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靖海湾富营养化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学杨 丁东生 +2 位作者 崔正国 曲克明 魏玉秋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7,共14页
沿海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过程至关重要,因为陆地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次生生产者和生物泵的主要驱动因素,其群落变化可能会对沿海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综合评价各种环境因素对沿海... 沿海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过程至关重要,因为陆地和海洋环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次生生产者和生物泵的主要驱动因素,其群落变化可能会对沿海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此,综合评价各种环境因素对沿海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靖海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至2022年5月(春季)和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环境因子和浮游动物调查,并应用冗余分析(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了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优势种和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2021-2022年靖海湾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有显著增加,尤其是在2022年夏季,靖海湾海域受到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2021年浮游动物平均丰度高于2022年,在富营养化最严重的2022年夏季,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降至54.07个/m^(3)。此外,主坐标分析(PCoA)也显示,2022年夏季浮游动物群落与前3个航次有显著的区别。4个航次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类47种,其中,桡足类是春季最优势的种群,浮游幼虫是夏季最优势的种群。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和短尾类溞状幼体[Zoealarva(Brachyura)]在4个航次中均为优势种,但在2022年夏季优势度和丰度均出现下降。通过结合R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影响靖海湾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丰度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为富营养化,而盐度影响了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化。此外,通过PCoA分析以及对比2021年和2022年的数据发现,台风这类偶发性事件可能也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结果将有利于后续研究靖海湾生态系统以及了解近海海湾浮游动物群落动态的控制因素,有助于科学管理靖海湾生态环境和深入了解海湾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盐度 台风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靖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沟湾贝藻养殖区附着生物群落季节演替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齐占会 方建光 +4 位作者 张继红 毛玉泽 蒋增杰 刘红梅 李斌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2-77,共6页
从2007年5月~2008年4月,采用悬挂试网和直接从海区采集栉孔扇贝养殖笼样品两种方法,对桑沟湾贝藻养殖区的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和季节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桑沟湾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本实验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23种,玻璃海鞘、... 从2007年5月~2008年4月,采用悬挂试网和直接从海区采集栉孔扇贝养殖笼样品两种方法,对桑沟湾贝藻养殖区的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和季节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桑沟湾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本实验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23种,玻璃海鞘、柄海鞘和紫贻贝是群落中的优势种。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试网上附着生物湿重与温度变化相关,生物量为0.003~1.21kg/m2,其中2月和8月分别具有最小和最大值。栉孔扇贝养殖笼的附着生物生物量9月为1.94kg/笼,之后随温度下降而减少,10月为0.99kg/笼,之后又有所上升,11月份为1.03kg/笼。生物量变化主要是由于优势种的演替引起的,随温度下降海鞘类逐渐消退,贻贝等成为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着生物 污损生物 季节演替 桑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王亮根 杜飞雁 +2 位作者 李亚芳 宁加佳 郭伟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5,共9页
根据2013年3月-4月与6月-7月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态类群、优势种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桡足类187种,其中大型的127种,中型的152种。浮游桡足... 根据2013年3月-4月与6月-7月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态类群、优势种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桡足类187种,其中大型的127种,中型的152种。浮游桡足类属于典型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大多数种类属于外海生态类群,其次是广盐生态类群、沿岸生态类群与深水生态类群。大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不明显,而中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显著。大型浮游桡足类平均栖息密度为4.87个·m^-3,中型的为19.2个·m^-3,为大型的4倍。浮游桡足类多样性水平为丰富或非常丰富。浮游桡足类生态学特征受季风转换引起表层环流结构变化与水团运动改变而产生不同的分布趋势,其中大型浮游桡足类对水团垂直运动反应较敏感,而中型浮游生物对海区表层环流改变的响应更为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密度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环流 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澳岛北部海域浮游动物生态学特征及水团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王亮根 杜飞雁 +2 位作者 陈丕茂 李亚芳 宁加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33,共11页
