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 被引量:32
1
作者 姜宇 袁磊 +7 位作者 郭昭庆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后复发性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46例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行TLIF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初次行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31例(PETD组),初次行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15例(PEID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水平、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等。结果PETD组翻修术中出血量(239.7±91.8)ml,PEID组(235.3±47.9)ml;PETD组翻修术后引流量(483.4±248.0)ml,PEID组(342.7±99.0)ml。翻修手术时5例发生脑脊液漏,均发生在PETD组。PETD组7例(22.6%)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加重,PEID组仅2例(13.3%)。46例术后随访(34.8±9.2)月,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再次翻修手术,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PEID、PETD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93.5%(29/31)。结论TLIF治疗PELD术后复发性单节段LDH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经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翻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 被引量:15
2
作者 姜宇 郭昭庆 +6 位作者 李危石 陈仲强 齐强 曾岩 孙垂国 钟沃权 孙卓然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5月~2016年6月采用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术治疗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22例。通过侧前方入路显露至骨折椎体,进行骨折椎体次全切除术,植入装有自体骨的钛网或人工椎体,选用侧方钉棒或钉板装置固定至相邻椎体,透视证实内固定位置满意后完成手术。影像学评估包括后凸角(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29分法(JOA-29)、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良Frankel分级系统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结果手术时间(199.1±50.4)min,术中出血量(793.2±479.4)ml,术后住院时间(5.4±1.0)d。1例术中发现胸膜撕裂,即刻修补,术后恢复满意,无胸腔积液;1例围术期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未达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标准,保守治疗满意后出院。术后即刻Cobb角19.5°±2.3°,与术前Cobb角29.4°±3.2°差异有显著性(P=0.000),末次随访Cobb角25.8°±2.5°,与术前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P=0.056)。术前11例出现神经损害,改良Frankel分级分别为5例D1级,5例D2级,1例D3级,术后9例恢复至少1级(Z=-3.035,P=0.002)。22例术后平均随访96.3月(39~133个月),末次随访均未出现症状复发和经历翻修手术,腰背部疼痛VAS评分、JOA-29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0)。结论对于单节段陈旧性OVCF继发胸腰椎后凸畸形,侧前方入路椎体次全切除固定融合手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总体疗效满意,一定程度矫正局部后凸畸形,有效解除前方神经压迫,重建脊柱前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性骨折 胸腰椎后凸畸形 侧前方入路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齐强 刘宁 +1 位作者 陈仲强 郭昭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与规律,提高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4年1月我院经X线、CT、MRI及手术证实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65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T10-T12L1)43...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与规律,提高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4年1月我院经X线、CT、MRI及手术证实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65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T10-T12L1)43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6例,多节段突出组6例。结果躯体感觉障碍89.2%(58/65)和下肢无力83.1%(54/65)是最多见的症状。9.2%(6/65)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47.7%(31/65)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43.1%(28/65)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仅3例为单根神经根损害,其余表现为多根神经或马尾神经的损害。腰背痛44.6%(29/65)和下肢无力40.0%(26/65)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低位胸椎间盘突出以混合性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58.1%(25/43),易导致行走障碍、足下垂、下肢肌张力升高和病理征阳性;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则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93.8%(15/16),易造成腰背、下肢疼痛及马尾神经损害。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广泛、体征多样,当临床上存在以下情况时应高度怀疑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①大腿前方、外侧或腹股沟部位出现感觉障碍者;②下肢无力,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减退者(如足下垂);③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范围广泛、不规则,缺乏根性分布特征者;④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或虽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但难以用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解释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表现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腰椎小关节形态改变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9期81-82,85,共3页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关节炎 关节矢状角 终板下关节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64
5
作者 格日勒 郭昭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7-270,273,共5页
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可以直达靶点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PELD可避免传统手术创伤大、对脊柱损伤大、组织粘连等缺点,能替代解... 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可以直达靶点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PELD可避免传统手术创伤大、对脊柱损伤大、组织粘连等缺点,能替代解决大部分传统手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术中出血极少,术后早期可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使患者处于清醒状态,在与患者持续沟通下,可避免误伤神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PELD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在手术创伤、住院时间、患者经济负担、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具有独特且明显的优势。本文就目前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展概况、适应证、操作方法、疗效以及并发症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孔 治疗 ENDOSCOPIC 严重并发症 微创外科技术 LUMBAR 手术创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退变融合手术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高阳(综述) 郭昭庆(审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49,共5页
非计划再次手术(unplanned reoperation,UPR)是指患者因前次手术所致严重并发症或者其他不良结果而再次手术,主要由手术操作问题或感染等导致[1]。UPR造成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医患纠纷明显增加[2]。因此,UPR对脊柱手术... 非计划再次手术(unplanned reoperation,UPR)是指患者因前次手术所致严重并发症或者其他不良结果而再次手术,主要由手术操作问题或感染等导致[1]。UPR造成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医患纠纷明显增加[2]。因此,UPR对脊柱手术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腰椎退行性疾病UPR的原因和危险因素进行文献总结,旨在为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质量 UPR 脊柱手术 文献总结 质量评价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55
7
作者 格日勒 刘鑫 +2 位作者 杨鹏 温冰涛 郭昭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4-1087,1111,共5页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手术治...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4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113例资料,其中PVP 70例,PKP 43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高度恢复等。结果 PVP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均少于PKP组[(34.4±9.7)min vs.(53.8±16.7)min,t=-6.951,P=0.000;(4.5±1.7)ml vs.(6.8±1.4)ml,t=-7.439,P=0.000]。骨水泥渗漏PVP组6例(8.6%),PKP组1例(2.3%)(χ^2=0.875,P=0.350)。2组均未发生肺栓塞及神经损伤。2组术后即刻VAS及OD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高度明显增加,PKP组较PVP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 PVP和PKP均可以明显改善疼痛和生活质量,PVP操作简便,PKP渗漏率低,更利于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改善症状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 椎体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