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0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萧观音诗歌的精神世界看辽代女性诗歌的精神风貌
1
作者 韩丽霞 李忠伟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1-4,共4页
辽代诗人萧观音,其诗歌兼具豪放与柔婉,正如她的精神世界三部曲,诉说着她人生的三个阶段:志得意满之时兼济天下苍生,充满家国情怀;屡次劝谏之后惹得道宗厌烦,渴盼回心转意;生死诀别之日放手奋力一搏,难逃悲剧命运。她的诗歌,是少数民族... 辽代诗人萧观音,其诗歌兼具豪放与柔婉,正如她的精神世界三部曲,诉说着她人生的三个阶段:志得意满之时兼济天下苍生,充满家国情怀;屡次劝谏之后惹得道宗厌烦,渴盼回心转意;生死诀别之日放手奋力一搏,难逃悲剧命运。她的诗歌,是少数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学融合的产物,以朴野明快之风,震荡诗坛;她的思想,融入汉民族的积极进取;她的人生,悲喜交加,苍凉哀怨,写出了少数民族女性的觉醒自主、苦闷压抑与无可奈何。从她身上可窥见辽代女性诗歌的基本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观音 辽代 精神风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30年代老舍小说中的妓女形象
2
作者 曾琦 《今古文创》 2025年第6期19-21,共3页
老舍是新中国首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头衔的作家,他对女性的刻画,特别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的刻画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从妓女身上所体现的特点,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全面系统深层次地挖掘,分析其形象特点在社会因素、... 老舍是新中国首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头衔的作家,他对女性的刻画,特别是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妓女的刻画有着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从妓女身上所体现的特点,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全面系统深层次地挖掘,分析其形象特点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方面的成因,从而论证妓女形象塑造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小说 妓女形象 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曾国藩古文“趣味”说
3
作者 方盛良 代利萍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9,共8页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 曾国藩在“古文四象”说中,专列“趣味”一象,分论诙诡与闲适,提升了“趣”在古文理论中的地位;其对“诙诡之趣”的阐发,丰富与开拓了古代文论中“趣”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桐城派先贤的古文审美传统,开辟了桐城派文论新天地。“趣味”说的提出,源自其对古文与道统的辩证分析。曾氏“趣味”说得到桐城派后学的积极回应与发展,落实于相关的文学批评与创作上,但其中的礼学思想则多为他们所忽略。曾国藩“趣味”说的提出,在客观上弱化了桐城派古文载道的传统,可视为桐城派重视古文独立价值的关键转捩点,它直接推动桐城派古文在晚清复杂境况中获得新的转机并呈现最后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古文“趣味”说 诙诡之趣 桐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学的方式“重构”古代西域——读邱华栋《空城纪》
4
作者 贺仲明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古西域历史为背景,虚实结合,讲述了多个古西域国度的故事。其涉及广阔的地域和漫长时代,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其地理、气候、环境和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再现,是对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各... 邱华栋的长篇小说《空城纪》以古西域历史为背景,虚实结合,讲述了多个古西域国度的故事。其涉及广阔的地域和漫长时代,塑造了大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对其地理、气候、环境和日常生活做了细致再现,是对历史的深度还原。同时,作品还表达了各时代人们对爱和美的追求、对和平的向往,蕴含着民族和谐和文明发展的内在价值观念。作品建构于作者对地方的深厚感情和翔实资料的基础之上,也传达出现代的人文精神和思想理念,更呈现出过人的艺术想象力,是一次对古西域历史的卓越文学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城纪》 西域 文学 历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的重铸:曹文轩儿童文学创作的方法论
5
作者 张丛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49,共6页
曹文轩的创作始终在与随机应变的日常生活做斗争。他为了能够让作品获得深入人心的超时空的情感认同,不断调动自己个人化的童年经验,并且借助心灵的创伤与弥合,成长的动荡与得失,自然的生趣与天性等方式,营造小说的情节模式与心灵秩序... 曹文轩的创作始终在与随机应变的日常生活做斗争。他为了能够让作品获得深入人心的超时空的情感认同,不断调动自己个人化的童年经验,并且借助心灵的创伤与弥合,成长的动荡与得失,自然的生趣与天性等方式,营造小说的情节模式与心灵秩序。而这种观念与方法,与曹文轩作为中文系教授的身份也有着内在联系,专业知识和经典体系一直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文轩 儿童文学 创伤 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声部叙事下文明与美学交融的地方史诗——范稳“藏地三部曲”再解读
6
作者 蔡丽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5-201,共7页
“藏地三部曲”是范稳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不仅以宏阔的视野描述了云南藏区百年生活史,更是在地方历史、民族、个人生命的关怀中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追求。本文聚焦于“藏地三部曲”宏阔的史诗性特征,从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 “藏地三部曲”是范稳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不仅以宏阔的视野描述了云南藏区百年生活史,更是在地方历史、民族、个人生命的关怀中体现出积极的人文精神追求。本文聚焦于“藏地三部曲”宏阔的史诗性特征,从叙事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藏地三部曲”所具有的多声部叙事、地方文明多元交融等三方面的特征,揭示范稳的“藏地三部曲”所具有的当代叙事价值、人文精神启示和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稳 藏地三部曲 多声部 魔幻象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情结与审美救赎:曹文轩早期长篇小说的现代性批判