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种。浮游动... 根据2011年-2012年南澳岛北部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态类群、栖息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水团变化对浮游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海域内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0种。浮游动物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暖水外海种和暖水广盐种3个类群为主,群落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144.67个·m^-3,季节变化呈双峰型,生物量年均值为98.67 mg·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海区内浮游动物优势种以近岸种为主,其中,瘦尾胸刺水蚤(Centropages tenuiremis)是唯一全年优势种。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湾生态学特性,其变化规律与该海区外海暖水、闽浙沿岸流以及径流冲淡水等水团的季节性消长相关,尤其是近岸径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水团 南澳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中华白海豚种群特征初探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敏 王新星 +1 位作者 许友伟 陈涛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种群从伶仃洋一直连续分布至上川岛海域。为探究上川岛以西海域是否也有中华白海豚分布,于2013-2015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考察。结果显示各个航次均有中华白海豚的目...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种群从伶仃洋一直连续分布至上川岛海域。为探究上川岛以西海域是否也有中华白海豚分布,于2013-2015年采用船基截线法在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考察。结果显示各个航次均有中华白海豚的目击记录,考察期共目击到78群次(约623头次),部分个体有重复目击记录,证实了该海域常年栖息着一定数量的中华白海豚。海豚的目击分布以下川岛、漭洲岛周围水域,以及东平港至庙湾角近岸水域较为集中。海豚的平均目击率与珠江东部河口(伶仃洋)和珠江西部河口区处于同一水平,海豚聚群规模较大并发现有大于30头的超大规模聚群,整体的年龄组成较为年轻化,表明上川岛至海陵岛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重要栖息地,具有较好的保护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海豚 截线调查 种群分布 上川岛 海陵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万山群岛海域秋春季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2
6
作者 彭鹏飞 李绪录 蔡钰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8期170-174,共5页
根据2012年11月(秋季)和2013年4月(春季)对珠江口万山群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的调查采样,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个类群,共68种,以近岸种类为主,桡足类为主要类群;此次调查的... 根据2012年11月(秋季)和2013年4月(春季)对珠江口万山群岛海域的浮游动物进行的调查采样,分析了其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此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1个类群,共68种,以近岸种类为主,桡足类为主要类群;此次调查的优势种各有8种,秋季最大优势种为丹氏纺锤水蚤(Acartia danae Giesbrecht),春季最大优势种为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ibber Giesbrecht);此次调查生物量和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差异较大,秋季平均生物量为125.3 mg/m3,春季为127.1 mg/m3,季节差异不显著;秋季平均栖息密度为327.9 ind/m3,春季为224.3 ind/m3,秋季显著大于春季。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动物数量的平面分布受到盐度的影响,但季节变化受盐度的影响不大。秋季平均多样性指数为3.61,均匀度为0.81,春季平均多样性指数为3.54,均匀度为0.89。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整体未受到污染,但近岸可能面临陆源污染物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万山群岛 浮游动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华雪 张文博 +2 位作者 徐军 李纯厚 黄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40,共5页
在2015年夏季和冬季开展了南海北部海域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碳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按照浮游动物粒径大小将其分成3个类群:小型(180~380μm)、中型(380~500μm)和大型(>500μm)。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δ13C值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夏季... 在2015年夏季和冬季开展了南海北部海域不同粒级浮游动物碳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按照浮游动物粒径大小将其分成3个类群:小型(180~380μm)、中型(380~500μm)和大型(>500μm)。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δ13C值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夏季浮游动物δ13C值变化范围为–24.19~–19.57,小型和中型浮游动物δ13C值的高值均分布在研究海域南部;冬季浮游动物δ13C值变化范围为–23.89~–19.69,空间分布特征与夏季相反。浮游动物δ13C值未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和粒径结构差异。各粒级浮游动物δ13C值与叶绿素a平均浓度的对数值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浮游动物生物量相关性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碳稳定同位素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溶藻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黄洪辉 韩贝贝 +1 位作者 张书飞 吴风霞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6-132,共7页
