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4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层高阶煤层CO_(2)-ECBM技术研究与应用启示——以沁水盆地晋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郑永旺 崔轶男 +3 位作者 李鑫 肖翠 郭涛 张登峰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深层高阶煤层资源潜力大,但具有“强吸附、难解吸”的特点,常规开发方式难以实现效益动用。与化学驱、热力驱等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CO_(2)-ECBM(CO_(2)地质封存及强化煤层开采)技术具有节能减排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双重效益。为明确C... 深层高阶煤层资源潜力大,但具有“强吸附、难解吸”的特点,常规开发方式难以实现效益动用。与化学驱、热力驱等其他提高采收率技术相比,CO_(2)-ECBM(CO_(2)地质封存及强化煤层开采)技术具有节能减排和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双重效益。为明确CO_(2)吸附、解吸特性,论证CO_(2)-ECBM技术提高深层高阶煤层气采收率可行性,助力深层高阶煤层气产能释放,以沁水盆地晋中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深层高阶煤层CO_(2)吸附、解吸特征研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平衡压力的增加,煤层对CH_(4)的吸附量逐渐增加,而受煤层孔裂隙发育特征及CO_(2)特征影响,煤层对CO_(2)的吸附量呈先持续上升再在临界压力附近骤降后大幅上升的特征。深层高阶煤层对CO_(2)的吸附能力约为CH_(4)的2~5倍,超临界CO_(2)在煤层中的吸附能力更强,CO_(2)的敏感解吸压力为CH_(4)的3/4,且吸附于煤层后,CO_(2)呈现出明显的吸附、解吸滞后特征,大比例CO_(2)以吸附封存和残余封存形式滞留在煤层中无法脱附,成为实现大规模封存CO_(2)和替换CH_(4)的有利条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明确了深层高阶煤层气开展CO_(2)-ECBM具备大幅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矿场应用中,可通过超前注气、加大注入压力等方式提高气藏压力水平,提升竞争吸附效率,同时低敏感解吸压力也表明注入CO_(2)后返排率较高,需考虑CO_(2)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层气 高阶煤 CO_(2)-ECBM 竞争吸附 矿场应用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老区高含水油藏高通量水洗微观剩余油赋存机理
2
作者 罗波波 燕高飞 +6 位作者 谢敏 郭立强 蒲保彪 陈道远 齐桂雪 杨祖贵 张昀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2,共6页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 东濮老区注水开发近40 a,已进入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阶段,因此需明确不同渗透率储层高通量水洗后微观动用规律及机理,以指导高含水油田开发策略调整。文中综合高通量水洗油岩心实验、微流控实验及微观流动模拟,明确了不同渗透率储层高含水阶段的驱替特征,揭示了高通量水洗中剩余油的微观赋存状态及动用机理。结果表明:渗透率大于50×10^(-3)μm^(2)的储层在高通量水洗阶段(岩心尺度30~1000 PV)驱油效率可进一步提高7.50百分点以上,微观波及范围变化不大,主要通过水力冲刷、润湿剥离动用水驱流线控制孔喉内的膜状、滴状等剩余油类型;而对于渗透率低于50×10^(-3)μm^(2)的储层,受孔喉尺寸以及连通性的影响,进入高含水阶段水驱微观波及范围有限,高通量水洗难以有效动用剩余油,宜在主流线达30~50 PV时转变注水开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水洗 岩心驱替实验 微流控实验 孔隙尺度 微观剩余油 赋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变化规律
3
作者 金贤镐 何金钢 +2 位作者 万建荣 郭军辉 刘笑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7,共10页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在正地饱压差条件下仍急剧上升且远高于原始溶解气油比的现象,利用油/气/水高压物性室内实验研究了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单油层开发生产气油比全生命周期评价矿场...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在正地饱压差条件下仍急剧上升且远高于原始溶解气油比的现象,利用油/气/水高压物性室内实验研究了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单油层开发生产气油比全生命周期评价矿场试验,通过增加“溶解气水比”参数修正了生产气油比的理论计算公式,利用修正后的理论生产气油比曲线分析并解释了生产气油比在水驱特高含水后期大幅上升和化学驱阶段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并开展了萨中开发区生产气油比变化趋势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或聚合物溶液能够从饱和气体的原油中获取部分溶解气,实验测得萨中开发区的溶解气水比达到1.952~2.138cm^(3)/g;在单油层开发矿场试验阶段,正地饱压差下生产气油比仍随综合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且在化学驱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产气油比计算时需要考虑油和水中溶解气的共同影响,通过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建立生产气油比与综合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即对生产气油比的理论公式进行修正。因此,在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中的溶解气的影响,才能对开发形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特高含水后期 生产气油比 压力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量递减率与产量构成的关系建立及应用
