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铁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1
作者 邓志兴 谢康 +5 位作者 王武斌 徐林荣 李泰灃 苏谦 王迅 刘宝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4,共9页
目前缺少一种快速、超前、综合的高速铁路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评价方法,限制了路基动响应和累积变形数据的利用程度,易导致对路基的服役性能评价不充分、甚至在运营期间劣化等问题。因此,基于激振测试和机器学习(ML)提出一种高铁路基动力... 目前缺少一种快速、超前、综合的高速铁路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评价方法,限制了路基动响应和累积变形数据的利用程度,易导致对路基的服役性能评价不充分、甚至在运营期间劣化等问题。因此,基于激振测试和机器学习(ML)提出一种高铁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评价方法。首先,利用大型激振器模拟高速列车荷载,以快速获得高速铁路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评价指标,包括动响应(动应力、振动加速度)和累积变形;其次,基于优选的最佳ML模型对累积变形进行超前预测,探索累积变形的未来发展趋势;最后,综合路基动响应评估和路基累积变形评估,实现高速铁路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评价,并依托杭绍台高速铁路路基试验段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激振试验过程中,路基最大动应力、振动加速度和累积变形分别为42.5 kPa、8.496 m/s^(2)、3.26 mm,均小于各自阈值50 kPa、10 m/s^(2)和15 mm;优选得到性能最佳的LSTM模型,并基于LSTM模型得到累积变形预测值稳定于3.27 mm,表明累积变形满足超前评估要求。综合路基动响应和路基累积变形评估结果,得到该高速铁路路基动力稳定性能较好。相关研究成果为高速铁路路基结构动力稳定性能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也可为高速铁路智能运维提供超前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路基 激振测试 机器学习 动力响应 累积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约束神经网络的高速铁路路基累积变形预测研究
2
作者 邓志兴 徐林荣 +2 位作者 李永威 王武斌 苏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9-484,共16页
掌握高速铁路路基变形发展对变形病害的控制与运营管理意义重大。目前,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累积变形预测,而传统机器学习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模型存在时间分布外泛化性差的弊端。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经验约束神经网络(ECNN)的高速铁路... 掌握高速铁路路基变形发展对变形病害的控制与运营管理意义重大。目前,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累积变形预测,而传统机器学习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模型存在时间分布外泛化性差的弊端。因此,提出一种基于经验约束神经网络(ECNN)的高速铁路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方法。首先,基于工程现场或室内试验数据构建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数据集,并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次,基于训练集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综合测试集上的预测精度与误差、预测不确定性2个层次结果,确定最优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后,利用最优神经网络模型驱动路基累积变形的数据信息,并以损失函数修正的方式嵌入累积塑性应变关系曲线(经验信息),实现对最优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和损失函数的约束,完成ECNN模型构建。案例分析表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模型为最优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拟合优度R~2达到0.972 59,扩展不确定性U_(95)和标准化平均差f_(smd)仅为0.015 6、0.181 09;相较于Bi-GRU模型,ECNN模型在预测精度与误差、预测不确定性2个层次均更优,表明考虑经验信息约束的ECNN模型具备更强的预测性能;ECNN模型相较于Bi-GRU模型具有优异的时间分布外泛化性能,当训练集覆盖的时间跨度较小时,可有效提高累积变形的预测精度。研究成果可为高速铁路路基累积变形预测提供新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累积变形预测 经验约束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 累积塑性应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桩板结构的既有高铁站场路基上拱成因及变形控制研究
3
作者 王呈金 裴彦飞 +3 位作者 苏谦 周辰泠 张宗宇 范荣威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4,共12页
