果表明,与光滑吸热板相比,加入直角六边形人工粗糙度元素后显著提高了系统的传热效果。当雷诺数Re=4000、间距p=10 mm时,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传热性能和压力损失保持最佳比例,系统最大的热工水力系数THPP=1.76,是相同几何参数下矩形人工粗糙度元素的1.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CFD 直角六边形人工粗糙度元素 传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系统模拟运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冯国会 贾敏 +2 位作者 张磊 李旭林 赫娜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2-329,共8页
目的 为了促进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在严寒地区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该系统的运行性能和稳定性。方法 以沈阳地区某住宅建筑为例,应用Trnsys软件建立了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仿真模型,并用实测值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深入... 目的 为了促进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在严寒地区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该系统的运行性能和稳定性。方法 以沈阳地区某住宅建筑为例,应用Trnsys软件建立了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仿真模型,并用实测值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深入探讨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在供热期的运行特点,并与空气源热泵和电磁能供热系统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模型可靠,相对误差可以控制在15%以内;在供热期,室内平均温度可保持在17.97~21.84℃;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比电磁能供热系统的COP提高了59.17%,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CO_(2)减排量比空气源热泵和电磁能供热系统分别提高1.47%和59.50%。结论 空气源热泵耦合电磁能供热系统运行和COP变化更为稳定,系统环境效益更佳,室内热舒适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电磁能系统 COP 严寒地区 耦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中深层地源热泵供暖系统运行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俊峰 徐继军 +2 位作者 徐建伟 信敏 张健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1-317,共7页
构建变工况运行且包含蓄热装置的中深层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分别以运行费用、系统COP和地热能利用系数为目标函数对系统运行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目标函数优化后的运行费用、系统COP和... 构建变工况运行且包含蓄热装置的中深层地源热泵供暖系统,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分别以运行费用、系统COP和地热能利用系数为目标函数对系统运行进行优化,并对优化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对应目标函数优化后的运行费用、系统COP和地热能利用系数分别为279.27元、6.4420和0.8527。以系统COP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效果与运行费用相反,而与地热能利用系数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粒子群算法 地热能 地埋管 改进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源热泵回灌中大肠杆菌阻塞试验研究
6
作者 赵军 田嘉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5,共6页
以地下水源热泵回灌过程中大肠杆菌堵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研发的砂层颗粒迁移-沉积试验系统观察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孔隙孔道内的运移、沉积。分别以石英石、玻璃珠作为多孔介质做对比性试验,通过试验得出:石英石颗粒不均匀,级配不良... 以地下水源热泵回灌过程中大肠杆菌堵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主研发的砂层颗粒迁移-沉积试验系统观察大肠杆菌在多孔介质孔隙孔道内的运移、沉积。分别以石英石、玻璃珠作为多孔介质做对比性试验,通过试验得出:石英石颗粒不均匀,级配不良,颗粒间的咬合力为大肠杆菌的沉积提供了“温床”,进而孔隙水压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稳定的状态;但玻璃珠颗粒粒径均匀,同时颗粒之间光滑,咬合力小,不利于大肠杆菌的沉积,孔隙水压力呈现陡减的现象。建立大肠杆菌渗透率衰减数学模型,将理论值和室内试验值进行数据拟合,从验证的结果看,所提渗透率衰减模型对预见微生物的迁移和沉积所引起的孔隙率减小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大肠杆菌 堵塞 回灌系统 绿色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埋管群地源热泵三维传热-渗流耦合模拟