4
作者 舒政 杜晓东 +2 位作者 姚小康 齐勇 李荣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7-282,共6页
在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老井、措施井及新井产量变化显著,对产量递减率的影响也不同。为明确递减率随着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根据递减率和产量构成的定义,分别建立了总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与产量构成的关系,并引入产量构成对... 在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老井、措施井及新井产量变化显著,对产量递减率的影响也不同。为明确递减率随着产量构成的变化规律,根据递减率和产量构成的定义,分别建立了总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与产量构成的关系,并引入产量构成对递减率的贡献率,确定了在不同含水率开发阶段产量构成对总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的影响程度,并在某特高含水期油田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老井产量对递减率的贡献率起主导作用,措施井和新井产量大幅变化导致递减率的剧烈波动;随着措施井和新井产量占比降低幅度的减小与其产量占比升高幅度的增大,总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降低,该油田措施井和新井产量占比的减小和增加范围应分别控制在1.25%和8.94%左右。增大措施井和新井的投入,并控制措施井和新井产量本身的递减,是降低递减率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为油田特高含水期控制递减率指出了方向,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递减率 产量构成 关系 特高含水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率期油藏异步提液参数一体化智能优化方法及应用
5
作者 刘晨 周文胜 +1 位作者 张先敏 高晓飞 《石油化工应用》 2025年第2期40-43,53,共5页
在水驱油藏开发的中后期,提液是保持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确定提液时机和提液幅度直接影响后期开发效果。以均衡驱替程度最大化为目标,以提液井的提液时机和提液量为优化变量,建立了异步提液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基于Piecewise混沌... 在水驱油藏开发的中后期,提液是保持稳产和提高采收率的有效手段,确定提液时机和提液幅度直接影响后期开发效果。以均衡驱替程度最大化为目标,以提液井的提液时机和提液量为优化变量,建立了异步提液参数优化数学模型,基于Piecewise混沌映射和随机游走策略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形成了高含水率期油藏异步提液参数一体化智能优化方法。应用该方法对南海东部L油藏进行了异步提液参数优化,与同步提液相比,异步提液优化调整的均衡驱替程度更高;相比优化前,油藏整体提液幅度增加约1.58倍,采收率提高7.18%,实施异步提液参数优化可进一步改善油田的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藏 异步提液 均衡驱替 提液时机 蜣螂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能到位率概念深化及在大庆油田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赵云飞 桂东旭 +4 位作者 王刚 王福林 刘亚坤 王志新 赵玉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大庆油田经过多年深度开发,产能建设对象的地质条件和地面条件持续变差,计划产能与实际建成产能因计划下达时间、地质认识、方案调整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传统产能到位率指标变化幅度大,历史规律失去参考价值,难以满足复杂多变形势下的... 大庆油田经过多年深度开发,产能建设对象的地质条件和地面条件持续变差,计划产能与实际建成产能因计划下达时间、地质认识、方案调整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传统产能到位率指标变化幅度大,历史规律失去参考价值,难以满足复杂多变形势下的产量预测需求。通过分析近年来分类产能指标变化规律,结合原油开发规划编制工作的实际需求,在规划编制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计划产能和实际建成产能作为分母,深化了产能到位率的内涵,创新性地提出了计划产能到位率、实建产能到位率的概念。结果表明:在年初规划阶段和年底配产阶段分别应用计划产能到位率、实建产能到位率指标预测新建产能的第2年产油量,预测符合率可达到95%以上,较好地指导了新建产能在第2年产油量的预测。研究成果可为年度产能建设规划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为年度及中长期产量的精准测算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到位率 产能建设 开发规划 产油量 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山不同尺度裂缝凝析油气流动特征及界限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彦春 张利军 +4 位作者 赵林 王志凯 谭先红 李聪聪 王硕亮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2,共11页
