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风格转换注意的循环一致风格转换
1
作者 张蕊儿 边晓航 +4 位作者 刘思远 刘滨 李建武 罗俊 祁明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8-340,共13页
为了解决现有艺术风格转换方法难以同时高质量保持图像内容和转换风格模式的问题,引入一种新颖的风格转换注意网络(style-transition attention network, STANet),其包含2个关键部分:一是非对称注意力模块,用于确定参考图像的风格特征;... 为了解决现有艺术风格转换方法难以同时高质量保持图像内容和转换风格模式的问题,引入一种新颖的风格转换注意网络(style-transition attention network, STANet),其包含2个关键部分:一是非对称注意力模块,用于确定参考图像的风格特征;二是循环结构,用于保存图像内容。首先,采用双流架构,分别对风格和内容图像进行编码;其次,将注意力模块无缝集成到编码器中,生成风格注意表征;最后,将模块放入不同的卷积阶段,使编码器变成交错式的,促进从风格流到内容流的分层信息传播。此外,提出了循环一致损失,强制网络以整体方式保留内容结构和风格模式。结果表明:编码器优于传统的双流架构,STANet能用于交换具有任意风格的2幅图像的风格模式,合成更高质量的风格化图像,同时更好地保留了各自的内容。提出的带有风格转换注意的风格转换循环网络,模型风格化图像的内容细节更多,在泛化到任意风格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内容 风格转换 风格恢复 神经注意力 循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建成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关系
2
作者 郑殿元 黄晓军 祁明月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5-114,共10页
城市内部地表温度的空间异质性受建成环境的深刻影响。为了深入揭示微观尺度下城市建成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作用关系,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在30 m×30 m格网尺度下采用多源空间数据,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和空间统计模型等... 城市内部地表温度的空间异质性受建成环境的深刻影响。为了深入揭示微观尺度下城市建成环境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及其空间作用关系,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在30 m×30 m格网尺度下采用多源空间数据,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和空间统计模型等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碑林区地表温度空间集聚特征主要为“高-高”和“低-低”两种类型,在北部形成热岛区,东部形成冷岛区;(2)城市地表温度的增温因子为归一化不透水面指数(NDISI)和建筑密度(BD),降温因子为路网密度(RD)、建筑高度差(BHS)和水体比例(PW),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有水体的低温区降温效果较差,在无水体的高温区较好;(3)城市路网密度和建筑高度差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性,在高温区更为显著;(4)城市地表温度在空间上存在实质性空间依赖性,在建成环境影响下局部与邻近地表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扩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成环境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可视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44
3
作者 杨彦波 刘滨 祁明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91-102,共12页
信息可视化是可视化技术在非空间数据领域的应用,可以增强数据呈现效果,让用户以直观交互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的观察和浏览,从而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特征、关系和模式。可视化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涉及领域:数据挖掘可视化、网络数据可视化、社... 信息可视化是可视化技术在非空间数据领域的应用,可以增强数据呈现效果,让用户以直观交互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的观察和浏览,从而发现数据中隐藏的特征、关系和模式。可视化应用非常广泛,主要涉及领域:数据挖掘可视化、网络数据可视化、社交可视化、交通可视化、文本可视化、生物医药可视化等等。根据CARD可视化模型可以将信息可视化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数据预处理;绘制;显示和交互。根据SHNEIDERMAN的分类,信息可视化的数据分为以下几类:一维数据、二维数据、三维数据、多维数据、时态数据、层次数据和网络数据。其中针对后4种数据的可视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多维数据可视化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几何的方法、图标方法和动画方法等。基于几何的可视化方式中最经典的就是"平行坐标系"方法。平行坐标系(parallel coordinates)使用平行的竖直轴线来代表维度,通过在轴上刻划多维数据的数值并用折线相连某一数据项在所有轴上的坐标点展示多维数据。平行坐标系方法能够简洁、快速地展示多维数据,发展出很多改进技术。但是当数据集的规模变得非常大时,密集的折线会引起"视觉混淆"(visual clutter),处理方法包括维度重排、交互方法、聚类、过滤、动画等。其他基于几何的方法包括Radviz方法使用圆形坐标系展示可视化结果;散点图矩阵(scatter plot matrix)将多维数据中的各个维度两两组合绘制成一系列的按规律排列的散点图。基于图标的可视化方法用具备可视特征的几何形状如大小、长度、形状、颜色等刻划数据,代表性的方法包括星绘法和Chernoff面法等。动画方法用于可视化中可被用来提高交互性和理解程度,其缺点包括可能分散注意力、引起用户的误解、产生"图表垃圾"等。时间序列数据是指具有时间属性的数据集,针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方法如下:线形图、堆积图、动画、地平线图、时间线。