7
作者 王洋 张丰收 +1 位作者 鲁克文 孙婉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2-310,共9页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大尺度、多分支埋管集群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区温度场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基于上海天文馆880个地埋管地源热泵场地,建立考虑地下水渗流和地质分层的三维传热-渗流耦合模型,并利用现场热响应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 为确定地下水渗流对大尺度、多分支埋管集群地源热泵系统换热区温度场和换热特性的影响,基于上海天文馆880个地埋管地源热泵场地,建立考虑地下水渗流和地质分层的三维传热-渗流耦合模型,并利用现场热响应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渗流作用引起管群内和支管群之间沿地下水流动方向发生温度干扰,89.5~120.3 m埋深范围内的温度干扰现象相对明显;地下水渗流有利于提高管群的换热总量,缩小夏季和冬季工况的换热量差距;换热量增加百分比随水力梯度的增加而增大,两者呈对数函数关系,当水力梯度大于0.005时,换热量增加百分比趋于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地下水渗流 大型管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埋管换热技术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分析
8
作者 赵嵩颖 魏任锋 《市政技术》 2024年第4期220-227,244,共9页
为动态分析深层埋管换热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发展趋势,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将近23年CNKI和WOS数据库中与深层埋管研究相关的学术性文献作为数据源,分别从发文量、国际核心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解析该领域的研... 为动态分析深层埋管换热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发展趋势,运用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将近23年CNKI和WOS数据库中与深层埋管研究相关的学术性文献作为数据源,分别从发文量、国际核心机构和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解析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深层埋管研究领域的文献发文量逐步上升,核心作者及机构之间的合作仅为单线或团队内部之间,跨机构之间较少;研究热点和趋势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阶段的研究重点不同。随着地热能+、“双碳”目标和“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及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理念的提出,深层埋管换热领域的研究热点更聚焦于交叉学科的渗透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国内深层埋管换热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开采技术突破、换热器类型及材质方面的创新与探索、研究方法优化和外扩中深层地热、综合效益评价等新的研究方向,国外则侧重于换热性能、热泵系统、深层埋管换热器和数值模拟等方向。相关数据可为深层埋管换热技术相关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埋管 换热技术 研究热点 发展趋势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参数化研究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露茜 廖全 +1 位作者 刘贤燕 彭清元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0-216,共7页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 基于Mutipole方法对竖直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钻孔内外的耦合传热过程进行求解,在钻孔内三热阻和四热阻简化传热模型基础上,详细地分析钻孔内的复杂稳态传热过程,参数化研究埋管布置结构、回填料与岩土热物性等因素对钻孔内埋管间直接传热热阻的影响规律,揭示导致钻孔内埋管间负热阻现象的本质原因,对钻孔内热阻传热模型的工程实践应用给出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换热器 热阻 负热阻现象 Multipole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水平连通地热井取热特性研究
10
作者 张杰 王贵洋 +1 位作者 王鹏涛 王姝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69,共9页