为解决高速铁路路基上拱导致轨道平顺性差、路基结构受力不均而引起列车运营不安全的问题,依托某高速铁路站场上拱路段整治工程,分析了上拱病害成因并提出增设桩板结构加固的整治方法。采用路基膨胀等效理论,开展室内土样膨胀试验与数... 为解决高速铁路路基上拱导致轨道平顺性差、路基结构受力不均而引起列车运营不安全的问题,依托某高速铁路站场上拱路段整治工程,分析了上拱病害成因并提出增设桩板结构加固的整治方法。采用路基膨胀等效理论,开展室内土样膨胀试验与数值模拟,推导了路基在湿度场下膨胀关系式。结合路基膨胀关系,建立了路基上拱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通过增设桩板结构整治前后钢轨、路基结构形变、应力分布以及桩板结构服役状态。最后,对现场上拱路段整治前后轨道形位进行了静态轨检。研究结果表明:经检测,该上拱路基基床土样存在钙矾石和硅灰石膏等反应膨胀物质而其余膨胀性物质未超限,推断路基上拱成因为硫酸盐和基床内水泥发生反应,造成体积膨胀;基于路基膨胀等效理论,发现上拱路基土样含水率变化对数与等效温度膨胀系数呈线性关系,并拟合得到了其函数关系式;经数值分析,增设桩板结构整治前后路基上拱段钢轨竖向位移由14mm降低至4mm,横向位移由4.6mm降低至0.7mm,应力峰值降低57.7%。桩板结构加入后能有效地承担基床膨胀力,降低了上拱引起的基床位移与应力峰值。桩板结构应力峰值均在结构承载设计范围内,结构设计安全;经轨检,增设桩板结构前后轨检上拱数据与模拟设计计算结果一致,整治效果较为显著,达到了轨道精调至相关验收规范以内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路基上拱病害整治和保障高铁安全运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基 上拱 成因 整治 桩板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作用下D型便梁加固体系的动力响应分析
4
作者 黄三能 牟阳之星 +2 位作者 牛云彬 苏谦 王迅 《路基工程》 2025年第1期30-36,共7页
以六盘水钢城大道下穿沪昆铁路框架桥工程为依托,建立车-轨-梁耦合系统模型,对普速列车限速45 km/h通过D型便梁进行动力计算。结果表明:车体的最大垂向加速度值为0.276 m/s^(2),满足梁上运行车体垂向加速度允许限值;D型便梁的垂向加速... 以六盘水钢城大道下穿沪昆铁路框架桥工程为依托,建立车-轨-梁耦合系统模型,对普速列车限速45 km/h通过D型便梁进行动力计算。结果表明:车体的最大垂向加速度值为0.276 m/s^(2),满足梁上运行车体垂向加速度允许限值;D型便梁的垂向加速度在列车轮对作用时达到峰值,便梁跨中与梁端的最大垂向加速度分别为1.370、0.310 m/s^(2),最大垂向位移分别为6.69、2.59 mm,均满足梁身规范允许要求;轨道在梁端与跨中位置的垂向加速度最大值分别为4.120、4.610 m/s^(2),垂向动位移最大值分别为7.03、2.53 mm,均在规范要求范围之内,处于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穿铁路 D型便梁施工 动力响应 数值计算 车-轨-梁耦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协同降噪与IGWO-SVR的高填方路基沉降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苏谦 张棋 +2 位作者 张宗宇 牛云彬 陈德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8,共12页
高填方路基沉降影响山岭重丘区重载铁路运营安全。为克服实测沉降数据掺杂随机噪声、现有预测模型适用性差的不足,提出基于协同降噪算法与IGWO-SVR模型的沉降预测方法。运用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与小波包变换法(WPT)对含噪沉... 高填方路基沉降影响山岭重丘区重载铁路运营安全。为克服实测沉降数据掺杂随机噪声、现有预测模型适用性差的不足,提出基于协同降噪算法与IGWO-SVR模型的沉降预测方法。运用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与小波包变换法(WPT)对含噪沉降数据进行协同降噪处理;提出基于佳点集初始化均布、非线性收敛控制与自身历史最优记忆位置更新的改进灰狼优化(IGWO)算法,并结合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构建IGWO-SVR沉降预测模型。进一步地,利用大准铁路工点及现有文献研究成果,验证IGWO-SVR模型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协同降噪法可有效消除原数据中噪声项的干扰波动;在小样本数据集上,IGWO-SVR模型较传统沉降预测模型与现有文献所述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与稳定性。研究成果为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沉降预测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载铁路 高填方路基 沉降预测 协同降噪 改进灰狼优化 支持向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高铁边坡位移预测不确定性度量与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邓志兴 谢康 +3 位作者 李泰灃 苏谦 韩征 肖宪普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对高铁边坡位移预测精度的影响,引入区间预测理论量化位移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并建立Bootstrap-GRU-BP混合区间预测模型(BGB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基于Bootstrap的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算法度量... 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对高铁边坡位移预测精度的影响,引入区间预测理论量化位移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并建立Bootstrap-GRU-BP混合区间预测模型(BGB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基于Bootstrap的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算法度量位移预测均值和认知误差的方差,再采用BP算法度量随机误差的方差,然后将位移预测均值、认知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方差3者结合在一起,量化出一定置信水平下的预测区间。最后,基于杭绍台高铁沿线边坡的监测数据,探讨BGB模型认知不确定性的响应特征,并通过对比多种区间预测模型来验证BGB模型的优越性。结果表明:BGB模型不仅能构造清晰可靠的预测区间,还能提供高精度的点预测结果;改变模型输入特征和预测算法会导致认知不确定性的改变,而BGB模型所构造的预测区间能正确地响应不确定性的变化;对比以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和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为核心的区间预测模型,BGB模型的区间预测和点预测性均能更优。研究成果可为高铁边坡位移发展提供可靠的预测结果,进而为高铁边坡可靠度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位移预测 不确定性度量 区间预测 机器学习 Bootstrap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L预测不确定性的边坡失稳时空概率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志兴 谢康 +4 位作者 李泰灃 苏谦 肖宪普 王业顺 刘宝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122,共14页