7
作者 陈欣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在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中,曹文轩表现出了“唯美主义”“乡土情结”和“现代性批判”三大创作特色。首先,通过塑造一系列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以及柔美细腻的风景和人物描写,营造出诗意唯美的文学意境,展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次,通过... 在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中,曹文轩表现出了“唯美主义”“乡土情结”和“现代性批判”三大创作特色。首先,通过塑造一系列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以及柔美细腻的风景和人物描写,营造出诗意唯美的文学意境,展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次,通过书写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城市、乡村二元对立,阐发对现代化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乡土中国的怀念之情。最后,曹文轩通过非理性文学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理性的批判以及对虚无主义的反抗,最终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了对现代性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文轩 唯美主义 乡土情结 现代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黄蓓佳儿童文学的文化审美建构
8
作者 刘阳扬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投身文学创作以来,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一直受到读者和学界的关注。从早期的《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等优美、细腻的短篇小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屡屡获奖的《我要做...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投身文学创作以来,黄蓓佳的儿童文学一直受到读者和学界的关注。从早期的《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等优美、细腻的短篇小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屡屡获奖的《我要做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漂来的狗儿》《亲亲我的妈妈》等长篇小说,她始终关心儿童的身心成长,关注儿童心理的细微波动和隐秘体验,既受小读者的欢迎,也获得了成年读者的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蓓佳 儿童文学 审美建构 儿童心理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升旗手 身心成长 关心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犹者的捣乱与辨难——李洱小说论兼及一种创作诗学的探索
9
作者 樊迎春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一、夷犹者在午后出发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李洱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93年的《导师死了》,彼时李洱27岁,已经在郑州一高校任教六年。而仅比他大两岁、同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友的格非已经以先锋小说家的身份成名多时。略长几岁的余华、苏... 一、夷犹者在午后出发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李洱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93年的《导师死了》,彼时李洱27岁,已经在郑州一高校任教六年。而仅比他大两岁、同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友的格非已经以先锋小说家的身份成名多时。略长几岁的余华、苏童更是早已名满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洱 格非 苏童 余华 名满天下 华东师范大学 诗学 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里的城市空间——也谈《动物凶猛》
10
作者 洪子诚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0,共4页
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1980年代文学中,许多重要作家,如王蒙、莫言、张承志、史铁生等,我都没有讨论,自然不是他们不重要。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选择的对象主要与能否阐释我的某些想法有关系。这一讲谈王朔,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也就是他的... 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1980年代文学中,许多重要作家,如王蒙、莫言、张承志、史铁生等,我都没有讨论,自然不是他们不重要。这就是我开头说的,选择的对象主要与能否阐释我的某些想法有关系。这一讲谈王朔,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也就是他的小说、随笔写作、他的活动产生的影响,都与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的重要文化现象有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体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转型”的某些征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承志 《动物凶猛》 史铁生 莫言 重要文化现象 王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恍惚之思,其中有道——读陈先发近作札记
11