高效取热技术是实现地热效益化开发的关键,建立了水平连通地热井数值仿真模型,计算了连续开采和间歇开采工况下的出口流体温度和换热量,研究了注入温度、注入流量、水平段长度对系统换热性能和岩层温度恢复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 高效取热技术是实现地热效益化开发的关键,建立了水平连通地热井数值仿真模型,计算了连续开采和间歇开采工况下的出口流体温度和换热量,研究了注入温度、注入流量、水平段长度对系统换热性能和岩层温度恢复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入流量增加,地热井出口水温下降,但整个系统换热量提高;当注入温度较高时,可有效提高出口水温,但系统换热量降低较大;随着水平段长度增加,出口水温和换热量逐渐上升,换热性能提高;岩层温度恢复能力随注入流量和注入温度的增加而提高。综合考虑钻井成本、水泵功耗等因素,适量增加注入流量、降低注入温度、增加水平段长度能有效提高水平连通换热井的换热性能;虽然高的注入温度可提升岩层温度恢复能力,但不利于提高系统换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地热 水平连通地热井 换热性能 取热量 地温恢复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射式同轴套管换热器采热特性研究
11
作者 郭志远 付必伟 张思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37-1046,共10页
为提高井底高温区地热能开采效率,文章构建了一种用于水平地热井开采的喷射式同轴套管换热器。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水平段近井底区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比分析外进内出型(Outside-in and Inside-out type,OI)、内进外出型(Inside-in and O... 为提高井底高温区地热能开采效率,文章构建了一种用于水平地热井开采的喷射式同轴套管换热器。基于有限体积法建立水平段近井底区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比分析外进内出型(Outside-in and Inside-out type,OI)、内进外出型(Inside-in and Outside-out type,IO)和喷射式(Jet Inlet,IOI)同轴套管换热器的流场和温度场,揭示了喷射式换热器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IOI型换热器内流体的湍动能增加,并形成涡旋,提高了地热开采效率。通过对比采热性能发现,努塞尔数随质量流量增加而增加,IOI型的努塞尔数比其他两者分别高18.33%~32.48%和5.33%~18.84%;摩擦系数随质量流量增加而降低;相同质量流量下,IOI型换热器热增强系数比其他两者分别高9.13%~13.58%和3.61%~10.24%;IOI型的平均采出温度和平均延米换热量始终在三者中最高。研究结果为提高水平地热井同轴套管式换热器开采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地热井 同轴套管式换热器 采热性能 热增强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热提取性能和注入优化数值模拟
12
作者 马永法 周学军 +9 位作者 袁利娟 刘玲 董俊领 王旭 詹涛 何兰 刘新 刘艳 李昌 雷宏武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02-1312,共11页
为了评价单井闭循环的热提取性能,优化注入参数,文章针对中国东北典型场地,基于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和场地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了地热系统短期(热响应测试)和长期(一个供暖季)的提热性能,并优化了系统运行注入温度和流量。结果显示,... 为了评价单井闭循环的热提取性能,优化注入参数,文章针对中国东北典型场地,基于井筒-储层耦合数值模拟和场地的运行监测数据,分析了地热系统短期(热响应测试)和长期(一个供暖季)的提热性能,并优化了系统运行注入温度和流量。结果显示,典型东北地区1500 m长度的地热井在平均注入温度7℃,注入流量7.7 m^(3)/h条件下,换热孔出口平均功率为65.2 kW,一个供暖期出口与入口平均温差为4.9℃,地层温度降低影响最大范围约7 m,地层中的降温程度最大为23℃,并可以在非供暖期得到较好的恢复。在不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情况下,注入温度越低、流量越大,获得的换热功率也越大。在调整注入温度为5℃和流量为6.3m^(3)/h的情况下,可获得同样的换热功率,此时的运行成本最低,比现有方案成本降低20%。考虑运行成本和可持续开发的优化设计对单井闭循环地热供暖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供暖 垂直井闭循环地热系统 性能评价 注入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热损伤实时监测试验装置的研制与应用
13
作者 李沐子 孟凡震 +4 位作者 崔广昊 修占国 岳祝凤 蔡其金 李致远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4年第4期120-126,146,共8页
为模拟地下岩层高温赋存环境,研究岩石在热作用过程中的渐进热破裂特征,研制了岩石热损伤实时监测试验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箱式加热炉、导波杆、变形标定杆、变形监测系统和声发射测试系统,可以在实时高温作用下同步监测岩样因温度变... 为模拟地下岩层高温赋存环境,研究岩石在热作用过程中的渐进热破裂特征,研制了岩石热损伤实时监测试验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箱式加热炉、导波杆、变形标定杆、变形监测系统和声发射测试系统,可以在实时高温作用下同步监测岩样因温度变化产生的声发射信号和变形,从而量化岩石的热损伤。实测结果表明:随着目标温度的升高,累计声发射撞击数和声发射能量量级显著增加,即目标温度越高形成的热损伤越多,且目标温度时的热变形越大。随着加热速率的增加,岩石起裂时对应的表面温度增加。采用室内冷却方式时,累计声发射撞击存在突增,冷却阶段变形表现为极速变形恢复段与平稳恢复段。不同加热速率和冷却方式没有造成明显的声发射结果和热变形大小差异,目标温度大小对岩石热破裂特征的影响占主导。通过对岩样进行高温作用的多种加热冷却路径试验,验证了该岩石热损伤监测试验装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热损伤 声发射 热变形 高温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供暖系统测试研究