为解决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边坡位移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及预测信息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基于ML预测不确定性的边坡失稳时空概率评估方法。首先,基于Bootstrap算法度量ML边坡位移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利用GRU算法预测边坡单一点... 为解决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边坡位移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及预测信息挖掘深度不够等问题,提出基于ML预测不确定性的边坡失稳时空概率评估方法。首先,基于Bootstrap算法度量ML边坡位移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利用GRU算法预测边坡单一点位的位移时间特征、Kriging算法插值边坡位移空间分布,建立Bootstrap-GRU-Kriging边坡位移时空不确定性预测模型;接着,利用可靠度理论挖掘位移时空不确定性预测结果,建立边坡失稳时空概率评估模型,基于最不利原则提出边坡全断面位移-失稳概率二元耦合分析指标DP;最后,依托杭绍台铁路硅藻土边坡试验段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边坡位移时空不确定性预测模型兼具ML边坡位移预测不确定性量化和时空分布预测功能,边坡失稳时空概率评估模型不仅能得到边坡失稳概率空间分布及时变特性,还能实现边坡整体安全的高效评价;所提方法构造的预测区间清晰可靠,各测点预测区间覆盖率PICP均值高于96%,DP指标可响应边坡变形过程中外界所造成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边坡位移预测及超前评估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位移 机器学习 不确定性度量 可靠度理论 时空概率评估 DP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钢桩加固边坡抗滑承载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飞虎 裴彦飞 +3 位作者 苏谦 王鑫 杨鸿麟 李艳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8-590,共13页
目前,针对螺旋钢桩加固边坡问题,其桩土作用机制及抗滑承载特性研究较少,限制其推广应用。因此,基于FEM和桩与边坡解耦设计分析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螺旋钢桩加固边坡模型的简化方法,并对简化模型桩-土相互作用的模拟效果和抗滑力计算准... 目前,针对螺旋钢桩加固边坡问题,其桩土作用机制及抗滑承载特性研究较少,限制其推广应用。因此,基于FEM和桩与边坡解耦设计分析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螺旋钢桩加固边坡模型的简化方法,并对简化模型桩-土相互作用的模拟效果和抗滑力计算准确度进行验证,随后分别建立螺旋钢桩和等直径钢管桩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其各项受力性能,揭示螺旋钢桩的受力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简化方法计算出的桩顶位移值与现场实测值、滑面处弯矩峰值结果相差均在10%之内,在产生相同抗滑力下,简化模型与三维桩土模型的桩顶位移差值在5%以内,说明此简化方法模拟精度可满足要求。在抗滑承载特性方面,当桩顶产生5 cm位移时,螺旋钢桩较圆型桩抗滑力提高15%;产生相同的抗滑力时,螺旋钢桩顶位移较圆型桩顶位移减少22%。螺旋钢桩在承受滑坡推力时,首先通过桩身挠曲抵抗滑坡推力,随着滑坡位移不断增大,螺旋叶片与周围土体产生的摩擦和挤压作用不断增强,处于滑动剪切区的叶片发生翘曲变形,通过形成反弯矩作用抵抗滑坡推力。平行滑动区与锚固区的叶片在轴向产生相对位移,调动螺旋叶片产生端阻力,并将其传递至滑面以增大抗滑力,由此改变桩周土体位移场与应力场的分布,增强桩土协同工作能力,并起到良好的应力扩散与传递作用。研究成果可为螺旋钢桩的承载特性计算与加固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钢桩 边坡加固 模型简化 数值模拟 抗滑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溶洞区深厚填筑体长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9
作者 苏芮 苏谦 +3 位作者 贺琛方 董敏琪 王迅 郑余朝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87-1496,共10页
为探讨不同深度位置溶洞回填体与天然堆积层的沉降和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成贵铁路玉京山隧道大型溶洞回填工程为原型,开展1∶100的室内离心模型试验,对溶洞大厅底部不均匀天然软弱堆积层长期变形规律进行分析,采用粒径小于2 mm的河... 为探讨不同深度位置溶洞回填体与天然堆积层的沉降和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成贵铁路玉京山隧道大型溶洞回填工程为原型,开展1∶100的室内离心模型试验,对溶洞大厅底部不均匀天然软弱堆积层长期变形规律进行分析,采用粒径小于2 mm的河沙模拟废弃洞渣回填体,使用川西黏土模拟溶洞底部软土层,并用现场监测结果验证室内试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施工结束后1.5年,溶洞回填体变形基本达到稳定状态,且变形量约为总沉降量的86.9%;软土层的变形是隧道底部土体变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变形量约占总沉降的87.5%;隧底沉降量与底部软土层厚度成正相关,并且当软土层厚度小于12.5 cm时,软土层厚度对隧道底部沉降影响较小;模型试验沉降变形与现场监测结果相差为3.83%,表明本文所开展试验能够反映出隧道底部土体长期变形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厚填筑体 长期变形 离心模型试验 软土层不均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证据理论与综合赋权改进可拓法的黄土区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评价