潜山凝析油气藏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受风化剥蚀及构造作用影响,此类储层裂缝高度发育,存在不同尺度的渗流空间,凝析油气在不同尺度渗流空间中流动及赋存状态复杂,准确表征其流动特征及动用界限是此类储层产量准确预测的... 潜山凝析油气藏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受风化剥蚀及构造作用影响,此类储层裂缝高度发育,存在不同尺度的渗流空间,凝析油气在不同尺度渗流空间中流动及赋存状态复杂,准确表征其流动特征及动用界限是此类储层产量准确预测的基础。基于可视化微流控实验开展了高温高压条件下不同尺度裂缝凝析油气流动特征研究,分析了裂缝开度、储层压力以及注采压差对裂缝内油气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凝析气藏衰竭开发过程中会经历雾状微滴-微滴聚集-缝壁捕集-贴壁蠕动的演化过程。当裂缝开度大于200μm时,凝析油以波形膜状流及离散波状流为主,当裂缝开度为100μm时开始出现活塞流,当裂缝开度为5μm时,出现停滞段塞流,严重影响气体流动。实验与模拟结果表明,目标区块流体有效流动的界限为5μm。同时,明确了储层中裂缝开度和压差对凝析油气流动模式和演化的影响规律,随着压差和开度的增大,凝析油的相态由段塞流转为波浪流,再由波浪流转为混沌流,裂缝内流动状态会逐渐向分散流动转变。建立了临界凝析油饱和度和裂缝开度图版,为海上潜山裂缝型凝析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裂缝储层 凝析油 流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深度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
8
作者 张世明 吕琦 +12 位作者 王建 刘丽杰 于春磊 季岩峰 吴义志 胡慧芳 陶德硕 张民 宋志超 侯玉培 陶丽 贾元元 葛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1,共14页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发展形成了变流线调整技术,矿场应用有效控耗水、降递减,但仍然面临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单井效果差异较大、有效期较短等问题。为了提高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效果,综合运用开发地质学、渗流...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发展形成了变流线调整技术,矿场应用有效控耗水、降递减,但仍然面临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单井效果差异较大、有效期较短等问题。为了提高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效果,综合运用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大尺寸可视化微观物理模拟实验、油藏数值模拟和流场调控开发实践,提出了流场调控机制新认识,并指导形成“变流线+”、大压力梯度注采优化、动态流场调控等深度开发技术体系。研究表明: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具有“继承性、冗余性和再生性”特征,影响油藏流场调控效果。储层非均质性越强,流场调控继承性越强,通过“搭桥”建流线可有效降低继承性,扩大波及体积;由于冗余性的存在,未波及区域孔隙中的剩余油启动阈值较高,需提高驱替压力梯度,才能动用未波及区域孔隙剩余油,提高驱油效率;流场调控后,由于极端耗水层带的再生性特征,需不断动态调控流场,才能实现更大程度均衡驱替。以流场调控机制新认识为指导,结合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实践,形成的流场调控深度开发技术体系,可以为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高效长效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 流场调控 继承性 冗余性 再生性 深度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经济采收率快速预测方法——以胜利油田整装水驱油藏为例
9
作者 吕琦 曹伟东 +3 位作者 肖武 张海燕 徐永春 侯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1,共10页
矿场开发单元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采收率是开发效果评价和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科学编制中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油藏的动静态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影响较大,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的均衡注采,提高采收率。... 矿场开发单元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的采收率是开发效果评价和提高采收率潜力分析的重要指标,也是科学编制中长远规划的重要依据。油藏的动静态非均质性对采收率影响较大,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的均衡注采,提高采收率。目前现行采收率预测方法未充分考虑动静态非均质性影响,难以实现单井差异化注采条件下的采收率准确预测。以胜利油田整装水驱油藏为例,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明确水驱油藏采收率的主控因素。