14
作者 杨海鸿 马坤 +3 位作者 李学娟 邵继新 管东海 王翠萍 《节能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64-168,共5页
地热能被誉为面向未来的能源,在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其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重视。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供暖技术具有“封闭换热、对地上地下环境无干扰、自主供热”等特点,近年来已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应用。进一步探究该技术在不同地... 地热能被誉为面向未来的能源,在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其开发利用受到越来越多重视。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供暖技术具有“封闭换热、对地上地下环境无干扰、自主供热”等特点,近年来已在我国很多地区得到应用。进一步探究该技术在不同地区的应用特点,对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技术在宁夏地区的首个应用案例进行测试研究。经测试单口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换热孔平均输出功率为547.9 kW,连续测试四个月期间热源侧平均供水温度变化范围为33.622.7℃,没有明显的下降;经测试数据分析计算,应用案例年运行成本135662.6元,平均运行单价为1.71元/m^(2)·月;相比于燃煤锅炉供暖方式,年可节约费用517937.4万元,运行单价降低6.53元/m^(2)月,降低幅度达79%;同时年可替代标煤116.3 t,年可减少CO_(2)排放量为288.1 t,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环保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中深层无干扰地岩热 供暖系统 运行测试 效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G冷能与中深层地热能驱动的发电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15
作者 李晚君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22-28,共7页
结合LNG冷能和中深层地热能特点,根据梯级用能理论,构建LNG冷能与中深层地热能驱动的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系统主要由LNG直接膨胀部分、地热单级闪蒸循环及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三部分组成。基于Peng-Robinson状态方程,选用模拟软件HYSYS,对... 结合LNG冷能和中深层地热能特点,根据梯级用能理论,构建LNG冷能与中深层地热能驱动的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系统主要由LNG直接膨胀部分、地热单级闪蒸循环及回热式有机朗肯循环三部分组成。基于Peng-Robinson状态方程,选用模拟软件HYSYS,对发电系统进行模拟计算,研究关键参数对系统热效率、?效率和平均能源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热水蒸发压力的增大,循环热效率提升13.99%,?效率提升7.58%,平均能源成本减小2.81%;LNG气化压力的增大使得循环热效率提升9.39%,?效率提升3.13%,平均能源成本减小8.01%;天然气外输压力的增大使得热效率降低20.93%,?效率提升38.44%,平均能源成本增加25.21%。利用遗传算法对系统进行单目标优化,结果显示系统最大热效率为37.37%,最大?效率为53.92%,最低总成本率为0.782百万美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冷能 中深层地热能 联合循环发电 热效率 ?效率 平均能源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山市典型区浅层地热能资源调查评价
16
作者 周一文 单强 +3 位作者 赵德刚 蒲丛林 郝印博 陈业男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0期171-178,共8页
地热资源作为非碳基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稳定可靠等特点被广泛开发利用,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正加快勘查开发力度。通过现场热响应试验、采灌试验、热物性统计与分析,获取研究区水文地质及热物性参数,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唐山... 地热资源作为非碳基可再生能源,因其绿色低碳、稳定可靠等特点被广泛开发利用,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正加快勘查开发力度。通过现场热响应试验、采灌试验、热物性统计与分析,获取研究区水文地质及热物性参数,基于层次分析法对唐山市典型区展开浅层地热能适宜性分区评价,估算求得研究区地热能热容量、换热功率、资源潜力及生态环境效益。研究表明,唐山市典型区200 m以浅平均地层温度为14.71~16.09℃,平均导热率为1.56~1.88 W/(m·℃),研究区同时满足地下水及地埋管地源热泵开采方式,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占比分别为27.8%、55.7%、16.5%;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不适宜区占比分别为82.56%、16.13%、1.31%;研究区浅层地热能夏季制冷换热功率为302.48万kW,制冷面积为56.1565×10^(6) m^(2);冬季制热换热功率为123.87万kW,供暖面积为24.774×10^(6) m^(2);据估算,通过地热能开发利用每年可节约煤炭3.4万t,减少废气排放8.2178万t,节约环境治理费用约9057.94万元,生态环境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热能 现场试验 层次分析法 适宜性分区 开采方式 唐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公司科技园项目中深层地热供热技术方案研究