层次数据具有等级或层级关系。层次数据的可视化方法主要包括节点链接图和树图2种方式。其中树图(treemap)由一系列的嵌套环、块来展示层次数据。为了能展示更多的节点内容,一些基于"焦点+上下文"技术的交互方法被开发出来。包括"鱼眼"技术、几何变形、语义缩放、远离焦点的节点聚类技术等。网络数据具有网状结构。自动布局算法是网络数据可视化的核心,目前主要有以下3类:一是力导向布局(force-directed layout);二是分层布局(hierarchical layout);三是网格布局(grid layout)。当数据节点的连接很多时,容易产生边交叉现象,导致视觉混淆。解决边交叉现象的集束边(edge bundle)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力导向的集束边技术、层次集束边技术、基于几何的边聚类技术、多层凝聚集束边技术和基于网格的方法等。其他研究热点包括图形的视觉因素研究、自适应可视化研究、可视化效果的评估等。视觉因素对于可视化效果的影响,如位置、长度、面积、形状、色彩等影响已经引起很多研究者的注意。色彩是视觉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颜色选择的原则和交互系统中。这些原则基于数据类型、类的数量、认知约束等。自适应可视化可以提高信息可视化的适应性。研究成果分为以下几类:自适应可视化展示、自适应资源模型、自适应用户模型。自适应可视化展示是指根据用户的特征自动为用户提供多种展示类型,自动选择可视化内容及布局的形式,自动调整可视化的元素等。自适应资源模型反映了对硬件和软件的利用以提高可视化性能。自适应用户模型通过显示用户模型的内容并让用户能够编辑,从而让用户能够控制模型的内容。当前关于信息可视化评价的研究较少,少量研究也没有提出直接和通用的可视化的评估方式,需要对信息可视化评价的理论基础、方法和应用做深入的研究。可视化技术与应用还应该继续向以下4个方面努力:直观化、关联化、艺术化、交互化。信息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是协同(collaboration)、分析过程(analytics)、计算(computational)和意会(sense-making)。未来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信息可视化和数据挖掘的紧密结合。为提高处理海量数据时的速度和效率和解决视觉混淆现象;必须运用数据挖掘的公式和算法,对数据分析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现。协同可视化。协同可视化领域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可视化接口设计、基于Web的可视化协同平台开发、协同可视化工作的视图设计、协同可视化中的工作流管理及协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等。更多领域的应用技术开发。包括统计可视化:需要研究使用几何、动画、图像等工具对数据统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加工和处理的技术;新闻可视化:对新闻内容进行抓取、清洗和提取和可视化展示;社交网络可视化:可视化方式显示社交网络的数据,对社交网络中节点、关系及时空数据的集成展示。搜索日志可视化:针对在使用搜索引擎时产生的海量搜索日志,可视化的展现用户的搜索行为、关系和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可视化 可视化技术 人机交互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高年级英语“后进生”成因及帮扶策略
4
作者 祁明月 《英语教师》 2022年第20期177-180,共4页
分析小学高年级英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从学生、教师、家庭三个方面,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分层作业、开展小组合作和及时家校沟通五种途径,探究小学高年级英语“后进生”的帮扶策略。认为随着当前教育改革“面向全... 分析小学高年级英语“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从学生、教师、家庭三个方面,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设计分层作业、开展小组合作和及时家校沟通五种途径,探究小学高年级英语“后进生”的帮扶策略。认为随着当前教育改革“面向全体学生”理念的提出,英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模式,而且对班级中的“后进生”群体应进行合理帮扶,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英语 小学高年级 “后进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连通性的三支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5
作者 王江元 蔡明杰 祁明月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2-640,共9页
为了解决密度峰值聚类算法选择密度峰值点困难以及误分配的问题,基于流形的连通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通过使用三支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得到初始聚类结果与簇的边界点,根据这些边界点之间的连通性判断初始聚类之间的连接... 为了解决密度峰值聚类算法选择密度峰值点困难以及误分配的问题,基于流形的连通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通过使用三支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得到初始聚类结果与簇的边界点,根据这些边界点之间的连通性判断初始聚类之间的连接情况,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聚类结果融合。重复上述过程,每次迭代中在剩余数据里寻找密度峰值候选点,并将其纳入聚类过程,得到一种对流形数据友好的聚类算法。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人工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均有较好的表现,聚类准确度相较现有算法更高。基于连通性的三支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可以在不计算路径距离的前提下,有效识别流形数据,大大降低了计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理论 三支决策 三支聚类 密度峰值聚类 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