提出基于单井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增效技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融合动静态主控影响因素、经济政策界限等,设计多组实操性强的方案进行模拟;借助多因素非线性拟合手段,充分考虑油藏非均质性适配最佳技术政策,结合经济条件约束,构建基于差异化注采优化的水驱经济采收率快速预测模型。矿场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水驱非均质油藏差异化注采开发经济采收率的快速、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态非均质性 差异化注采优化 经济极限 采收率快速预测 开发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储层渗透率时变流动模型
10
作者 张瑞 王涛 +4 位作者 王飞 朱旭晨 王艳红 寇双燕 王敬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73,共12页
高含水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冲刷过程中,储层渗透率会发生变化,传统冲刷程度表征参数在描述储层渗透率时变规律时并未考虑临界流速的影响。为此,提出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概念,利用临界流速作为微粒开始运移的速度界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 高含水油藏在长期的注水冲刷过程中,储层渗透率会发生变化,传统冲刷程度表征参数在描述储层渗透率时变规律时并未考虑临界流速的影响。为此,提出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概念,利用临界流速作为微粒开始运移的速度界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水相通量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通过实验获取储层渗透率随有效累计水相通量变化的岭型演化模型,并将其与三维两相油水渗流方程耦合,建立基于有效累计水相通量的储层渗透率时变流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贝雷岩心在长期的注水冲刷作用下,即使在较低的驱替速度下渗透率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高倍数水驱下的临界流速(0.006 cm/s)要比常规条件下的(0.015cm/s)更低。考虑临界流速的有效累计水相通量在表征储层渗透率的时变规律时,复杂河流相油藏模型水驱数值模拟结果更加符合微观下微粒运移引起的储层渗透率时变特征。因此,有效累计水相通量能够较好地描述临界流速影响下的储层渗透率时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油藏 有效累计水相通量 渗透率时变 临界流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砾岩油藏CO_(2)吞吐降混剂优选实验研究
11
作者 吴海荣 王立坤 +4 位作者 杨钰龙 宋平 张记刚 谭龙 侯吉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区分CO_(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参数,如何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新疆M油田某区块致密砾岩储层无法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岩心驱替实验... 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MMP)是区分CO_(2)混相驱和非混相驱的重要参数,如何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成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问题。为了解决新疆M油田某区块致密砾岩储层无法实现混相驱的问题,通过岩心驱替实验法筛选降混效果最佳的降混剂,并评价降混剂的注入对致密砾岩储层岩心CO_(2)吞吐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注入柠檬酸异丁酯时,CO_(2)与原油的MMP降幅最大,故选其为最佳降混剂。在相同温度条件下,随着柠檬酸异丁酯质量分数逐渐增加,原油黏度的降幅逐渐增大,当注入的柠檬酸异丁酯质量分数为0.6%和0.8%时,其对原油的降黏效果相当。结合降混效果和经济性,将柠檬酸异丁酯的注入段塞和质量分数分别优化为0.006 PV和0.6%。柠檬酸异丁酯能够有效降低CO_(2)与原油的MMP的机理主要包括降低原油黏度和促进CO_(2)萃取能力2方面。室内CO_(2)吞吐实验参数优化为:注气时机为压力衰竭程度为10%,注气体积为0.75 PV,焖井时间为15 h。该条件下注入段塞为0.006 PV的质量分数为0.6%的柠檬酸异丁酯后,CO_(2)吞吐采收率由未注入降混剂的12.89%升至19.36%,所优选的柠檬酸异丁酯提高CO_(2)吞吐采收率具有明显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砾岩 CO_(2)吞吐 降混剂 最小混相压力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层压裂后返排支撑剂回流及裂缝导流能力变化规律
12