作者 耿占春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6,共11页
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可感知的“思想之诗”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陈先发的写作。他的诗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沉思者形象,尤其是体现在陈先发近期诗章中的“思想-感知”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极富魅力的言述。然而诗歌中的“思想”要素及... 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可感知的“思想之诗”的话,或许很多人会想到陈先发的写作。他的诗为当代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沉思者形象,尤其是体现在陈先发近期诗章中的“思想-感知”的辩证运动,构成了极富魅力的言述。然而诗歌中的“思想”要素及其含义,依然处在难以言传或晦涩之中,抵达今天的诗歌,已在文明史中跨越了最漫长的旅程,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的思想一直伴随着某种不能尽言之物?或者说,人类生活的世界只能在某个瞬间被意义的闪电所照亮,然后又将再次沉入晦暗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陈先发 辩证运动 可感知 晦涩 沉思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来近代戏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兼及《近代戏曲丛刊》的编辑出版
12
作者 左鹏军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5,133,共11页
近代传奇杂剧研究走过了近百年历程,一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成就,开辟了这一以往颇为薄弱甚至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为后来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与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 近代传奇杂剧研究走过了近百年历程,一方面取得了许多基础性、开创性成就,开辟了这一以往颇为薄弱甚至鲜为人知的学术领域,为后来的研究进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与可能;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着诸多有待深化拓展、重新认识评价的研究空间和问题,留下了许多足堪反思记取的学术史经验。近代传奇杂剧研究的新进展与新期待,应当从基本文献的发掘整理、基本史实的考证辨析出发,在更加丰富充分、详实准确的文献史实基础上,结合中国戏曲、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思想艺术转换、戏曲史与文学史经验,准确认识和评价处于古今转换、中外交汇的特殊背景下的戏曲创作的思想艺术价值及其戏曲史和文学史地位,从而有效支撑和促进中国戏曲史、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持续进展和水平提升。大型戏曲文献《近代戏曲丛刊》的编辑出版,就是这一学术愿望和学术追求的具体体现,从基本文献、基本史实建设完善的角度看,它将有利于提升近代戏曲与文学乃至整个中国戏曲与文学研究的建设水平和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奇杂剧 戏曲文献 戏曲史实 整理出版 中国近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者的同情与诗家的共鸣——杜甫与王维相关四诗笺解
13
作者 查屏球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维诗水平最高,杜甫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位诗坛领袖诗艺的高妙,晚年作《秋兴八首》多有取资。杜甫所说“西庄王给事”之西庄,不是据地理方位而言,而是用典,是借谢灵运之宅代指王维辋川山庄。杜甫寻其宅,还缘于两人母亲都是博陵崔氏家族人,他们有表亲关系。这一亲缘推进杜甫与王维的诗缘关系,杜甫对王维秀句的肯定,表达了他对王维诗学指向的认可,杜甫对王缙、裴迪的认可也是缘于对王维诗才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王维 母系亲缘 同情降官 律体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江派檃括曲创作及其曲学建构
14
作者 时俊静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5,共8页
檃括曲在元明清三朝,代有人作,明代吴江派曲家对檃括曲创作、传播的热情尤其引人注意。其中,王骥德用南曲檃括词作、沈璟用南曲檃括北曲占比最多,而这两位作家,也是明代建构南曲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曲论家。檃括曲为我们理解吴江派词曲一... 檃括曲在元明清三朝,代有人作,明代吴江派曲家对檃括曲创作、传播的热情尤其引人注意。其中,王骥德用南曲檃括词作、沈璟用南曲檃括北曲占比最多,而这两位作家,也是明代建构南曲理论体系最重要的曲论家。檃括曲为我们理解吴江派词曲一体、崇北宗元观念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王骥德用南曲柔曼之调檃括《草堂诗余》婉约之词,成为明代以词为曲、词曲融通最典型的样本。而檃括北曲的实践,则是沈璟体认、提炼南曲格律规范的重要准备。包括檃括曲在内的俳体文学,主要措意于形式的创新、文字的玩赏,自有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檃括曲 吴江派 词曲一体 崇北宗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交融·打通——论宗教文学研究的目的、界域与方法
15
作者 张培锋 《长江学术》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对传统宗教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拓展。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佛三教不是三种不同的宗教,而是华夏民族同一宗教的三个层面和三个组成部分;以三教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既与世界其他... 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同时也是对传统宗教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拓展。中国历史上的儒道佛三教不是三种不同的宗教,而是华夏民族同一宗教的三个层面和三个组成部分;以三教为核心的宗教信仰,既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宗教有相通之处,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精神和宗教面貌,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学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国宗教文学史的研究应该充分尊重这一基本事实来确定研究内容和界限。在研究方法上,应借鉴钱锺书开创的具有真正现代科学价值的“打通”的学术思想,打通“思想”与“语言”之间的分界,打通“真”“幻”之间的分界,这应该成为我们今日研究“宗教文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佛三教 宗教文学 文学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陈中庆、王慧、蒋陈锡三位常熟作家为中心