10
作者 张棋 苏谦 +3 位作者 刘宝森 裴彦飞 张宗宇 陈德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131,共11页
为有效评价黄土区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的变形与稳定状态,在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初选评价指标库基础上,通过基于证据可信度的DS证据理论融合指标的重要度、独立度与区分度3项特征值,构建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优选指标体系;... 为有效评价黄土区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的变形与稳定状态,在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初选评价指标库基础上,通过基于证据可信度的DS证据理论融合指标的重要度、独立度与区分度3项特征值,构建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优选指标体系;基于综合赋权改进可拓评价法,建立针对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的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大准及巴准铁路两段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段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等级评价结果依次为差与良,并均通过了有效性检验;本文研究所提方法较云模型更能准确评价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且比《铁路路基大维修规则》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所处状态。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重载铁路高填方路基服役性能状态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地区 重载铁路 高填方路基 服役性能 DS证据理论 改进可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地基低路堤长期动力特性原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苏谦 白皓 +2 位作者 黄俊杰 李星 张文超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47-151,共5页
无砟轨道与深埋式桩板结构低路堤形成的"上刚-中柔-下刚"结构体系,导致基床受力加大、状态复杂,因此有必要针对刚性地基低路堤长期动力特性进行专门的动力试验研究。通过京沪高速铁路试验段模拟列车动荷载的原位循环激振试验... 无砟轨道与深埋式桩板结构低路堤形成的"上刚-中柔-下刚"结构体系,导致基床受力加大、状态复杂,因此有必要针对刚性地基低路堤长期动力特性进行专门的动力试验研究。通过京沪高速铁路试验段模拟列车动荷载的原位循环激振试验,测定低路堤不同断面、不同深度处的动力响应,分析刚性地基上低路堤长期动力特性。结果表明:刚性地基上低路堤动力响应在激振70万次后趋于稳定,各典型断面动位移幅值均小于0.1mm,路基面动刚度值介于280~350MN/m之间,断面间刚度差异较小;激振150~200万次后累积变形为0.3~0.4mm;由轨道结构、基床和桩板结构、地基构成的"上刚-中柔-下刚"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期动力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沪高铁 刚性地基 低路堤 长期动力特性 激振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站场岩溶地基加固补强技术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6
12
作者 苏谦 黄俊杰 +2 位作者 白皓 李星 田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76-782,共7页
针对某病害站场路基,根据其变形规律对其基础进行补勘,分析病害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岩溶地基加固补强方案:①补注浆加固岩溶地基和基岩顶面土体;②高压旋喷加固补强原复合地基;③低压注浆加固垫层及其以上3~5 m路基填土层;④侧向补注... 针对某病害站场路基,根据其变形规律对其基础进行补勘,分析病害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岩溶地基加固补强方案:①补注浆加固岩溶地基和基岩顶面土体;②高压旋喷加固补强原复合地基;③低压注浆加固垫层及其以上3~5 m路基填土层;④侧向补注浆帷幕加固地基;⑤建立路基变形监测系统,评估加固补强效果。加固补强后地基沉降量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理论计算值分别为12.4 mm和455 kPa,满足设计要求。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补注浆加固岩溶地基及其顶面土体后,站场路基变形减缓;旋喷桩和低压注浆加固区竣工后,路基呈均匀性沉降变形,变形速率急剧变小;竣工6个月后,路基变形趋于稳定,综合验证了加固补强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场路基 岩溶病害 加固补强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斜坡路基失稳变形特性 被引量:9
13
作者 苏谦 钟彪 +2 位作者 王迅 黄俊杰 白皓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38-1944,共7页