有害藻华是公认的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寻求一种有效的有害藻华治理方法一直是藻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某些海洋细菌可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甚至裂解藻细胞,具有溶... 有害藻华是公认的全球性海洋环境问题,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水产养殖业以及人类健康,寻求一种有效的有害藻华治理方法一直是藻华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某些海洋细菌可直接或间接抑制藻类生长,甚至裂解藻细胞,具有溶藻作用。利用溶藻菌治理有害藻华可保持水体环境生态平衡,是一种较安全、高效的方法,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已成为藻华研究领域的热点。根据现有报道,文章主要概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溶藻菌种类、作用机理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探讨了海洋溶藻菌领域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溶藻菌 溶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变化对七带石斑鱼早期发育及开口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莉 陈超 +4 位作者 孔祥迪 李炎璐 于欢欢 翟介明 庞尊方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3-453,共11页
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 观察比较了9个温度梯度(13、15、17、19、21、23、25、27、29℃)对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受精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用在(21±0.5)℃条件下孵出的健康仔鱼进行耐饥饿和摄食实验,实验温度处理设两种方式:一、处理温度始终保持不变;二、将温度在处理48 h后统一调节至21℃。实验期间,每天统计仔鱼死亡数,测定不投饵条件下的存活指数(SAI),并观察仔鱼投饵后的开口摄食情况及其形态发育状况。结果表明:1)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7~23℃,当温度低于13℃或高于27℃时,受精卵不能孵化。21℃时,受精卵孵化率最高,为(93.67±1.52)%;而畸形率最低,为(1.06±1.06)%。当温度低于或高于21℃时其孵化率降低,而畸形率升高;2)在13~28℃范围内,初孵仔鱼的SAI值随着温度的上升先升高后逐渐降低,21℃时的SAI值最高,为(20.26±0.44)%。各组温度保持不变时,13℃和27℃的SAI值分别为(2.18±0.01)%、(8.47±0.28)%;调整一致后分别为(6.90±0.44)%、(13.30±0.31)%。温度调节组与不调节组相比,其SAI值明显提高。温度调节后,每个梯度组的畸形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3)不同温度处理的仔鱼开口摄食存在差异。21℃时,仔鱼的初始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可达80.0%和40.0%。随着温度偏离21℃,摄食率和饱食率均逐渐降低。温度调节恢复组的仔鱼摄食情况改善明显,其中17℃不变和恢复组对比变化最为明显:当保持17℃不变时仔鱼的摄食率和饱食率分别为20.0%、13.3%,而处理48 h后恢复到21℃后,两者分别提高到66.7%和33.3%,分别提高了2.3和1.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带石斑鱼 温度变化 早期发育 开口摄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南黄海定生绿藻光合生理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涛 陶菊红 +1 位作者 朱建一 沈宗根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95-99,共5页
本研究以南黄海定生绿藻为材料,在室内不同温度下进行培养,通过对叶绿素荧光等参数进行测定,研究了温度对其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定生绿藻形态特征与肠浒苔相似,该绿藻在低温条件下(5℃)藻体最大量子效率(Fv/Fm)、实际量子... 本研究以南黄海定生绿藻为材料,在室内不同温度下进行培养,通过对叶绿素荧光等参数进行测定,研究了温度对其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集定生绿藻形态特征与肠浒苔相似,该绿藻在低温条件下(5℃)藻体最大量子效率(Fv/Fm)、实际量子效率(ΔF/Fm')以及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TR)等参数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样品,而20℃下样品的上述叶绿素荧光参数均高于其他处理组.诱导曲线表明,在给定光照条件下,20℃下样品光化学猝灭(qP)最高,而5℃处理组最低,非光化学猝灭(NPQ)结果则相反,5℃处理组样品要显著高于其他温度处理.本研究结果说明,温度对定生绿藻的光合生理活性有较大影响,20℃下该绿藻光合生理活性活跃,而低温条件会明显抑制其光能的吸收利用,温度的进一步上升也会降低其光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生绿藻 光合作用 叶绿素荧光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西沙群岛虚拟站的珊瑚礁白化监测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蔡玉林 孙旋 +1 位作者 索琳琳 夹尚丰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7,共7页
受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白化现象愈发严重,温度是影响珊瑚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基于海表温度开发了珊瑚礁白化监测产品,以此估算全球珊瑚礁白化程度并进行白化预警。根据2013—2016年西沙群岛... 受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珊瑚礁白化现象愈发严重,温度是影响珊瑚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基于海表温度开发了珊瑚礁白化监测产品,以此估算全球珊瑚礁白化程度并进行白化预警。根据2013—2016年西沙群岛虚拟站的海表温度,对该站周围海域的珊瑚礁进行白化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站附近的珊瑚可能正在经历珊瑚白化甚至死亡,其中2014年海表温度异常情况最为严重,珊瑚礁白化可能性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 珊瑚礁 白化 周热度 白化预警 西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聚球藻生态类群在南海西北部琼东上升流区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侯庆华 叶映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为探究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生态类群在近岸上升流区精密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共存关系,采用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对南海西北部琼东上升流区夏季水体中的10... 