作者 吴涛 宋明明 袁旭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为了明确页岩油储层压裂后返排支撑剂回流规律,研究返排出砂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储层岩心劈裂岩板,设计了支撑剂回流与裂缝导流能力测试2个阶段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裂缝内支撑剂回流的影响,明... 为了明确页岩油储层压裂后返排支撑剂回流规律,研究返排出砂对裂缝导流能力的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油储层岩心劈裂岩板,设计了支撑剂回流与裂缝导流能力测试2个阶段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裂缝内支撑剂回流的影响,明确了裂缝出砂造成的裂缝导流能力损失规律,开展了优化铺置方式对减少支撑剂回流并维持裂缝导流能力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闭合压力对压裂后返排裂缝临界回流流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支撑剂粒径、铺砂浓度以及返排液黏度,回流出砂率与铺砂浓度呈正相关;粗糙壁面裂缝内,支撑剂铺置不均匀,更易发生回流,支撑剂回流后,裂缝导流能力随闭合压力升高大幅降低,且粒径越小降幅越大,在20MPa闭合压力下,40/70目石英砂降幅高达26.9%;尾追铺置大粒径支撑剂比例越高,更有利于提高临界返排流量,降低裂缝出砂率,并维持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研究结果为现场考虑压后返排的影响,优化压裂设计以匹配导流能力需求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压裂后返排 临界回流流量 回流出砂率 裂缝导流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KN模型的致密油藏注水诱导裂缝数值模拟方法
13
作者 石登科 程时清 +3 位作者 赵丹凤 汪洋 刘秀伟 徐泽轩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85,共12页
裂缝性致密油藏注水过程中天然裂缝开启,能够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同时易形成水淹通道。因此,阐明天然裂缝开启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对于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将PKN模型与油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的方法,即利用嵌入式离散... 裂缝性致密油藏注水过程中天然裂缝开启,能够扩大水驱波及体积,同时易形成水淹通道。因此,阐明天然裂缝开启对注水开发的影响,对于提高致密油藏水驱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将PKN模型与油水两相渗流模型耦合的方法,即利用嵌入式离散裂缝建立精细表征水驱过程中裂缝动态变化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将其结果与解析解对比验证其准确性。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定压注水时井底处裂缝扩展速度呈现初期快后期慢的特征。注水诱导裂缝的扩展过程中,伴随着裂缝的开启闭合,裂缝内平均压力呈现波动。一注一采模式下,存在裂缝长度临界值,低于临界值有利于扩大水驱波及体积,高于临界值易引起水窜。利用提出的裂缝扩展耦合模型对X低压致密油藏开展不稳定注水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稳定注水能够适度诱导裂缝开启,增大水驱波及体积,避免油井快速水淹,极大地改善致密油藏水驱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KN模型 两相渗流 致密油藏 数值模拟 不稳定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气藏水侵及开发效果主控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范昭宇 宋兆杰 +3 位作者 朱绍鹏 张骞 韩鑫 周鑫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6,共6页
水侵是水驱气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L1气田是优质大型深水水驱气田,明确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对于气田的高效开发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明确气田各井水侵风险的基础上,开展了考虑多影响因素的气藏水侵数值模拟,... 水侵是水驱气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L1气田是优质大型深水水驱气田,明确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对于气田的高效开发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明确气田各井水侵风险的基础上,开展了考虑多影响因素的气藏水侵数值模拟,明确了影响水驱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L1气田存在较高见水风险;水体类型和水体倍数为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Ⅰ类主控因素;井型和K_(z)/K_(r)(储层垂向渗透率与平面渗透率之比)是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Ⅱ类主控因素;日产量、射开程度、地层倾角为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Ⅲ类主控因素。在气藏实际开发中,需要优先考虑Ⅰ类和Ⅱ类主控因素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指导气田后续见水预测及生产制度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气藏 水侵 开发效果 主控因素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阳 曹小朋 +3 位作者 赵清民 刘祖鹏 薛兆杰 蒋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济阳坳陷是典型陆相断陷盆地,其效益开发对中国页岩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储层构造复杂、岩相类型多样,流体性质复杂,效益开发难度大。