16
作者 朱则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1-78,共8页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的若干舛误与疏漏进行订正与补充,从而使之尽可能地更趋完善,这也就成了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现在就陈中庆、王慧、蒋陈锡三位常熟作家的有关问题做些订补,供作者及其他相关读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诗 作家 考证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 《清人别集总目》 常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现代·抒情传统:吕正惠的学术启迪
17
作者 朱双一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03-115,159,共14页
针对台湾地区偏狭的语言运动,吕正惠揭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辩证关系:方言不断从普通话里吸收中心文明的养分,普通话则接受方言的补充而成长与扩大。对于台湾地区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因和性质,吕正惠与陈映真都持“早熟说”和“冷战影响说... 针对台湾地区偏狭的语言运动,吕正惠揭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辩证关系:方言不断从普通话里吸收中心文明的养分,普通话则接受方言的补充而成长与扩大。对于台湾地区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因和性质,吕正惠与陈映真都持“早熟说”和“冷战影响说”,但吕正惠进一步指出其成因还包括台湾地区当局强行割断“五四”和台湾地区的历史传统、因高压统治而产生的政治冷感、逃避现实的倾向,以及被误解的“现代化”观念造成的知识分子与社会的严重疏离感等。吕正惠研究“抒情传统”更是为了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他密切关注着现实社会问题,发现中国文学也存在着更接近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现代主义 抒情传统 叙事传统 吕正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阳国志》所见五行说考辨
18
作者 彭华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88-96,共9页
《华阳国志》“秉笔直书”,保留了丰富的五行资料。借鉴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和“类型”说,可将其分为“五行大类”和“五行杂类”两大类。分析与考辨的结果显示:先秦时期在巴蜀大地是否有“五帝”(五色帝)说,实则尚难论定;后世存在的... 《华阳国志》“秉笔直书”,保留了丰富的五行资料。借鉴考古学文化的“区系”和“类型”说,可将其分为“五行大类”和“五行杂类”两大类。分析与考辨的结果显示:先秦时期在巴蜀大地是否有“五帝”(五色帝)说,实则尚难论定;后世存在的“五帝”(五色帝)说(如公孙述),实则源自外地。秦汉以降所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五德”说(如“金德”与“金行”等),大致是对外地的(中原、齐鲁等)、现成的(如邹衍“五德终始”说)的“五行”说的援引与推演,实则并非“原生”或“原创”。就“五味”而言,巴蜀之“尚滋味”与“好辛香”,是“五行”说在巴蜀大地的“活学活用”,促成了“川菜”菜系的形成,促成了“川菜”麻、辣、鲜、香特色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阳国志》 五行 五帝 五德 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况周颐词的沉痛书写
19
作者 杨柏岭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1期10-25,共16页
遵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紧扣王国维关于况周颐“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论断以及况周颐词主题“沉痛”评点,着重分析况氏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层次的需求状态及其沉痛书写。况周颐词呈现出疾呼物质贫瘠的“吃饭主义”... 遵循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紧扣王国维关于况周颐“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论断以及况周颐词主题“沉痛”评点,着重分析况氏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实现等层次的需求状态及其沉痛书写。况周颐词呈现出疾呼物质贫瘠的“吃饭主义”、哀叹无生人之乐的“鲜民之生”、深感人际环境恶劣的“燠凉风雅”、寒士沦为逐臣的“蕙风摇落”、自表独葆清气的“顽而不艳”等鲜明主题特征。王国维对况周颐的认知则是两人双向奔赴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况周颐 需求层次理论 天以百凶 沉痛 王国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菌桂·桂花——《楚辞》咏及的“桂”析疑求是
20
作者 蔡靖泉 《云梦学刊》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楚辞》咏及的“桂”,即《离骚》咏及的“菌桂”。菌通箘,又称箘簬,是原产于先秦楚地云梦泽中一种竿长节稀、后来成为贡品的佳竹。“菌桂”当是楚人对枝干、皮卷似箘的香木桂树的美称,即汉唐以来俗称的“肉桂”,系樟科樟属植物,故《楚... 《楚辞》咏及的“桂”,即《离骚》咏及的“菌桂”。菌通箘,又称箘簬,是原产于先秦楚地云梦泽中一种竿长节稀、后来成为贡品的佳竹。“菌桂”当是楚人对枝干、皮卷似箘的香木桂树的美称,即汉唐以来俗称的“肉桂”,系樟科樟属植物,故《楚辞章句》注解“桂酒”为“切桂置酒中也”。然自宋明以至现当代,甚多《楚辞》注家将“桂酒”“桂浆”解译为“以桂花酿酒”和“桂花酒”。稽古考实,又名木犀的桂花树,原生于今滇西北、川西南一带的高山岩间,大概因汉武帝修建上林苑而被边臣进献到长安,随后逐渐移植各地,系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战国楚地尚无桂花树,故楚人也不会酿制或泡制桂花酒,因此《楚辞》咏及的“桂酒”,实为切碎菌桂皮肉浸泡酒中而成的桂香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骚 《楚辞》 菌桂 桂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