为探究海洋聚球藻(Synechococcus)生态类群在近岸上升流区精密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共存关系,采用16S~23S 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技术,对南海西北部琼东上升流区夏季水体中的10个聚球藻主要分型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个聚球藻主要分型在琼东上升流水体中广泛分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Ⅱ、Ⅲ、Ⅹ和CRD1(Costa Rica Dome)型聚球藻为优势类群,其中Ⅱ型聚球藻平均丰度最高;Ⅱ、Ⅲ、Ⅳ和Ⅹ型聚球藻在琼东上升流表层水体中呈现高丰度分布且存在共存关系,其中Ⅱ、Ⅲ和Ⅳ型聚球藻的丰度呈现出等值线向近岸次表层水体明显抬升,且与温度和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说明上升流动力过程影响了Ⅱ、Ⅲ和Ⅳ型聚球藻在琼东海域的分布及共存;Ⅰ、Ⅷ和Ⅹ型聚球藻的丰度在近岸河口表层水体中达到峰值,三者主要受到河流径流的影响,而上升流动力过程对其影响不大;CRD1、CRD2、ⅩⅤ和ⅩⅥ型聚球藻在琼东海域次表层水体的分布存在共现性,但从整体上看,其与温度、DO及盐度相关性不大。研究表明,聚球藻不同生态类群在琼东上升流区占据不同生态位,温度、盐度、DO、上升流动力过程及河流径流是影响聚球藻不同生态类群生态位分化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海洋聚球藻各生态类群的功能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球藻 生态类群 ITS qPCR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扇贝养殖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以河北昌黎县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宇 刘佳 高伟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5966-5968,共3页
昌黎县是河北省重要的浅海养殖大县,其扇贝养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扇贝养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通过分析2006~2009年8月昌黎扇贝养殖海域的浮游植物数据,采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 昌黎县是河北省重要的浅海养殖大县,其扇贝养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然而,扇贝养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却不容忽视。通过分析2006~2009年8月昌黎扇贝养殖海域的浮游植物数据,采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研究扇贝养殖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以及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贝养殖 浮游植物 昌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镉对铜藻生长及其生物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吕芳 詹冬梅 +3 位作者 郭文 吴海一 丁刚 栾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4-670,共7页
为研究水体重金属污染对经济海藻的生长和品质造成的严重影响,以经济褐藻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研究对象,在温度为15℃的条件下,研究了由Cd Cl2·2.5H2O配制不同浓度(0、0.1、0.5、1.0、5.0 mg/L)的重金属镉胁迫对铜藻生长、光合... 为研究水体重金属污染对经济海藻的生长和品质造成的严重影响,以经济褐藻铜藻Sargassum horneri为研究对象,在温度为15℃的条件下,研究了由Cd Cl2·2.5H2O配制不同浓度(0、0.1、0.5、1.0、5.0 mg/L)的重金属镉胁迫对铜藻生长、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对生物活性成分(岩藻黄素、褐藻胶和褐藻多酚)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藻体的特定生长率(SGR)在15 d内持续升高,0.1、0.5 mg/L Cd处理组的SGR在试验前10 d内逐渐升高,然后保持稳定至第15天,1.0 mg/L处理组的SGR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变化状态,而5.0 mg/L处理组的SGR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藻体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随胁迫时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但在试验第15天时,各胁迫组藻体的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可溶性糖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铜藻的岩藻黄素和褐藻多酚含量在不同浓度的Cd胁迫下均有极大程度的下降,且Cd胁迫浓度越高,降幅越大,而褐藻胶含量在Cd浓度≤0.5 mg/L胁迫下未有显著变化(P>0.05),在Cd≥1.0mg/L时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在铜藻产业化开发应用过程中,其养殖海域的重金属污染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藻 光合色素 岩藻黄素 褐藻胶 褐藻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南极电灯鱼耳石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史民 朱国平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4-680,共7页
为了研究南设得兰群岛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耳石形态指标的生长特征,利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于南设得兰群岛收集的100尾南极电灯鱼(体长72.67~91.81 mm)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赤池信息准则(AIC)拟合和差异性t检... 为了研究南设得兰群岛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耳石形态指标的生长特征,利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于南设得兰群岛收集的100尾南极电灯鱼(体长72.67~91.81 mm)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赤池信息准则(AIC)拟合和差异性t检验等方法,对其耳石形态的各项指标,包括耳石长、耳石宽、基叶长度、翼叶长度、耳石面积和耳石周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电灯鱼体长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关系式为WW=2.5086×10^(-5)L_S^(2.8586)(R^2=0.7187,P<0.05);耳石相对于其体型较大,耳石长与耳石宽接近,耳石主间沟与主凹槽清晰,翼叶和基叶长度接近,均不发达;左耳石长和宽分别为3.00~3.81 mm、2.98~3.62 mm,右耳石长和宽分别为2.99~3.72 mm、3.05~3.67 mm;耳石指标中,耳石宽和周长较其个体体长稳定,而翼叶和基叶长度变化最不稳定,左、右耳石的基叶长、周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耳石的全长、面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耳石的长、宽、面积和周与鱼体体长密切相关;生长过程中,耳石面积最为稳定,其与鱼体体长回归关系最高,耳石短轴生长比耳石长轴生长稳定,耳石的生长方向偏向于厚度的增加以及面积的变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南极电灯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电灯鱼 耳石 形态学分析 南设得兰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地区海参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7