济阳坳陷经过研究评价、试验开发和规模建产3个阶段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 济阳坳陷是典型陆相断陷盆地,其效益开发对中国页岩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储层构造复杂、岩相类型多样,流体性质复杂,效益开发难度大。济阳坳陷经过研究评价、试验开发和规模建产3个阶段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此,系统性总结了页岩油优质甜点评价、立体开发优化、高效储层改造、储层补能提高采收率等页岩油开发技术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工程地质双甜点评价、井网层系组合优化、CO_(2)前置极限射流密切割压裂、注气补能和化学提高采收率等技术措施和效益开发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开发技术和管理模式体系,对其后续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为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效益开发提供了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陆相断陷盆地 效益开发 甜点评价 体积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CO_(2)驱油降低最小混相压力机理研究
16
作者 王恒力 赵浩宏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最小混相压力过大增加了油田开采的难度。针对该问题,提出了超声波辅助CO_(2)驱促进混相开发的方法,最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首先,通过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黏度测试对超声波处理前...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最小混相压力过大增加了油田开采的难度。针对该问题,提出了超声波辅助CO_(2)驱促进混相开发的方法,最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首先,通过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黏度测试对超声波处理前后原油的物理性质进行了实验分析。其次,通过细管实验测量了CO_(2)-原油体系的最小混相压力,并通过系线法分析了超声波处理前后最小混相压力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核磁共振监测岩心尺度CO_(2)驱油实验得到了超声波辅助CO_(2)驱油的采收率。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基本上改变了原油的性质,黏度从4.1 mPa·s降至2.8 mPa·s,树脂和沥青质含量分别从27.9%和6.0%降至14.2%和3.8%。超声波破坏了烃类大分子中的C-H键、C-O键和C≡C键,使大分子裂解成碳数较小的分子。最小混相压力由15.9 MPa降至14.8 MPa,采收率提高10%以上。该研究揭示了超声波辅助CO_(2)混相提高低渗透油采收率的机理,为后期超声波辅助驱油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超声波 CO_(2)驱油 最小混相压力 提高原油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及工程实践路径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勇 曹绪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 针对胜利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在科学、技术、管理、工程四个角度面临的开发矛盾,以渤76块为典型单元,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具体对策分析,构建了“适、专、快、集”的老油田化学驱综合治理新方法。“适”指在老油田科学开发方式转化上,构建不同油藏类型老油田化学驱最佳介入时机模型,提出了在含水率相对较低的阶段,是适合化学驱的有利时机,高效开发方式需“适”介入。“专”指在老油田开发技术应用上,改变传统聚合物先溶解后注入的开发思路,研制可控相转化聚合物,使聚合物先注入后溶解,解决炮眼剪切降解的难题,提高油水流度控制能力,老油田开发矛盾需“专”治理。“快”指在老油田综合管理模式上,改变传统方式,即矿场提问题、研究院设计方案、化工厂生产驱油剂的“串联”管理模式,提出充分发挥矿场、研究院、生产厂三方优势的“并联”管理模式,形成针对单一油藏的产品工业化工艺包以及产业化落地方案,老油田开发技术实现“快”转化。“集”指在老油田工程应用实践上,打破老油田化学驱地面大规模建站的工程工艺模式,采用集约化撬装配注设备,实现老油田化学驱的集约快速配注,老油田工程工艺实现“集”应用。运用上述方法,在胜利油田渤76块综合含水率上升初期,实施由水驱转为可控相转化聚合物驱,实施后一年即见到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单井日产油水平增加8.6t/d,综合含水率降低3.1%,验证了综合治理模式的可行性,为高含水老油田化学驱高效开发提供了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老油田 高质量发展 综合治理新方法 提高采收率 工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倍数水驱砂岩中原油黏度、岩心润湿性时变规律核磁共振实验 被引量:2
18
作者 贾虎 张瑞 +2 位作者 罗宪波 周子力 杨璐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5,共8页
