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为探究其响应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以锥栗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组(土壤相对含水量80%~90%)以及干旱胁迫T2(土壤相对含水量40%~50%)和T4(土壤相对含水量20%~30%)两个处理组,采集叶片进行代谢组...锥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为探究其响应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以锥栗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组(土壤相对含水量80%~90%)以及干旱胁迫T2(土壤相对含水量40%~50%)和T4(土壤相对含水量20%~30%)两个处理组,采集叶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CK vs T2处理的差异代谢物总数为128个,CK vs T4处理的差异代谢物总数为124个,T2 vs T4处理的差异代谢物总数为164个。在干旱胁迫10 d和20 d条件下共有极显著上调(P<0.01)的差异代谢物为衣康酸,判定其是锥栗抗干旱的关键代谢物质。通过代谢通路的影响因子总共筛选出14条主要通路,其中β-丙氨酸代谢与淀粉和蔗糖代谢是干旱胁迫10 d和20 d条件下共同存在的代谢通路,证明这2条代谢通路与锥栗抗旱性存在密切关联。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锥栗的耐旱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展开更多
为建立一种适宜的板栗资源果实品质评价方法,本研究以25个板栗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21项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筛选影响板栗品质的核心评价指标,基于熵权法对核心指标赋予权重,并建立灰...为建立一种适宜的板栗资源果实品质评价方法,本研究以25个板栗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21项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筛选影响板栗品质的核心评价指标,基于熵权法对核心指标赋予权重,并建立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板栗多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多个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确立了水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的比值(Ratio of amylose to amylopectin,AA)、总黄酮、好果率、果形指数、硬度、可溶性糖和还原糖为核心指标,熵权法计算核心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4.08%、14.64%、15.64%、7.74%、9.41%、9.11%、18.90%、10.48%。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丹栗1号、丹东9113和qX-005综合品质列前三位。经聚类分析将25个品种板栗分为4类,第一类板栗适宜开发功能性饮品;第二类板栗适合取仁加工,制作罐头、果脯等产品,或加工成板栗粉用于面包、饼干等产品的制作;第三类板栗可作为优质的食品原料;第四类板栗适宜炒食,也适宜作为直售坚果。本研究结果为板栗优质资源筛选及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也为各品种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锥栗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为探究其响应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以锥栗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组(土壤相对含水量80%~90%)以及干旱胁迫T2(土壤相对含水量40%~50%)和T4(土壤相对含水量20%~30%)两个处理组,采集叶片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CK vs T2处理的差异代谢物总数为128个,CK vs T4处理的差异代谢物总数为124个,T2 vs T4处理的差异代谢物总数为164个。在干旱胁迫10 d和20 d条件下共有极显著上调(P<0.01)的差异代谢物为衣康酸,判定其是锥栗抗干旱的关键代谢物质。通过代谢通路的影响因子总共筛选出14条主要通路,其中β-丙氨酸代谢与淀粉和蔗糖代谢是干旱胁迫10 d和20 d条件下共同存在的代谢通路,证明这2条代谢通路与锥栗抗旱性存在密切关联。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锥栗的耐旱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文摘为建立一种适宜的板栗资源果实品质评价方法,本研究以25个板栗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21项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筛选影响板栗品质的核心评价指标,基于熵权法对核心指标赋予权重,并建立灰色关联度评价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板栗多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多个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确立了水分、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的比值(Ratio of amylose to amylopectin,AA)、总黄酮、好果率、果形指数、硬度、可溶性糖和还原糖为核心指标,熵权法计算核心指标的权重分别为14.08%、14.64%、15.64%、7.74%、9.41%、9.11%、18.90%、10.48%。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丹栗1号、丹东9113和qX-005综合品质列前三位。经聚类分析将25个品种板栗分为4类,第一类板栗适宜开发功能性饮品;第二类板栗适合取仁加工,制作罐头、果脯等产品,或加工成板栗粉用于面包、饼干等产品的制作;第三类板栗可作为优质的食品原料;第四类板栗适宜炒食,也适宜作为直售坚果。本研究结果为板栗优质资源筛选及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也为各品种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