从力学相似性角度对处于最大融化深度时的冻土斜坡路基进行离心模型试验,获得冻土斜坡路基的失稳变形特性、影响因素及失稳原因。通过天然冻土斜坡的现场试验结果验证基于力学相似性的离心模型试验方案的合理性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试... 从力学相似性角度对处于最大融化深度时的冻土斜坡路基进行离心模型试验,获得冻土斜坡路基的失稳变形特性、影响因素及失稳原因。通过天然冻土斜坡的现场试验结果验证基于力学相似性的离心模型试验方案的合理性及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冻土斜坡路基发生失稳的根本原因是软弱带的抗剪强度不足,致使路基发生较大变形;冻土斜坡路基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冻融交界面之上的浅层土体,变形骤变点在冻融交界面附近;滑裂面贯穿活动层后沿着冻融交界面;在本试验条件下,合理的路堤中心高度为4.0~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斜坡路基 离心模型试验 稳定性 变形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轻质混凝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苏谦 赵文辉 +1 位作者 王亚威 刘亭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4-148,共5页
为研究泡沫轻质混凝土的力学特性,采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湿密度为400~1 000 kg/m^3的泡沫轻质混凝土试样开展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泡沫轻质混凝土压缩过程分为典型的4个阶段,即调整阶段、弹性阶段、脆性阶段和屈服阶段(震荡... 为研究泡沫轻质混凝土的力学特性,采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湿密度为400~1 000 kg/m^3的泡沫轻质混凝土试样开展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泡沫轻质混凝土压缩过程分为典型的4个阶段,即调整阶段、弹性阶段、脆性阶段和屈服阶段(震荡屈服和点屈服);当湿密度为400~800 kg/m^3时无侧限抗压强度呈指数增加,当湿密度为800~1 000 kg/m^3时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效果不明显;当湿密度为400~600 kg/m^3时弹性模量增长缓慢,而当湿密度为600~1 000 kg/m^3时弹性模量增长较迅速,但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养护龄期前期影响较大,后期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轻质混凝土 湿密度 无侧限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养护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格栅、格室加筋砂垫层大模型试验及抗变形能力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苏谦 蔡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6-180,共5页
对土工格栅及土工格室加筋砂垫层处理松软地基进行了室内大模型试验 ,对其抗变形能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试验及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加筋垫层能够有效分散荷载 ,显著提高地基K3 0 值 ,使地基下沉减少40 %左右。
关键词 模型试验 地基变形 土工格栅 土工格室 加筋砂垫层 抗变形能力 地基处理 铁路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铁路新型路基保温材料应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苏谦 王迅 刘深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95-399,共5页
为考察聚苯乙烯泡沫板(EPS)和聚氨酯泡沫板(PU)的工程应用效果,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基试验段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2种新型保温材料均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且PU板优于EPS板,保温性能与板厚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较之对比断面,有保... 为考察聚苯乙烯泡沫板(EPS)和聚氨酯泡沫板(PU)的工程应用效果,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路基试验段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2种新型保温材料均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性能,且PU板优于EPS板,保温性能与板厚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较之对比断面,有保温板的断面基底年平均地温降低,上限抬升,有利于保护多年冻土.动态行车试验表明,保温板路基满足列车以100 km/h的速度运行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 保温材料 多年冻土 路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性环境研究:理论、方法与进展 被引量:65
17
作者 苏谦 辛自强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77-184,共8页
近十年来,"恢复性环境"成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目前,从恢复结果的角度,注意恢复理论和心理进化理论认为,恢复性环境是指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生理反应中恢复过来的环境。对该环境的研... 近十年来,"恢复性环境"成为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目前,从恢复结果的角度,注意恢复理论和心理进化理论认为,恢复性环境是指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从心理疲劳以及和压力相伴随的消极情绪、生理反应中恢复过来的环境。对该环境的研究主要采用量表法和实验法,研究结果涉及恢复结果、影响恢复的因素、恢复和偏好的关系、恢复性环境的眼动特征以及临床应用。今后应该更侧重对恢复性环境理论和研究设计的进一步完善、量表的效度验证,并加强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恢复性环境 情绪 注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强剂对泡沫轻质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苏谦 王亚威 +2 位作者 赵文辉 朱俊杰 刘杰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38-141,共4页