根据模拟原油黏度与横向弛豫时间谱几何平均值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模拟原油黏度预测模型,并结合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了孔隙介质中模拟原油黏度的时变规律定量表征;基于核磁共振弛豫理论推导出新的NMR润湿性指数计算公式,结合... 根据模拟原油黏度与横向弛豫时间谱几何平均值的变化关系,建立了模拟原油黏度预测模型,并结合高倍数水驱核磁共振(NMR)实验实现了孔隙介质中模拟原油黏度的时变规律定量表征;基于核磁共振弛豫理论推导出新的NMR润湿性指数计算公式,结合砂岩岩心高倍数水驱实验,定量表征了水驱过程岩石润湿性的时变规律。研究表明:岩心中剩余油黏度与过水倍数正相关,过水倍数较低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较快,过水倍数较高时剩余油黏度升高速度趋缓。剩余油黏度的变化与储层非均质性相关,储层均质性越强,剩余油中重质组分含量越高,黏度越高。注水后储层润湿性将发生改变,亲油储层向亲水储层转变,亲水储层则亲水性更强,且改变程度随过水倍数增加而增强。原油黏度的时变性与润湿性的时变性具有很高的关联性,原油的黏度变化不可忽略,考虑模拟原油黏度变化时计算得到NMR润湿性指数与测试Amott(自吸法)润湿性指数更具有一致性,更加符合储层润湿性时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 高倍数水驱 核磁共振 原油黏度 岩石润湿性 时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强敏感油藏CO_(2)同步吞吐试验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平 崔晨光 +4 位作者 张记刚 刘凯 邓振龙 谭龙 禹希科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5-361,共7页
为探索玛湖凹陷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玛湖1井区开展注CO_(2)同步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_(2)同步吞吐可提高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驱油机理主要是萃取、混相、竞争吸附、膨胀驱替等;裂缝沟通是... 为探索玛湖凹陷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高效开发提高采收率技术,在玛湖1井区开展注CO_(2)同步吞吐试验。结果表明:CO_(2)同步吞吐可提高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采收率,驱油机理主要是萃取、混相、竞争吸附、膨胀驱替等;裂缝沟通是导致气窜的主要原因,通过现场调控,实现井组与气窜井同步焖井,保证现场实施效果;试验井组受压裂液浸泡导致黏土矿物水化膨胀,造成喉道封堵,渗流能力减弱,影响了CO_(2)波及范围,导致阶段换油率较低。CO_(2)同步吞吐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试验井组阶段增油量为3983 t,换油率为0.36,该试验为强敏感致密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后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技术思路及矿场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上乌尔禾组 致密砾岩 CO_(2)同步吞吐 敏感性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水驱开发技术进展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建 刘丽杰 +4 位作者 吴义志 刘海成 贾元元 宋志超 陶仕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2,共14页
水驱油藏是中国东部老油田开发的主体,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室内研究及矿场实践表明,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动态非均质性影响,科学开发和效益开发难度加大,亟需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 水驱油藏是中国东部老油田开发的主体,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期,室内研究及矿场实践表明,仍有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受储层非均质性和开发动态非均质性影响,科学开发和效益开发难度加大,亟需攻关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整装油藏针对特高含水后期极端耗水严重、效益稳产及水驱提高采收率难等问题,深化了极端耗水层带理论,创新形成了层系近阻重组开发技术、特高含水油藏矢量开发技术和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整开发技术,实现了控耗水、降递减,平均采收率为43.7%;断块油藏针对断层多、断块小的特点及特高含水期剩余油规模小、动用难的问题,深化剩余油富集规律及水动力调控机制认识,创新形成了人工边水驱、立体开发等主导开发技术系列,提高了储量控制和水驱动用程度,平均采收率为29.4%,支撑了断块油藏效益稳产;低渗透油藏针对储层物性差、有效建驱难等问题,持续开展非线性渗流机理和压驱开发机理研究,攻关配套开发技术,不断拓宽开发界限,创新形成特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注水、一般低渗透油藏井网适配提高采收率、低渗透-致密油藏压驱注水等差异开发技术系列,平均采收率为15.7%,实现了低渗透油藏提速提效开发。通过以上技术进步,实现了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的效益开发。结合不同类型油藏开发特点及面临形势,对水驱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出了下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 剩余油 开发理论 开发技术 提高采收率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