17
作者 杨延斌 《能源与节能》 2024年第5期33-36,39,共5页
项目供热面积约1.14×10^(5)m^(2),总热负荷7000 k W,采用中深层地热供热,平均热负荷为4859.09 kW,项目年耗热量为62959.68 GJ。热源为1口水热型地热井,按照“一采一灌、同层回灌、取热不耗水”的模式进行建设,配套回灌井1口。利用... 项目供热面积约1.14×10^(5)m^(2),总热负荷7000 k W,采用中深层地热供热,平均热负荷为4859.09 kW,项目年耗热量为62959.68 GJ。热源为1口水热型地热井,按照“一采一灌、同层回灌、取热不耗水”的模式进行建设,配套回灌井1口。利用中深层地热水作为供热热源,冬季提供45℃/40℃采暖循环水,采用“板换直供+热泵机组调峰”的方式为项目供热。按照30年运行期测算,中深层地热方案相比于天然气锅炉方案可节省费用1.127738×10^(8)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热负荷 中深层地热 取热不耗水 工艺原理 投资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热水资源评价的数值模拟研究
18
作者 何贤珍 梅鹏里 王倓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10期146-153,158,共9页
地热作为一种清洁环保型能源,各行各业对它的需求与日俱增。以豫北内黄凸起(卫辉—滑县段)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其地热资源的地温梯度进行研究,采用FEFLOW软件,数值模拟分析与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与评价,研究发现全区新近系地热流体可采量... 地热作为一种清洁环保型能源,各行各业对它的需求与日俱增。以豫北内黄凸起(卫辉—滑县段)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其地热资源的地温梯度进行研究,采用FEFLOW软件,数值模拟分析与地热流体可开采量计算与评价,研究发现全区新近系地热流体可采量为8.39×10^(7) m^(3)/a,寒武—奥陶系热储层地热流体可采量为2.31×10^(6) m^(3)/a;全区地热流体产能总计303896.76 kW,属于大型地热田,调查区年可利用热能1.05×10^(16) J。研究为制定工作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水资源 地温梯度 FEFLOW软件 地热流体可采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能-地热道路融雪系统路面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22
19
作者 王华军 赵军 +1 位作者 陈志豪 曲航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08-611,共4页
初步建立了道路融雪系统的路面传热模型,并基于典型年逐时气象数据与复合边界条件,进行了稳态传热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埋管深度和加热温度对道路融雪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大和待融热负荷与降雪量、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因素之间... 初步建立了道路融雪系统的路面传热模型,并基于典型年逐时气象数据与复合边界条件,进行了稳态传热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埋管深度和加热温度对道路融雪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大和待融热负荷与降雪量、环境温度、相对湿度以及风速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为工程设计应用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道路融雪 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单井回灌渗流场理论研究 被引量:31
20
作者 何满潮 刘斌 +1 位作者 姚磊华 徐能雄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7-201,共5页
在地热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下问题 :热储压力随开采量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地热尾水排放造成热污染和资源浪费等。回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回灌过程中渗流场的动态变化 ,建立地热回灌渗流场数学模型 ,推导了渗透系数恒定与... 在地热开发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下问题 :热储压力随开采量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地热尾水排放造成热污染和资源浪费等。回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针对回灌过程中渗流场的动态变化 ,建立地热回灌渗流场数学模型 ,推导了渗透系数恒定与变化时不同条件下的单井回灌公式。实例分析表明 :所得公式能够表征回灌渗流场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解释和预测回灌过程中水头与流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 单井回灌 渗流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