16
作者 苏来金 徐仰丽 +2 位作者 张井 李群和 徐静 《浙江农业科学》 2011年第4期943-946,共4页
对温州地区海参产业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温州海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海参 现状 发展对策 温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鞘生物黏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程佳威 李世国 +1 位作者 李茜 战爱斌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4-534,共11页
海鞘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其在幼虫期可以通过头部前端的乳突结构快速并暂时性的附着于水下基质表面,之后相继发育出壶腹、黏附突起、匍匐枝等特异性黏附器官,实现成体的永久性黏附。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些特化的器官及其涉及的复杂... 海鞘是一种典型的海洋污损生物,其在幼虫期可以通过头部前端的乳突结构快速并暂时性的附着于水下基质表面,之后相继发育出壶腹、黏附突起、匍匐枝等特异性黏附器官,实现成体的永久性黏附。从生物学角度看,这些特化的器官及其涉及的复杂黏附与调控机制给海洋生物污损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从材料学角度上看,海鞘黏附机制为水凝胶或高效防污表面等新型仿生材料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全面综述了海鞘幼体和成体两个阶段的黏附特征和机制,以及海鞘生物污损防控与仿生材料应用研究进展,并针对海鞘生物黏附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从黏附组织器官的研究拓展、黏附蛋白质的鉴定与分析、特异性抗海鞘黏附材料设计、基于分子层面的海鞘黏附仿生研究等方面提出未来发展建议,旨在为抗污损及仿生材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鞘 生物污损 生物黏附 抗污损 仿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湾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映仪 侯庆华 +1 位作者 蓝东和 张际标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1-301,共11页
为探究湛江湾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了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ARGs(sul1、tetQ和qnrS),整合子基因... 为探究湛江湾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ARGs)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潜在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研究了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ARGs(sul1、tetQ和qnrS),整合子基因(intI1),以及16S rRNA基因4个季节的丰度变化。结果表明: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ARGs各基因的平均绝对丰度均呈现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其平均相对丰度均呈现夏季最高,说明ARGs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从站位分布来看,3种ARGs的平均绝对丰度均呈现出Z21>Z04>Z06,而平均相对丰度均表现为Z06>Z21>Z04,说明ARGs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斯皮尔曼(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ARGs基因之间,以及ARGs、intI1分别与16S rRNA基因绝对丰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intI1与sul1相对丰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ARGs的绝对和相对丰度分别与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Mn、Cu等重金属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基因与环境因子的RDA和VPA分析结果共同表明,重金属对ARGs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贡献。研究表明,湛江湾表层沉积物中ARGs的分布受到细菌总量、intI1、理化因子、抗生素及重金属的潜在影响,且环境因子中重金属的潜在影响最大,周围的城市、工业污水排放均是影响其季节和空间分布的潜在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 抗生素抗性基因 表层沉积物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培他滨、奥沙力铂治疗晚期或复发性结直肠癌
19
作者 刘风玲 许虹 张乐民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698-699,共2页
关键词 卡培他滨 奥沙力铂 结肠直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光合细菌筛选及其对养殖水体修复效果的测定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光玉 韩亚萌 +1 位作者 冯亚丽 陈雷 《渔业现代化》 CSCD 2019年第3期22-29,共8页
集约化投饵型养殖会导致养殖区域底部环境持续恶化,限制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对采自威海金海滩排污口附近污泥中的海洋光合细菌进行了富集、分离和初步鉴定,模拟自然养殖环境,选取优势菌株进行池塘底泥处理试验(上层水体,下层底泥)... 集约化投饵型养殖会导致养殖区域底部环境持续恶化,限制了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对采自威海金海滩排污口附近污泥中的海洋光合细菌进行了富集、分离和初步鉴定,模拟自然养殖环境,选取优势菌株进行池塘底泥处理试验(上层水体,下层底泥),分析比较两株菌对底泥的改良效果;试验共获得两株优势光合细菌PSB1和PSB2,分属于红假单胞菌属(Rhodopseudomonas)和小红卵菌属(Rhodovulum)。底泥处理试验结果显示:PSB1和PSB2都可以稳定水体pH,降解水中的硫化物、氨氮和化学耗氧量(COD Mn)。PSB1处理底泥最佳效果为:添加1‰的PSB1,水体中pH在6.98~7.33,底泥中COD Mn 、硫化物、氨氮和NO - 2-N降解率分别为92.91%、79.61%、97.00%和73.56%。研究表明,光合细菌可以促进改善水质、维持下层水体的良好水质,在水产养殖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底泥处理 海水养殖 水体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