采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湿密度分别为400,700和1 000 kg/m^3的复合发泡剂泡沫轻质混凝土试样进行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氯化钙和硫酸钠两种早强剂对泡沫轻质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泡沫轻质混凝土... 采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湿密度分别为400,700和1 000 kg/m^3的复合发泡剂泡沫轻质混凝土试样进行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研究了氯化钙和硫酸钠两种早强剂对泡沫轻质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泡沫轻质混凝土试样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均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而增大,且早期增长较快,后期增速逐渐降低;两种早强剂均可显著提高泡沫轻质混凝土的早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尤其是硫酸钠早强剂早强效果更显著;两种早强剂对泡沫轻质混凝土的后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轻质混凝土 早强剂 抗压强度 弹性模量 养护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坡破坏模式的桥台位移耦合计算 被引量:4
19
作者 苏谦 钟彪 +2 位作者 白皓 张文超 黄俊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567-572,共6页
地震作用下桥台永久变形大小是评价桥梁基础地震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首先分析地震下桥台破坏特点,提出简化桥台滑坡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考虑土体强度衰减效应对桥台稳定性的影响,将桥台-土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与Newmark有限滑移计算... 地震作用下桥台永久变形大小是评价桥梁基础地震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首先分析地震下桥台破坏特点,提出简化桥台滑坡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考虑土体强度衰减效应对桥台稳定性的影响,将桥台-土体地震动力响应分析与Newmark有限滑移计算方法相耦合,提出桥台滑移计算公式。然后将计算结果与R-E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计算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桥台-土体的破坏特点,较充分地考虑地基土软化对桥台的稳定作用,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桥台-土体的地震动力响应特性;土体强度衰减对桥台-滑坡体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在计算中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台位移 破坏机理 桥台稳定 土体强度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泡沫轻质混凝土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苏谦 赵文辉 +2 位作者 王亚威 刘宝 刘杰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1-25,共5页
为研究循环加卸载对泡沫轻质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湿密度为700 kg/m^3的泡沫轻质混凝土试样开展3组方案的循环加卸载试验,重点研究循环加卸载对其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强度、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循环加卸载对泡沫轻质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湿密度为700 kg/m^3的泡沫轻质混凝土试样开展3组方案的循环加卸载试验,重点研究循环加卸载对其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强度、弹性模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循环加卸载的进行,应力-应变曲线出现不断迁移的现象,且对于3种试验方案,第一次循环加卸载引起的迁移值最大,而后,采用加卸载方案1、方案2,迁移值随着加卸载次数增加而减小,采用加卸载方案3,迁移值随着加卸载次数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对于3种加卸载方案,峰值强度随着加载幅值的增加而增大,且随着循环加卸载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对于3种加卸载方案,第1次加卸载对弹性模量影响最大,而后,对于试验方案1、方案2,弹性模量随着循环加卸载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对于试验方案3,弹性模量随着循环加卸载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轻质混凝土 循环加卸载试验 应力-应变曲线 峰值强度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